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likes | 1.14k Views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導讀 Part I. 孫 起、素真、玉珮、春蘭. (04/29/2011). 導讀介紹大綱. 記錄人:孫起. 南方朔 簡介. 本名王杏慶, 1946 年生 作家、文化 / 評論工作者、 《 新新聞週刊 》 發行人 臺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畢業,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博士班結業。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 台灣解嚴之前曾擔任黨外雜誌總主筆,並積極參與街頭運動,目前擔任 《 新新聞週刊 》 總主筆一職。. 閱讀之於我,是一種知識遊戲, 最耐玩味的知識旅程。我一逕認真的玩 。.
E N D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導讀Part I 孫 起、素真、玉珮、春蘭 (04/29/2011)
導讀介紹大綱 記錄人:孫起
南方朔 簡介 本名王杏慶,1946年生 作家、文化/評論工作者、《新新聞週刊》發行人 臺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畢業,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博士班結業。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 台灣解嚴之前曾擔任黨外雜誌總主筆,並積極參與街頭運動,目前擔任《新新聞週刊》總主筆一職。
閱讀之於我,是一種知識遊戲,最耐玩味的知識旅程。我一逕認真的玩。閱讀之於我,是一種知識遊戲,最耐玩味的知識旅程。我一逕認真的玩。 • 讀書沒什麼道理,也不需要特別的老師,不斷閱讀即是。 • 閱讀與否是習慣的結果。如能從閱讀中得到樂趣,自然想一再重複。 • 作者除學校專科領域由老師領進門,其餘文學、詩詞、思想史,跨足時事評論及鑽研財經領域,都是自修而得。讀多了自然懂了。
閱讀可享有幾重樂趣: ‧閱讀自娛:習得知識本身即是樂趣所在,此為閱讀的純樂趣。 ‧受人肯定:博覽群籍而變得博學多聞,凡事有自己的理路,能提出不一樣的想法或觀點,享受別人投以佩服的眼光。
書中自有黃金屋:現代人靠閱讀掌握趨勢賺大錢書中自有黃金屋:現代人靠閱讀掌握趨勢賺大錢 書中自有顏如玉:飽讀詩書的人,感性比較發達,有助人際關係,想認識顏如玉一點也不難。 讀書而改變氣質,開闊心胸或形塑人格特質。 一個社會是否有閱讀習慣,是文化氛圍使然。 知識的獲得是由閱讀而來。至今,全世界重要的知識階級或上層階級,皆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
知識的起源在思想 愈會讀書的人愈能思考問題。 讀一本主題很清楚的書,讀完不妨闔上書,仔細想想作者究竟想要表達哪些想法或觀點。說不清楚,代表讀的一塌糊塗;能說的清楚表示讀通了。 接著思考同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試著說出闡述不夠或不透徹的部份,閱讀至此程度,這本書也徹頭徹尾變成自己的書。 在腦海中消化並加上新觀點時,等同寫了一本新書,創造力也由此開始。
喜歡閱讀的人,要讀些劃時代的經典。它能夠提供一種宏觀視野,即一門學問在一個時代的精髓。喜歡閱讀的人,要讀些劃時代的經典。它能夠提供一種宏觀視野,即一門學問在一個時代的精髓。 • 多讀原創性的經典書籍,重要著作:一本書只觸及一個主題,反反覆覆將一個道理說的清楚明白,很具有思想啟發作用。仔細讀,理清楚理路,是閱讀進步的基本功。 • 資訊則沒有如此特質,只吸收資訊而缺乏知識的人,腦袋瓜紊亂無序,沒有條理也沒有中心思想,根本無法思考問題。
各行各業的經典著作,都是以闡述思想為學問基礎。各行各業的經典著作,都是以闡述思想為學問基礎。 學者每天鑽研專業書,讀得多,吸收又快,不是拜閱讀能力之賜,而是知識奠基的結果。具有知識基礎時,閱讀自然變得容易,領悟力也變強,再輔以人生閱歷而來體會,更加有助理解,加快腳步。
