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勞動市場與就業

勞動市場與就業. 第一單元 勞動力、就業與失業基本概念. 重要名詞定義 1/6. 民間人口 包括民間勞動力及非勞動力,勞動力不包括現役軍人、監管人口及失踪人口 勞動力 指資料標準週內年滿 15 歳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包括就業者 + 失業者. 參考自 黃芳玫、陳唯真、黃芳雅 (2006). 重要名詞定義 2/6. 就業者 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 15 歳,從事有酬工作者,包括 從事某種工作 利用課餘或假期工作 家事餘暇從事工作 有工作而未做 ( 傷病、例假、特別假、事假 ) 從事 15 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者

hall
Download Presentation

勞動市場與就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勞動市場與就業 第一單元 勞動力、就業與失業基本概念

  2. 重要名詞定義 1/6 • 民間人口 • 包括民間勞動力及非勞動力,勞動力不包括現役軍人、監管人口及失踪人口 • 勞動力 • 指資料標準週內年滿15歳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包括就業者+失業者 參考自 黃芳玫、陳唯真、黃芳雅 (2006)

  3. 重要名詞定義 2/6 • 就業者 • 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15歳,從事有酬工作者,包括 • 從事某種工作 • 利用課餘或假期工作 • 家事餘暇從事工作 • 有工作而未做(傷病、例假、特別假、事假) • 從事15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者 • ILO 定義:『於某一特定之一週或一日期間內,從事過一些工作(performed some work) • 可將“some work”解釋為「至少工作1 小時」,並涵括有工作而未做之情況)之有酬工作者或自雇工作者』。 參考自 黃芳玫、陳唯真、黃芳雅 (2006)

  4. 重要名詞定義 3/6 • 失業者 • 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15歳,同時具有 • 無工作在找工作 • 已找工作在等待結果 • 有工作而未做(包括已定於短期內開始工作但無報酬,或等待恢復工作但上週無報酬者) 參考自 黃芳玫、陳唯真、黃芳雅 (2006)

  5. 重要名詞定義 4/6 • 非勞動力 • 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15歳不屬於勞動力之民間人口,包括 •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 • 求學或準備升學 • 料理家務 • 高齡 • 身心障礙 • 無酬家屬工作小於15小時(ILO定義不包含) 參考自 黃芳玫、陳唯真、黃芳雅 (2006)

  6. 重要名詞定義 5/6 • 全日工作者指在資料標準週內,每週應工作時數已達場所規定正常工作時數之就業者。 • 部分時間工作者指在資料標準週內,每週應工作時數未達場所規定正常工作時數之就業者。 • 工時不足者指工作時數低於正常情況(每週工作時數未滿40小時),而希望增加者。

  7. 全日及部分時間工作的2種判定方式 • 第1 種方法根據受訪者回答之工作時數來判定為全日或部分時間工作 • 例如:美國每週經常工時大於或等於35 小時即為全日時間工作,未達35 小時則為部分時間工作;加拿大及紐西蘭皆以每週經常工時達到30 小時為全日時間工作,反之則為部分時間工作。 • 此種判定方法較為客觀且簡單,受訪者無須知道有關契約規定正常工時之細節,此或為較多國家採用的原因;然而在考慮到不同行職業間正常工時之差異時卻缺乏彈性。 • 第2 種判定全日及部分時間工作的方法則是參照受訪者之工作特性來訂定標準工時, • 例如我國及英國。我國係以每週應工作時數達到場所規定正常上班時數者、或以農事工作為主業之經常性從事農事工作者、或平均每週工時超過40 小時之無固定雇主與廠外按件計酬受雇者及自營作業者皆為全日時間工作者。

  8. 重要名詞定義 6/6 • 充分就業 • 指可供利用的經濟資源均達最高效率的使用狀態;如針對人力資源而言,則是指沒有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導致失業的情形;也指凡是有工作意願及工作能力之人,均可在現行之薪資水準下工作。多數經濟學家認為94%至95%之總勞動就業率,也就是失業率在6%或5%時,就認為是充分就業。 • 我國失業率究應在那一水準算是充分就業,並無共同看法。

