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ventions Drivers. Chapter 6. 策略 5 :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是組織經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個客觀、科學且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可以強化員工與組織的績效。. 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的特色. 因為使用一組工具,所以無所不包。 習慣為員工的績效設定標準/參數/標竿。 作為一項技巧,以呈現績效管理的附加價值角色。

pat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ventions Drivers

  2. Chapter 6 策略5: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

  3. 績效管理 • 績效管理是組織經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一個客觀、科學且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可以強化員工與組織的績效。

  4. 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的特色 • 因為使用一組工具,所以無所不包。 • 習慣為員工的績效設定標準/參數/標竿。 • 作為一項技巧,以呈現績效管理的附加價值角色。 • 作為一項技巧,在績效管理實務中保證帶來實質的要素。 • 在績效管理活動中衡量帶來意義,並容易管理。

  5. 以下概念並非「衡量」 • 「衡量」偏愛較少統計性的員工績效結構。 • 「衡量」非單純的財務導向,而是多構面的計算流程、學習,與其他有效的目的與目標。 • 為了獲得內部組織的讚賞,「衡量」非單純地作為一個表現正面意象的績效管理工具而已。 • 僅為了確認不良績效的責任中心,「衡量」在其方法上並非單一焦點,例如聚焦在結果與評估。 • 「衡量」非用於放棄活動與人員的手段,而是關注在最佳化。

  6. 圖6.1 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策略之重要性

  7. 衡量在績效管理上的重要性 • 衡量提供績效的方法 • 衡量提供里程碑 • 衡量提供學習的方法 • 衡量使管理有效率 • 衡量可鑑定責任歸屬 • 衡量可確認關鍵要素 • 衡量提供工作的結構 • 衡量有助於最佳化 • 衡量提供客觀、明確與正確性 • 衡量強調品質

  8. 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之理論基礎 • 研究方法與統計的基本原則 • 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計分卡 • Cross和Lynch的策略衡量分析與報告技巧 • Dixon、Nanni和Vollmann的績效管理問卷 • Maskell的生產製造之績效衡量 • Globerson的績效指標系統 • Neely、Gregory和Platts的劍橋績效衡量設計系統 • Enz的人力資本會計 • 歐洲基金會的品質管理模型

  9. 研究方法與統計的基本原則 • 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則,如問題的形成、提出研究問題、問卷設計、個案研究時程、抽樣技術、信度效度檢驗、計分方法,以及統計的工具,形成了衡量管理的基本理論 。 • 統計工具包括卡方、偏相關、變異數分析、多變量分析、迴歸等。

  10. 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計分卡 • Robert Kaplan與David Norton集合來自製造業、服務業、重工業、高科技業等經理人,以實作方式開始進行嶄新的研究,並發展出一個平衡的衡量方法 ,稱為「平衡計分卡」,它提供四個領域的平衡性衡量,包括 : • 學習與成長觀點(learning and growth perspective) • 企業流程觀點(business process perspective) • 顧客觀點(customer perspective) • 財務觀點(financial perspective)

  11. Cross和Lynch的策略衡量分析與報告技巧-1 • K. F. Cross與R. L. Lynch所發展的一個綜合衡量技術,以衡量組織績效,亦即「策略衡量分析與報告技巧」金字塔(Strategic Measurement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ique Pyramid, SMART Pyramid)。

  12. Cross和Lynch的策略衡量分析與報告技巧-2 • 金字塔的頂端:是每個功能部門努力共同追求的目標。 • 金字塔的底端:是四個部門與工作中心日常基礎的關鍵作業衡量指標(品質、傳送、週期與浪費)。 • 金字塔中間層級指標為核心的企業流程,包括顧客滿意度、生產力、彈性等,它可以縮短頂層指標與每日作業指標。此模型也結合財務、非財務、作業與策略指標。

  13. 圖6.2 SMART金字塔

  14. SMART系統的特色-1 • 此測量系統強調內、外部績效的集中測量。 • 基本的假設是結合財務與非財務數字的顧客導向原則。 • 此金字塔圖形表示組織的四個不同層級,並提供雙向溝通的結構。 • 此金字塔圖形根據顧客優先的原則,目標轉換從上到下,衡量則是由下而上,將組織策略與作業連結在一起。 • 外部觀點主要是以顧客與股東決定衡量為重點,內部觀點則聚焦在員工與流程。

  15. SMART系統的特色-2 • 此金字塔圖形包含目標的四個層級,藉以描述組織外部效能與內部效率。 • 右邊淺色部分是屬於內部效率的作業範圍,左邊則屬於外部效能的範圍。 • 組織金字塔的發展始於整個公司願景的決定,然後再將之轉換為個別企業單位的目標。 • 最底層的績效管理系統則是支持並監督所有各層級(企業單位、核心企業流程,以及部門和工作團隊)的相關活動。

