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8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導讀 Part I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導讀 Part I. 孫 起、素真、玉珮、春蘭. (04/29/2011). 導讀介紹大綱.  記錄人:孫起. 南方朔 簡介. 本名王杏慶, 1946 年生 作家、文化 / 評論工作者、 《 新新聞週刊 》 發行人 臺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畢業,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博士班結業。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 台灣解嚴之前曾擔任黨外雜誌總主筆,並積極參與街頭運動,目前擔任 《 新新聞週刊 》 總主筆一職。. 閱讀之於我,是一種知識遊戲, 最耐玩味的知識旅程。我一逕認真的玩 。.

Download Presentation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導讀 Part I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導讀Part I 孫 起、素真、玉珮、春蘭 (04/29/2011)

  2. 導讀介紹大綱 記錄人:孫起

  3. 南方朔 簡介 本名王杏慶,1946年生 作家、文化/評論工作者、《新新聞週刊》發行人 臺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畢業,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博士班結業。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 台灣解嚴之前曾擔任黨外雜誌總主筆,並積極參與街頭運動,目前擔任《新新聞週刊》總主筆一職。

  4. 閱讀之於我,是一種知識遊戲,最耐玩味的知識旅程。我一逕認真的玩。閱讀之於我,是一種知識遊戲,最耐玩味的知識旅程。我一逕認真的玩。 • 讀書沒什麼道理,也不需要特別的老師,不斷閱讀即是。 • 閱讀與否是習慣的結果。如能從閱讀中得到樂趣,自然想一再重複。 • 作者除學校專科領域由老師領進門,其餘文學、詩詞、思想史,跨足時事評論及鑽研財經領域,都是自修而得。讀多了自然懂了。

  5. 閱讀可享有幾重樂趣: ‧閱讀自娛:習得知識本身即是樂趣所在,此為閱讀的純樂趣。 ‧受人肯定:博覽群籍而變得博學多聞,凡事有自己的理路,能提出不一樣的想法或觀點,享受別人投以佩服的眼光。

  6. 書中自有黃金屋:現代人靠閱讀掌握趨勢賺大錢書中自有黃金屋:現代人靠閱讀掌握趨勢賺大錢 書中自有顏如玉:飽讀詩書的人,感性比較發達,有助人際關係,想認識顏如玉一點也不難。 讀書而改變氣質,開闊心胸或形塑人格特質。 一個社會是否有閱讀習慣,是文化氛圍使然。 知識的獲得是由閱讀而來。至今,全世界重要的知識階級或上層階級,皆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

  7. 知識的起源在思想 愈會讀書的人愈能思考問題。 讀一本主題很清楚的書,讀完不妨闔上書,仔細想想作者究竟想要表達哪些想法或觀點。說不清楚,代表讀的一塌糊塗;能說的清楚表示讀通了。 接著思考同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試著說出闡述不夠或不透徹的部份,閱讀至此程度,這本書也徹頭徹尾變成自己的書。 在腦海中消化並加上新觀點時,等同寫了一本新書,創造力也由此開始。

  8. 喜歡閱讀的人,要讀些劃時代的經典。它能夠提供一種宏觀視野,即一門學問在一個時代的精髓。喜歡閱讀的人,要讀些劃時代的經典。它能夠提供一種宏觀視野,即一門學問在一個時代的精髓。 • 多讀原創性的經典書籍,重要著作:一本書只觸及一個主題,反反覆覆將一個道理說的清楚明白,很具有思想啟發作用。仔細讀,理清楚理路,是閱讀進步的基本功。 • 資訊則沒有如此特質,只吸收資訊而缺乏知識的人,腦袋瓜紊亂無序,沒有條理也沒有中心思想,根本無法思考問題。

  9. 各行各業的經典著作,都是以闡述思想為學問基礎。各行各業的經典著作,都是以闡述思想為學問基礎。 學者每天鑽研專業書,讀得多,吸收又快,不是拜閱讀能力之賜,而是知識奠基的結果。具有知識基礎時,閱讀自然變得容易,領悟力也變強,再輔以人生閱歷而來體會,更加有助理解,加快腳步。

  10. 朱天心 簡介 祖籍山東臨朐,1958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縣鳳山市。 她的父親朱西寧是隨國民政府來台,在1950年代奠下文壇地位的知名作家。 母親劉慕沙是苗栗客家人,著名的日本文學翻譯家。 生長在這樣一個文學氣氛濃厚的家庭,朱天心高中時代就開始創作,不滿20歲就出版了「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等書,受到文壇矚目。 大學就讀於台大歷史系,畢業後成為專業作家,她和姊姊朱天文在1970年代末期創辦了「三三集刊」,對當時社會上的文藝青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作品曾經多次獲得《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等文學獎。是臺灣文壇的重要作家。