  9. 勞動力架構

  10. 邊際勞動力架構

  11. 勞動參與率 勞動參與率(%)= 勞動力/15歲以上民間人口*100% 勞動參與人口的變動主要因素 • 市場需求(市場機會) • 勞動者供給行為

  12. 勞動參與率的分佈 • 不同性別 • 年齡層 • 不同教育水準 • 產業別

  13. 女性與男性勞動參與率的差別

  14. 失業的類型 1/2 • 摩擦性的失業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係指轉換或找尋工作之際所導致的失業,例如職業轉換、勞動市場的進出以及職業的消失與創造等過程中,所自然產生的失業現象。 • 結構性的失業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係指當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時所造成的失業現象。 • 循環性的失業 (cyclical unemployment): 係指因為景氣循環所產生的失業現象。例如因經濟不景氣,總需求不足導致失業

  15. 失業的類型 2/2 • 季節性失業係因生產活動季節性變動所導致的失業。 • 畢業旺季 • 農民採收期 • 結構性失業乃因經濟結構或生產技術變動太快,勞動者的技能失去市場需要所引起的失業。 • 我國失業一向以循環性失業為主,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程度提高,產業結構變動日趨頻繁,結構性失業的比重日漸提高。 • 尤以中高齡為甚 • 失業無法消除殆盡 參考自 黃仁德 (2001)

  16. 隱藏性失業 • 包括怯志工作者---想工作,具有工作能力,卻放棄找工作 • 目前列入此類,成為廣義失業率 • 勞動經濟學上勞動力參與率和失業率之關係的兩種假說 • 怯志假說: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放棄找工作 • 額外工作者假說:因為家中有人失業,原來的非勞動力變成勞動力。 • 兩種導致非勞動力數量改變,此時就業率較能表示經濟活動盛衰的指標。

  17. 低度就業 • 工作時數偏低(低於40小時),且希望增加工作時數者 • 工作所得偏低,明顯低於該職業之平均所得水準 • 教育與職業不相稱—就業者之工作職位偏低,與其學歷不相符

  18. 注意勞動市場的變動性 • 資訊技術革命→市場全球化→工作片斷化 • 彈性 • 外包/兼職/電傳 • 效率 • 專業分工 • 知識經濟導向 • 勞動力市場極化 • 女性就業區隔化 • 性別職業隔離(平行職業隔離、垂直階層隔離)

  19. 問題討論 市場機會可能的因素有那些? • 思考方向 • 例如,景氣好轉… • ….

  20. 問題討論 勞動者供給行為可能的影響因素有那些? • 思考方向 • 例如,普遍升學風氣盛行… • ….

  21. 勞動市場與就業 第二單元 雙元經濟理論、內部勞動市場理論

  22. 「雙元經濟理論」(Dual Economy Theory)1/2 • 以Averitt(1968)為代表人物 • 理論主張 • 社會的經濟體系,可以分為兩個對立的部門,即核心產業(core industries)與邊陲產業(peripheral industries),各以不同的模式去生產以累積和分配經濟資源。 核心產業 邊陲產業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23. 「雙元經濟理論」(Dual Economy Theory)2/2 • 核心產業 • 企業擁有高生產率 • 高獲利能力 • 資本與技術密集 • 產品具壟斷性 • 市場全國化及國際化 • 及高度的工會化 • 邊陲產業 • 企業低生產率 • 低利潤 • 勞力密集 • 產品地方化 • 無工會。

