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29 Views
中学化学课程选修模块. 《 有机化学基础 》 的 学习要求与教学建议. 王云生. fwys048@126.com 2006 。 6. 1. 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专题. ( 1 )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 2 ) 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有机化合物研究的基本方法, 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 ; ( 3 ) 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要求. 3. 常见的烃 脂肪烃 芳香烃.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E N D
中学化学课程选修模块 《有机化学基础》的 学习要求与教学建议 王云生 fwys048@126.com 2006。6
1. 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专题 (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合物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要求 3.常见的烃 脂肪烃 芳香烃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1.认识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5.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糖类 油脂 氨基酸 蛋白质 核酸 教材专题 4.烃的衍生物 卤代烃 醇 酚 醛 羧酸
2.教科书内容编排指导思想 (1)与初中教材、《化学2》模块有机化合物知识为基础 初中:了解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组成特点,认识食品中的淀粉、葡萄糖、油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的营养作用,淀粉检验、蛋白质某些重要性质。 〈化学2〉: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碳键类型、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认识与化石燃料、食品、合成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醇、乙酸、油脂、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特点,了解氨基酸结构特点、蛋白质性质特点,了解有机高分子结构特点、有机合成基本思路与加聚反应。 (2)先概要介绍有机化学的建立发展、研究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表示方法、分类、命名规则,形成总体印象和初步概念,再分述,各类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自然、生产、生活的事例引入,着重学习代表物的结构、性质与应用,再联系其他常见物质,拓宽知识面)。
掌握核心知识 了解知识产生过程研究方法 STS教育 典型代表物的存在,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景创设信息获取 实验探究 讨论交流 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特点与重要反应 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与合成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3)内容选择与知识结构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
(4)适当调整、提高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要求(4)适当调整、提高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要求 降低必修模块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要求。 提高选修模块有机模块教学要求:加强有机物研究基本观念和方法的教育--通过实例分析或探究,融入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测定、性质探究、合成路线设计、反应规律研究等方法的学习,帮助学生体会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认识各类有机物的转化关系,重视选择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反映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学习内容、反映有机化学的发展与研究技术的进步。
3。内容标准与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 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 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认识糖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含某些技能)学习目标内容标准 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内容要目) 组成元素的检验(4种基本方法)、分子式的确定; 基团的确定(不饱和碳原子、芳香烃侧链、卤原子、醇羟基、酚羟基、羧羟基、醛基、酰胺键结构)--化学方法;物理方法(IR谱分析—确定官能团、分子鉴定;1HNMR谱分析—确定分子中氢原子所处化学环境);利用特征反应(包括显色反应)检验特征结构;信息的综合归纳与推理—逻辑的方法; 反应机理研究--同位素示踪法;自由基反应介绍 合成方法研究--逆合成分析理论;不对称合成;绿色合成工艺。
