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714 Views
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探測地球內部 1. 礦坑和鑽井探測 :人類鑽井的最大深度只有 15 公里,與地球半徑 6371 公里相差太多,無法探測地內部的構造。 2. 地震 :地球物理學家利用 地震 發生時, 地震波 經過不同物質時, 速度 和 方向 會改變的性質,來推測地球的內部結構。. 4-3 岩石圈與板塊構造學說. 地殼. 地函. 地核. 地球內部的分層. 科學家將地球由地表至地心分為 地殼 、 地函 和 地核 三層。 。. 地殼. 主要組成為 岩石 ,分為 大陸地殼 和 海洋地殼 。. 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圖片. 海洋地殼. 大陸地殼. 地殼. 地函.
E N D
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 探測地球內部 • 1.礦坑和鑽井探測:人類鑽井的最大深度只有15公里,與地球半徑6371公里相差太多,無法探測地內部的構造。 • 2.地震:地球物理學家利用地震發生時,地震波經過不同物質時,速度和方向會改變的性質,來推測地球的內部結構。 4-3 岩石圈與板塊構造學說
地殼 地函 地核 • 地球內部的分層 • 科學家將地球由地表至地心分為地殼、地函和地核三層。 。
地殼 • 主要組成為岩石,分為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
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圖片 海洋地殼 大陸地殼
地殼 地函 地核 • 地函 • 地殼以下至深約2900公里處是地函,主要由密度更大的岩石組成。
岩石圈和軟流圈 • 自地表算起至深約100公里處,全由岩石組成,稱為岩石圈,岩石圈包含地殼全部及上部地函一部分。 • 岩石圈以下至深約250公里處的岩石,因受高溫而局部熔化,熔化的岩漿和高溫具可塑性的岩石,形成軟流圈,厚約150公里。
岩石圈和軟流圈的示意圖 海洋地殼 大陸地殼 岩石圈 岩石圈 軟流圈 軟流圈
海洋地殼 大陸地殼 岩石圈 上部地函 軟流圈 軟流圈 地殼 岩石圈 地函 地核 • 岩石圈、軟流圈、大陸地殼、海洋地殼
軟流圈的熱對流 • 岩石圈的密度較軟流圈小,所以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之上。 • 當軟流圈因熱對流流動時,其上的岩石圈也跟著移動,但移動緩慢,每年最多移動數公分。
熱對流示意圖 中洋脊 海溝 火山 隱沒帶 熱對流
大陸漂移說 • 二十世紀初,德國氣象學家韋格納發現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線似乎很吻合,於是他開始收集相關的證據,如陸生生物化石、冰川痕跡和地層分布等。 • 韋格納在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說,他認為世界各大洲在二億多年前原是連在一起的,稱之為盤古大陸,後來經過長時間的分離與漂移,才逐漸形成現今各大洲的模樣。
二億年前 盤古大陸 現今各大 洲分布圖
海底擴張說 •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展開全球大規模的海底探測,在20世紀中,發現各大洋海底有綿延萬里的海底山脈,稱為中洋脊。 • 美國科學家海斯(Harry Hess)據此提倡「海底擴張說」,主張岩漿由中洋脊噴出形成新的海洋地殼,因而推擠舊的海洋地殼而向兩側擴張。
中洋脊海底擴張示意圖 動畫
海底擴張的原動力 • 來自軟流圈的熱對流,熱對流就像輸送帶一樣帶著岩石向兩側移動。 • 中洋脊就是位於熱對流上升之處,此處岩漿隨著熱對流上升,在裂谷噴出後,遇海水冷卻形成岩石(主要為玄武岩),並隨熱對流而向兩側移動。 • 當移動撞及另一地殼時,密度大者會在海溝處下降至地函,如此形成一個很大但速度很慢的熱對流。
板塊構造學說 • 1968年科學家在大陸漂移與海底擴張的基礎上,提出板塊構造學說: • (1)地球表層由岩石構成岩石圈(厚約100公里),且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之上,軟流圈的熱對流成為岩石圈移動的動力來源。 • (2)地球表層岩石圈並非完整的一整圈,而是分割成為一塊一塊大小不等的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 (3)板塊與板塊的界限主要是中洋脊、隱沒帶、高大山脈,板塊與板塊間的相對運動產生了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 (4)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解開地震、火山及山脈形成之謎。太陽系的金星、火星表面也有類似地球的岩石圈與較不明顯的板塊運動。
板塊與各種地質構造的關係 • 科學家將全球分成七大板塊及二十幾個較小的板塊。
板塊與各種地質構造的關係 • 由全球地震與火山的分布,發現板塊的交界與地震帶和火山帶非常地吻合,且全世界主要的高大山脈如喜瑪拉雅山、安地斯山等,也都位於板塊交界帶上。
張裂性板塊邊界: • 指兩板塊受張力作用而互相遠離,如中洋脊、東非裂谷等。 • 地質特色:多火山和地震。
冰島的地質構造 • 中洋脊貫穿冰島,產生南北向的裂谷,裂谷的兩側岩石(玄武岩為主)呈對稱分布,距裂谷愈遠則年代愈老,也證明大西洋的中洋脊正逐漸向兩側擴張。 冰島地質圖: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年代,中央黃綠色代表岩石生成年代最年輕,褐色年代居中,粉紅色代表年代最老。
聚合性板塊邊界: • 指兩板塊間受擠壓而相互推擠靠近。如臺灣、喜瑪拉雅山和南美安地斯山等。 • 地質特色:因兩板塊互相擠壓,故多地震、火山及高大山脈(造山運動)。
臺灣的地質構造 • 臺灣位在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 • 兩板塊以花東縱谷為界: • 海岸山脈、綠島、蘭嶼都屬於菲律賓海板塊。 • 中央山脈以西均屬於歐亞板塊。 • 兩板塊相互擠壓,使得中央山脈隆起,形成臺灣複雜多變地形。
臺灣板塊構造圖 N 臺灣 中央山脈 花蓮 大陸地殼 海岸山脈 花東縱谷 臺東 歐亞板塊 大陸地殼 海洋地殼 歐亞板塊 菲律賓海板塊 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