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777 Views
环境信息可视化 2006 年 2 月. 环境信息 获取系统. 模型. 环境模拟系统. 环境信息 管理分析系统. 环境信息 可视化系统. 现实环境. 人. 虚拟环境系统. 环境信息可视化 教学目的. 环境信息可视化是研究如何把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数据,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实测获得的数据,转换成可视的、能够帮助理解的图形图像形式的计算方法。是科学计算可视化学科在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上的具体应用。
E N D
环境信息可视化 2006年2月
环境信息 获取系统 模型 环境模拟系统 环境信息 管理分析系统 环境信息 可视化系统 现实环境 人 虚拟环境系统
环境信息可视化教学目的 • 环境信息可视化是研究如何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数据,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实测获得的数据,转换成可视的、能够帮助理解的图形图像形式的计算方法。是科学计算可视化学科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上的具体应用。 • 环境信息可视化首先是为了高效地处理并解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数据;其次是为了环境信息的可视化交流;最后,通过可视化技术,能够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计算过程进行近实时的控制,动态调整计算过程。 • 通过本课程,了解可视化技术的算法原理,掌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中数据和计算过程可视化方法。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研究与实践提供有效的可视化技术辅助。
第1讲 可视化技术概况 可视化的意义 可视化的硬件与软件平台 可视化参考模型 可视化的研究内容与应用 点数据可视化 标量场可视化 矢量场可视化 张量场可视化 其它可视化技术 第2讲 PYTHON语言 PYTHON快速入门 第3讲 VTK可视化系统 第4讲 数据类型和数据操作 可视化数据类型 科学数据管理 科学数据格式 图形图像数据格式 环境信息可视化教学大纲1-4
第5讲 二维标量场可视化 网格序列法 网格无关法 区域填充法 曲面标量场可视化 第6讲 三维断层标量场数据可视化 拓扑重构 三角片表面重构 连续表面重构 面向体重构 第7讲 三维标量场等值面可视化 Cuberille表示和显示方法 Marching Cube算法 有限元等值面 几何变形模型 造型法 Shading和交互 环境信息可视化教学大纲5-7
第8讲 三维标量场体可视化 体绘制与面绘制的比较 体光照模型 体光线跟踪法 体单元投影法 三维扫描变换 混合绘制算法 有限元数据场的体绘制 第9讲 矢量场和张量场可视化 概述 数据空间及转换 基本点图标 矢量场线和面的生成 质点跟踪 矢量场拓扑 二阶张量场中的超流线 第10讲 三维交互技术 三维交互工具 三维交互算法 立体图绘制 交互视算 环境信息可视化教学大纲8-10
第11讲 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和工具 可视化系统分类 专用可视化工具 通用可视化系统 第12讲 环境信息可视化系统 介绍环境信息可视化系统,如EVS系统 环境信息可视化教学大纲11-12
时间: 第1周至16周(2005年2月21日至6月9日,星期二,1-2节,一教/316,投影)为上课时间,第17、18周(6月12日至23日)为期末考试时间;5月2日劳动节放假停课。 课时表(星期二,1-2节,一教/316,投影): 环境信息可视化教学计划
环境信息可视化 环境+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简称为ViSC)是当前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科学术语正式出现于1987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 研讨会发表的总报告给出了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定义、覆盖的领域以及近期与长期的研究方向。从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几个学部开始支持可视化的研究项目.稍后,欧洲也开始支持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研究计划。从1990年起,美国IEEE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委员会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可视化国际学术会议,这标志着“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一个学科已经成熟,它的应用遍及所有应用计算机从事计算的科学与工程学科,并且获得了巨大效益。
