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1.27k Views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Disturbance of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012 、12. 第三节 血栓形成 ( Thrombosis ) (病理性的血液凝固过程). 一、 血栓形成 概念: 活体 心脏、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 或血液某些 成分析出、凝集 形成 固体质块 的 过程 称血栓形成。形成的 固体质块 叫 血栓 (Thrombus). 二,主要内容 一) 正常的 血液凝固 和止血 二)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三) 血栓的 形态学
E N D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Disturbance of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012 、12
第三节 血栓形成(Thrombosis) (病理性的血液凝固过程)
一、血栓形成概念: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Thrombus)
二,主要内容 • 一)正常的血液凝固和止血 •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 三)血栓的形态学 • 四)血栓的结局
正常情况血液凝固参与的三个主要因素的作用 • 1)凝血系统 • 2)血管壁 • 3)血小板
凝血系统: 国际命名的凝血因子 编号 中文名 英文名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因子Ⅱ 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因子Ⅲ 组织因子(外)tissue thromboplastin 因子Ⅳ 钙离子 Ca2+ 因子Ⅴ 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因子Ⅶ 前转变素 proconvertin 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 antihemophilic factor.AHF 因子Ⅸ 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PTC 因子Ⅹ Stuart-Prower factor 因子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PTA 因子Ⅻ 接触因子(内 ) contact factor 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
(2)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内皮损伤): • 1)分泌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物的抑制因子(PAIs)------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 2)在凝血过程的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最重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连续的反应 粘附反应----释放反应----粘集反应 • 3)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 • 4)与此同时,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Ⅲ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正常血凝过程 图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
二) 血栓形成条件及机制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一)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条件 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集示意图
(二)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缓慢, 涡流, 轴流有形成分 边流血浆带
A:血流缓慢: (1)由于轴流变宽,甚至消失,使血小板易靠边粘附。 (2)血流缓慢冲击力减弱,少量被激活的 凝血因子,血小板不易被冲走,达到凝血 所需浓度。 (3)血流缓慢,内皮细胞缺氧,可发生变性或坏死脱落,内皮下 胶原暴露。
B:常见情况 • 1)如静脉曲张、动脉瘤内或血管分枝处等。 静脉血栓 :动脉血栓=4 :1, 2)多见于夜间熟睡,心衰,大手术或长期卧床的病人。 • 下肢血栓 :上肢血栓=3 :1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1. 遗传性:(临床上罕见) 第Ⅴ因子基因突变→使protein C 失去抗凝 抗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 、 S缺乏)
2. 手术、 创伤、妊娠、分娩、恶性肿瘤 应激状态 使促凝因子释放,使血液称高凝状态(临床多见) 3. DIC及游走性血栓性脉管炎(Trausseau综合征) 上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但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
三)、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形态 • (一)血栓形成过程 • 1. 血小板牢固粘着于血管内膜(不可逆)形成血栓头。 • 2. 血小板粘集形成不规则的梁状或珊瑚状,血小板小梁边缘粘附白细胞---血小板梁间由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网填充 静脉瓣形成涡流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
(二) 血栓的类型(肉眼和组成)和形态 尾 红色血栓 体 混合血栓 头 白色血栓 图 骼静脉内混合血栓形成
1. 白色血栓(析出性血栓):血流快 • 部位:动脉内、心瓣膜和静脉血栓头 • 肉眼:呈灰白、质实、表面粗糙与血管壁紧密粘着不易脱落(粟粒大小---风湿心瓣膜病) 镜下: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组成
动脉内白色血栓 血小板
心瓣膜白色血栓 红染无结构的血小板
2. 混合血栓: 部位: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肉眼:灰红相间, 表面波纹状, 与血管壁粘连。 镜下:由血小板梁纤维蛋白网、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组成
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积聚的血小板 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血流停止 部位:主见于静脉内, 延续性血栓尾部。 肉眼:红色,有一定的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 镜下:由纤维蛋白网大量红细胞组成。
4. 透明血栓: 部位:组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内,见于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 镜下: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 吸收(小) 脱落(大)→栓子→栓塞(机 体的影响) →梗死 2. 机化→再通 3. 钙化→血管内结石
五、血栓对机体影响 有利: TB(结核)、溃疡病出血时止血,防止感染蔓延 1. 阻塞血管:动脉内血栓形成→梗死 静脉内血栓形成→淤血水肿、出血、坏死2. 心瓣膜赘生物 (血栓)→瓣膜病3. 血栓脱落→栓塞→梗死4. 广泛出血→DIC,休克 不利
第四节栓塞(Embolism) 概念: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称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emblous)。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碎片或节段。罕见的是脂肪滴、空气、羊水和肿瘤细胞团。
一、栓子运行途经 • 1. V系统和右心栓子: 栓塞在肺动脉 2. A系统和左心栓子: 栓塞全身动脉3. 门静脉系统栓子:栓塞到肝内门静脉分枝4. 交叉栓塞:5. 逆流栓塞: 图 栓子运行途径与栓塞模式图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1. 肺动脉栓塞:95%以上栓子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
图 肺动脉主干栓塞 肺动脉鞍状栓塞
肺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 (Prof. Orr提供)
体循环动脉栓塞: • 80%栓子来自左心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附壁血 栓和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
栓子小、少 不严重 肺动脉栓塞 原有严重淤血 肺出血性梗死 栓子大或小而多 休克、猝死 血栓栓 塞 大循环动脉栓塞 下肢、脑、肾、脾等梗死
(二) 脂肪栓塞: • 主见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脂肪肝,脂肪滴入血阻塞血管
(三)气体栓塞:1. 空气栓塞:大量空气入血。2. 减压病(沉箱病):在高压环 境急速转到低压环境时,原溶 解在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 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3. 影响—死亡、梗死、疼痛
(四)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一罕见严重合并症(四)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一罕见严重合并症 • 病变: 肺小A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 成份(角化鳞状上皮、胎毛、胎脂、胎粪、粘液) 后果: 肺动脉栓塞、过敏性休克、DIC→ 母子(女)双亡
(五)其它栓塞:肿瘤细胞、细菌(感染栓塞)、寄生虫及其卵等栓塞。(五)其它栓塞:肿瘤细胞、细菌(感染栓塞)、寄生虫及其卵等栓塞。
第五节梗死 (Infarction) • 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 梗死一般是由于动脉的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梗死。但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滞缺氧,也可引起梗死。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绝大多数是动脉的阻塞)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绝大多数是动脉的阻塞) • (一)梗死的原因: • 1. 内塞: 2. 外压: 3. 痉挛:
( 二)梗死形成条件 1、血流阻断 2、不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 3. 局部组织对缺血和缺O2的敏感程度: 4.血氧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