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k likes | 1.97k Views
2010 年成都市高三政治分科研讨会. 2010.3.18. 精典复习,备战高考. 2011 年文综政治最后阶段复习策略. 设计、制作、主讲 :吴 峨. 前 言. —— 政治学科第三轮复习要务. 一、主干知识 二、热点时政 三、解题策略. 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运用. 复习要求 学 生 : 记忆、考试、评讲 老 师: 整理、讲解、组题、 阅卷、评讲. 专题复习,掌握的程度. 政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政治学科带头人. 主 讲. 吴 峨.
E N D
2010年成都市高三政治分科研讨会 2010.3.18.
精典复习,备战高考 2011年文综政治最后阶段复习策略 设计、制作、主讲 :吴 峨
前 言 —— 政治学科第三轮复习要务 一、主干知识 二、热点时政 三、解题策略 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运用 复习要求 学 生: 记忆、考试、评讲 老 师: 整理、讲解、组题、 阅卷、评讲 专题复习,掌握的程度 政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政治学科带头人 主 讲 吴 峨 设计、制作、主讲 :吴 峨
解 题 目 录 1.解题三关………………………………………………… 6 2.解题方法 ………………………………………………… 7 3.经济常识的计算………………………………………… 20 4.漫画和成语、俗语、古诗词的哲理解法 …………… 66 5.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思路………………………………… 78 数字表格试题……………………………………… 81 图型材料试题(坐标图、柱状图、饼状图)…………… 92 文字材料试题大切口(107)、小切口(118) …………106 6.实现教、学、考、评的有机统一………………………162
一、解题三关 (1)知识关:主干知识 (2)审题关:切题准确 (3)答题关:一教材二新观点三找材料 (内在联系、运用分析,前提和基础) (解读材料、分析设问,关键) (重要条件) 答案要点文字表述 学科术语书写格式
二、解题方法 考试能力 新的四种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分析材料) 审题 (调动知识) 编答
1. 解题的五步法 一读二抓三析四联五编 一读:泛读与精读背景材料,要求概括层次大意,明确中心论题。 二抓:狠抓题干和关键词,设问角度、设问层次、中心论题。 三析:分析材料,明确材料讲什么,几点有关,获取有用信息。 四联:联系教材理论,从材料中引申和归纳教材理论。 五编:编写答案,不是背答案,要善于模仿编答。 答案三法: 三材料中引申和归纳 一教材 二新观点 理论知识 意义、政治述语 材料中的做法 为什么(大切口) 怎么办(小切口)
2. 审题的五步法 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 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等 (1)审设问的角度: (2)审设问的主体: (3)审设问的客体: (4)审设问的指向(层次): (5)审设问的分值: 我国、企业、农民、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 党、政府 、国家机关、公民与国家关系、国际社会等。 即中心论题,时政热点(就事论事)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答案要点与分值成正比,分值高多答要点, 10分的分值答3点;12分的分值答4点。
注意:设问的指向(层次)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多管齐下) 内容、目标、特点、体现、反映、说明等 原 因:理由、依据、现状、必要性、 重要性、作用、意义等 惯用词语:是……要求、由……决定、 有利于、关系着等。 怎么做、如何、办法、措施、启示等。 惯用词语:坚持、贯彻、加强、提高、完善、 实施、履行、充分发挥、把……结合等动词
3.设问的针对性 注意:区别不同的问法 党和国家 党和政府(省委与省府) 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 国家宏观调控与国家管理经济职能 经济现象与经济道理(依据、理由)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何做) 设问角度、问题层次、中心论题(主题思想)
注1:区别不同意义的说法 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统一 大市场,促进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 就业等。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 • 描述国内 • 经济意义: • 描述对外 • 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 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 ②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统一大市场,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政治意义 • 对国家的 • 政治意义: • 对党的 • 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等。 ②有利于依法治国,实现公民权利,转变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等。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 ①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 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 ②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着中国社会 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等。
例:治理房地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Ⅰ 经济意义: Ⅱ 政治意义: ①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 势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②有利于保障城市居民的住房权利,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 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置换:收入分配 “三农”问题等 ①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 ②有利于保障城市居民的住房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等。