直观地讲,科学计算可视化是研究如何把科学数据,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从测量获得的数值,或是从卫星传送回来的图像,或是医学CT(计算机层面X射线照相)和MRI(核磁共振成像)转换成可视的、能帮助科学家理解的信息的计算方法。直观地讲,科学计算可视化是研究如何把科学数据,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从测量获得的数值,或是从卫星传送回来的图像,或是医学CT(计算机层面X射线照相)和MRI(核磁共振成像)转换成可视的、能帮助科学家理解的信息的计算方法。 • 简言之,科学计算可视化是把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计算科学的学科.这里所谓计算科学是指所有应用计算机从事计算的科学与工程学科,如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
环境信息可视化是把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环境信息可视化是把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 环境信息可视化狭义上包括所有应用计算机从事计算的环境领域的可视化,广义上是能够输出环境信息以供进一步处理的环境问题的可视化。包括各种环境模型、各种数据等的可视化处理。它是科学计算可视化在环境领域的具体应用。
环境信息(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出现: • 为了高效地处理环境数据和解释环境数据 • 为了解决信息交流手段贫乏而提出的 • 众所周知,人类应用文字进行信息交流已有5000年历史,使用语言的历史可追溯到更为远古的时代。然而,人类一直缺乏有效的交流视觉信息的手段。现代科学提供的很多信息是无法用印刷品进行交流的,典型例子有DNA(脱氧核糖核酸)大分子序列、分子模型、医学扫描图像、人脑图谱、流体流动仿真、飞行器在地表面飞行仿真等等.科学家之间就上述信息进行交流时,必须借助于可视图像才行。
为了控制计算 • 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时,不仅仅要对最终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而且希望能对计算的中间结果进行解释,即希望能对整个计算过程进行近实时的控制,例如改变其参数、调整其表示的分辨率及视觉效果等等。这里可以采用两种技术: • 一种称为交互视觉计算; • 另一种称为即时视觉反馈。
环境信息(科学计算)可视化研究内容 • 研究如何把科学数据——数值与图像,转变成可视的图形(图像)与可理解的信息的工具; • 研究把可视化技术应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各个学科。
可视化的硬件与软件平台 • 可视化的硬件平台包括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计算机应具有高速运算能力与较强的图形处理能力,然而至今没有哪一类计算机能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 • 超级计算机是拥有最高运算速度的一类计算机,最适用于科学计算任务.然而超级计算机几乎没有任何图形处理等显示功能,需要高性能图形终端提供图形处理与显示能力。 • 图形工作站在一般工程设计中应用普遍,因为它拥有最好的图形处理功能,又拥有相对较高的运算速度。 • 因此,对于极其复杂的科学计算可视化任务,通常应用超级计算机作科学计算,将结果通过高速网络送图形工作站作图形综合与显示; • 对于计算量相对较少的可视化任务可以直接由图形工作站承担。
可视化软件工具的功能也可以从图1看出,它主要包括可视化软件工具的功能也可以从图1看出,它主要包括 • 图形综合、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三大功能。 • 在可视化发展的初级阶段(80年代中期),没有专门的可视化软件问世,而是直接应用上述三个学科已有的支撑软件工具从事可视化的研究.进入80年代后期。才有一些专门为科学计算可视化研究的软件工具问世,如 AVS, apE, Explorer以及Inventor,Performer等。综观这些商品化的可视化软件,大多集中在图形综合功能上。通常包括将数值数据变换成图形基本元素的模块,或将数据直接映射到颜色空间的模块、同时提供调用可视化过程的图形元素的接口,使科学家可以交互地操纵这些图形元素,并作出灵活的图形解释。 • 作为图形综合功能的最基本模块应包括传统图形处理的全过程,从造型、几何变换一直到三维绘制。可视化软件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动态控制与修正各类参数的能力,以便于达到驾驭计算过程的目的。
目前的可视化软件,按其结构可分成四类: (1)基础图形库支持类 该类的最大特点是在现有图形库中加入一个支持可视化的程序库,库中包括了一般的可视化造型技术、交互技术及数据传递、输出技术等子程序.用户基于C,C++和Fortran等语言,调用库程序,开发具体应用。 (2)高层交互命令系统 这是早期可视化系统采用的方式,在可视化库的支持层上,为一些常见的可视化应用技术开发一个命令式用户界面,通过命令级交互语言进行填色、字符编辑、坐标绘制等功能,并直接在用户的控制下完成可视化应用,但这种系统只能处理一些数据量较小的问题。
(3)面向某一确定应用领域的成品可视化系统(3)面向某一确定应用领域的成品可视化系统 由于可视化应用领域广泛,处理数据各不相同,为了某一特定领域的需要,出现了该类软件,其结构上的最主要特点是根据领域的要求,确定可视化数据的变换流程,在每一变换结点上提供若干交互控制选择的功能。该类软件针对某一领域的功能较强,但适应性和扩展性较差. (4)通用型数据流结构系统 该类结构采用了数据流处理方式,数据变换过程和每一变换节点的变换技术都由用户自行决定,用户根据应用需要直接采用流图编辑技术开发具体可视化应用,这种方式被称为“搭积水式”的应用构造方法,其结构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是最强的,是目前大家公认的可视化系统中较好的一种结构.