  16. Dixon、Nanni和Vollmann的績效管理問卷 • 他們發展出一個整合性與廣為流傳的績效衡量問卷,此問卷廣泛地運用在世界級的公司,以衡量經營狀態。 • 問卷中所使用的許多衡量構面與項目,包括回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外部競爭地位、競爭指標、控制與改善測量之差異、促進策略發展、展開策略目標、專注在企業之關鍵領域、促進資源的協商與績效規劃、專注領先與落後衡量、質化與量化的衡量、衡量組織的能力與學習、衡量用在適當的層級、促進衡量之間關係的瞭解等。

  17. Maskell的生產製造之績效衡量 • 此架構也包含七個與人力資源衡量相關的績效衡量的原則: • 測量須與公司生產策略直接相關。 • 應該採用非財務測量。 • 單一測量無法適用所有部門/單位。 • 測量應隨著環境改變。 • 測量應該簡單。 • 測量應提供快速回饋。 • 測量應設計用來激勵持續的改善,而不是簡單地監測績效。

  18. Globerson的績效指標系統 • 績效衡量系統的三層指標,包括: • 績效指標的選擇應來自公司目標。 • 績效指標可讓公司內部各單位進行比較。 • 每個績效指標的目的必須清楚。

  19. Neely、Gregory和Platts的劍橋績效衡量設計系統-1 • 此系統描述下列衡量的重要議題 • 企業的目標是什麼? • 現在的策略是什麼? • 現在的策略可以達到目標嗎? • 朝向企業目標前進。 • 設置持續的企業策略決策過程。 • 對企業目標的績效測量應一致。

  20. Neely、Gregory和Platts的劍橋績效衡量設計系統-2 • 簽署頂層績效測量。 • 深植頂層績效測量。 • 確認績效驅力。 • 決定績效的關鍵驅力。 • 同意針對關鍵驅力進行績效測量。 • 針對關鍵驅力簽署績效測量。 • 深植關鍵驅力的績效測量。

  21. Enz的人力資本會計 • 估計下列三個層級的人力成本: • 組織層級:關於人力資源對組織目標的貢獻。 • 功能/單位層級:關於流程改善的影響。 • 人力資源管理價值:測量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的附加價值。 • 四個步驟 • 透過情境分析來執行。 • 決定行動方案。 • 測量影響結果。 • 測量價值。

  22. 歐洲基金會的品質管理模型EFQM-1 • 透過領導來驅動人員管理、政策與策略、資源與流程,最後達到傑出的企業結果,那麼,顧客滿意、員工滿意與對社會的影響便可以達成。 • 此模型不僅著眼於財務績效,也專注於其他型態的企業績效,如股東、顧客滿意、員工滿意與對社會的影響。

  23. 歐洲基金會的品質管理模型EFQM-2 • 此模型是積極反應變革的(proactive),並將左邊的領導、人員管理、政策與策略、合夥人與資源、流程等五個活動定義為促成能力(enabler)。 • 透過五個促成能力可達到關鍵績效成果。 • 再由所獲得的結果,透過「創新與學習」的回饋機制進行修正前述五項促成能力,周而復始 。

  24. 圖6.3 EFQM的卓越模型

  25. 衡量技術的啟示 • 平衡的測量 • 衡量設計的途徑 • 衡量須與策略整合 • 衡量是成長的手段 • 兼顧質化與量化的平衡 • 量測尺度應該簡單且容易實施 • 衡量應有清楚的架構 • 人員績效應可衡量

  26. 圖6.4 培育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之介入行動與驅力

  27. 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之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之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 • 培育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衡量 • 利用衡量管理進行績效管理制度化

  28.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1 • 驅力1:定義績效管理目標 • 步驟1:為什麼測量是必要的 • 步驟2:清楚表達核心與互補的目標 • 步驟3:確認測量的範圍 • 包括流程測量、學習測量、創新測量、員工滿意測量、組織效力測量、員工績效測量、顧客滿意測量、財務測量。 • 步驟4:確認績效管理的資源

  29.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2 • 驅力2:定義測量方法 • 步驟1:質性的績效測量方法 • 訪談法(interview method) • 關鍵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 類目方格技術(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RGT) • 投射法(projective techniques)

  30.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3 • 步驟2:量化的績效測量方法 • 問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 • 調查法(surveys) • 評等法(scaling) • 步驟3:具體的方法與測量工具 • 步驟4:建立內部測量專家

  31.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4 • 驅力3:以流程為中心的績效衡量 • 步驟1:反應性調查 • 步驟2:流程審核