朱天心 簡介 祖籍山東臨朐,1958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縣鳳山市。 她的父親朱西寧是隨國民政府來台,在1950年代奠下文壇地位的知名作家。 母親劉慕沙是苗栗客家人,著名的日本文學翻譯家。 生長在這樣一個文學氣氛濃厚的家庭,朱天心高中時代就開始創作,不滿20歲就出版了「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等書,受到文壇矚目。 大學就讀於台大歷史系,畢業後成為專業作家,她和姊姊朱天文在1970年代末期創辦了「三三集刊」,對當時社會上的文藝青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作品曾經多次獲得《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等文學獎。是臺灣文壇的重要作家。
生長在文學氣息濃厚的家庭,廣泛閱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生長在文學氣息濃厚的家庭,廣泛閱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父:朱西寧母:劉慕沙 姊:朱天文妹:朱天衣 夫:謝材俊(唐諾) • 年輕時無所不讀: 讀許多二、三流不好的書,連新聞都不錯過。 • 讀到好書感覺就是像前輩偷學武功,所以非常認真。 • 長期的雜食,奠定了不斷跨領域的閱讀能力,進而成為日後寫作的營養。 • 所閱讀的常會化成她小說裡的文字。
目前的閱讀刻意避開主流──無論政治的或是市場的影響力,都迴避。目前的閱讀刻意避開主流──無論政治的或是市場的影響力,都迴避。 她認為如果有那麼多書都是所謂文學書,她可以選擇不與為伍。
一般人讀書策略: 先試圖掌握基本圖像,而很少直接鑽入某一部細節。橫的展開重於縱的深入,走馬看花的多樣性優先於孤注一擲。 在橫的、多樣性的基本原則下,選讀每一樣中最好的或最有名的那一本。
朱天心用她先生的比喻來說明她家的讀書計畫:朱天心用她先生的比喻來說明她家的讀書計畫: • 我們是處在閱讀的農耕時代-那得貪婪的耕作採集,寧可錯殺也不放過那已看到可以是自己食物的書,就購買下來。 • 於是她的書有一讀再讀的、有讀了一半因故停下來的、有翻幾頁算了的、有根本沒看的、有買錯的。書架也就變成倉庫模樣。
簡介:王浩威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知名作家兼文化評論家、精神科執業醫師。曾任《醫望》雜誌、《島嶼邊緣》雜誌總編輯。現自行職業心理治療,同時也是台灣心理治療協會的理事長。 著作: 《我的青春,施工中》、《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海岸浮現》、 《與自己和好》 、《憂鬱的醫生,想飛》、 《台灣查甫人》、 《一場論述的狂歡宴》、 《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等。
圓以外的空白都是無知面 理論上,我相信一個人書讀愈多,書讀愈深, 力量就愈強大,愈能解決問題。但知識如果是一個圓,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季諾所言,大圓的面積大於小圓面積,圓以外的空白都是無知面。圓愈大,圓周接觸的無知面愈多。 我的讀書和旅行,我的知識建構之路,以及愈來愈擴大的無知面。(p39,王浩威)
人生由來如一夢《紅樓夢》 《紅樓夢》,讀出繁華熱鬧中的寂寞荒涼,讀 到了人生由來如一夢,休笑眾人癡。閱讀的歷史是許久了,但那時才知道:如果有一種人類活動,可以具有神一般的力量,那就是文學。他讓人哭,讓人笑:輕撫悲傷,也渲染沮喪:注入勇氣,也帶給人喘不過氣的壓迫感:體悟了一些什麼,又有迷惑:拯救生命,也能把人推向死亡。(p35,王浩威)
我是一個充滿好奇天涯海角闖蕩的浪人 娑婆世界,對任何人,任何事,我天生充滿 了好奇,而且是個行動派。如是的性格表現在閱讀上,我變成一具讀書機器,一個狂熱的知識煉金術士。表現在旅行上,我是一個天涯海角闖蕩的浪人,不斷出發、離開,在旅行中釋放自己,再發現另一個自己。表現在工作上,我是一個工作狂,我的忙碌就是我的休息。 (p39,王浩威)
研究證明「身教」最有用 如果是孩子,已經有太多研究證明「身教」 最有用。但所謂「身教」並不是大人把小孩抓過來,說「我們一起來看書吧」、 「你讀完這本書有什麼感想」,這會讓小孩覺得無趣,痛苦,逃之惟恐不及。真正的「身教」,不是大人裝作愛看書來誘拐小孩,而是要讓小孩無意中撞見大人沉浸於閱讀中,那種用心的投入,全然是陶醉,以及說起某一本書時的手舞足蹈,發亮的眼睛。 書真的有這麼迷人嗎?孩子的好奇心是強烈的,一定也想去試一試。(p39,王浩威)