可视化参考模型 环境信息(科学计算) 可视化实质上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关于计算机辅助后置数据处理部分,其目的是为科学家提供一种可视的分析手段. 通常,研究一种物理现象时首先要建立一个物理模型(物理定律),然后将其转换为数学模型(物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据此提出计算模型送计算机计算(计算机模拟),模拟结果数据经可视化处理转换成可视图形(图像)信息提供给科学家作分析研究,验证物理模型的正确性,总结出物理现象的内在规 律.这种基于可视分析的研究模型可用下图表示.
可视化过程包含两类输入数据,其一是来自模拟阶段(计算或实验)的数据,其二是来自分析阶段中产生的控制可视化过程的指令。可视化过程包含两类输入数据,其一是来自模拟阶段(计算或实验)的数据,其二是来自分析阶段中产生的控制可视化过程的指令。 • 可视化过程的输出为可视的图形(图像)信息,以供分析用。 • 将可视化过程,即将来自模拟阶段的数据转换为图形(图像)可视信息的过程,进一步细化为“数据预处理”、“映射”、“绘制”和 “显示”四步。 • 数据预处理的功能是将模拟(计算或实验)所产生的原始数据作规范化处理等操作,形成可用的应用数据, • 由映射模块,也可称为构模模块将其映射到几何数据,如点、线段、多边形等, • 第三步绘制功能是将几何数据变换成图像数据, • 第四步显示图像。
可视化流程中包含的模块: • 数据获取模块: • 应用数据:-->(创建)数据 • 几何造型:-->(创建)几何数据 • 扫描仪: -->(创建)图像数据 • 可视化滤波模块: • 数据滤波:数据-->数据 • 几何滤波:几何数据-->几何数据 • 图像滤波:图像数据-->图像数据 • 可视化映射和绘制模块: • 映射:数据-->几何数据 • 绘制:几何数据-->图像数据 • 显示模块: • 显示:图像数据-->显示空间/视频格式/文件格式
人机交互 • 在可视化系统里,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操作可分为四类, • 配置交互:用户通过交互方式选择数据变换模块,如滤波模块、映射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或显示模块,构成适用于特定应用的可视化流程. • 参数控制交互:用户可修正可视化流程中给定的数据变换模块的控制参数获得所需的数据、视图或不同的颜色编码。 • 数据交互:用户通过指点图像数据(象素或象素子集)来标识,或选择该象素(或象素子集)所对应的数据。此类数据交互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详细地检查象素所对应的数据,或对其重新造型或重新模拟计算。 • 语义交互:为了实现上述数据交互,即由图像数据确认其对应的数据,可视化流程中各数据变换模块都应配备其反向模块.语义交互操作用来选择交互反向模块。
可视化的研究内容 • 环境信息(科学计算) 可视化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可视化的工具和将可视化工具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应用研究. • 可视化工具研究又可分为三个方向,即可视化硬件平台研究、可视化参考模型研究和可视化软件系统研究。
可视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远程协同工作模式;即异地科学家通过高速网络实时传输图像,共同研探同一个问题。这里除了需要高速通信网络支持外,同时需要支持协同工作的软件系统,远程可视化(televisualization)构成可视化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可视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远程协同工作模式;即异地科学家通过高速网络实时传输图像,共同研探同一个问题。这里除了需要高速通信网络支持外,同时需要支持协同工作的软件系统,远程可视化(televisualization)构成可视化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 可视化软件研究在以下四个层次展开: • l)数据预处理与数据库层; • 2) 映射层,即构模层; • 3) 绘制层; • 4) 显示层