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观察、实验与探究) 李比希法分析碳氢元素含量的仪器装置与原理; 实验:甘油中碳、氢元素的检验;氯丁烷中氯元素的检验; 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质谱仪、元素分析仪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分析中的运用;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 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 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观察实验: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 实验:乙醇的酯化、醛基的检验、乙酸乙酯的水解、苯酚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 实验探究:乙醇的脱水、乙醇与氢卤酸的作用;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实验:酶的催化作用,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区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的热降解,酚醛树脂的合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标准 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能举例说明其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实验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鲁科版: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烃(认识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烃) 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 烃的衍生物(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醇与酚 醛与酮 糖类 羧酸 氨基酸和蛋白质) 有机合成及其应用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苏教版: 认识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 的发展与应用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常见的烃(脂肪烃 芳香烃) 烃的衍生物(卤代烃 醇与酚 醛与羧酸)酮 )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糖类 油脂 氨基酸 蛋白质 核酸)
教科书内容体系设计的风格 共同点: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三维学习目标;课程设计针对有理科学习倾向和对化学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学生。采用以学科中心为主的课程设计取向,突出有机化学的核心观念、知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以此为教材体系主线。学习方法、STS教育内容线索融合与主线中。科学性、逻辑性、时代性强,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有机化合物结构、转化与合成的能力。 鲁科版:有机化学原理知识与各类物质知识交叉并行编排,体现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风格;学科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原理知识要求较高,阐述比较详细(20万字)。 苏教版:有机化学原理知识与各类物质知识分段编排,原理知识先总说后应用提高,内容线索比较简明;有机化合物知识介绍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研究新成就的介绍;内在逻辑严谨,突出性质—应用、结构—性质、制备--转化关系。。
发展史料:有机化学概念的提出---彻底屏弃生命力论---DNA结构的提出---人工合成蛋白质发展史料:有机化学概念的提出---彻底屏弃生命力论---DNA结构的提出---人工合成蛋白质 有机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研究内容:天然有机物的应用研究---研究、合成创造有机物---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新学科的建立 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天然与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 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提供功能材料、提供研究的理论、物质结构性质信息和研究技术 各专题内容简介(苏教版) 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一) 1课时
20世纪有机化学的发展 有机化学的应用:认识天然有机化合物---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应用---研究有机反应实质和反应方向--合成天然有机化合物---设计与合成有特定功能的有机化合物---与其他学科交融形成新的学科。
有机化合物组成研究:李比希C、H测定法;钠融法测定N、Cl、Br、S;铜丝燃烧法测定Cl;元素分析仪测定C、H、O、S等元素有机化合物组成研究:李比希C、H测定法;钠融法测定N、Cl、Br、S;铜丝燃烧法测定Cl;元素分析仪测定C、H、O、S等元素 有机物的提取分离 科学家怎研究有机物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官能团分析,1H-NMR(分析分子中氢原子所处环境的种类)、IR分析法(红外光谱);质谱法、UV分析法(紫外光谱)。同分异构现象研究—认识手性分子。 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应用研究 有机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反应机理研究(例-自由基链式反应、同位素示踪法),反应条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反应类型与基本规律的研究。 逆合成分析理论; 对映异构体的不对称合成。 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二) 4课时
初浅地了解波谱分析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作用初浅地了解波谱分析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作用 NMR分析:有奇数个质子的原子核处于自旋运动中,在磁场中,核磁矩有一定的能级。在适当的低能量外加电磁波照射下,电磁波可被原子核吸收,发生核磁共振,产生强弱不同的吸收信号。有机分子中原子处于不同化学环境,核磁性不同,发生核磁共振所吸收电磁波频率不同,在核磁共振图谱的波峰在坐标中出现的位置不同。依据图谱分析,可以确定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和数量。通常用1H、13C的核磁共振图谱,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 1HNMR谱分析:乙醇和乙醚、、苯、甲醛与乙醛、丙酮。 乙醚的核磁共振谱图显示分子中只有一种氢原子 乙醇的核磁共振谱图 显示分子中有三种氢原子