勇敢夢想- 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台灣人的問題是,真正敢 於夢想的人少之又少,似乎夢想羞於啟齒,說出夢想反過來形成一種壓力。 沒有勇氣改變的台灣人,他們需要藉助一本《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之類的書,來和失落的自我對話,重新校定人生。(p41,王浩威)
每個人都有黑暗面,都會掩飾 有人不自覺的掩飾,有人則是故意的、習慣性的。即便坐在心理治療師面前,人要表現真實自我亦談何容易,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但佛洛伊德相信,就算唇齒緘默,指尖也會喋喋不休,每個毛孔都會洩漏秘密。 (p43,王浩威)
閱讀是治療自己最佳良藥 傅柯則認為精神醫學是一種社會控制,控制少 數族群和不受主流規範的人。傅柯影響我極深,我不敢肯定我的治療對個案是否有幫助,但對我一定有幫助,治療過程中,我總是治療自己比治療別人多。 主題閱讀恆常是一段意外的旅程,我從來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會走到哪裡。(p44,王浩威)
簡介:王文華 知名小說、散文作家。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士。目前從事企管顧問、教育訓練和商業研究等工作,擔任News 98廣播電台的主持人,亦為「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著作: 《開除自己的總經理》、 《life 2.0:我的樂活人生》、 《快樂的50種方法》、 《史丹佛的銀色子彈》、 《我的心跳,給你一半》、 《倒數第2個女朋友》、 《61X57》、 《蛋白質女孩》、 《蛋白質女孩2》
閱讀四點靈重建你的神經迴路 書的神奇,或說可畏,在於它真的會扭轉一個人的一生: 精確來說,是一本書裡的某幾句話,或某一句話,會像閃電一樣擊中你,重建你的神經迴路。 我的讀書信念第一條:要讀自己喜歡的書 我的讀書信念第二條: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書 我的讀書信念第三條:要在書中讀到自己,反思自我。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 我的讀書信念第四條:閱讀不能代替行動,所以要少看 愛情小說,多談戀愛。(p47,王文華)
學會真正的謙卑 在商場,很多人的謙卑其實是表象的。在偉大卻沉默的文學面前,我學會真正的謙卑。 四十歲以後,對自己的成功不要得意,那是運氣,失敗則不要找藉口。 四十歲以後,不要對朋友有要求、有期望。 (p51,王文華)
書像一面有魔法的鏡子 「喜歡的書」經常與「在書中讀到自己」夾纏 不清,難分難解。 每多讀一本書,我就會反思:很好,我又多接近了一點自己,多認識了一點自己,我比較知道我是誰了。那不是向外,而是向內的追尋。每一個人都深藏著一個自己看不見的自我,透過讀書,那個看不見的自我一點一點揭露。每一個人都可以因為「在書中讀到自己」而成為哲學家。(p53,王文華)
每個月都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書 用心理學的說法,人總是喜歡停留在舒適圈, 那是一個無形的、透明的框框,在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人,做擅長的事。留在這個框框內我們覺得最舒適,很安全:但也因為這個框框,我們不敢跨出去,一不小心越過界就趕快退回來,關起門窗。 我把「不喜歡的書」定義為「不習慣的書」或「沒有刻意伸手攔截便不會相遇的題材」,是舒適圈外的書。讀不喜歡的書就是打破慣性,跨出去,越過界線。(p55,王文華)
不喜歡的書可以均衡營養 為了某種目的,人也必須讀不喜歡讀的書。 讀不喜歡的書又像吃營養品,為了均衡營養,偶爾就得補充平常攝取不到的養分。 (p57,王文華)
從別人的二手人生回到自己的一手人生 閱讀不能代替真實的人生,書裡的文字終究是 別人的一手人生的再現,是二手的人生,真真實實的活著才是自己一手的人生。我們要吃飯,我們要閱讀,而真正讀完一本書的意思是,我們必須整個浸泡下去再浮上岸來,回到自己的一手人生。 (p58,王文華)