思想文化意义 ①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 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 ②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国家宏观调控与国家管理经济职能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产值、生产成本、能耗、利润、盈亏、经济利益等 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行业道德、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等 三大手段(经济手段等)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区别经济现象与经济学道理(依据、理由) 下表为中国人民银行自2008年9月起 存款利率调整时间及调整内容表。 根据材料,说明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利率的理由。(10分)
【答案】 ①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但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调整利率促进经济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重要表现。(3分) ②中国人民银行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其重要的职能。(3分) ③2008年8月中旬之后CPI开始回落,但PPI一直居高不下,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从2008年9月中旬开始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2分) ④针对我国GPI和PPI从2010年6月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央行从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连续3次提高存款基准利率,治理物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 2分) 【解析】 注意审题:设问角度和主体是《经济常识》的中国人民银行。思维层次是“理由”,属于“为什么”。“理由”应该是理论根据和现象分析。学生只从经济现象来分析,分析“央行”前三次上调利率和后“三次”下调利率的作用和解决的问题,只能得4分。而完全忽视“央行”的性质和职能,也忽视“央行”调整利率属于国家宏观调节属于“经济手段”,而且要在市场基础作用上调节。因此容易失掉①②点而失去6分。 如果设问变成:根据材料,分析表格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那么只需回答后两点。
注意:认识和区别监督权 监督“一府两院” 1. 人大: 2. 政协: 3. 公民: 依法监督 (依法选举、产生、决定、 任免、质询、监督等) 监 督 权 对政策实施 对国家机关 (监督其贯彻) 民主监督 (批评和建议) 对人大代表进行监督 监督权 (选举和罢免) 对国家机关 (人民群众) (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在我国监督权主要有:①人大监督(依法监督) ②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的监督(民主监督) ③公民监督权 ④司法监督(法院和检 察院) ⑤新闻舆论监督 ⑥党内监督(纪律检察、内部监督) ⑦行政体xi监督(上级部门、审计、检察部,内部监督) 等
注意:围绕“依法治国”的不同提法 ① 党: ②人大: ③政府: ④司法: ⑤政协: ⑥公民: (人民群众) 依法执政(领导立法,提出立法建议,通过法定程序) 依法立法(有法可依,依法监督“一府两院”工作) 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政府权力,有法必依) 依法办案(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依法参政议政(建议批评,共商国事等) 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治国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批评建议、申诉、控告、 检举等。)
看图说理 三、经济常识的计算试题 (1)特点和要求:选择题 (2)解题方法和技巧:选择题 ①试题较难,关键在理解分析材料,计算较简单。 ②解读材料内容,理解原理和公式,计算选择结果。 ①解读 ②理解 ③公式 ④分析 ⑤计算 ⑥选择 (3)经济常识共有九种计算题: ①价值量 ②货币发行量 ③银行利润和存款利息④企业的经济效益 ⑤股票价格 ⑥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⑦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⑧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 ⑨外汇及汇率等
理解、分析、公式、计算 1.理论和公式: 例如:价值量、货币发行量、股票价格、国民收入分配、 企业的经济效益、外汇汇率等 2.比例关系:两种 (1)正相关:正比用乘法(教材理论) (2)反相关:反比用除法(教材理论) 3.变化情况:多种多样 (1)当提高时,用加法; (2)当降低时,用减法(试题材料) Y= W÷(1 + x %) Y= W÷(1 - x %) Y=W×(1+x %) Y=W×(1-x %) 正比 反比 4.分步计算:三步或四步 通过计算、比较、选择等
(一)价值量的计算 注意:运用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例1:(1)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生产的 a.价值量 ( ) b. 价值总量 ( ) c. 使用价值量 ( ) (2)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生产的 a. 价值量 ( ) b. 价值总量 ( ) c. 使用价值量 ( ) A 不变 B 增多 C 减少 B C A A B B 不考虑物价 变化因素 • 结论: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减少(价格降低), • 价值总量不变(价格总额不变),使用价值量 (商品数量)增多。 • 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不变(价格不变), • 价值总量增多(价格总额增多),使用价值量 (商品数量)增多。
举例说明:生产彩电 (1)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生产的 提高前:10t 1台 5000元 提高后: 5t 1台 2500元(价值量减少) 10t = 2台 × 2500元 = 5000元 (不变) (2)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生产的 社会:10t 1台 5000元 个别: 5t 1台 5000元 (价值量不变) 10t = 2台 × 5000元 = 10000元(增多) 注 意:生产者与消费者喜欢哪种状况?
