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92 Views
授课教师:朱学江 生理学系 授课内容:第 9 ~ 18 章 E-mail: zhuxj@njmu.edu.cn. 生理学电子教案. 第九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电子教案.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基本结构. 细胞膜或质膜 ( plasma membrane ). 1. 使细胞内容物与外界环境分离 ( 屏障功能 ) 2. 细胞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 ( 选择性交换功能 ). 脂 质. 化学组成. 蛋白质. 糖 类. 一、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E N D
授课教师:朱学江 生理学系 授课内容:第9~18章 E-mail: zhuxj@njmu.edu.cn
生理学电子教案 第九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电子教案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基本结构 细胞膜或质膜(plasma membrane) 1. 使细胞内容物与外界环境分离 (屏障功能) 2. 细胞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 (选择性交换功能) 脂 质 化学组成 蛋白质 糖 类
一、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 1、脂质双分子层:70%磷脂、30%胆固醇 特点:液态和可流动性功能 • 2、蛋白质:功能:细胞膜的大部分功能由膜蛋白的功能决定,例如物质转运功能(转运蛋白)、受体功能、连接功能等 • 3、糖类:膜上糖链的单糖排列顺序不同而给不同细胞做了不同的“记号”或使细胞具有了不同的“标志”。例如, 血型 脂质 屏障作用 化学组成 蛋白质 物质能量跨膜转运 糖类 细胞识别标志
生理学电子教案 第二节 细胞膜的跨膜转运功能 脂质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内容物与外界环境的屏障,使得生命得以与非生命物质区别开来,然而要维持生命的存在,就一定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O2, 能源物质 氨基酸 脂类 各种离子等 CO2 代谢尾产物 细 胞
生理学电子教案 一、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条件:既有水溶性 又有脂溶性 特点: 1、顺浓度差 2、不需要protion帮助 3、不消耗能量 只有O2、CO2可以 不需要帮助,自由 通过细胞膜实现跨 膜转运
生理学电子教案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定义:在某些特定细胞膜蛋白的帮助下,某种物质顺浓度梯度通 过细胞膜的过程。 易化扩散是细胞膜的一种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特点: 1、顺浓度差 2、protion帮助 3、不消耗能量 根据膜蛋白的不同可分为: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和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生理学电子教案 (一)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命名:Na+通道等 状态:备用激活失活 复活 开关条件: 电压依赖 化学依赖 机械门控通道 转运对象:Na+, K+, Cl-, Ca2+......
电压门控 备用 激活 失活 化学门控
生理学电子教案 (二)载体转运的易化扩散 转运速度慢-载体需进行变构 严格的选择性-钥匙和锁 饱和现象-载体数目有限 竞争性抑制-选择性不是绝对的 转运对象:葡萄糖,氨基酸, 代谢产物...… 特点:1、特异性高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生理学电子教案 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 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 是细胞膜最为重要的一种转运方式 定义: 特点: 1、protin帮助 2、逆浓度差或电位差 3、耗能 种类:根据利用生物能和泵蛋白的方式,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生理学电子教案 (一)原发性主动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Na+-K+泵(sodium-potassium pump) 其他:钙泵,H+-K+泵等 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 (1)建立或维持细胞内外之间的Na+、K+浓度势能贮备 • (2)维持细胞正常体积和防止水肿的作用; • (3)钠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浓度的K+是进行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必需条件
生理学电子教案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利用Na+-K+泵活动产生的势能储备提供能量,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不直接消耗ATP 同向转运,逆向转运 肠道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 氨基酸等的主动转运 某些神经递质的重摄取
生理学电子教案 四 、出胞(exocytosis)和入胞(endocytosis) 对于大分子物质或者固态和液态的物质团块,细胞采用更加复杂的方式 进行跨膜转运。 出胞: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 外分泌细胞分泌,神 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等 入胞:巨噬细胞吞噬异物, 细胞摄取胆固醇等
生理学电子教案 第三节 细胞的信息传递 一、细胞信息的分子基础 (一)联系方式 (二)受体(receptor) 二、跨膜信号转导概念的提出 细胞膜 化学信号 各种激素、神经递质、 神经调质、细胞因子、 细 胞 内 应答反应 细 胞 外 机械,电 电磁波等 物理信号
生理学电子教案 三、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一)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跨膜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膜 化学信号 特定的离子 神经递质 膜电位变化 细 胞 内 细 胞 外
生理学电子教案 (三)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生理学电子教案 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四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定义:指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的电位翻转。