初浅地了解波谱分析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作用初浅地了解波谱分析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作用 IR分析:当入射的红外光频率和有机分子振动方式的频率相当时,被吸收,成键原子核间振动和转动能级发生跃迁。不同的有机分子有自己特定的红外光吸收峰,它决定于分子中的键型、连接基团类别。因此可以用红外光谱测定有机物中含有的基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乙醇的红外光谱图 分子中有三种基团(依次为-OH、-CH3、-CH2)
通过实例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 甲烷氯代反应机理的研究 自由基反应与离子型反应: 有机化学反应按化学键的断裂、生成来分,有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周环反应等。化合物分子在光或热等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形成具有很强反应活性的单电子原子或基团,它们可与其他反应物分子作用,生成新的游离基,引发链式反应。 运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反应过程。将乙酸乙酯与H218O混合后,加入稀硫酸作催化剂,乙酸乙酯在加热条件下将发生水解反应下面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OOCH2CH3+H218O CH3CH2OH + CH3CO18OH 1.根据产物中18O的分布情况,你能判断出乙酸乙酯在反应过程中有哪些共价键发生了断裂? 2.你知道同位素示踪法可研究其他化学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通过实例理解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 逆合成分析理论 不对称合成 《化学2》乙酸乙酯合成方法研究 获得手性物质单一对映体的合成手段。 乙酸乙酯 乙醇、乙酸 乙醛 乙醇 乙烯(或氯乙烷 乙烯) 组合化学 通过精心设计的合成路线,同时快速制备大量相关或同类的新化合物,利用分子识别、分离、分析、检测技术进行快速有效的筛选,从中分离出所需的产物。 例如以20个氨基酸为构建单元,可得202种二肽、203种三肽、208种八肽。 从产物逆推出合成原料,设计出合成路线:观察分析目标分子结构(碳骨架、官能团种类位置) ---分析碳骨架的构建、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在绿色合成思想指导下逆推原料分子、设计合成路线。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的成键特点、碳键类型、碳与其他原子的共价键)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的成键特点、碳键类型、碳与其他原子的共价键) 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成键特点 分子结构研究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分子中碳原子成键的空间取向, 有机物分子的结构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的写法 同分异构现象研究—同分异构体的判断、顺反异构与对映异构、楔形式 目的;依据---有机物结构、性质相似与差异的客观性—官能团与同系列; 目的与依据 分类 分类的角度与方法 普通命名法 有机物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命名思路、基团介绍、烷烃、环烃命名法 专题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3课时 3课时
C--C、C==C、C==C 键、键、大键 碳键类型 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结构 原子间成键方式、原子结合顺序、原子相对空间位置 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立体结构 分子立体构型 结构异构—C骨架异构、官能团(类型与位置)异构 立体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 同分异构现象 结构式(结构简式) 键线式 楔形式 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人类对有机化合物三维结构的认识 19世纪中叶前,人们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认识还停留在二维空间。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大量异构体被合成和发现,人们的认识逐步深入。当时人们认为二取代甲烷(如CH2R2)有两种异构体,但是无法合成它的第二种异构体。1874年9月,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提出碳原子成键的新解释,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范特霍夫提出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三维认识,开创了立体化学研究领域
图2-2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取向 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取向 从甲烷、乙烯、乙炔分子结构分析、推理得到的结论: 当1个碳原子与其他4个原子或原子团形成共价键时,这个碳原子将采取四面体取向与之成键。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之间形成双键时,形成该双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之间形成三键时,形成该三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顺反异构 许多昆虫的信息素具有1个或多个碳碳双键,通常存在顺反异构。一种热带雌蚕蛾会分泌“蚕蛾醇”的性信息素吸引同类雄蛾。蚕蛾醇有多种顺反异构体,其中只有A能传递信息。 对映异构
L -丙氨酸 D-丙氨酸 图1-14手性分子丙氨酸的结构模型 两种分子式相同的有机分子,其空间结构互为镜像,且不能完全重叠,即成为对映异构体。这种分子称为手性分子。手性分子有旋光性。手性分子中具有与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相连接的碳原子(手性碳原子)。 甘油醛存在1个手性碳原子,有两种D型和L型对映异构体,它们的旋光性恰好相反。 L-丙氨酸、D-丙氨酸 己醛糖有4个手性碳原子,有16种对映异构体,常见的葡萄糖溶液中绝大多数葡萄糖分子形成两种环状的旋光异构体。