  24. 「雙元勞動市場理論」(Dual Labor Market Theory)1/4 • Doeringer 與Piore(1971)提出此論點 • 主要論點為 • 勞動市場係由兩個或更多個很少相互流動的部門所組成,因而產生勞動市場間區隔化的現象,並將勞動市場區分為主要勞動市場(primary labor market)及次要勞動市場(secondary labor market)。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25. 「雙元勞動市場理論」(Dual Labor Market Theory)2/4 勞動市場 主要勞動市場 高層主要勞動市場 基層主要勞動市場 次要勞動市場 三元化勞動市場區隔

  26. 「雙元勞動市場理論」(Dual Labor Market Theory)3/4 • 主要勞動市場 • 工作者通常擁有受訓機會及工作流動階梯 • 就業穩定 • 工資較高 • 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及條件 • 工作規則制度化且具申訴機制 • 有較多晉升機會 • 經常有強大的工會力量保障他們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27. 「雙元勞動市場理論」(Dual Labor Market Theory) 4/4 • 高層主要勞動市場 • 專技性工作和管理行政工作 • 工作特徵 • 具有創造性 • 自主性 • 受較少的控制 • 收入及地位高,並有較高的職業流動和工作轉換 • 職位多會晉升而不會停滯或下降 • 基層主要勞動市場 • 事務性工作與技術性工作 • 鼓勵服從性和依賴性 • 接受權威紀律 • 工作穩定但收入較低

  28.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29. 職業區隔勞動市場與失業類型關聯 1/3 • 高層主要勞動市場的失業者 • 相對較其他勞動市場的失業者有最高的自願性失業(19.8 %)及最低比率之摩擦性失業(37.7%) • 這些主要職業多為專門職和管理職 • 工作特徵具有創造性、自主性、也較少受到控制 • 高層主要勞動市場的就業者往往有更高的自主性決定離職,而相對較少受制於組織或外部的因素,即或因轉換工作面對媒合的不完全性,而處於暫時等待工作狀態下的摩擦性失業現象,也可能因轉業相對較容易而呈現最低的比率。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30. 職業區隔勞動市場與失業類型關聯 2/3 • 基層主要勞動市場的失業者 • 相對有最高比率之摩擦性失業(64.5 %) • 基層主要勞動市場的失業者相對因處於不斷轉換工作所致的摩擦性失業中 • 基層主要勞動市場多為事務性工作與技術性工作,其工作雖穩定但收入也較低,並且鼓勵服從性、依賴性、及接受權威紀律等,因此主管的領導風格及組織文化,即可能顯著的影響了基層主要勞動市場中就業者的意願 • 基層主要勞動市場中的就業者有女性化與年輕化的趨勢,女性相對需承擔較多家庭角色及青年就業者仍處於探索個人職涯階段,也都應加速了基層主要勞動市場中的摩擦性失業現象。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31. 職業區隔勞動市場與失業類型關聯 3/3 • 次要勞動市場的失業者 • 相對有最高比率係屬於循環性失業(34.3 %)與季節性失業(15.0 %)。 • 次要勞動市場中的工作者多數為藍領職業 • 次要勞動市場中的失業者相對較容易因景氣不佳而導致失業,或是因季節性勞動需求的結束而導致失業。 • 其工作特性的缺乏保障與可替代性 • 次要職業配置者的離職結果較易受制於外在因素,而非自我所能掌控,同時對個人的影響也較不利。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32. 雙元經濟與失業類型的關聯 1/2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33. 雙元經濟與失業類型的關聯 2/2 • 邊陲產業 • 相對有較高比率的摩擦性失業(49.1 %),因容易因工作特性不佳而使得就業者經常轉換工作。 • 核心產業 • 相對有較高比率的季節性失業(16.5 %)及自願性失業(14.4 %)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34. 「內部勞動市場理論」(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y) 1/2 • 源自於1950 年代的制度經濟學派觀點 • 制度經濟學派主張 • 企業具有非正式的規範、政策、傳統、或是團體協約,使得企業傾向由內部擢昇人員而非自外部引進人員,而僅有工作階梯的底層開放供外部人員進入。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35. 「內部勞動市場理論」(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y)2/2 • 內部勞動市場係指在一個工作組織裡,其內部本身有一套複雜的規則以決定員工的薪資、流動與升遷,當員工進入此工作組織之後,員工之間雖然彼此競爭,但是不必直接與工作組織外的人競爭,即較不受外部勞動市場的力量所支配。 • 年資與年齡成為內部勞動市場中敘薪與升遷的重要依據 • Althauser and Kalleberg認為內部勞動市場的基本結構含有三項特徵 • (1)擁有明確的工作階梯 • (2)外部勞動市場的人力需從工作階梯的底層進入 • (3)員工的升遷隨著工作階梯而上。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36. 綜合討論 1/2 • 階層化勞動市場結構位置較佳者,如主要勞動市場及大型企業組織和政府機關 • 傾向於有較低的失業率 • 相對較屬於自發性與個人因素的失業類型 • 及較低的主、客觀失業風險 • 階層化勞動市場位置較不利者,如次要勞動市場與小型企業組織 • 失業率與主、客觀失業風險均較高 • 失業類型相對傾向多為個人無法掌控的外部因素所致,如循環性與季節性失業等 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 曾敏傑、徐毅君(2006)

