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913 Views
chapter3. 從地球看星空. 3-1 認識星空. 恆星的亮度與顏色 視星等 — 相對星等 : 為了比較各種天體的亮度,我們把看到的亮度用 視星等 表示。 將織女星的亮度定為 0 等,星星愈亮,則星等愈小。北極星是 2 等星,而肉眼所能見到最暗的約是 6 等星 。 視星等的 數字愈小,表示亮度愈亮 。 視星等 並非表示星星本身的發光強度(光度) ,因為還與 觀察距離 有關係。 絕對星等 -- 要比較實際 光度 ,必須放在相同的距離比較,
E N D
chapter3 從地球看星空
3-1認識星空 • 恆星的亮度與顏色 • 視星等—相對星等:為了比較各種天體的亮度,我們把看到的亮度用視星等表示。 • 將織女星的亮度定為0等,星星愈亮,則星等愈小。北極星是2等星,而肉眼所能見到最暗的約是6等星 。 • 視星等的數字愈小,表示亮度愈亮。 • 視星等並非表示星星本身的發光強度(光度),因為還與觀察距離有關係。 • 絕對星等--要比較實際光度,必須放在相同的距離比較, • 例如夜空中最亮的天狼星,視星等為 -1.5,太陽的視星等則為 -26.7等。從地球上看來,太陽比天狼星明亮許多,但是若將兩者放在相同距離,就會發現天狼星的實際光度約是太陽的25倍。 • 在地球上觀看天體的亮度,會與天體的光度成正比,與天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 絕對星等是假定各天體距離地球32.6光年時所測得的視星等,因為距離相同,所以能比較恆星的實際光度大小。
3-1認識星空 • 恆星的亮度與顏色 • 恆星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與其表面溫度有關。 • 藍色恆星表面溫度較高,白色次之,然後依序是黃色及紅色的恆星。 • 例如看起來是藍白色的天狼星,表面溫度較高;而獵戶座中的參宿四 及天蝎座中的心宿二 皆偏紅色,表面溫度較低。 • 行星與衛星不會自行發光,而是反射恆星的光。 • 不同化學成分所反射及吸收的光不同,造成行星與衛星的特有顏色,例如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主要是藍色和白色,是因為有海洋和雲,而火星之所以呈現火紅色,就是因為表面富含氧化鐵的關係。
圖3-2 天狼星是夜空中看起來最亮的恆星,它和南河三、參宿四組成明顯的冬季大三角。 圖3-3 天蝎座,白色箭頭所指為心宿二,顏色偏紅。
3-1認識星空 • 天球與星座 • 如何觀測星空? • 天球說--天空像個巨大的空心半圓球般籠罩著地面,而一閃一閃的星星就像鑲嵌在這個黑色的球狀布幕上,我們把這個假想的球面稱為天球 。 • 從前的人認為太陽、月球和星星都固定在天球上,規律的繞著地球轉動。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星星與地球的距離遠近不同,而且也不是繞著地球轉,但是仍沿用天球的概念,用來標示出天體在天空中的位置。 • 地球赤道延伸與天球的交線稱為天球赤道。天球上的坐標以赤經及赤緯表示。 • 星空的劃分—星座 • 天球上的坐標有如地球儀上的經緯度,而用星座劃分天域就像是地表的國家劃分。 • 在古埃及和巴比倫時期,就已經有星座的概念,古人根據想像,把鄰近的亮星連成各種器具、人物或動物的形狀,對於當時的方位判斷、曆法與占星學都有不小的影響。 • 同星座的成員間其實可能相距甚遠,彼此也沒有關聯,它們只不過是投影在天球上的位置很接近而已,例如北斗七星的天璇和瑤光分別距離地球62光年和110光年。
圖3-4 (a)天空看來就像個圓形的半球狀天幕; 圖3-4 (b)天球是個假想的球面,以地球為圓心。
天球模型是以地球為中心的假想球,由地球赤道延伸出去的平面在這天球上的交界線稱為天球赤道,而太陽在天球上運行的軌跡稱為黃道。
3-1認識星空 • 星座概說 • 中國、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等古文明,對於星座各有不同的劃分與名稱: • 例如中國的北斗七星,就是西方大熊座的一部分。 • 為了統一星座的名稱,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在1930年時,把全天球劃分成88個星座,也定出各自的範圍。 • 各星座所涵蓋的天域大小不同,而且星星的個數、明亮程度也不同。有些星座明顯易認,適合做為認識星空的入門, • 例如春季夜空的獅子座、夏夜南方的天蝎座 及天頂的天鵝座 、秋天的仙后座 圖、冬季的獵戶座等 。另外有些星座則因為亮星較少,不易辨認,例如巨蟹座。 • 個別星星的命名,則是以星座名稱為主,大致依照亮度分別加上希臘字母,最亮的為α,次亮的為β,依此類推 。例如天琴座α就是我們所稱的織女星;天鷹座α俗稱牽牛星或牛郎星,在中國天文學中的正式名稱是河鼓二。而對於為數愈來愈多的暗星,則採取系統性命名,例如依照位置順序來編號等。