价值量的典型计算题 例1:2008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 2009年生产该商品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 该商品的价值是 ( )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变化情况。 因为2007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 那么2007年该商品价值量: 1 元 ÷( 1 +25% )= 0.8元 故选B项。
例2:某W商品2008年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00元/件,该商品生产部门全年共生产2亿件W商品。如果2009年该当商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则2009年单位W商品的价值量和该部门创造的价值总量分别为 ( ) A.150元和400亿元 B.160元和400亿元 C.150元和300亿元 D.160元和300亿元 【解析】首先计算出2008年的价值总量:200元×2亿 = 400亿元;然后计算2009年的价值量:200元÷(1+25%)= 160元; 根据题意和理论分析:2009年的价值总量为400亿元,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降低,价值总量不变。故选B项。 例3:2010年某部门生产某种商品2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7元。如果2009年该部门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5元,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部门2010年生产这种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比2009年提高了 ( ) A.50% B.35% C.40% D.45%
例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例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 =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 ) A.4克B.8克 C.16克 D.32克 如果问5件A商品的价格 用黄金表示为 ( ) • 【解析】 此题分为四步理解计算: • ①1克黄金 = 8克白银,即 1 :8 • 5A商品 = 2克黄金 • ③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意味黄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黄金的价值量减少一半,那么此时1克黄金 • = 4克白银,即 1 :4 。 • ④去年5件A商品=2克黄金=2×8=16克白银。今年生产A商品和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没变,只是黄金价值量减少,故5件A商品=2×2×4=16克白银。 • 故选择C项。
例6:假设某国去年生产一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其价值等于10元;甲企业生产一件M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2小时。如果甲企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企业今年销售一件M商品的价格是 ( ) A.6元 B.8元 C.10元 D.12元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 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意义,价值决定价格。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与 价值量无关,但并非没有意义。 ② 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其价值等于10元, 单位商品价值量也是10元,价值决定价格,也是10元。 ③题中的1.2小时和甲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为个别劳动时间, 属于干扰内容,此题不需要计算。故选择C项。
(二)货币量的计算 注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或速度 例1: 假定某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生产的商品数量比上年增加10%,物价水平比去年上涨5%,假设货币流通次数不变,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 ( ) A.与上年持平 B.比上年增加15.5% C.比上年增加50% D.相当于去年货币量的105% 【解析】 假设原来的商品数量和物价水平为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 ﹦[(1+10%)×(1+5%)] / 次数 ﹦(1.1×1.05)/ 次数 ﹦1.155/次数,1.155中有1是原来的,增加的是0.155,应是15.5%。应选B项。
例2: 假定今年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由去年的2000亿元上升为3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由去年的一年4次上升为今年的一年5次,那么今年流通中需要的纸币量应有这样的变化 ( ) A.需要发行纸币400亿元 B.需要增发纸币100亿元 C.纸币发行量不变 D.需要增发纸币10亿元 【解析】 根据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 通次数可以得出,流通中需要的纸币量 = (3000÷5)-(2000÷4)﹦100(亿元)。应选B项。
