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14 Views
实验二 摩尔气体常数 R 的测定. 实验总结: R = P V / n T , n= 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 = 镁条的质量 / 24.3 注意,氢气物质的量不能用 氢气体积 /22.4 有效数字运算的修约,要参考书 36-37 页上原则 有效数字的加减,按照 小数点位数最少 的保留 有效数字的乘除,按照 有效数字最少 的保留 例: P= P 大气压 -P H2O = 102.28-2.1484 = 100.13 所以按照运算修约规则, R 最后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实验三 氯化铵生成焓的测定.
E N D
实验二 摩尔气体常数R的测定 实验总结: • R = P V / n T , • n= 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 = 镁条的质量 / 24.3 • 注意,氢气物质的量不能用 氢气体积/22.4 • 有效数字运算的修约,要参考书36-37页上原则 有效数字的加减,按照小数点位数最少的保留 有效数字的乘除,按照有效数字最少的保留 • 例:P= P大气压-PH2O= 102.28-2.1484 = 100.13 • 所以按照运算修约规则,R最后保留3位有效数字
实验三 氯化铵生成焓的测定
1、掌握量热计法测定氯化铵的 。 2、加深对 概念及Hess定律的理解。 3、学会规范作图,掌握应用外推法校正∆T。 标准态下由最稳 定单质生成1mol 化合物时的焓变 标准摩尔生成焓? 指哪个反应的反应热?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 已知 ? ? 由Hess定律:
热容(体系升高1℃所需热量) 恒压下 已知 则: 将中和或溶解反应设计在量热杯进行 ,若实验得到: n―被测物质物质的量 ∆T―体系温度改变值 ? 则体系放热: 将已知反应热反应(NaOH+HCl)设计在该量热计进行 三、实验器材 量热杯、温度计、秒表、量筒、小烧杯
量热杯 + ,盖好 每30s读一次温度(共5组) 快速加入等量同c、同T ,盖好,不断摇动 每10s读一次温度(至少10组) 四、实验步骤 1、测定热容C 100mL蒸馏水 ?g 洗净量热杯、量筒、温度计 2、测定中和热 3、测定溶解热
注意 混合前两溶液温度尽量一致,否则设法升温或降温。 两人一组,一均匀平摇并读数,一记录。 混合、盖塞要快,读数要快而准。 反应之初读数时间每隔10秒读数,尽量争取多读数。 溶解热测定完毕,杯内壁不应沾有氯化铵。 保护好水银温度计。 很贵重。
坐标轴 坐标比例选择 坐标点 画曲线 五、实验数据处理 ∆T T-t曲线外推法 注明变量名称、单位、分度值,横轴下方注明图名称。 (Ⅰ)图上读出有效数字与实验测量有效数字一致。 (Ⅱ)分度值应便于迅速读数、计算。 (Ⅲ)图大小与布局要合理。 同一曲线各坐标点用同一符号(圆点、圆圈等)。 光滑、连贯、均匀且要经过较多的点。
? 6 5 b×106∕(mol·m-2 ) 4 3 2 4 6 8 10 12 14 a×103∕(mol · dm-3 )
? 6 5 b×106∕(mol·m-2 ) 4 3 2 4 6 8 10 12 14 a×103∕(mol · dm-3 )
? 6 b×106∕(mol·m-2 ) 5 6 b×106∕(mol·m-2 ) 4 2 4 2 4 6 8 10 12 14 a×103∕(mol · dm-3 ) 3 0 10 15 5 a×103∕(mol · dm-3 )
? 6 4 b×106∕(mol·m-2 ) 2 0 0 2 4 6 8 10 12 14 a×103∕(mol · dm-3 )
6 5 b×106∕(mol·m-2 ) 4 3 4 2 6 8 10 12 14 a×103∕(mol · dm-3 )
∆T 混合时刻 T(℃) 外推法 t(s) 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T-t 曲线
本实验三图应严格按作图规范,同时图中要画出切线与∆T本实验三图应严格按作图规范,同时图中要画出切线与∆T T(℃) A T1 外推法 ∆T T2 B t(s) 混合时刻 反应点 氯化铵溶解T-t 曲线
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 理论值: 实验所需相关数值
开始实验 混合前两溶液温度尽量一致,否则设法升温或降温。 两人一组,一均匀平摇并读数,一记录。 混合、盖塞要快,读数要快而准。 反应之初读数时间间隔越短越好,尽量争取多读数。 溶解热测定完毕,杯内壁不应沾有氯化铵。 保护好温度计。损毁赔偿一支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