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2013 年中考数学基础解析

2013 年中考数学基础解析.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张爱平. 南京市中考数学命题以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为依据,全卷以初中学段的知识与技能为基准,特别关注考查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内容.. 试卷中的试题根据难度的不同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比例控制在 7:2:1 左右.. 一、“数与代数”中的基础. 二、“几何与图形”中的基础. 一、“数与代数”中的基础. “ 数与代数”部分关注数与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基本知识的考查,注重计算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核心数学概念和法则的理解与应用考查.. (一)基本概念.

lyns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3 年中考数学基础解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3年中考数学基础解析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张爱平

  2. 南京市中考数学命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卷以初中学段的知识与技能为基准,特别关注考查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内容.南京市中考数学命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卷以初中学段的知识与技能为基准,特别关注考查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内容. 试卷中的试题根据难度的不同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比例控制在7:2:1左右. 一、“数与代数”中的基础 二、“几何与图形”中的基础

  3. 一、“数与代数”中的基础 “数与代数”部分关注数与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基本知识的考查,注重计算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核心数学概念和法则的理解与应用考查.

  4. (一)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等概念,要注重概念内涵的理解,理解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5. 例1:《幂的运算》 (2011南京)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2+a3=a5 B.a2·a3=a6 C.a3÷a2=a D.(a2)3=a8 (2012南京)计算(a2)3÷(a2)2的结果是 A.a B. a2 C.a3 D.a4 同底数幂乘法(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三种运算是整式乘法和除法运算的基础,也是中考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

  6. 变式1:学习了 “幂的运算”后,课本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你能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am·an=am+n,其中m、n是整数)推导出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am÷an=am-n,其中m、n是整数)吗?”.请你写出简单的推导过程 . 此题的难点在于对题目要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利用乘方的意义来解决,这样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7. 如am÷an 而am÷an 此题利用同底数幂的运算的逆运算,即利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证明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突出考查学生应用已有法则证明新的法则的能力,渗透了代数推理的考查.

  8. 变式2:若a2+a-3=0,则a2(a+4)的值. 本题解决思路可以是将字母a的值求出,再代入要求的代数式计算,但这样做比较繁琐.也可以从下面几种方法入手: (1)由题意得a2=3-a,代入得(3-a)(a+4)=12-a2-a=12-3=9 (降次) ; (2)a2(a+4)=a3+4a2= a3+a2+3 a2=a(a2+a)+3a2=3a+3a2=9(整体代入) .

  9. 变式2:若a2+a-3=0,则a2(a+4)的值. (1)由题意得a2=3-a,代入得(3-a)(a+4)=12-a2-a=12-3=9 (降次) ; (2)a2(a+4)=a3+4a2= a3+a2+3 a2 =a(a2+a)+3a2=3a+3a2=9(整体代入) . 上面两种解法中利用整式的乘法乘法和因式分解 的变形,均渗透了整体思想.

  10. 例2:《二次根式》 x≤1 典型错误:x<1,x≠1,x≥1,x≥-1, x>1且x≠1

  11. 利用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非负性解决问题.

  12. 利用二次根式的非负性解决问题.

  13. 例3:《函数》 本题考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以根据一次函数关系式画出其图象,再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所在象限和k的值.

  14. y y=x+2 x O 根据y=x+2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可以确定k<0,排除C、D;再画出k=-1和k=-2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确定k=-2时两个函数图象没有交点.

  15. 或将问题转化为两个方程解的问题,即函数图象的交点的坐标是两个函数关系式联立的方程组的解.或将问题转化为两个方程解的问题,即函数图象的交点的坐标是两个函数关系式联立的方程组的解. 这种方法比较准确,但比较繁!故数形结合比较简单!

  16. 本题可以将A(2,1),B(-1,-2)的坐标代入y=kx+b,求出k,b的值.再通过解不等式组得到解集.本题可以将A(2,1),B(-1,-2)的坐标代入y=kx+b,求出k,b的值.再通过解不等式组得到解集. 但计算量大,若从函数y=kx+b的图象入手,再构造两个函数y=1/2x和y=-2,画出其图象,观察它们图象的关系,则比较简洁.

  17. y A x O B 构造三个函数,观察它们图象的关系解决,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比较简洁. -1 2

  18. (二)基本计算 基本计算包括数与式的运算、解方程(组)和解不等式等运算,要明确算理,优化算法,规范表达,减少错误.理解计算中的推理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19. 将除法运算转化成乘法.

  20. 分式运算和解不等式是本题的考查重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分式的化简,合理解不等式组,并判断符号.分式运算和解不等式是本题的考查重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分式的化简,合理解不等式组,并判断符号.

  21. 第(1)问中的算理是将除法转化成乘法,再利用乘法对加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第(2)问的算理是利用通分将括号里分式相加,再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约分和化简.第(1)问中的算理是将除法转化成乘法,再利用乘法对加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第(2)问的算理是利用通分将括号里分式相加,再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约分和化简.

  22. ② 从上面的题中可以发现,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考查已经成为基本要求,关键是理解计算过程的转化思想:二元到一元的“消元”、二次到一次的“降次”、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

  23. 由①,得x=-3y-1.③ 将③代入②,得3(-3y-1)-2y=8. 解这个方程,得y=-1. 将y=-1代入③,得x=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①代人消元法; ②加减消元法. ①×3,得3x+9y=-3.③ ③-②,得11y=-11. 解这个方程,得y=-1. 将y=-1代入①,得x=2.