成分 细胞内液(mEq/L) 细胞外液(mEq/L) 阳离子 Na+ 10 147 K+ 140 4 Ca2+ 5 2 Mg2+ 27 2 阴离子 Cl- 25 114 HPO42-- 80 2 HCO3- 10 30 生理学电子教案 一、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一)形成条件: 1、离子的不平衡分布 2、静息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有选择性通透 (只有钾离子能自由通过,其他离子几乎不能)
[K+]o Ek=59.5log (mV) [K+]i •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 正常情况下,膜内K+浓度高(相差大约为35倍),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K+向外扩散;由于细胞内的阴离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因此,出现所谓“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差;随着K+向外扩散的进行,这种电位差加大;而这种电位差却是K+向外扩散的阻力,当这种阻力(电位差)和K+向外扩散的动力(浓度差)相等时,K+向外净扩散停止,膜电位差不再发生变化而稳定于某一数值,即所谓K+电-化学平衡电位,简称K+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生理学电子教案
①去极化:刺激引起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在膜两侧浓度差驱动下内流,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到某个临界膜电位水平时,发生Na+通道大量开放。这个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Na+大量内流形成陡峭的动作电位上升支。 • ②反极化:当细胞膜为零时,Na+在膜两侧浓度差的驱动下继续内流,出现“内正外负”反极化电位。随着膜内电位的增大,Na+内流的阻力逐渐增大,Na+跨膜净移动逐渐减少直至为零,这时的膜内电位为Na+平衡电位。 • ③复极化:膜内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关闭, K+外流出现复极化,并最终达到K+平衡电位。 • ④超极化:这是由于细胞膜Na+-K+泵(生电性钠泵)运行导致膜内电位朝更负的方向进行的结果,随着该过程的减弱,膜内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三、细胞的兴奋性及兴奋的引起 • 1、兴奋性(excitation)的概念 • 有效刺激的三个条件: • ⑴ 一定的强度, • ⑵ 一定的作用时间, • ⑶ 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 • 2、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的概念 • 是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其大小与兴奋性成反比
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 ⑴ 静息电位水平, • ⑵ 阈电位水平, • ⑶ Na+通道的性状 • 阈强度小兴奋性高 • 阈强度大兴奋性低 • 4、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超常期 低常期 恢复正常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与临床 临床上常用局麻药:利多卡因(lidocaine)普鲁卡因(procaine) 作用机理: 能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的NA+通道结合, 抑制NA+的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动作 电位的传导。 所以,将局麻药注射在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了痛觉从传入神经纤维传向中中枢,起到麻醉作用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 (一)动作电位在神经-肌 • 细胞 之间的传递 • (二)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引 • 起Ca2+ 的释放(兴奋 • -收缩耦联) • (三)肌细胞的收缩(滑行 • 学说)
生理学电子教案 • (一)动作电位在神经-肌 细胞 之间的传递
动作电位在神经-肌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 • 1、当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导致Ca2+进入轴突末梢,触发大量囊泡向轴突膜的内侧面靠近,并通过囊泡膜与轴突膜的融合,使融合处出现裂口,将囊泡中的ACh全部进入接头间隙 • 2、接头间隙中ACh分子的扩散 • 3、ACh分子到达终板膜时,与化学门控通道上的Ach受体结合,通道开放,Na+内流和K+外流,其总的效应是使终板膜处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去极化型局部电位,即所谓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叠加到阈电位时,导致终板膜邻接的肌细胞膜中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引发一次向整个肌细胞膜作“全或无”式传导的动作电位。
影响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因素 • 影响ACh释放的因素:细胞外液低Ca2+或高Mg2+ → ACh释放↓ • 影响ACh与受体结合的因素:美洲箭毒、-银环蛇毒、肌肉松弛药 • 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 终板膜上ACh门控通道的表达及其功能异常:重症肌无力
(二)兴奋-收缩耦联 • 第一步: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 第二步: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 第三步:肌浆网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
(三)肌细胞的收缩(滑行学说) 1、结构基础: • 肌肉 • 肌束 • 肌丝 • 肌细胞(肌纤维) • 肌原纤维 粗肌丝 细肌丝
3、粗、细肌丝的组成及结构 粗肌丝组成: 肌凝蛋白 细肌丝组成: 肌动蛋白 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本章讲解要点 一、基本概念: 兴奋性、阈强度、阈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肌小节、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主动转运 二、掌握内容: 1、简述物质的跨膜转运? 2、钠泵的生理意义? 3、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4、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5、兴奋在神经-肌接头处的传递过程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