例3:如果某国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待售商品总量为4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150元/件,在这一年里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6次。那么,该国在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亿元;如果该国政府当年由于多发行纸币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了25%,那么当年该国实际发行了亿元纸币。 ( ) A.1000 1250 B.1200 1350 C.1000 1200 D.1400 1300 【解析】 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来确定,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 这一年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40亿×150元)/ 6 = 1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由于该国政府多发行纸币使商品价格上涨了25%,这一年该国实际发行的纸币应为:1000 + 1000×25% = 1250(亿元)。 领悟:纸币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不能贮藏。所以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的总体购买力都只能与实际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一致。应选A项。
例4:某国待售商品2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50元,若当年该国多发行了250亿元纸币,导致商品价格上涨25%,则当年该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和该年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次数是 ( ) A.1000亿元 6 B.1200亿元 3 C.1000亿元 3 D.1200亿元 6 【解析】根据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次数或速度。 设流通次数为x,实际所需货币量为y, 则 Y = 20×150 / x, 250 + y = 20×150×(1+25%)/ x。 解得,x = 3,y = 1000。应选C项。
(三)银行利润和存款利息的计算 ★银行利润 = 贷款利息 - 存款利息 - 费用 ★存款利息 = 本金×存款年限×年利率×(1 - 5%) (注:5%为利息税率,2008年11月暂时免征利息税。) 例1:某居民将2万元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款为1年期教育储蓄,年利率为2.25%,1年后可得利息为 ( ) A.20360元 B.90元 C.360元 D.450元 【解析】因为教育储蓄免征收利息税,所以根据存款利息 ﹦本金×存款年限×年利率(1- 5%)可得出,某居民1年后 利息为:2(万元)×1(年)×2.25%×(1-0) ﹦ 450元。 应选D项。
例2:如果全年物价上涨3%,居民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33%,利息税为5%。那么,居民若存款一万元,一年的实际收益为 ( ) A.300元 B.333元 C.16.35元 D.316.35元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四步计算。 ① 一年后10000元的利息:10000元×3.33% = 333元 ② 扣利息税为5%,应该上缴利息税:333元×5% = 16.65元 ③ 扣利息税为5%,10000元应该获得利息333元-16.65元 = 316.35元 ④全年物价上涨3%,10000元的实际收益为 316.35元-10000元×3%=16.35元。 应选C项。
例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新高。老王现有10万元现金,假设上述条件在一年内都不变的情况下,他在10月20日将钱存进例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新高。老王现有10万元现金,假设上述条件在一年内都不变的情况下,他在10月20日将钱存进 银行,一年期满后他获得的实际收益是 ( ) A.2250元 B.2500元 C.-2150元 D.-1900元 【解析】 ①根据题意理解,计算得出 (4.4 % - 2.50%)×10万元 = 1900元 ②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 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50%, 实际收效益 下降,为负数,所以-1900元。故选D项。
(四)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 ★经济效益 = 生产总值 / 生产成本 = 1 + 利润 / 生产成本 例1:下列选项能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是 ( ) A.原来每年获利5 000万元,现在资本扩大一倍, 每年获利1亿元 B.投资规模比前一年扩大20%,利润增长10% C.在本年度内,产品成本量和利润总量各增长50% D.产品成本总量减少80%,利润总量不变 【解析】 根据经济效益 = 1 + 利润 / 生产成本得出,A中利润和 成本分别扩大一倍,经济效益没有变;B项中经济效益减少了; C项中经济效益没有变;D项中的经济效益增加。应选D项。
例2:对企业而言,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2:对企业而言,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意味着 ( ) A.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总值提高 B.生产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 C.生产总值下降,利润增加 D.生产总值提高,经济效益提高 【解析】 根据经济效益 = 生产总值 / 生产成本 ﹦1 + 利润 / 生产成本可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意味着成本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提高。应选B项。 例3:某企业在某年中有总资本300万元,其中生产资料实际消耗50万元,产品利润120万元,支付工人工资50万元, 纳税10万元。则该企业在该年中的经济效益是 ( ) A.40% B.80% C.120% D.约109% 【解析】 根据经济效益 = 生产总值 / 生产成本 = 1 + 利润 / 生产成本 可知,1 + 120万元 / (50万元 + 50万元)= 120%。应选C项。