曾 志 朗 簡介—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博士論文榮獲美國 研究院頒發的創意天賦獎榮譽獎章。長期關注科學 專文與科普雜文的寫作,引領讀者體會科學之美。 於『科學人』雜誌撰寫「科學人觀點」專欄,獲得 2004年雜誌專欄寫作金鼎獎。 著作--『科學向腦看』、『用心動腦話科學』、『人人都是 科學人』。 目前擔任—政務委員
閱讀習慣─白天和夜晚截然不同 一日之計始於讀期刊、審查論文,上班後換成公文,這一部 份屬於「重閱讀」,有限的時間還要分配給開不完的協調會。 行政院下班後,抽空到各個實驗室轉一轉,聽取博士班生的報 告,了解他們的想法,再給一點建議,彼此之間的交流,對 於在教育及文化政策的思考上,有所助益。 十二點一到,搖身一變,成了大書迷。 睡前看小說,這個習慣持續多少年我已經記不起來,只知道 睡前如果不看一小時左右的小說,一定輾轉難眠。小說太引 人入勝,一發不可收拾怎麼辦?這一點我還算有節制,只允 許自己超過三十分鐘。若一時之間找不到適合的小說,我就 讀期刊,無論如何一定要閱讀文字。
閱讀環境─從童年開始的追尋之旅 生長在旗山鄉下,同學家的阿公收了一櫃線裝書,所以有空 就和同學窩在一起看故事書,說故事。 閱讀文字和閱讀漫畫的大腦活動一樣不一樣?兩者有相似, 也有相異之處。漫畫,畫與畫之間是有意義的串連在一起, 所以也是一種閱讀。 每個階段所讀的書 人生何其奧妙,我從讀漫畫和小說出發,一度想念文學,但心理學轉移了我對文學的興趣,一路鑽研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成為教授,成為中研院院士,做過教育部長,任內極力推廣閱讀,而至於今。我渴望用我的學術專業來說故事,回到文學。
閱讀樂趣─迷戀一個作家,追蹤他所有一切 桃樂絲・榭爾絲是我的偶像,我崇拜她的程度,大概和青少 年為了追星排三天三夜隊差不多,也許更嚴重。她的每一本 小說,十四部的溫西爵爺探案,我都反覆讀過好幾遍,連對 話都背下來了。連影集也沒錯過。 有益才開卷嗎?倒也未必,我的午夜閱讀純粹是為了享受閱 讀樂趣,每天讀一段小說,像為生命鑿出的一個奇妙出口, 從書裡我不斷鑽入另一個世界,於是我成了一個對明天有所 期待,永遠有新鮮夢想的人,渾然不知老之將至。我的心不 會老,也不會退休。
閱讀的五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 讀書的人到了一個新環境,知道如何去活動、學習,去閱 讀。 第二個境界 讀書的人知道閱讀有很多不同層次和種類,可以區分、整 合,或是可以抽出原則,作延伸。
第三個境界 讀書的人將慢慢在書中發現許多機會,因為書裡有各式各樣 的經驗,可以讓你去嘗試,這條路走不通,換一條路走就是 了,你可以保持樂觀的心,不容易挫折。 第四個境界 讀書的人知道知識如何靈活運用在不同的地方,不一定跟著 別人的腳步走,不會變成死讀書。 第五個境界 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讀書讀到最後,不為任何目的,不為 考試,不為工作,純粹為了興趣、休閒。
閱讀有兩大好處 一、準確:書讀多了,可能讓我們知道在什麼地方,該做什 麼事,該說什麼話。 二、批判:你不會輕易相信某些報導,知道真相有其他可能 ,會有自己的思考。 說到底,無論為知識或為樂趣,閱讀是快樂的,但閱讀的快 樂有時候藏得很深,需要跨過一道一道的障礙,迂迴曲折繞 道而行,快樂才在那裡。人類的天性是願意接受挑戰的,真 實的快樂來自努力不懈,克服困難。
陳 郁 秀 簡介— 知名鋼琴家,多次舉辦獨奏會,並與國內外知名樂團巡迴各 地演奏。父親陳慧坤為名畫家,在父母的薰陶下,音樂與美 術造詣極高。 1975年獲法國巴黎音樂學院鋼琴及室內樂第一獎畢業。 現任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 『拉威爾鋼琴作品研究』、『台灣音樂』…等
以精讀將智慧化為骨血 挑選一本書精讀、慢讀,細細咀嚼,百分之百吸收,這是我 幾十年來的習慣,過去是,未來也不會改變。 我所謂的『精讀』或『慢讀』,它是一段享受「雲深不知 處」的過程。 精讀培養思考分析,超越表象直到參透本質的能力,智慧因 此而生。 精讀給你智慧,智慧會轉化成觀念,形成觀點,成為堅定不 移的理想。
