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974 Views
1950 – 1990年代 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 課堂活動 細 看 以 下 圖 片. 徙置大廈. 臨時房屋. 廉租屋. 居 者有其 屋. 以上各圖片所示的房屋中, 哪類房屋較為理想 ? 為什麼 ?. 居 者 有 其 屋 較為理想, 因 為居 住 環 境 及配 套 設 施較 佳。. 課堂活動 細閱下圖,然後回答有關問題。. 1. 1945年,香港的人口有甚麼轉變 ?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
E N D
課堂活動細看以下圖片 徙置大廈
以上各圖片所示的房屋中,哪類房屋較為理想 ? 為什麼 ? 居者有其屋較為理想, 因為居住環境及配套設施較佳。
1.1945年,香港的人口有甚麼轉變 ?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 1945年,香港人口降至60萬。因為1941-45年為日治時期,香港居民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上日軍大規模遣返華人到內地,所以在1945年香港人口降至只有 60萬。
2. 為什麼 1946年香港的人口又急劇 回升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口回流,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人口急劇回升至150萬。
3. 自 1950年代起,香港人口的變化 帶來了甚麼社會問題 ? 1949年,國內內戰,大批難民湧入香港,人口急升,帶來居住問題。
五十年代初 人口激增 房屋短缺 木屋區問題
1953年聖誕節 石硤尾木屋區大火
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引致五萬多人無家可歸,迫使香港政府推行首個大規模公共房屋建設計劃。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引致五萬多人無家可歸,迫使香港政府推行首個大規模公共房屋建設計劃。
大火後 興建 政府 徙置大廈 安頓災民
最早的徙置區並不是為了建屋安民,而只是期望更有效地安置災民,其後更多的徙置區的興建也只是希望更容易地清拆佔用官地的寮屋居民,或更有效地解決公共衛生的問題,而並不是為低下階層解決住屋問題。 最早的徙置區並不是為了建屋安民,而只是期望更有效地安置災民,其後更多的徙置區的興建也只是希望更容易地清拆佔用官地的寮屋居民,或更有效地解決公共衛生的問題,而並不是為低下階層解決住屋問題。
1961年政府推出廉租屋計劃 它是為中低收入的家庭而興建,它有起碼的入息要求,因此社會上最低階層市民仍被排除在外。
廉租屋 黃竹坑村
50年代末至 60年代的香港公共房屋政策,實質上是以「徙置區為主」,「廉租屋為輔」的方式,雙線進行。
隨著香港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政府政策轉向較長遠的規劃,自 60年代後半期開始,「整體地改善居住條件」的理念逐漸取代了為應急而生的「徙置」策略,成為 70年代房屋政策的主導思維。
1972年 政府宣佈十年建屋計劃 政府選擇了荃灣,沙田,屯門 三處,作為落實十年建屋計劃 的首三個新市鎮。
十年建屋計劃是要在 1973-1982年的十年間,為 180萬香港居民提供設備齊全,有合理居住環境的住所。 十年建屋計劃是一個新的開始,它帶給市民期望:能夠以低廉租金改善生活環境。
1973年,加速發展新市鎮,以配合興建大規模的公共房屋。1973年,加速發展新市鎮,以配合興建大規模的公共房屋。 蝴蝶村
早期的徙置大廈沒有獨立的 廚房和廁所 ,面積細小 70 年代起政府重建舊型屋村
1978年 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 將居屋售予:中、下階層人士
居者有其屋 順緻苑 目的:幫助市民自置居所,改善居住環境。
1982年十年建屋計劃並未因十年的年限已過而結束,1982年政府決定將計劃順延五年至 1987年,以完成尚未達到的建屋指標。結果計劃完結時,連居者有其屋在內,總計建成了可供 150萬人居住的單位,這數字與原初計劃為 180萬人提供合理居所的指標,已經接近了很多,然而,離開全面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總目標仍屬遙遠。
1987年 政府推出長遠房屋策略(1987-2001) 長遠房屋策略確立了新的發展方向 :除繼續提供公營的租住房屋外, 政府亦著重提供置業資助,使較有 能力的公屋租戶及中下收入的家庭 能夠自置居所。
90 年代政府進一步調整策略,更著重公屋資源的合理分配。在確認公屋住戶必須是有需要的家庭的同時,更以多種貸款辦法,幫助市民置業。此外,1998年初「租者置其屋計劃」的推出,又使更多公屋租戶迅速成為業主。
課堂活動:思考站 ?早期和今天的公共房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 試舉出其中三項不同之處。 早期:面積細小,設備簡陋,沒有獨立 的廚房和廁所。今天: 面積較大,設備齊全,有獨立的廚房和廁所。
總結: 早期的公共房屋,只是給有緊急需要的市民一個棲身之所。 時至今天,新建的公共房屋和居屋屋苑,都是環境舒適及配套齊全,為香港超過一半的市民提供了理想的「安樂窩」。
廣田村 馬坑村 今天的公共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