圖3-8 同一星座的成員與地球的距離可能各不相同,但因為投影而使得位置看起來相近;以想像力將相鄰恆星連成獵人形狀,成為獵戶座。
3-2觀察星空 • 天體的運行—週日運動 • 在同一個夜晚觀察天空一段時間,會發現星星隨著時間慢慢向西移動 ,而且和太陽、月亮一樣有東升西落的現象。 • 由長時間曝光的星空照片 看來,所有恆星都繞著天球北極轉,一天繞一圈,這樣的現象稱為周日運動。 • 事實上真正在轉動的不是天上的星星,而是我們自己。地球以貫穿南北極的自轉軸為軸心,每天由西向東自轉一圈,但在地球上的人不會感覺自己在轉,而以為是整個天球由東向西轉 。 • 北極星位在極軸附近,因此看起來幾乎沒有移動。
圖3-9 6月中旬大約晚上9點鐘,觀測者面向東方,看到夏季大三角恰好從東方地平線升起;一個鐘頭以後,同樣三顆星升到仰角更高處。
圖3-10 星的周日運動:由長時間曝光的照片可以看出,天空中的星星都繞著天球北極轉。你能指出哪一顆是北極星嗎?這張照片大約拍攝了多久呢?
B A’ B’ A 30∘ 30∘ 天北極 東 → ← 西 北 朝向北極星的周日運動
圖3-11 我們跟著地球繞自轉軸由西向東自轉,因此天上的天體看起來便像是繞著極軸由東向西轉,一天繞一圈。恆星在天空中的軌跡會隨著觀測地點的緯度而不同。你能看出如何判斷各地的恆星軌跡嗎?
3-2觀察星空 • 天體的運行—週年運動 • 除了一天中的變化之外,星空也因季節而改變,這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緣故 。 • 面對太陽時,因為陽光太強看不到天空中的星星,所以地球上的人只在自轉到背對太陽時的夜晚才看到星星。 • 地球公轉到軌道上不同位置時,便看到不同方向的星空,稱為周年運動。 •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都是逆時鐘方向,使得同一顆恆星每天會提早四分鐘出現在天空中相同的位置。 • 為了呈現星空因周日、周年運動而產生的變化,我們可以將該地緯度所能看到的天區製成星座盤。內盤隨著時間改變而轉動時,呈現在外盤圓圈內(表示地平面以上)的星空範圍也會隨之改變。此外,在不同緯度看到的星空範圍不同,所以使用的星座盤也不一樣。
圖3-13 地球繞太陽公轉,造成在不同月分看到的星空有所不同(非實際比例)。
3-2觀察星空 • 太陽在天球上的軌跡 •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非正圓,而是略呈橢圓形,因此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並非保持一定。 • 每年約在1月2日時,地球距離太陽最近,該位置稱為近日點,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季;約7月4日時,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稱為遠日點,此時反而是北半球的夏季。由此可見,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是造成季節的主要因素。 • 事實上,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在遠日點時只比近日點多了約3%,但陽光的直射與斜射使日照的分配遠超過距離所造成的差別 。 • 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傾斜23.5°,公轉時,自轉軸的指向維持不變 ,因此地球公轉一圈的過程中,陽光會直射地表不同緯度。 • 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也會不斷改變 。太陽在天球上的運行軌跡稱為黃道,與天球赤道交角23.5°。 • 每年春分時節(約3月21日),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通過天球赤道,位於春分點,此時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接著,陽光直射區域逐漸北移,直到夏至(約6月21日)時直射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抵達天球赤道北方23.5°的夏至點。然後太陽直射區域南移,秋分時(約9月23日)再次直射赤道,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為秋分點。秋分之後,陽光直射區域繼續南移,冬至(約12月23日)時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則在天球赤道南方23.5°的冬至點。