生活中常见的脂肪烃,石油化工(绿色工艺) 生活中常见的脂肪烃,石油化工(绿色工艺) 类别、自然界中的存在、来源 类别、自然界中的存在、来源 脂肪烃 脂肪烃 物理性质,同系列溶沸点变化的描述 物理性质,同系列溶沸点变化的描述 性质与反应 性质与反应 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 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1,4与1,2加成 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1,4与1,2加成 不饱和烃的加聚反应 不饱和烃的加聚反应 苯的组成、结构及其推断;苯的同系物 苯的组成、结构及其推断;苯的同系物 苯及其同系物 苯及其同系物 苯的性质特点—取代反应相对较易,加成、氧化较难 苯的性质特点—取代反应相对较易,加成、氧化较难 芳香烃 芳香烃 多环芳烃简介(多苯代脂烃、联多苯、稠环芳烃) 多环芳烃简介(多苯代脂烃、联多苯、稠环芳烃) 苯的同系物的氧化、取代反应,合成异丙苯的绿色工艺 苯的同系物的氧化、取代反应,合成异丙苯的绿色工艺 煤与石油化工,苯、甲苯、乙苯的用途 煤与石油化工,苯、甲苯、乙苯的用途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专题3 常见的烃 2课时 2课时 3课时 3课时
苯分子结构的探究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 1.苯的一取代产物只有一种,二取代物共有三种 2.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使溴水褪色。 3.烯键加氢时总要放出热量,并且放出的热量与烯键的数目大致呈正比。苯在Ni等催化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所放出的热量比环己二烯与H2加成生成环己烷还要低。 (g) + H2(g)(g); ΔH=-119.6kJ/mol (g) + 2H2(g)(g); ΔH=-237.1kJ/mol (g) + 3H2(g)(g); ΔH=-208.4kJ/mol 根据以上事实,说说你对苯环结构的认识。 苯的核磁共振图谱
了解有机合成的绿色化学工艺 1。氯乙烯五种生产工艺比较 1.乙炔氢氯化法。使用HgCl2做催化剂、乙炔成本高。我国目前仍有约一半的氯乙烯用这种方法获得。CH≡CH + HCl CH2=CHCl 2.乙烯直接氯化法。伴随反应生成了大量的1,2-二氯乙烷,产率较低。CH2=CH2 + Cl2 CH2=CHCl + HCl 3.乙烯氯化裂解法。此法收率高。 CH2=CH2 + Cl2 CH2ClCH2Cl CH2ClCH2Cl CH2=CHCl + HCl 4.乙烯氧氯化法。用氯化氢对乙烯氯化。 2CH2=CH2 + 4HCl + O2 2CH2ClCH2Cl + 2H2O CH2ClCH2Cl CH2=CH2Cl + HCl 5.乙烯氯化平衡法。方法3和方法4结合应用,让方法3和方法4的第一步按照一定的比例去生产,可以使HCl变为中间产物。
了解有机合成的绿色化学工艺 2。异丙苯的生产 使用腐蚀性催化剂、产生废气、废水、废酸、废渣 苯+丙烯—催化剂(AlCl3、HCl)---分离、水洗、中和—蒸馏---产品 苯+丙烯—催化剂(分子筛固体酸)---蒸馏---产品 简化流程、催化剂无毒无腐蚀性可再生,无污染物产生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的成键特点(形成4个共价键)、碳键类型、碳与其他原子的共价键)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的成键特点(形成4个共价键)、碳键类型、碳与其他原子的共价键) 存在、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卤代烃 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同系物沸点变化 性质 水解与消去反应---反应条件、断键位置 结构、性质的差异—认识分子中基团的相互影响 和Na的反应,和HX的取代反应,消去反应(认识键的断裂位置,探究反应产物) 醇的性质与应用 醇与酚 甲醇、丙醇与乙二醇的应用 3课时 物理性质 苯酚的性质与应用 化学性质—弱酸性、与浓溴水反应的探究、酚的显色反应 应用、含酚废水的检验与处理 专题4 烃的衍生物 2课时
结构特点 甲、乙醛1H-NMR谱图分析,醛基、甲醛的空间构型 醛 与弱氧化剂的作用—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环境酸碱性),加氢(还原)反应,甲醛与苯酚(尿素)合成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的反应 性质和应用 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化反应—反应机理、提高产率的原理 和Na的反应,和HX的取代反应,消去反应(认识键的断裂位置,探究反应产物) 羧酸的分类 羧酸 甲酸的结构与性质分析 PET树脂的合成 几种烃与烃衍生物的转化关系 官能团的转化,转化的意义 专题4 烃的衍生物(二) 常见的醛和羧酸 5课时
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认识乙醇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认识乙醇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 实验1 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切去表层的一小块(黄豆粒大)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将观察得到的现象以及你分析思考得到的结论填表中。 实验2 设法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并检验。 实验3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水和乙醚(C2H5—O—C2H5),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放入切去表层的一小块(绿豆粒大)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2和实验3,结合金属钠的其他性质,你能写出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请与同学们交流你这样书写的理由。 探究案例一 对比乙醇、水、乙醚与金属钠的反应,认识乙醇羟基上氢原子的活动性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
探究案例二乙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下面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乙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1.组装如图所示装置。在试管I中依次加入2 mL蒸馏水、4 mL浓硫酸、2 mL 95%的乙醇和3 g 溴化钠粉末,在试管II中注入蒸馏水,烧杯中注入自来水。加热试管I至微沸状态数分钟后,冷却,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在该反应中,采用蒸馏水、浓硫酸和溴化钠固体的目的是获得与乙醇作用的氢溴酸。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能判断出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的产物吗?请设计实验证明试管II中收集到的是卤代烃吗?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