由计算机模拟或科学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一般不能直接输入到可视化功能处理模块,通常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变换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处理的功能包括:由计算机模拟或科学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一般不能直接输入到可视化功能处理模块,通常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变换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处理的功能包括: • 1)数据规范化处理; 2)滤波处理; • 3)平滑处理; 4)网格重新划分; • 5)坐标变换; 6)几何变换; • 7)线性变换; 8)分割与边缘检测; • 9)特征检测、增强和提取; • 10)查色表操纵和特征映射等等
待处理的数据量大是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之一,特别是待处理的图像数据和体数据,随着图像获取设备分辨率的提高,每帧图像数据量增加很快,因此。给数据存储和传输带来负的影响,即要求扩大内/外存储器的容量和提高数据通信的速率。解决这一困难的技术途径之一就是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待处理的数据量大是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之一,特别是待处理的图像数据和体数据,随着图像获取设备分辨率的提高,每帧图像数据量增加很快,因此。给数据存储和传输带来负的影响,即要求扩大内/外存储器的容量和提高数据通信的速率。解决这一困难的技术途径之一就是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 传统上,数据压缩技术是数字图像处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数据压缩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数据压缩算法与标准化,以及数据压缩专用集成电路与专用硬件等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映射模块应完成将数值数据转变为几何数据的功能,因此映射功能实质是一构模功能,是可视化技术的核心.可视化系统处理的数据类型应随着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应用数据应采用不同的可视化技术。映射模块应完成将数值数据转变为几何数据的功能,因此映射功能实质是一构模功能,是可视化技术的核心.可视化系统处理的数据类型应随着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应用数据应采用不同的可视化技术。
绘制功能应完成将几何数据转换成图像数据的过程.众所周知,成熟的计算机图形学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绘制算法可供可视化技术利用,包括扫描转换、隐藏面的消除,光照模型、明暗处理、透明与阴影、纹理映射和反走样技术等等.绘制功能应完成将几何数据转换成图像数据的过程.众所周知,成熟的计算机图形学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绘制算法可供可视化技术利用,包括扫描转换、隐藏面的消除,光照模型、明暗处理、透明与阴影、纹理映射和反走样技术等等. • 一般讲,计算机图形学提供的绘制方法基本上可满足可视化技术中绘制模块的需要,因此绘制功能的研究不是可视化技术的核心问题.然而,如前所述,在一些新的可视化研究方向上,绘制技术也有可能成为研究的关键技术,如体绘制技术.