例4:下列情况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是 ( ) ①某企业占用资金100万元,获利40万元; 今年扩大资金上升到150万元,获利为60万元 ②某企业的投资规模缩小1/2,利润总量减少花钱多办事1/3 ③某企业占用的资金比以前减少20%,利润总量没有变化 ④某企业规模扩大了10倍,利润也增加了10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据此分析: ①经济效益不变; ②企业规模和利润都减少了,但后者的 幅度没有前者大,经济效益提高了; ③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具体表现; ④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变。应选C项。
(五)股票的计算 ★ 股票价格 = 预期股息 / 银行利率 例1: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速过快,固定投资规模过大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加息不久,我国房地产股价纷纷下挫。这说明股票价格 ( ) A.与股票的票面金额一致 B.由预期股息决定 C.与银行利率成反比 D.与预期股息成反比 【解析】 股票价格与股票的票面金额并不完全一致,有时高,有时低,A错误。根据股票价格 ﹦预期股息 / 银行利息率,可知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这两个基本因素。题目叙述的是提高利率对房地产股价的影响,没有涉及预期股息。应选C项。
例2:某人持有每股面值100元的股票1 000股,预期股息率为3%,当其他条件不变,同期股票银行存款利率从2.5%降为2%时,他的股票 ( ) A.升值35000元 B.升值30000元 C.贬值25000元 D.贬值20000元 【解析】 股票价格 与预期股息 成正比,与银行利率成反比。 根据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股票升值额为 100元/股 × 1000股 ×(3% ÷2% - 3% ÷2.5%) ﹦30000元。应选B项。
例3:某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种股票发行7200万股,当年每股预测收益0.48元,发行价7.34元,上市首日开盘价16.5元,最高价17元,收盘价15.2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年息4%,据此回答1~2题。例3:某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种股票发行7200万股,当年每股预测收益0.48元,发行价7.34元,上市首日开盘价16.5元,最高价17元,收盘价15.2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年息4%,据此回答1~2题。 1.假如在股票上市第一天就以最高价把100股原始股全部卖 掉,可以获利 ( ) A. 966元 B. 1200元 C. 48元 D. 786元 2.假如在该股票上市第一天就以最高价把100股原始股全部 卖掉,总收入为 ( ) A. 966元 B. 1200元 C. 1700元 D. 48元 【解析】 一定数量股票以一定价格(开盘 价、最高价、收盘价)卖出的获 利情况。 计算方法是:收益 =(卖出价格 - 发行价)× 卖出数 依据此公式解(17 - 7.34)× 100 =966(元) 【解析】 解法为总收入 = 本钱 + 收益,即7.34 × 100 + 966 =1700(元)
例4:王某购买了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发行的每股面额为10元的股票1000股,预期每年可得5%的股息,而当年的银行存款利率为4%。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一年后王某所持股票的总价格为 ( ) A.10000元 B.12000元 C.12500元 D.15000元 【解析】 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 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 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该股票每股的价格为: 10×5%/4%=12.5(元) 王某购买的1000股总价格应为:12.5×1000=12500(元)
例5:小李有10000元准备用于投资,当时银行存款一年期利率例5:小李有10000元准备用于投资,当时银行存款一年期利率 为4%,国债年收益率为6%,某股票(票面金额为1元) 预期年收益5%。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保证投资收 益最大化,则小李应该 ( ) A.购买债券,一年后可得15000元 B.购买债券,一年后可得10600元 C.存款储蓄,一年后可得10400元 D.购买股票,一年后可得12500元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投资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根据题意 分别计算存款、债券、股票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 ①存款储蓄:10000元×(1+4%)=10400元 ②购买债券:10000元×(1+6%)=10600元 ③购买股票:(10000元×1×5% )÷ 4% = 12500元 通过比较,小选择购买股票,故选择D项。
(六)社会总产值与 国民收入的计算 ★国民收入 = 社会总产值 - 生产资料的价值 ★社会总产值 = C + V + P + 税 例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 ( ) A.社会物资储备 + 生活消费 B.物质生产部门基金 + 非物质生产部门基金 C.国民收入 + 企业基金 + 劳动者个人收入 D.积累基金 + 消费基金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根据题意分析应选D项。