  37. 勞工對就業市場的期望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8 年「勞工職業生涯與工作意識調查」發現,勞工在選擇職業時考慮之條件 • 以「工作安定」最為優先考量,其次為「適合自己的個性與興趣」,第三為「上下班便利」 • 「工作安定」佔66.3%,與1995 年的調查結果「工作安定」佔59.5%相較,增加了近7%(行政院勞委會,1999),可見國人在就業時,對於工作的穩定性愈來愈重視。 • 安定的期待升高,是因就業環境愈來愈不定定?還是環境變了,勞工的習慣並沒有變?

  38. 勞動市場與就業 第三單元 全球化與勞動市場

  39.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企業的新勞動策略 • 企業傾向採行彈性積累(flexible accumulation)生產方式與人力運用 • 由之前的大規模生產與機械化管理的僵化(rigidity)現象;走向彈性生產所強調的及時生產(just-in-time production)和外包制(outsourcing) • 透過世界性的地理分工以整合資本主義積累的體系 • 人力運用採減少核心(即全時)員工的雇用,而增加雇用彈性工時、部分工時或臨時性派遣的勞工。 • 當企業面臨激烈競爭、市場劇變,與利潤減少時,雇主常會利用已被弱化的工會與過剩勞動力,推動更具彈性的工作制度與勞動契約,而將一般就業導向更加仰賴部分工時、暫時性工作或轉包的工作安排。 李碧涵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2001)

  40. 核心勞工 • 核心(the core)指的是主要勞動市場(primary labor market) • 是一個逐漸緊縮的群體 • 由全時、具永久地位,而且對組織的長遠發展具關鍵重要性的員工所組成。 • 享受較大的工作保障、較佳的升遷和再受訓練的前景,以及較豐厚的年金、保險和其他福利待遇,但他們同時也被指望更能適應、更具彈性,而且如果必要的話,是地理上可流動的。 • 在公司困難時期,要解雇這一群核心員工的潛在成本將會造成公司必須外包高層次的職務(從設計至廣告和財務管理),而只留下非常小的經理群體。 李碧涵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2001)

  41. 第一邊陲勞工 • 由全時員工組成的次級勞動市場(secondary labor market) • 其技術隨時可由勞動市場取得的,如文書、秘書、事務員,與低技術性的體力勞工。 • 由於升遷機會少,這群邊陲員工有很高的流動率,而且在數量上相當具有彈性。 李碧涵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2001)

  42. 第二邊陲勞工 • 第二個邊陲群體在數量彈性上都比第一個邊陲群體更大 • 由部分工時勞工、自由性工作者、定期契約工、派遣勞工、轉包工和公家補助受訓者組成。 • 其工作保障比前一個邊陲群體少。 李碧涵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2001)

