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712 Views
知識分享 (Knowledge Share). 報告者:余珈薰、薛卜稱 授課教師:蕭佳純教授. 本章大綱. 組織知識分享的基本概念 組織知識分享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組織知識分享的主要管道與方法 組織知識分享的主要影響因素 組織知識分享的衡量指標: KSEI. 前 言.
E N D
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e) 報告者:余珈薰、薛卜稱 授課教師:蕭佳純教授
本章大綱 • 組織知識分享的基本概念 • 組織知識分享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 組織知識分享的主要管道與方法 • 組織知識分享的主要影響因素 • 組織知識分享的衡量指標:KSEI
前 言 • 知識分享與知識移轉是組織知識管理議題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個。組織內的個人知識必須透過「分享」才能外化、產生綜效,透過「移轉」才能傳遞給所有需要的員工而可以有效地執行工作,亦即所謂的「適時、適地的將正確知識傳遞給正確的人」。因此,從管理面來看,知識不應該僅是靜態的存量管理,更應該注重的是動態的流量管理觀念。
組織知識分享的基本概念 組織知識的分享定義 • 是指組織的員工或內外部團隊在組織內或跨組織間,彼此透過各種管道(例如:討論、會議網路、知識庫)交換、討論知識,其目的在透過知識的交流,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並產生知識的綜效。
組織知識的分享定義 • Tan & Margaret (1994) • 知識分享行為是一種交換,透過有效率的溝通,最後這種相互了解將會促成組織目標的達成 • Ipe(2003) • 認為知識分享意指個體根據接收者的需求,透過有效的語言,文字等溝通方式,自願將所擁有的知識傳送出去,進而促使接收者擁有該項知識。
組織知識分享的原因 一、知識的本質面 • 1.知識與一般資產不同,愈是分享就愈能發揮價值。 • 2.知識分享能產生綜效。 • 3.知識的分享會讓其績效成指數的成長, • K=(I + P)S • K = Knowledge, I =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P = People, S = Share • 4.透過分享可將個人內隱知識外化為組織知識
組織知識分享的原因 二、組織的績效面 • 1.知識不分享會造成重複開發的浪費。 • 2.知識不分享會造成重蹈覆轍的損失成本。 三、外部環境的需求面 • 1.跨國產業全球化組織之形成。 • 2.網路型組織、專業分工團隊的形成。
組織知識分享主要問題與困難 • 一、知識的權力觀點: • 1.知識就是權力的問題 • 2.酬償制度的問題 • 3.工作安全感的問題
知識分享主要問題與困難 二、員工的信心與能力觀點: • 1.認知的問題:員工不知道本身具有組織需要的重要知識。 • 2.信心的問題:員工對本身的知識沒信心。 • 3.外化的問題:許多知識無法以言語描述。 • 4.資源與機會的問題:員工本身沒有資源,沒時間、沒設備、沒機會執行知識分享。
知識分享主要問題與困難 • 三、員工的態度觀點: • 1.自我中心過重。 • 2.太過驕傲。 • 3.自我價值的保護。 • 4.不信任。
知識分享主要問題與困難 四、組織文化的觀點:阻礙知識分享的組織文化 • 1.封閉儲藏型的組織。 • 2.非此處發明症候型的組織:崇尚個人英雄、崇尚創新、恥於模仿。 • 3.孤立無法溝通型的組織:缺乏共同的語言、缺乏共同的文化規範。。 • 4.買書型的組織:不清楚內隱知識的存在價值、只重視外在的知識管理設備。
知識分享障礙 • Leonard and Sensiper (1998) 在研究組織內隱知識的創造與分享時,發現有多重的障礙阻隔了組織內隱知識的分享,主要的障礙有 • 組織對知識分享缺乏獎勵與成員自利的心理 • 不平等的參與地位 (inequality in status among participants) • 距離 (distance)
知識分享障礙 • Ruggles (1997) 認為既然大家都了解知識分享具有極大的效果,那麼為什麼看不到組織內的知識分享蓬勃發展呢?他認為有三個主要的障礙使成員間的知識無法分享 • 時間的距離 (Temporal distance) • 空間的距離 (Physical distance/space) • 社會的距離 (Social distance)