  11. 生長在文學氣息濃厚的家庭,廣泛閱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生長在文學氣息濃厚的家庭,廣泛閱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父:朱西寧母:劉慕沙 姊:朱天文妹:朱天衣 夫:謝材俊(唐諾) • 年輕時無所不讀: 讀許多二、三流不好的書,連新聞都不錯過。 • 讀到好書感覺就是像前輩偷學武功,所以非常認真。 • 長期的雜食,奠定了不斷跨領域的閱讀能力,進而成為日後寫作的營養。 • 所閱讀的常會化成她小說裡的文字。

  12. 目前的閱讀刻意避開主流──無論政治的或是市場的影響力,都迴避。目前的閱讀刻意避開主流──無論政治的或是市場的影響力,都迴避。 她認為如果有那麼多書都是所謂文學書,她可以選擇不與為伍。

  13. 一般人讀書策略: 先試圖掌握基本圖像,而很少直接鑽入某一部細節。橫的展開重於縱的深入,走馬看花的多樣性優先於孤注一擲。 在橫的、多樣性的基本原則下,選讀每一樣中最好的或最有名的那一本。

  14. 朱天心用她先生的比喻來說明她家的讀書計畫:朱天心用她先生的比喻來說明她家的讀書計畫: • 我們是處在閱讀的農耕時代-那得貪婪的耕作採集,寧可錯殺也不放過那已看到可以是自己食物的書,就購買下來。 • 於是她的書有一讀再讀的、有讀了一半因故停下來的、有翻幾頁算了的、有根本沒看的、有買錯的。書架也就變成倉庫模樣。

  15. 簡介:王浩威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知名作家兼文化評論家、精神科執業醫師。曾任《醫望》雜誌、《島嶼邊緣》雜誌總編輯。現自行職業心理治療,同時也是台灣心理治療協會的理事長。 著作: 《我的青春,施工中》、《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海岸浮現》、 《與自己和好》 、《憂鬱的醫生,想飛》、 《台灣查甫人》、 《一場論述的狂歡宴》、 《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等。

  16. 圓以外的空白都是無知面 理論上,我相信一個人書讀愈多,書讀愈深, 力量就愈強大,愈能解決問題。但知識如果是一個圓,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季諾所言,大圓的面積大於小圓面積,圓以外的空白都是無知面。圓愈大,圓周接觸的無知面愈多。 我的讀書和旅行,我的知識建構之路,以及愈來愈擴大的無知面。(p39,王浩威)

  17. 人生由來如一夢《紅樓夢》 《紅樓夢》,讀出繁華熱鬧中的寂寞荒涼,讀 到了人生由來如一夢,休笑眾人癡。閱讀的歷史是許久了,但那時才知道:如果有一種人類活動,可以具有神一般的力量,那就是文學。他讓人哭,讓人笑:輕撫悲傷,也渲染沮喪:注入勇氣,也帶給人喘不過氣的壓迫感:體悟了一些什麼,又有迷惑:拯救生命,也能把人推向死亡。(p35,王浩威)

  18. 我是一個充滿好奇天涯海角闖蕩的浪人 娑婆世界,對任何人,任何事,我天生充滿 了好奇,而且是個行動派。如是的性格表現在閱讀上,我變成一具讀書機器,一個狂熱的知識煉金術士。表現在旅行上,我是一個天涯海角闖蕩的浪人,不斷出發、離開,在旅行中釋放自己,再發現另一個自己。表現在工作上,我是一個工作狂,我的忙碌就是我的休息。 (p39,王浩威)

  19. 研究證明「身教」最有用 如果是孩子,已經有太多研究證明「身教」 最有用。但所謂「身教」並不是大人把小孩抓過來,說「我們一起來看書吧」、 「你讀完這本書有什麼感想」,這會讓小孩覺得無趣,痛苦,逃之惟恐不及。真正的「身教」,不是大人裝作愛看書來誘拐小孩,而是要讓小孩無意中撞見大人沉浸於閱讀中,那種用心的投入,全然是陶醉,以及說起某一本書時的手舞足蹈,發亮的眼睛。 書真的有這麼迷人嗎?孩子的好奇心是強烈的,一定也想去試一試。(p39,王浩威)

  20. 勇敢夢想- 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台灣人的問題是,真正敢 於夢想的人少之又少,似乎夢想羞於啟齒,說出夢想反過來形成一種壓力。 沒有勇氣改變的台灣人,他們需要藉助一本《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之類的書,來和失落的自我對話,重新校定人生。(p41,王浩威)