圖3-16 a和其他恆星不同,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會改變;夏至時在天球赤道以北,春、秋分時在天球赤道上,冬至時位在天球赤道以南,b因此太陽在天空中的軌跡會隨日期而改變,圖為嘉義地區太陽軌跡的變化情形。
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 • 對於站在北回歸線上的人來說,方位如下圖虛線所示。 • 以夏至時為例,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圖中紅線)。對A點的人來說,日出時太陽在1為東偏北;正午時,太陽在2為頭頂;日落時,太陽在3為西偏北。
東方 圖3-18 此照片是由不同時間拍攝的三張照片拼成,合成後照片的中央為東方。春、秋分時太陽由正東方(圖片中央)升起,夏至時太陽由東偏北(圖左)升起,冬至時則是由東偏南(圖右)升起。
3-2觀察星空 • 太陽在天球上的軌跡 • 太陽和銀河系中其他恆星都繞著銀河中心公轉,但兩億多年才轉一圈,因此短時間內,天空中恆星彼此間相對位置的改變並不明顯,所以星座大致維持一定的形狀。 • 但過了數萬年以上,因為相對位置改變明顯,星座的形狀也可能會改變 。 • 行星則因為距離我們較近,有各自不同的公轉速度,造成行星在天空中相對於恆星的位置會不斷改變。
圖3-19 a恆星各自的運動快慢、方向不同,恆星間的相對位置,經過很長的時間後,會有顯著的改變。b北斗七星10萬年後構成的圖樣。
3-2觀察星空 • 天文觀測 • 星星發出的光經過遙遠距離到達地球,因此光線微弱,所以我們藉助望遠鏡來研究它們。 • 望遠鏡可以聚集光線,來觀察昏暗的天體。例如肉眼可見最暗天體為6等星,而大口徑的望遠鏡搭配靈敏的儀器,可以看到最暗天體的星等為二十幾等,太空望遠鏡甚至可以達到將近30等 。 • 天體發出的電磁波經過地球大氣層時遭到氣體吸收,只有極少部分的波段能夠到達地面 ,因此要觀測某些波段就必須在高海拔地點或太空中觀測。 • 大氣對天文觀測的影響,除了波段限制以外,還包括空氣流動所造成的影像模糊。。
圖3-30 電磁波在進入大氣時,大多會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只有可見光、 無線電波以及部分紅外線得以抵達地表。
3-2觀察星空 • 天文觀測 • 觀測星星宜在光害小、海拔高、晴天率高且氣流穩定的地點,因此在玉山國家公園旁便建有「鹿林天文臺」,進行觀測研究工作 。 • 此外,我們也利用人造衛星,因為其具備跨國界、無地理障礙,以及長時間觀測的優點,也適用於天文研究。將望遠鏡置於太空,是減少大氣干擾最好的辦法,但是花費昂貴,且技術上也較困難。 • 除了軌道上的望遠鏡 ,科學家也發射太空船前往太陽系其他天體,就近觀察、研究。例如1977年發射升空的航海家一號,傳回許多關於類木行星的資料,目前仍持續向外飛行,距離太陽已經超過100 AU,是目前飛行最遠的人造物體。 • 阿波羅任務在1969年成功登陸月球,揭開月球長久以來的神祕面紗,也帶回月球的岩石標本。 • 2004年發射的羅塞塔太空船,預計2014年降落在彗星上,飛行的過程中,也對小行星進行觀測。
圖3-21 鹿林天文臺海拔2862公尺,當地天氣晴朗,氣流穩定,適合進行天文觀測。照片中遮罩內為口徑一公尺之光學望遠鏡。
圖3-22 將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中,避免大氣阻隔與影響,可以清晰觀測到更遙遠的天體。圖中為哈伯太空望遠鏡。
補充—天文望遠鏡原理 • 天文望遠鏡種類 : • 1. 折射式天文望遠鏡:最早期的天文望遠鏡是折射式, 它由簡單的透鏡所組成。 • 2. 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它的構造簡單,主要是由底部的一面反射鏡和另一組次鏡所組成. 由於反射鏡片研磨容易, 光線又不通過鏡片內部, 價錢比同口徑的折射鏡片便宜好多, 所以成為天文望遠鏡的主流. • 3. 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是在鏡筒前端裝上一片修正鏡, 再加上反射鏡和次鏡所組成. 它具有口徑大, 焦距長, 筒身短的優點.