  43. 彈性勞動市場對勞資雙方的影響 • 全球化時代時間(time)與空間(space)成為社會權力的來源 • 資方的優勢 • 全球化強化了資本對抗國家的力量,使得當前國內市場與國內勞動供給的重要性均大不如先前在福利國家全盛的時期。這種勞工在國內勞動市場力量的弱化,從全球經濟角度看,資本可能不再需要當地勞工的共同合作。 • 全球流動的過程中,資本家則是全球性的、跨國際的 • 勞方 • 在全球流動的過程中,勞動者的流動是有限而具地方性的,勞動力大部分實屬於全國性或地方性的 • 彈性的就業安排並不會產生很大的工作不滿意 • 但保險涵蓋、年金權以及工資水準和工作保障並非正面。 • 失業的壓力 李碧涵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2001)

  44. 工作福利國家的積極勞動市場政策1/2 • 積極勞動市場政策(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or programs,ALMP,指讓參與者經過訓練之後能在勞動市場上更具吸引力,終而能找到待遇不錯的工作。透過ALMP,「勞工重新被整備而能應付市場競爭」。 • 強化工作、極小化福利 • 以往充分就業與福利給付,在歷經長期經濟衰退與政府財政危機後,紛紛採行工作福利國家(workfare)。 • 目的與精神,在於透過提倡工作以減少福利依賴,以及透過勞動市場取向的(政策)選擇,以極大化勞動市場參與。 • 工作福利國家強調積極整合勞動市場的手段,而非先前被動的所得支付; • 服務主體是尋求工作者,而非福利接受者,並且主張工作參與是全面性與強迫性的,而不是有限、志願性的。 李碧涵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2001)

  45. 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的內涵 1/3 • 創造工作機會的具體措施包括 • 由政府直接雇用勞工從事公共工作(public works) • 提供私人企業或非營利組織薪資補貼,以增加其僱用意願 • 『僱用獎助津貼』對象:(一)經政府機構推介或經政府委託從事就業促進之相關機構、團體推介後,僱用年滿十五歲至六十五歲,或未滿十五歲但已國中畢業,且在申請之日前三年內曾工作累計達三個月…或..之關廠歇業失業及其他依法被資遣之勞工或就業服務法第二十四條所規定之特定就業促進對象之雇主。 • 多元就業開發計畫 • 措施的適用對象大都限為長期失業者或低就業能力之弱勢族群。 李碧涵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2001)

  46. 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的內涵 2/3 • 職業訓練具體措施 • 直接由公立職訓機構提供訓練課程 • 對企業與勞工職業訓練費用和訓練期間生活費用的補助 • 訓練生活津貼 • 訓練對象包括在職勞工、失業勞工與剛自學校畢業而初進就業市場者。 • 3年5萬職訓補助

  47. 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的內涵 3/3 • 就業服務的具體措施 • 一般性的就業媒合、就業諮商與尋職技巧訓練 • 補助尋職津貼與搬遷津貼 • 適用對象雖含括所有尋職者,但有些深度諮商服務則僅提供給長期失業者,而尋職津貼與搬運津貼則是用來鼓勵尋職者跨區就業,以增加就業市場的流動性。 • 尋職津貼

  48. 工作福利國家的積極勞動市場政策2/2 • 具體作法 • 透過教育、職業訓練或再訓練、團體互助過程、講習或實習計畫及甚至是貨幣性資源的給付等,而幫助標的團體進入或再進入勞動市場 • 例如,領取職訓津貼者必須參加全時職業訓練 • 領失業給付者, • 被保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應拒絕受理失業給付之申請: • 一、無第十三條規定情事之一不接受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之工作。(一、工資低於其每月得請領之失業給付數額。二、工作地點距離申請人日常居住處所三十公里以上。 • 二、無前條規定情事之一不接受公立就業服務機構之安排,參加就業諮詢或職業訓練。 李碧涵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200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