  21. 每個人都有黑暗面,都會掩飾 有人不自覺的掩飾,有人則是故意的、習慣性的。即便坐在心理治療師面前,人要表現真實自我亦談何容易,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但佛洛伊德相信,就算唇齒緘默,指尖也會喋喋不休,每個毛孔都會洩漏秘密。 (p43,王浩威)

  22. 閱讀是治療自己最佳良藥 傅柯則認為精神醫學是一種社會控制,控制少 數族群和不受主流規範的人。傅柯影響我極深,我不敢肯定我的治療對個案是否有幫助,但對我一定有幫助,治療過程中,我總是治療自己比治療別人多。 主題閱讀恆常是一段意外的旅程,我從來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會走到哪裡。(p44,王浩威)

  23. 簡介:王文華 知名小說、散文作家。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士。目前從事企管顧問、教育訓練和商業研究等工作,擔任News 98廣播電台的主持人,亦為「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著作: 《開除自己的總經理》、 《life 2.0:我的樂活人生》、 《快樂的50種方法》、 《史丹佛的銀色子彈》、 《我的心跳,給你一半》、 《倒數第2個女朋友》、 《61X57》、 《蛋白質女孩》、 《蛋白質女孩2》

  24. 閱讀四點靈重建你的神經迴路 書的神奇,或說可畏,在於它真的會扭轉一個人的一生: 精確來說,是一本書裡的某幾句話,或某一句話,會像閃電一樣擊中你,重建你的神經迴路。 我的讀書信念第一條:要讀自己喜歡的書 我的讀書信念第二條: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書 我的讀書信念第三條:要在書中讀到自己,反思自我。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 我的讀書信念第四條:閱讀不能代替行動,所以要少看 愛情小說,多談戀愛。(p47,王文華)

  25. 學會真正的謙卑 在商場,很多人的謙卑其實是表象的。在偉大卻沉默的文學面前,我學會真正的謙卑。 四十歲以後,對自己的成功不要得意,那是運氣,失敗則不要找藉口。 四十歲以後,不要對朋友有要求、有期望。 (p51,王文華)

  26. 書像一面有魔法的鏡子 「喜歡的書」經常與「在書中讀到自己」夾纏 不清,難分難解。 每多讀一本書,我就會反思:很好,我又多接近了一點自己,多認識了一點自己,我比較知道我是誰了。那不是向外,而是向內的追尋。每一個人都深藏著一個自己看不見的自我,透過讀書,那個看不見的自我一點一點揭露。每一個人都可以因為「在書中讀到自己」而成為哲學家。(p53,王文華)

  27. 每個月都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書 用心理學的說法,人總是喜歡停留在舒適圈, 那是一個無形的、透明的框框,在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人,做擅長的事。留在這個框框內我們覺得最舒適,很安全:但也因為這個框框,我們不敢跨出去,一不小心越過界就趕快退回來,關起門窗。 我把「不喜歡的書」定義為「不習慣的書」或「沒有刻意伸手攔截便不會相遇的題材」,是舒適圈外的書。讀不喜歡的書就是打破慣性,跨出去,越過界線。(p55,王文華)

  28. 不喜歡的書可以均衡營養 為了某種目的,人也必須讀不喜歡讀的書。 讀不喜歡的書又像吃營養品,為了均衡營養,偶爾就得補充平常攝取不到的養分。 (p57,王文華)

  29. 從別人的二手人生回到自己的一手人生 閱讀不能代替真實的人生,書裡的文字終究是 別人的一手人生的再現,是二手的人生,真真實實的活著才是自己一手的人生。我們要吃飯,我們要閱讀,而真正讀完一本書的意思是,我們必須整個浸泡下去再浮上岸來,回到自己的一手人生。 (p58,王文華)

  30. 曾 志 朗 簡介—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博士論文榮獲美國 研究院頒發的創意天賦獎榮譽獎章。長期關注科學 專文與科普雜文的寫作,引領讀者體會科學之美。 於『科學人』雜誌撰寫「科學人觀點」專欄,獲得 2004年雜誌專欄寫作金鼎獎。 著作--『科學向腦看』、『用心動腦話科學』、『人人都是 科學人』。 目前擔任—政務委員