  24.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 消元 一元 二元

  25. 变式:解一元二次方程:2x2-5x+2=0. 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

  26.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 降次 一次 二次 开平方、因式分解等

  27. (三)要注意的问题 1.计算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28. 2.注意分式运算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在选择恰当的x的值时,要注意原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即使原分式有意义.

  29. 3.注意“配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关系式变形中的区别.3.注意“配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关系式变形中的区别. 解方程:2x2-5x+2=0. 求函数y=2x2-5x+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 两者在变形中有所不同,要注意不要混淆!

  30. 4.概念运用中的漏解 例1:(2011南京)已知函数y=mx2-6x+1(m是常数).若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 错解:若函数y=mx2-6x+1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则方程mx2-6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6)2-4m=0,m=9. 综上,若函数y=mx2-6x+1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则m的值为9. 错因:没有讨论!

  31. 漏解 当m=0时,函数y=-6x+1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对y=ax2+bx+c中a的要求理解不透,疏忽对a=0和a≠0的讨论.

  32. 变式:关于x的方程(a -5)x2-4x-1=0有实数根,则a满足(   ) A.a≥1 B.a>1且a≠5 C.a≥1且a≠5 D.a≠5 讨论a-5是否为0! 当a-5=0时,一元一次方程,有解; 当a-5≠0时,△≥0,a≥1且a ≠5,有解. 综上,a ≥1. 要能根据方程的概念,对a-5进行分类.

  33. 5.运动状态中的漏解 例(2013中考指导用书)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速度为120千米/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时,经过t小时后两车相距50千米,则t的值是. 容易得到的解是2,而漏掉2.5.原因是两车相距50千米的状态有相遇前相距50千米和相遇后相遇50千米两种.

  34. 名师推荐: 推荐理由:本题考查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学生可以联立方程组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整体思想,根据交点坐标的含义,得到ab=2,b-a=-1,从而解决问题.

  35. 二、“图形与几何”中的基础 “图形与几何”部分关注基本直线形(线段、角、多边形等)和简单的曲线形(圆)的概念和性质,能利用变换研究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全等和相似的角度研究两个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关注几何直觉和几何推理的考查.

  36. (一)图形中的“角度”和“边长”的计算问题(一)图形中的“角度”和“边长”的计算问题 几何图形的“角度”和“边长”计算是中考试题命制的两个重要内容,需要充分理解图形的性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判定方法,正确计算,此类题目一般是中等难度题.

  37. D 3 2 E C 4 1 A B 例1(1)(2012南京)如图,∠1、∠2、∠3、∠4是五边形ABCDE的4个外角.若∠A=120°,则∠1+∠2+∠3+∠4=. 本题是关于五边形的外角和的问题,比较简单,关键是理解多边形外角和360°.与∠A相邻的外角的度数为60 °,所以答案为300°.

  38. D A E B C 例1(2)(2012南京)如图,在□ABCD中,AD=10 cm,CD=6 cm.E为AD上一点,且BE=BC,CE=CD.则DE=cm. 所以DE=3.6cm. 本题是直接相似三角形性质计算得到.

  39. 例1(3)(2011南京)等腰梯形的腰长为5 cm,它的周长是22 cm,则它的中位线长为 cm. 本题考查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0. 变式1:(2012北京)如图,直线AB,CD交于点O,射线OM平分∠AOD,若∠BOD=76°,则∠BOM等于 . 由∠BOD=76 °,根据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得∠AOC=76 °,根据补角的定义,得∠BOC=104 °,由射线OM平分∠AOD,根据角平分线定义,∠COM=38 °, ∴∠BOM=∠COM+∠BOC=142 °. 本题考查了对顶角性质、角平分线等重要内容,考查简单的几何推理能力.

  41. 变式2(2012贵州)如图,在△ABC中,∠ACB=90°,D是BC的中点,DE⊥BC,CE//AD,若AC=2,CE=4,则四边形ACEB的周长为.变式2(2012贵州)如图,在△ABC中,∠ACB=90°,D是BC的中点,DE⊥BC,CE//AD,若AC=2,CE=4,则四边形ACEB的周长为. D是BC的中点,DE⊥BC CE=BE=4 AC∥DE,CE ∥AD ∠ACD=90° CE=AD=4,CD=BD

  42. 变式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BD=6,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则EG2+FH2=. 四边形的中点 O 中点四边形 菱形EFGH EG⊥FH,EG=2OE,FH=2OH EH2=OH2+OE2 EG2+FH2=4(OH2+OE)2=36.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等内容,要在解题中领悟思考的方法.

  43. (二)几何图形中的变换问题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三种全等变换,通过三种变换可以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形状和大小;而位似变换则不改变形状,可能改变大小.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常常作为考查内容.

  44. D F A C E A' B D' 本题是以菱形折叠为背景的试题,得到几个特殊的三角形,从而解决问题.

  45. O D F A C E A' B D' △OFC中,∠D=30°, ∠OFC=90°, △OBD’中, ∠D’=120 °, ∠BOD’=30 °, 设CF=1,OD’=x. 设BC与D’F交于点O. 由折叠知:D’F=DF,∠D’= ∠D=120°.

  46. O D F A C E A' B D' 设CF=1,OD’=x. 在菱形ABCD中,CD=CB. x=1.

  47. 或延长DC、A’D’交于点M,则△FD’M是30°角的直角三角形, △CBM是顶角为120 °的等腰三角形.

  48. 两种方法均是利用特殊的三角形,设未知数构造方程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均是利用特殊的三角形,设未知数构造方程解决问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