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48 Views
Investigation of LHCD at high density in HT-7. 张磊,丁伯江,李妙辉,孔二华,单家方,刘甫坤 2011.04.20. 研究目的. 探索 HT-7 的 LHCD 密度极限及相关原因,通过优化条件改善高密度条件下的电流驱动效率,并为 EAST 及 ITER 上的 LHCD 行为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 实验背景. 根据 Fisch 的电流驱动理论随着 ne 的增加 CD 出现下降,以往的实验表明当密度超过某个值以后电流驱动很快消失,即所谓的密度极限。 ITER 稳态运行时 ne_0.8=0.7-1*e20 。
E N D
Investigation of LHCD at high density in HT-7 张磊,丁伯江,李妙辉,孔二华,单家方,刘甫坤 2011.04.20
研究目的 探索HT-7的LHCD密度极限及相关原因,通过优化条件改善高密度条件下的电流驱动效率,并为EAST及ITER上的LHCD行为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
实验背景 • 根据Fisch的电流驱动理论随着ne的增加CD出现下降,以往的实验表明当密度超过某个值以后电流驱动很快消失,即所谓的密度极限。 • ITER稳态运行时ne_0.8=0.7-1*e20。 • 高密度下LHCD行为研究作为ITPA的一个重要课题,2010年在C-Mod,JET,TS,FTU装置上取得重要的成果 ,EAST成功获得H模后希望EAST,HT-7也加入此课题研究。
1波的可近性条件N//crit N//=N//crit,慢波转化为快波,向边缘传播 2参量衰变不稳定性(PDI) 模式转化,子LH波N//上移,甚至和离子发生damping 3密度涨落引起波散射 密度极限的可能原因
C-Mod上的高密度电流驱动实验 • 只有当 N//crit-N//laun>0.05时,可近性条件才是关键因素。
C-Mod上的高密度电流驱动实验 • 当电子密度大于0.9,驱动效率就会偏离理论预测值1/ne出现急剧下降。 • 与N//没关系,且图中密度最大值,纵场最小值情况也满足N//crit 密度极限不是由于波的可近性条件引起
C-Mod上的高密度电流驱动实验 • C-Mod上PDI发生在 ω/ ωLH<2 • 对固定纵场驱动效率为ω/ ωLH的函数。 • 对不同纵场,驱动效率不符合ω/ ωLH定标。 • 驱动效率为密度的函数 ω/ ωLH不是引起密度极限原因
当密度大于1.0*10^20,偏滤器探针测得的电流明显上升,且电流信号强度受LH功率的调制当密度大于1.0*10^20,偏滤器探针测得的电流明显上升,且电流信号强度受LH功率的调制 C-Mod上的高密度电流驱动实验 出现密度极限时LH功率主要沉积在SOL层
GENRAY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 不考虑SOL碰撞吸收 考虑SOL碰撞吸收 高密度下LH功率因碰撞沉积在SOL层
FTU上的高密度电流驱动实验 低的边缘电子温度 高的边缘电子温度 1.6e20 • 在锂化壁条件下获得较高的边缘温度,(Te ≧ 0.2keV at r/a = 0.8) ,在反应堆量级密度下观察到LHCD效果 1.7e20 1.9e20 表明高Te_outer是增强高密度下LHCD效果的关键因素 高的边缘电子温度条件下,两种低杂波功率下LHCD
Greenwald density: nG =Ip/πa2=6.5e19(对 Ip=150kA) 根据Versator上定标结果, 当ω/ ωLH <2出现极限密度,计算结果表明nlim>6.5e19 根据可近性条件,当N//=3.1,nlim=4.5e19(B取1.5T) 计算结果
实验计划 • Ip=150kA,Bt~2T,PLHW~500Kw,N//=1.9-3.1,Ne=2.0,3.0,4.0 *10^19, 1.固定纵场,增加密度,探索HT-7上LHCD密度极限以及和边界密度涨落之间的关系; 2.改变N//和纵场,研究不同密度下的LHCD,看密度极限是否由可近性条件决定; 3.研究锂化对LHCD的影响。 所需有效炮数:24~30 所需诊断:HXR, ECE,边界探针,及其他常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