  31. 閱讀習慣─白天和夜晚截然不同 一日之計始於讀期刊、審查論文,上班後換成公文,這一部 份屬於「重閱讀」,有限的時間還要分配給開不完的協調會。 行政院下班後,抽空到各個實驗室轉一轉,聽取博士班生的報 告,了解他們的想法,再給一點建議,彼此之間的交流,對 於在教育及文化政策的思考上,有所助益。 十二點一到,搖身一變,成了大書迷。 睡前看小說,這個習慣持續多少年我已經記不起來,只知道 睡前如果不看一小時左右的小說,一定輾轉難眠。小說太引 人入勝,一發不可收拾怎麼辦?這一點我還算有節制,只允 許自己超過三十分鐘。若一時之間找不到適合的小說,我就 讀期刊,無論如何一定要閱讀文字。

  32. 閱讀環境─從童年開始的追尋之旅 生長在旗山鄉下,同學家的阿公收了一櫃線裝書,所以有空 就和同學窩在一起看故事書,說故事。 閱讀文字和閱讀漫畫的大腦活動一樣不一樣?兩者有相似, 也有相異之處。漫畫,畫與畫之間是有意義的串連在一起, 所以也是一種閱讀。 每個階段所讀的書 人生何其奧妙,我從讀漫畫和小說出發,一度想念文學,但心理學轉移了我對文學的興趣,一路鑽研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成為教授,成為中研院院士,做過教育部長,任內極力推廣閱讀,而至於今。我渴望用我的學術專業來說故事,回到文學。

  33. 閱讀樂趣─迷戀一個作家,追蹤他所有一切 桃樂絲・榭爾絲是我的偶像,我崇拜她的程度,大概和青少 年為了追星排三天三夜隊差不多,也許更嚴重。她的每一本 小說,十四部的溫西爵爺探案,我都反覆讀過好幾遍,連對 話都背下來了。連影集也沒錯過。 有益才開卷嗎?倒也未必,我的午夜閱讀純粹是為了享受閱 讀樂趣,每天讀一段小說,像為生命鑿出的一個奇妙出口, 從書裡我不斷鑽入另一個世界,於是我成了一個對明天有所 期待,永遠有新鮮夢想的人,渾然不知老之將至。我的心不 會老,也不會退休。

  34. 閱讀的五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 讀書的人到了一個新環境,知道如何去活動、學習,去閱 讀。 第二個境界 讀書的人知道閱讀有很多不同層次和種類,可以區分、整 合,或是可以抽出原則,作延伸。

  35. 第三個境界 讀書的人將慢慢在書中發現許多機會,因為書裡有各式各樣 的經驗,可以讓你去嘗試,這條路走不通,換一條路走就是 了,你可以保持樂觀的心,不容易挫折。 第四個境界 讀書的人知道知識如何靈活運用在不同的地方,不一定跟著 別人的腳步走,不會變成死讀書。 第五個境界 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讀書讀到最後,不為任何目的,不為 考試,不為工作,純粹為了興趣、休閒。

  36. 閱讀有兩大好處 一、準確:書讀多了,可能讓我們知道在什麼地方,該做什 麼事,該說什麼話。 二、批判:你不會輕易相信某些報導,知道真相有其他可能 ,會有自己的思考。 說到底,無論為知識或為樂趣,閱讀是快樂的,但閱讀的快 樂有時候藏得很深,需要跨過一道一道的障礙,迂迴曲折繞 道而行,快樂才在那裡。人類的天性是願意接受挑戰的,真 實的快樂來自努力不懈,克服困難。

  37. 陳 郁 秀 簡介— 知名鋼琴家,多次舉辦獨奏會,並與國內外知名樂團巡迴各 地演奏。父親陳慧坤為名畫家,在父母的薰陶下,音樂與美 術造詣極高。 1975年獲法國巴黎音樂學院鋼琴及室內樂第一獎畢業。 現任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 『拉威爾鋼琴作品研究』、『台灣音樂』…等

  38. 以精讀將智慧化為骨血 挑選一本書精讀、慢讀,細細咀嚼,百分之百吸收,這是我 幾十年來的習慣,過去是,未來也不會改變。 我所謂的『精讀』或『慢讀』,它是一段享受「雲深不知 處」的過程。 精讀培養思考分析,超越表象直到參透本質的能力,智慧因 此而生。 精讀給你智慧,智慧會轉化成觀念,形成觀點,成為堅定不 移的理想。

  39. 泛讀將知識快速儲存 泛讀相對於精讀。精讀給你智慧,泛讀給你知識。 每個月都要泛讀二十多本雜誌,文化人雖然不必深入瞭解管 理或財務,但總得跟上全球趨勢,免於有人談論「雲端」時 露出「咦,這是什麼?」的表情。是以我養成重點閱讀【財 訊】、【商業週刊】以及一些經濟評論的習慣。 在精讀與泛讀的背後,有著兩個男人永恆的身影。 「陳郁秀」是被兩個男人所影響的, 他們指引了我的閱讀,我的人生。