泛讀將知識快速儲存 泛讀相對於精讀。精讀給你智慧,泛讀給你知識。 每個月都要泛讀二十多本雜誌,文化人雖然不必深入瞭解管 理或財務,但總得跟上全球趨勢,免於有人談論「雲端」時 露出「咦,這是什麼?」的表情。是以我養成重點閱讀【財 訊】、【商業週刊】以及一些經濟評論的習慣。 在精讀與泛讀的背後,有著兩個男人永恆的身影。 「陳郁秀」是被兩個男人所影響的, 他們指引了我的閱讀,我的人生。
我的父親-陳慧坤,他是畫家,也是一個愛「講古」的老爸。我的父親-陳慧坤,他是畫家,也是一個愛「講古」的老爸。 每到黃昏,就在我家植滿花草樹木的日式庭園,父親端起一 只小皮鼓喊「起鼓了!」我、弟弟加上左鄰右舍的孩子, 排排躺在花園旁木屋中的禢禢米上,聽他用純正的台語講 【三國演義】。他每天只肯講一小段,講到正精采,便又 咚咚咚,收鼓。欲知後事如何,明日分曉! 我的丈夫-盧修一,帶我走進了台灣文化的教室。他學政治, 但文學素養很高,而且好為人師,我不但是他的妻子,還成 為他的學生。
共讀人生 訓練我讀書,他見我不習慣閱讀中文,便提議「共讀」,他 挑書,我們一起讀。在盧修一的鼓勵下,我讀了很多對音樂 人來說天遙地遠的書,當然偶爾也會耍賴,不想讀太厚的書 ,他就會像哄小孩一樣哄我,要我讀其中一篇即可,或是很 有耐心的講給我聽。 我在他的調教下,走出溫室,視野漸寬,一股新的力量源源 不絕湧出。「多讀書會讓你的琴音與別人不一樣,意境不同 ,胸襟也不同」這也是盧修一曾對我說的。
三十年的閱讀和經歷終於開花結果 我始終相信,一個人要透過不斷閱讀,生命的藍圖始能由模 糊而清楚。因為閱讀,加上對台灣文化的熱愛與了解, 2000年我接獲文建會主委任命時,心裡已經很清楚,我的人 生目標在建立台灣主體文化,取得文化詮釋權,那也是我留 學法國時對自己的承諾,以及盧修一的夢想。 希望每個人都能發現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找到豐富生命 的每一本書。閱讀時如果能再配上音樂──我最愛德布西和 蕭邦,那就是生命中完美的時刻。
李 仁 芳 簡介— 創新管理教授,成功大學工學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博士。擅長融合科技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跨界思考 著作— 『創意心靈』、『管理心靈』、 『7-11統一超商縱橫台灣』等。 現任— 文建會副主委
著迷於論證與思辨的頭腦體操 大學聯考前,那段讀書讀得形銷骨立的歲月,我每天總會找 出時間讀些『現代文學』、『純文學』、『文學季刊』、 『幼獅文藝』之類的文學刊物;其實也不是想成為文藝青年 ,只是喜歡讀文學書而已。而大學念工程科學系的我就是常 藉著閱讀,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也在感性與理性中優 遊穿梭。
文藝青年式的閱讀面向 儘管愛好文藝,考大學時我還是選擇了當時男生「理當」念 的理工組。一邊念理工,一邊繼續在文學裡鑽研,當時最愛 的是葉石濤的小說,到現在還記得【羅桑榮的四個女人】、 【行醫記】等。小說裡那些台南巷弄,就是我大學所生活的 巷弄,讀起來特別有親切感。另外也開始寫影評,對我來說 ,文學和電影裡有太多創新、有趣的事情,令人著迷。
個案教學如同小說 個案教學很重要的是透過情節鋪陳,從個案故事中分析歸納 出「原型」,再從這些原型中學習啟示。讀小說可以得到人 生的啟示,企管個案得到經營管理的啟示。 讀懂企業個案需要洞察力,讀小說在這方面給了我很好的幫 助。文字的理解力之外,也給了我多角度與多層次理解事件 的訓練。
把生活放進人生裡 我一直有著感嘆,台灣「上焉者管理心靈太多,美學心靈太 少」。這樣的經營者很難在新美學經濟的時代走出一片天。 近年來,台灣努力推動美學經濟與開展創意設計,但我認為 前提是一定先有優質的生活美學素養與空間美學等論述,才 有可能辦到。 從理性到人性到感性,工程、企管加生活,這三個構面統攝 了我的學術專業與生活實踐。
關於人生和閱讀,讓我引用濟慈的詩句: 【美的事物是永恆的歡愉。】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 我想,台灣人要再「敢於」快樂些才好。
林玫伶—簡介 師大公民訓育系第一名畢業、 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 現任台北市立明德國小校長 致力於推廣閱讀,卓有成效 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