組織知識分享主要管道 • 一、正式的機制 • 1.正式的網路(Formal Network):是指組織透過管理系統由上而下傳遞、指示,或由下而上彙整、呈送與工作、任務相關的正式資訊與知識。 • 2.師徒制傳承的傳遞與分享 • 3.知識庫的建立 • 4.知識展覽會與知識論壇:由組織來主導,在特定的時間與場所,對於其領域的重要知識,召集相關知識來源團隊與需求單位,大家共同聚在一起,自由交流分享知識,此為較結構化的知識交流場合,但仍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組織知識分享主要管道 • 二、非正式的機制 • 1.知識網路(或稱實務社群):是指組織內由興趣、專長相同的員工所自行組成,以「知識分享為目的」之實務社群(Practice Community),成員們經常自動地透過Intranet來討論分享某一特定領域的專長知識。 • 2.非正式場所:茶水間、餐廳、員工休息室、走道等不期而遇的對話。
知識分享主要複製與傳遞模式 • 中央集權的知識複製與自主性的知識網路之差異:
知識分享步驟 • Hendricks進一步的說明知識分享的兩個步驟 • 知識擁有者將知識外化 (Externalization):在多數情況,鼓勵知識擁有者將知識以某些方式外化,就會產生知識分享的活動。 • 知識分享將這些知識擁有者外化的知識加以內化 (Internalization) 的行為,為強調這種行為的角色,接收知識的一方不單只是被動的行為而已,其尚需「重建」這些被外化的知識並加以內化。
組織知識分享的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知識分享的TBP模式
影響知識分享能力與信心的主要因素 • 共同的背景 • 分享的基礎建設 • 個人資源的充裕度 • 個人的能力
組織知識分享的衡量指標:KSEI • Liebowitz & Chen(2001)發展出專門衡量知識分享的指標,稱為知識分享效率指標(Knowledge Sharing Effectiveness Inventory, KSEI)。 • KSEI包含4大構面共25個衡量項目,分為5級: • A級:76~100分(至少有13個很同意,12個同意) • B級:50~75分(至少25個同意) • C級:0~49分(至少25個普通) • D級:-50~-1分(至少25個不同意) • E級:-100~-51分(至少25個非常不同意)
相關文獻 • 論文名稱: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需求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相關研究 • 研究生:張勝強 •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 • 校院名稱:東華大學 • 論文出版年:2011
研究結果摘要 一、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需求呈現需求度高的現況,其中知識接受的需求程度比知識傳遞的需求高。 二、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行為呈現發生頻率高的現況,其中以班級經營發生頻率最高,重大議題發生頻率為最低。 三、無論教師所服務的學校區域、規模,或是教師個人的背景變項,對其知識分享需求均無影響。 四、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最高學歷及教師所屬學校規模,對知識分享行為具影響力。 五、國小教師知識分享需求與知識分享行為具有顯著正相關。
知識分享實例 台積電的知識分享 分享風氣:高階主管帶頭看新書,分享知識的風氣散布在台積電每個樓層。最高領導者張忠謀,也隨時與同仁知識共享,台積電發言人黃彥群也常在午餐時間與同仁分享他剛學習到的新知。這種分享的風氣帶動了全體員工的學習意願以及參與感。 工作教戰手冊:分享工作經驗,避免犯錯。 善用資訊科技:客戶也可把他對台積電的抱怨直接鍵入電腦,透過網際網路登錄台積電的資料庫,即時互 動。 藉由討論、分享,將每個人的工作經驗以電腦儲存,使得台積電的新人很快就可以踏著前人的汗水前進。
知識分享平台 新北市自強國中知識分享網站 http://163.20.37.4/teacher/default.aspx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 mobile01 http://www.mobile01.com/ 南台科技大學知識分享平台 http://eshare.stust.edu.tw/NewUpload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A6%96%E9%A1%B5 珊瑚小站 http://coralbbs.twbbs.org/cgi-bin/leobbs.cgi
思考問題 • 領域會議如何融入知識分享的概念? • 知識分享的哪種形式最容易被接受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