  40. 我的父親-陳慧坤,他是畫家,也是一個愛「講古」的老爸。我的父親-陳慧坤,他是畫家,也是一個愛「講古」的老爸。 每到黃昏,就在我家植滿花草樹木的日式庭園,父親端起一 只小皮鼓喊「起鼓了!」我、弟弟加上左鄰右舍的孩子, 排排躺在花園旁木屋中的禢禢米上,聽他用純正的台語講 【三國演義】。他每天只肯講一小段,講到正精采,便又 咚咚咚,收鼓。欲知後事如何,明日分曉! 我的丈夫-盧修一,帶我走進了台灣文化的教室。他學政治, 但文學素養很高,而且好為人師,我不但是他的妻子,還成 為他的學生。

  41. 共讀人生 訓練我讀書,他見我不習慣閱讀中文,便提議「共讀」,他 挑書,我們一起讀。在盧修一的鼓勵下,我讀了很多對音樂 人來說天遙地遠的書,當然偶爾也會耍賴,不想讀太厚的書 ,他就會像哄小孩一樣哄我,要我讀其中一篇即可,或是很 有耐心的講給我聽。 我在他的調教下,走出溫室,視野漸寬,一股新的力量源源 不絕湧出。「多讀書會讓你的琴音與別人不一樣,意境不同 ,胸襟也不同」這也是盧修一曾對我說的。

  42. 三十年的閱讀和經歷終於開花結果 我始終相信,一個人要透過不斷閱讀,生命的藍圖始能由模 糊而清楚。因為閱讀,加上對台灣文化的熱愛與了解, 2000年我接獲文建會主委任命時,心裡已經很清楚,我的人 生目標在建立台灣主體文化,取得文化詮釋權,那也是我留 學法國時對自己的承諾,以及盧修一的夢想。 希望每個人都能發現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找到豐富生命 的每一本書。閱讀時如果能再配上音樂──我最愛德布西和 蕭邦,那就是生命中完美的時刻。

  43. 李 仁 芳 簡介— 創新管理教授,成功大學工學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博士。擅長融合科技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跨界思考 著作— 『創意心靈』、『管理心靈』、 『7-11統一超商縱橫台灣』等。 現任— 文建會副主委

  44. 著迷於論證與思辨的頭腦體操 大學聯考前,那段讀書讀得形銷骨立的歲月,我每天總會找 出時間讀些『現代文學』、『純文學』、『文學季刊』、 『幼獅文藝』之類的文學刊物;其實也不是想成為文藝青年 ,只是喜歡讀文學書而已。而大學念工程科學系的我就是常 藉著閱讀,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也在感性與理性中優 遊穿梭。

  45. 文藝青年式的閱讀面向 儘管愛好文藝,考大學時我還是選擇了當時男生「理當」念 的理工組。一邊念理工,一邊繼續在文學裡鑽研,當時最愛 的是葉石濤的小說,到現在還記得【羅桑榮的四個女人】、 【行醫記】等。小說裡那些台南巷弄,就是我大學所生活的 巷弄,讀起來特別有親切感。另外也開始寫影評,對我來說 ,文學和電影裡有太多創新、有趣的事情,令人著迷。

  46. 個案教學如同小說 個案教學很重要的是透過情節鋪陳,從個案故事中分析歸納 出「原型」,再從這些原型中學習啟示。讀小說可以得到人 生的啟示,企管個案得到經營管理的啟示。 讀懂企業個案需要洞察力,讀小說在這方面給了我很好的幫 助。文字的理解力之外,也給了我多角度與多層次理解事件 的訓練。

  47. 把生活放進人生裡 我一直有著感嘆,台灣「上焉者管理心靈太多,美學心靈太 少」。這樣的經營者很難在新美學經濟的時代走出一片天。 近年來,台灣努力推動美學經濟與開展創意設計,但我認為 前提是一定先有優質的生活美學素養與空間美學等論述,才 有可能辦到。 從理性到人性到感性,工程、企管加生活,這三個構面統攝 了我的學術專業與生活實踐。

  48. 關於人生和閱讀,讓我引用濟慈的詩句: 【美的事物是永恆的歡愉。】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 我想,台灣人要再「敢於」快樂些才好。

  49. 林玫伶—簡介 師大公民訓育系第一名畢業、 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  現任台北市立明德國小校長  致力於推廣閱讀,卓有成效  兒童文學作家

  50. 著 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