探究案例三 认识乙醇的脱水反应 (提出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 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认识乙醇的脱水反应。 1.完成如图所示实验,在试管中放入石棉绒并注入2 mL 95%乙醇,将石棉绒露出液面,给试管加热,将生成的气体经过水洗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2.研究证实,石棉绒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请根据上述实验和信息,参考前面的探究案例,提出一个合适的探究课题,展开对该反应的研究。请设计探究方案,将你的方案与同学们交流。 3.经过探究,你能判断出乙醇所发生的反应是什么类型吗?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
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四种有机化合物 胡萝卜素 [O] 光 视黄醛(顺式) 视黄醛(反式) [H] 维生素A1
认识有机化合物化学的价值 DDT的功过 1939年.米勒发现滴滴涕具有优异的广谱杀虫作用,获得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人类合成得到的第一种有机农药,它除了具有优异的广谱杀虫作用外,对温血动物和植物基本无毒害,价格低廉,能大量生产。滴滴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对农林业的发展以及保障人体健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战期间,滴滴涕有效控制了同盟军斑疹伤寒流行,控制了疟疾的流行。米勒获得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以后,人们发现滴滴涕相当稳定,能在自然界滞留较长时间,可通过食物链 富集在动物体内,形成累积性残留,给人体健 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0世纪60年代开 始,一批新的农药被合成并替代滴滴涕。
含酚废水的检验与处理 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认识含酚废水的回收处理方法。 1.完成下列实验,填写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 酚可以采用FeCl3溶液检验。相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将苯酚溶液用水稀释10倍后,重复上述实验。将稀释后的苯酚溶液再用水稀释10倍后,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2 向含有4 mL含有苯酚的废水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将得到的紫色溶液转移入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约0.5 mL苯或少量活性炭,振荡,观察现象。 3.查阅有关酚类废水处理的资料,了解工业上处理废水的常用方法,提出你自己对解决酚类污染的调研报告。 纳米TiO2光催化污水处理设备
甲醇的应用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是由甲醇负极、氧正极和质子交换膜构成。在催化剂作用下甲醇被氧化为H2O和CO2。甲醇用完后,只要补充甲醇水溶液就可以继续使用了。正极和负极的电极反应分别为: 负极:2CH3OH + 2H2O-12 e- 2CO2+ 12H+ 正极:3 O2+12H++12e-6 6H2O DMFC可以用于笔记本电脑、汽车等。它可以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甲醇汽油
糖类的存在、组成与分类 1-糖类 葡萄糖组成与分子结构的推断 存在,二糖的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和多糖 水解反应,淀粉、纤维素的水解实验 应用:造纸、制铜氨纤维、制硝化纤维(反应原理)、醋酸纤维、粘胶纤维 存在与对人体的作用 组成结构特点 2-油脂 水解反应及其应用 催化加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5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课时 1课时
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对人体的作用,组成元素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对人体的作用,组成元素 氨基位置、绝大多数具有手性 α-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氨基酸的性质特点 两性(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应用)、显色反应、缩合反应(肽、多肽的生成) 3、氨基酸与蛋白质 溶解性(盐析作用)、变性反应、显色反应(3种) 蛋白质的性质特点 蛋白质的结构 四级结构-氨基酸排列顺序、多肽链局部的螺旋和折叠结构、完整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多肽链的聚集结构 4、酶的催化作用(特点,实验) 专题5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 2课时
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探究 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推断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情况。 请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1)1 mol葡萄糖完全燃烧,可得6 mol CO2和6 mol H2O。 (2)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3)1 mol葡萄糖恰好与5 mol乙酸在一定条件下作用,生成葡萄糖五醋酸酯 (4)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5)葡萄糖可以被还原为直链已六醇 关于葡萄糖分子结构的结论:
拓展视野 人体必需脂肪酸 摄入油脂可以满足人类生命活动对脂肪酸的需要。在人体内能够合成多数脂肪酸。有些脂肪酸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是人体不能合成,它们被称为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它们含有较多的双键,必须通过食物(如豆油、 花生油、动物油脂、鱼油)获取。 亚油酸、亚麻酸以及二十碳五烯酸能够降低血脂、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花生四烯酸是人体内含量最多和最重要的脂肪酸,它形成的脂广泛存在于人体器官、肌肉和血液组织中,它是合成许多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基础原料。二十二碳六烯酸是大脑细胞形成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能促进智力、增强记忆、延缓大脑衰老。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 除甘氨酸外,α–氨基酸都是手性分子,构成天然蛋白质的α–氨基酸都是L型。 结构分析 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氨基酸的认识。 请分析从蛋白质水解得到的20种常见氨基酸的结构简式,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
