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巴斯德(Pastear L 1822-1895) 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 巴斯德生于法国多尔。1846年巴斯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48年参加国民自卫军,后又回到实验室。为加强结晶学方面的知识,重复普罗沃斯塔耶等人的工作。当他制备酒石酸(现在的右旋体)盐和葡萄酸(现在的酒石酸外消旋体)盐时,仔细观察时惊奇地发现,酒石酸盐结晶的半面晶面全都向着同一方向,而葡萄酸盐结晶的半面晶面一部分向右,一部分向左。他在放大镜下,认真地把两种晶形不同的葡萄酸盐分开,配成溶液在旋光仪上检查,获得了成功,一个为右旋体,一个为左旋体。揭示了当时已公布的葡萄酸及其盐类不旋光的原因,当年巴斯德仅25岁。他有一句名言“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总是赐给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1848年他证明了葡萄酸是由50:50的右旋体(+)和左旋体(-)形成的外消旋酒石酸。
1853年巴斯德把一种生物碱——辛可尼辛(Cinchonicine)与酒石酸(+)溶液共煮,得到了外消旋体和不旋光的新异构体(内消旋体)。这一发现揭示了在反应过程中,酒石酸分子的排列会发生变化,他称做“解旋作用”。 1858年把葡萄酸盐的溶液与青霉素菌作用发酵时,发现溶液逐渐变浑,偏光明显向左偏转,即青霉菌消耗了右旋体,保留了左旋体。今天有机化学家采用的“机械化学”和“生物化学”法分离光学异构体的方法,巴斯德当时都用上了。
1850年代,巴斯德发现甲酸锶的结晶不但有半面晶面,而且有旋光性。他想到,这种现象的起因不在于“化学分子”中的原子排列,而是起因于“物理分子”在整个晶体中的排列。并用“螺旋楼梯”和“镜像”两个著名的比喻阐述其原因。1806年,他指出“右旋酸的原子可能是聚集在右旋螺旋的螺旋线上,也可能位于不规则四面体的顶点或按某些特殊的不对称组合进行排列等等,我还无法回答,但毫无疑问,他们的原子一定是按一种不对称的次序排列,它有一个不能重叠的镜像,同时还可以肯定,左旋酸的原子则恰好排列在与之相反的不对称群中。”在此基础上,于1874年22岁的范托夫和27岁的勒贝尔提出了碳的四面体结构学说。
1860年在巴黎化学会上做《关于分子不对称性》讲演中提出“由生物材料得到的有机物与化学实验室制出的有机物之间最大差异是前者的结构中存在着特殊的非对称型的分子。”他主张用旋光性这一重要标准来研究生物的生理。时至今日很容易确定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但仍苦恼着巴斯德的“生物为什么偏爱不对称”的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