例2:某国社会总产值50000亿美元,其中已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上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为15000亿美元,上缴国家税金20000亿美元,企业留利10000亿美元。则该国国民收入与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的部分各是 ( ) A.45000亿美元 1000亿美元 B.35000亿美元 5000亿美元 C.50000亿美元 15000亿美元 D.30000亿美元 10000亿美元 【解析】 ★国民收入 = 社会总产值 - 生产资料的价值 50000亿美元 - 15000亿美元 = 35000亿美元。 ★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 消费又分为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 个人消费品分配的部分 = 国民收入- 税金 - 企业留利。 35000亿美元 - 2000亿美元 - 1000亿美元 = 5000亿美元。
例3:某国物质生产部门一年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5000亿元,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为1000亿元,上缴国家的税金为400亿元,企业利润为150亿元,那么例3:某国物质生产部门一年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5000亿元,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为1000亿元,上缴国家的税金为400亿元,企业利润为150亿元,那么 该国在当年创造的社会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是 ( ) A.6550亿元 1550亿元 B.5000亿元 1550亿元 C.550亿元 550亿元 D.5550亿元 1500亿元 【解析】 ★ 社会总产值 = C + V + M。 公式中,C表示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V表示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等,M表示国民收入中支付给职工工资后的利润余额。题中C为5000亿元,V为1000亿元,M为(400 + 150)亿元。该国社会总产值 = C+ V + M = 5000 + 1000 +(400 + 150)= 6550(亿元)。 ★国民收入是净产值。国民收入 =(C + V + M)- C = V + M,它表示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该国创造的国民收入= V + M = 1000 +(400 + 150)= 1550(亿元)。故选A项。
例4:某国的社会总产值为3000亿美元,当年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00亿美元,发放工资500亿美元,全国总人口为500万人,则该国当年的 人均国民收入为 ( ) A.20000美元 B.40000美元 C.30000美元 D.10000美元 【解析】 社会总产值 = C + V + M。根据题意分析得出, 人均国民收入: = (社会总产值 - 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总人口数 = (3000亿美元 - 1500亿美元) ÷ 500万人 = 30000美元。应选C项。
(七)个人所得税与 增值税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 =(本月收入总额 - 个人所得税起 征额)-(本月收入总额 - 个人所得税起征额)在相应 税率级数中超出部分×对应的税率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是:企业商品销售额 × 税率 - 上一 环节已纳税金。 ★注意: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利息税、出口退税等
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 调整3000元个税起征点 例1: 以月薪6000元工薪阶层为例 ①如果在个税起征点为2000元的情况下 应纳的所得额=6000-2000=4000元 应缴纳个税=500×5%+1500×10%+2000×15%=475元 ②如果个税起征点上调至3000元,少交税150元 在级差和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免征额上调为3000元 应纳所得税额=6000-3000=3000元 应缴纳个税=500×5%+1500×10%+1000×15%=325元 注意: 税率(%)不变的情况下,计算方法一致的。
例2:图示理解个人所得税 小王的全月收入 为8000元,小王全月 应纳税所得额为多少? 20000元 20% 25+150+450=625元 5000元 15% (5000—2000)× 15% = 450元 2000元 10% (2000—500元)× 10% = 150元 500元 500元 × 5% = 25元 5% 起征点: 3000元
例3:如果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11年4月1日起,例3:如果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11年4月1日起, 由2000元/月上调到3000元/月。假如王先生 2011年5月的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为4000元, 那么他应交纳的税款是 ( ) A.175元 B.325元 C.360元 D.215元 【解析】 ①月工资与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是不同的概念。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月工资、薪水所得减去2000元(起征点)以后的余额。 ②题目中4000元是王先生的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不是月工资所得;而王先生的月工资所得应该为4000元 + 2000元 = 6000元。 ③起征点为2000元时,个人所得税为: 500×5%+1500×10%+1000×15% =25元 + 150元 + 150元 = 325元。故应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