显示模块的功能是将绘制模块生成的图像数据,按用户指定的要求(如指定何种输出设备,显示窗的大小与位置,存储格式等等)进行输出。显示模块的功能是将绘制模块生成的图像数据,按用户指定的要求(如指定何种输出设备,显示窗的大小与位置,存储格式等等)进行输出。 • 由此可见显示模块有些类似于图形用户界面(GUI)技术,其对应的软件层为提供各种设备驱动程序。实际上,显示模块除了完成可视图像信息输出功能外,用户的反馈信息也是通过显示模块的驱动程序送到其它软件层中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实现人一机交互功能。
模型3 模型2 3D可视 化结点 模型1 模型4 2D可视 化结点 可视化系统组成: 数据结点1 数据结点2
可视化系统模块库 输入库: 创建或输入数据 输出库:生成可视化结果的输出、注记、坐标轴等 数据过滤库:处理数据生成新的数据子集 数据映射库:把输入库和输出库模块的输出数据映射成几何原语 Cell库:处理由结点构成的拓扑单元数据 GIS/数据库库:读取GIS数据和数据库数据
通用可视化平台 • AVS--命令流驱动,Stardent公司,在其上开发了EVS软件 • apE --数据流驱动,Ohio • IRIS Explorer --数据流驱动,SGI • GIVE --浙江大学 • OpenDX -- IBM • PV-WAVE
EVS--在AVS基础上开发成的面向环境领域的可视化系统EVS--在AVS基础上开发成的面向环境领域的可视化系统
可视化的数据对象 • 可视化系统中,一般包括规整网格,结构网格,非结构网格,散乱点等数据集。每个数据集带有拓扑数据、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属性数据包括:标量,矢量,张量,法向,纹理坐标,以及场数据等。
点数据可视化 • 点数据可视化技术是对定义域中的一些点进行映射,其关键是如何将n维空间中的点向二维图像平面投影。 • 对于一维点、二维点和三维点的投影方法是较直接的。一维点是最简单的情况,可直接在坐标轴上用符号标注。二维点也是一直接的显示方法,在显示平面上可直接将二维点的两个值对应到(X,Y)坐标值上。三维点可采用投影方法,将三维点三个值对应到图像空间的三个坐标轴上,再将这些点向二维显示平面投影.可采用一些简单的光照模型,将第三维深度信息用光照强弱表示或采用一些更简单的方法,如用符号的大小、颜色直接表示第三维信息。在平时实践中,旋转是体现空间三维特性的最好手段,对于三维空间中的点,通过旋转等交互控制,则能更准确地把握第三维深度信息。 • 高维点的显示是可视化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各自的显示高维点的方法和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hernoff脸方法和Andrews绘图法。
标量场可视化 • 标量场可视化是目前可视化技术研究较多的领域,特别是三维标量场可视化技术。 • 最简单的标量场是一维标量场,一维标量场可直接用线画图表示,其基本方法是在x-y平面内,根据采样点的值,构造插值函数f(x),根据f(x)生成采样点之间的线段。插值函数的选择要求能保持原数据集中的隐含属性,如单调性、正值性等。常用的有线性插值,埃尔米特插值,以及三次或高次样条插 • 值.在采样数据本身精度较低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采用逼近的方法。 • 二维标量场可看成是二维平面网格点或散乱点上的数据分布,其关键还是如何构造其插值函数或逼近函数、对于网格数据,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双线性插值。 • 二维标量场的等值线绘制是二维标量场可视化的主要技术,如等压线、等高线都是其具体实例。
二维标量场可视化的另一技术是曲面造型法.将函数值f(x,y,z)作为空间第三维,采用造型技术对空间中的一系列点构造一张曲面,将该空间曲面投影到显示平面上。同时,采用旋转、消隐、明暗处理以增强三维属性。二维标量场可视化的另一技术是曲面造型法.将函数值f(x,y,z)作为空间第三维,采用造型技术对空间中的一系列点构造一张曲面,将该空间曲面投影到显示平面上。同时,采用旋转、消隐、明暗处理以增强三维属性。 • 要在二维区域内显示两个或多个标量场,可采用与高维点相类似的组合方法。对于两个标量场,最常用的是高度填充技术,将一个标量场作为高度用于构造曲面,另一标量场作为纹理映射到该曲面上,常见的如矿藏分布图等。 • 三维标量场是目前可视化研究最热门的方向.常用的方法有等值面几何表示法和直接体绘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