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在蛋白质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链节方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生物活性首先取决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肽链并非直链状,而是按一定的规律卷曲或折叠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这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依靠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亚氨基上的氢原子与羰基上的氧原子之间形成的氢键而实现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肽链还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形成更复杂的三级结构。两个或多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按一定的空间排列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形成的聚集结构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 2 3 4 血红蛋白 1 牛胰岛素 肌红蛋白
4。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注意联系〈化学2〉的有关内容,在回顾复习的基础上拓宽加深提高。 如:碳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甲烷、乙烯、苯、石油的炼制、煤的综合利用、乙醇、乙酸、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酯、油脂、氨基酸、蛋白质、有机合成、加聚与缩聚反应等内容都要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经验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
(2)注意从典型代表物和典型的反应分析,概括归纳或引申出同类物质的一般性或规律性知识;对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如NMR、顺反异构、对映异构、逆合成分析、蛋白质结构等),讲解要从具体例子分析出发,深入浅出,把握合适的深广度;对规律性知识的介绍要注意适用的条件、范畴,切忌绝对化(如物质属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反应产物的分析等);对物质的结构式、反应式尽量不要求孤立、机械地记忆,重在理解、运用。(2)注意从典型代表物和典型的反应分析,概括归纳或引申出同类物质的一般性或规律性知识;对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如NMR、顺反异构、对映异构、逆合成分析、蛋白质结构等),讲解要从具体例子分析出发,深入浅出,把握合适的深广度;对规律性知识的介绍要注意适用的条件、范畴,切忌绝对化(如物质属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反应产物的分析等);对物质的结构式、反应式尽量不要求孤立、机械地记忆,重在理解、运用。
(3)注重化学观念、化学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3)注重化学观念、化学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 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同一性;认识物质组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官能团对性质的决定作用,分子中各基团的相互影响);反应条件对化学变化方向、速率、限度的影响;实施绿色化学工艺的重要性;认识物质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确看待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等。
(4)重视有机化学研究方法的熏陶和介绍 如通过实验学习并体验怎样运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学习怎样依据给定信息推断物质的结构;了解体会化学家怎样用化学、物理或其他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机理;学习怎样分析有机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学习选择适当的方法描述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学习从不同角度给物质分类;了解怎样选择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合成路线与工艺。
(5)重视STS教育 如,注意结合“双基”教学,介绍有机化学对社会生产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分析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对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了解有机化工(包括石油化工、煤综合理用、有机合成等)的重要性与学习其基本常识;了解有机化学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如逆合成分析理论、NMR和IR谱图分析、手性催化剂的应用与不对称合成)。
(6)正确把握教学要求的深广度和知识讲授的科学性。 与大纲下的教材相比,宽度略有拓宽(特别是研究方法、与生产生活联系的知识、学科的发展等方面的简单介绍)、深度基本不变(蓝色加粗字体的概念需要理解掌握,拓展视野的内容超出课程标准,不列入考核要求)。 有机物结构的物理方法介绍重在帮助学生从具体例子体会利用相应的物理方法可以获得哪种结构信息,不要求了解相关的概念、原理、方法与波谱图的分析与应用。学科发展的介绍也是非常粗浅的,观念性的。 在教学中要防止过多介绍大学有机化学的知识,补充要应用教材外的知识内容,超出学生分析与解决能力的练习和作业,避免加重学习负担。 要避免在讲解和学习指导中以偏概全,以特殊概括一般,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形成不科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