1 / 36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 、识记“百家争鸣”中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 、理解“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3 、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知识分子中不同派别的涌现及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 诸子百家,泛指数量多。

gu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 课标要求: 1、识记“百家争鸣”中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3.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知识分子中不同派别的涌现及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诸子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4.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5.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兴办。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6. 注意: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2)直接原因: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7.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变动: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学派。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8. 3、百家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1)道:老子、庄子 (2)儒:孔子、孟子、荀子 (3)墨:墨子 (4)法:商鞅、韩非子

  9.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 的重要阶段 (3)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促使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

  10.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1.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12. 孔子的思想核心: 什么是“仁”?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实行“仁”的原则是什么?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 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克制呢?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行“仁”并不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3.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而格。

  14.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创立私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时代: 春秋晚期 (2)思想主张: ①仁爱思想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在政治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16. ②进步的教育思想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③文学贡献: 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等。

  17. 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18.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2、孟子 3、荀子

  19. 2、孟子 孟子的简介 •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0. 通过阅读史料,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仁政”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

  21. 2、孟子 (1)时代:战国 (2)思想主张: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22. 3、荀子 荀子的简介 •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23. 史料: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荀子的思想

  24. 3、荀子 (1)时代:战国 (2)思想主张: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4、孟、荀特点: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25.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义 爱人 仁政 同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性善论 性恶论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26. 学思之窗: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学思之窗: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27. 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政治思想:“仁”、 “为政以德”(民本)、“性相近”(道德观、伦理观)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整理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1、孔子创立 儒学 过程 儒家的形成 “仁政” “民贵君轻”(民本) “性本善”(伦理) 孟子 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民本) “性恶论”(伦理) 荀子 “仁”; 民本思想 主要内容:

  28.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①时代:春秋晚期 ②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B、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C、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9. (2)庄子 ①时代:战国时期 ②思想主张: A、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0. 2、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1)时代:战国时期 (2)思想主张: ①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 ②以法治国 (3)意义: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31. 3、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 (1)兼爱 • (2)非攻 • (3)尚贤 • (4)节俭

  32. 课堂小结: 归纳概括诸子百家的主张等内容: 春秋 仁的学说 以德治民 兴私学,教无类 儒家 “性本善” 民贵君轻 “实行仁政” 战国 “性本恶” 君庶舟水 强调礼乐 春秋 道的学说 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 道家 相对主义 追求平等 自由精神 战国 法家 法的学说 以法治国 专制改革 爱的学说 非攻尚贤 侠义行为 墨家

  33.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阶级属性

  34. 1.请指出下述材料中的字母分别代表哪一位思想家?1.请指出下述材料中的字母分别代表哪一位思想家? A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B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说:“人无有不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D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E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F说:赏厚而信,使民利之;罚重而必,使民畏之;法一而固,使民知之。 G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A.B.C.D.E.F. G. 2. 请讨论,你觉得哪些言论更有意义?请说明理由。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参考要点 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图治的武器。 墨家思想中的大爱文化,对和谐中国与世界有重要影响。 孔子创私学,主张“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35. 思考: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6.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