  32.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5 • 驅力4:以學習為中心的績效衡量 • 步驟1:個人層級 • 步驟2:團隊層級

  33.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6 • 步驟3:組織層級 • 有三種不同的組織學習衡量類型: • 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此類衡量方法強調,由於強化了組織學習,所以成本減少、數量增加。 • 經驗曲線(experience curve):其假設前提是:因為有較強的組織學習文化,所以生產增加,導致成本減少。 • 半衰期曲線(half-life curve):因為組織學習加速,使得品質與作業效率提升。

  34.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7 • Peter Senge的五項修鍊,可作為衡量組織學習的構面。這些構面包括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共享願景(shared vision)與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s)。

  35.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8 • 驅力5:以創新為中心的績效測量 • 步驟1:專利的比例 • 步驟2:研發環境 • 步驟3:品質 • 步驟4:評估創新行為

  36.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9 • 驅力6:以員工滿足為中心的績效測量 • 步驟1:員工滿意測量 • 步驟2:員工的專業與個人生活 • 步驟3:以關係為中心的測量

  37.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10 • 驅力7:以員工為中心的績效衡量 • 步驟1:績效評估技術 • 如圖形評等尺度法、強迫選擇法、權重檢查表法、行為定向評等尺度法、行為觀察尺度法、排序法、配對比較法、強迫分配法、績效測驗等技術,經常被用來衡量員工績效。 • 步驟2:目標管理式的績效衡量 • 步驟3:多評等績效衡量(如360度回饋)

  38. 360度回饋/績效評估系統 • 360度回饋系統的好處  • 員工可以學習、成長與改變,成為好的領導者與管理者。 • 自我察覺是發展的基石。 • 發展是與工作息息相關的持續過程。

  39. 360度回饋的挑戰 • 管理者可能只關注在討好員工,以取得較高的評價。 • 管理者職權可能受部屬/報告者低評價的影響所損害。 • 部屬也許缺乏能力、才能、訓練或必要的工作資訊,而無法提供有效的評等。 • 因為害怕上級反彈,部屬可能不願意直言;或者會誇大評等,只為了可以從管理者那邊得到分數。 • 被主管嚴重為難的部屬,可能會對主管的評等更嚴厲。 • 對於如何解釋部屬從其他來源的評分,管理者更感困擾。

  40. 360度回饋的解決方案 • 從多方觀點取得好資料 • 鼓勵開放到回饋 • 發展計畫 • 組織支援發展

  41. 設計與執行360度回饋的步驟 • 設計與目標群體工作相關的具體指標。 • 確保所評比的技巧與管理者工作有關,且有助於公司策略目標的發展。 • 避免報告中資訊超載。 • 使用目標規劃、目標設定、追蹤與學習契約。 • 在計畫的發展與達成階段,以及任務層級行為改變的目標中,放入適當的流程。 • 教練管理者應知道如何處理負面的自我概念效果,然後採取的具體行動與目標。

  42.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11 • 驅力8:以團隊為中心的績效衡量 • 步驟1:團隊工作調查 • 步驟2:團隊工作績效管理之策略審核 • 步驟3:團隊工作成就報告

  43.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12 • 驅力9:以結果為中心的績效測量 • 步驟1:人力資本會計技術 • 步驟2:績效管理與組織績效關係的研究 • 步驟3:績效管理的投資報酬率 • 第一個階段:蒐集績效管理策略的設計與執行階段的全部投入與支出的資料。 • 第二個階段:根據人力資本會計技術的貨幣性價值,去計算所創造的能力、領導訓練,以及由文化與報償策略所形成的激勵風氣的價值。 • 第三個階段:藉由所有員工的協助來進行評估,能力類別項目必須被轉換為假設性貨幣價值 • 步驟4:平衡計分卡方法

  44. 介入行動1:培養以衡量為基礎的績效管理-13 • 驅力10:以顧客滿意為中心的績效衡量 • 步驟1:顧客滿意度調查 • 步驟2:顧客滿意度審核

  45. 圖6.5 運用衡量策略制度化績效管理的介入行動與驅力

  46. 介入行動2:使用衡量策略使績效管理制度化 • 驅力1:使衡量成為整合的中心 • 驅力2:使衡量成為最佳化中心:個別焦點 • 驅力3:使衡量成為最佳化中心:組織焦點 • 驅力4:使衡量成為報償策略的中心 • 驅力5:使衡量成為能力策略的中心 • 驅力6:使衡量成為職涯策略的中心 • 驅力7:使衡量成為團隊策略的中心 • 驅力8:使衡量成為領導策略的中心 • 驅力9:使衡量成為文化策略的中心 • 驅力10:人力資本負債表的衡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