補充—天文望遠鏡原理 • 選擇天文望遠鏡的考量 : • 聚光能力(light gathering power)與望遠鏡的口徑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望遠鏡的口徑愈大, 望遠鏡的聚光能力愈強。集光力 = 口徑2(以 mm 計)/49 。 • 解析能力 (resolving power)可解析角度 與望遠鏡的口徑的成反比,也就是望遠鏡的口徑愈大, 可解析角度愈小,解析能力愈強。可解析角度(秒角):α= 1.22 λ/D。λ是光的波長,D式望遠鏡的口徑 • 放大能力(magnification):MM = 物鏡焦距/目鏡焦距:放大率為物鏡焦長與目鏡焦長比。
3-3浩瀚的宇宙 • 宇宙的結構 • 透過望遠鏡觀察,我們發現夜空中除了恆星之外,還有許多星團、星雲和星系。 • 千億顆恆星因萬有引力聚集在一起構成星系,有著明顯外形,我們的太陽以及夜空中看到的恆星都是位在稱為銀河系的星系內 。 • 銀河系的外形呈現螺旋狀,大多數恆星聚集在盤面上,整個盤面直徑約10萬光年。 • 太陽距離中心約3萬光年,由太陽系往銀河系盤面看去,會看到恆星與雲氣密集分布的帶狀,有如銀白色的河流,稱為銀河 。
圖3-23 銀河系示意圖。圖是斜向俯視圖,可以看到銀河盤面上的螺旋臂結構。圖是側視圖,星球與星際塵氣分布在扁平的盤狀結構中。銀河盤的上下四周則散布一些大型球狀星團,各自包含數十萬到數百萬顆恆星。
3-3浩瀚的宇宙 • 宇宙的結構 • 星系中除了恆星,還有星團、星雲。 • 星團是指一群恆星因引力聚集在一起,可分為球狀星團與疏散星團: 球狀星團由成千上萬的恆星密集形成,外觀呈現球狀對稱的形狀 ;疏散星團則由約數百到上千顆恆星聚集,結構較為鬆散 。 • 星雲為散布在恆星之間的塵埃和氣體。根據是否發光,分為亮星雲與黑暗星雲 。 • 恆星是由星雲收縮而形成,藉由核融合反應產生能量,當中心的燃料用完,無法再進行核反應來對抗向內收縮的萬有引力時,恆星就會快速向內收縮,終致爆發,將核反應所製造出的複雜元素散布到太空中,成為製造下一代恆星的材料。。
b a • 圖3-25 (a) 球狀星團M15,包含了約百萬顆恆星;(b)昴宿星團,俗稱「七姊妹」星團屬於疏散星團,約有100多顆恆星。
圖3-26 星際雲氣由氣體及塵埃組成。(a)有些雲氣當中的濃厚塵埃遮蔽後方的恆星或亮星雲,成為黑暗星雲。圖中的黑暗星雲,位於獵戶座方向,恰巧形成像馬頭的形狀,故稱為「馬頭星雲」;(b)有些雲氣反射鄰近亮星的光線,或受星光激發而發光。
3-3浩瀚的宇宙 • 宇宙的結構 • 星系的形狀有許多種,有些看起來像橢圓球體 ,有些呈螺旋狀 ,有的形狀不規則 ,有些星系除了螺旋結構,在核心還有棒狀結構 。 • 我們位在銀河系內,無法得知銀河系的外觀,但根據研究得知,銀河系的外觀應和仙女座星系 一樣屬於螺旋狀星系。大麥哲倫雲與小麥哲倫雲 為銀河系周圍的衛星星系,屬於不規則星系,距離銀河系只有十幾萬光年。 • 銀河系有兩個小型星系相伴,稱為大麥哲倫雲及小麥哲倫雲,見於南半球夜空,因當年跟隨麥哲倫環球探險的船員,返鄉後向友人敘述這兩團「雲」而得名。 • 星系並非均勻分布在太空中,而常集結成群,依星系數量多寡稱為星系群或星系團 。 • 銀河系所屬的本星系群,有數十個成員,包括大麥哲倫星系、小麥哲倫星系和仙女座星系在內。有些星系團包含多達上千個星系。星系團又會群聚,構成超星系團或更大尺度的結構。目前天文學家利用望遠鏡偵測到上億個星系,但也只是宇宙的一個小角落
圖3-28 星系有不同的外形:橢圓星系;螺旋星系;不規則星系;棒旋星系。
圖3-29 仙女座星系位於仙女座方向,是大型星系。外觀、大小、質量皆和銀河系相當,也有螺旋結構。周圍兩個橢圓光團則為兩個小型星系,是仙女座星系的衛星星系。
從我們的銀河系看出去,最明亮的星系是大麥哲倫星雲 (LMC)。 通常只有住在地球南半球居民才看得到的大麥哲倫星雲 ,是離我們第二近的星系,它也是小麥哲倫星雲 (SMC)的近鄰。在繞著銀河系公轉的11個矮星系中,大麥哲倫星雲也是其中之一。 大麥哲倫星雲是個不規則星系,它有個由年老紅色恆星所組成的棒狀核心,外面環繞著年輕的的藍色恆星,以及靠近上面這張影像頂端的明亮紅色恆星形成區 - 蜘蛛星雲。 近代最明亮的超新星SN1987A,就是發生在大麥哲倫星雲裡。
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麥哲倫以及他的船員,在他們第一次的地球環繞航行中,擁有不少的時間研究 南半球的天空。 因此,在南半球星空仰望中、特別容易找到的兩大星空奇景就稱為麥哲倫星雲。 現在已經瞭解到這些宇宙雲是不正常矮星系,也就是我們較大螺旋銀河星系的衛星。 上圖所示的小麥哲倫星雲事實上延展了起碼15,000光年長,並且包含了幾億顆的星星。 與杜鵑星座距離約210,000光年之遠,他是第四座靠近銀河的已知衛星星系,繼小犬星座、人馬矮星系以及大麥哲倫星雲之後。 此壯觀的圖片還包還了兩個球狀前景,星群NGC362(上左)以及杜鵑47。 壯麗的杜鵑47僅僅13,000光年遠,並且從此圖看來位在小麥哲倫星雲的右邊。
3-3浩瀚的宇宙 • 宇宙的結構 • 至今觀測到最遙遠的星系,距離地球超過100億光年,因此推估宇宙的大小至少有100億光年。 • 也因為這些光需旅行100億年,才能抵達地球而被觀測到,可見宇宙的年齡至少有100億年。 • 目前人類登陸最遠至月球;飛行最遠的太空船「航海家一號」旅行了26年,距離地球「僅」約0.0015光年,浩瀚的宇宙還有許多神祕的未知等著我們去發掘。
圖3-31 深邃的太空中有數以千億計的星系,有些群聚在一起構成星系團,此處所示為室女座星系團,包含了數千個星系,距離我們約6000萬光年。 • 圖3-32 將視野由地球不斷向外延伸,由地球到太陽系,再到鄰近恆星,擴展到銀河系以及本星系群,即使再向外放大300倍,仍僅是浩瀚宇宙的一個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