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68 Views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ventions Drivers. Chapter 4. 策略 3 :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 團隊工作 -1. 一個彈性的、委派授權的、合意的、雙向溝通的、合作的與務實的組織型態與內容,愈來愈需要,例如: 精簡( downsizing ) 扁平式結構( flat structures ) 矩陣組織( matrix structures )
E N D
Srinivas R. Kandula 著 李亭林 編譯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ventions Drivers
Chapter 4 策略3: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
團隊工作-1 • 一個彈性的、委派授權的、合意的、雙向溝通的、合作的與務實的組織型態與內容,愈來愈需要,例如: • 精簡(downsizing) • 扁平式結構(flat structures) • 矩陣組織(matrix structures) • 員工持股計畫(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 • 授權(empowerment) • 即時存貨清單(just-in-time inventory) • 持續改善
團隊工作-2 • 團隊工作(teamwork)是一個任務相依的活動,且由具有不同專長、技術的個人,以合作的方式建立一個共同的目標,達到卓越的績效。 • 包含下列因素: • 任務是互依的。 • 互依的任務由具有不同技巧的個人來完成。 • 搭配的技巧是獨特的。 • 互依的任務是以合作的方式達到共同的目標。 • 以最有效的方式達到共同目標。
以下不是團隊工作 • 相信從事團隊工作只不過是藉由個人合作來完成的群體工作。 • 團隊工作不過是成果的複製,由許多個人從事相同的任務。 • 一群人被迫合作去達成加諸於身上的目標。 • 一群人以獨立的方式達成共同目標。 • 一群人的任務團隊,其本質上不是獨立的任務。
團隊工作在績效管理的重要性 • 企業員工全員參與 • 新概念的執行 • 強化溝通效能 • 建立關係 • 展現多元任務 • 強化品質 • 提高學習 • 適應變革 • 強化優點與去除缺點 • 事半功倍
團隊工作的理論基礎-1 • Tuckman的四階段團隊工作理論 • Theodore Newcomb的群體形成平衡理論 • Thibaut和Kelley的群體基礎的交換理論 • Gersick之遲鈍與活化的平衡模型 • Orsburn、Moran、White和Zenger的團隊五階段模型 • Bennis的十個團隊工作原則
團隊工作的理論基礎-2 • Shaw的團隊凝聚力決定因素理論 • Sundstorm、DeMeuse和Futrell之目的性團隊分類 • Hackman的工作群體規範理論 • Hoffman的工作角色理論 • Katz和Kahn的角色期望理論
Tuckman的四階段團隊工作理論 • 根據Tuckman的團隊工作理論(theory of teamwork),團隊的發展有四個階段: • 形成階段(forming):在這個時期,團隊結構偏向鬆散,且團隊中沒有工作規範。 • 激盪階段(storming):團隊真正的組成從這個時期開始。 • 規範階段(norming):可以看見具有明確焦點的團隊結構。 • 執行階段(performing):團隊在這個階段才真正開始執行各種任務。
Theodore Newcomb的群體形成平衡理論 • Newcomb針對團體工作進行密集觀察,在1961年提出「群體形成的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 of group formation),解釋為什麼人們會傾向被群體所吸引 。 • 人與人之間互相吸引,是由於彼此在追求共同目標時有相似的態度,包括一般態度與價值、宗教、政治、生活型態、婚姻、工作、職權等 。
Thibaut和Kelley的群體基礎的交換理論 • 團體的組成受到報償的兩因素理論所驅動,以及團隊互動結果的成本所阻擾。當團員得到的報償高於成本因素,團隊才會形成;假如成本因素大於報償,則成員可能會離開團體。
Gersick之遲鈍與活化的平衡模型 • 在普遍應用或連續的期望模式下,不會形成團隊;相反地,團隊的形成是由時間因素所決定的。 • 團隊形成是由兩個主要階段所支配:遲鈍和活化。當團隊第一次會面時,由於彼此不太熟悉,所以反應遲鈍;也因為不熟悉,所以感覺非常浪費時間。隨著時間的過去,團隊會進行一些方向性的活動。同樣地,活動結束,接著又會發生遲鈍的狀況;之後,團隊會就團體活動的方向進行更新,並再次強化活動的出現。
Orsburn、Moran、White和Zenger的團隊五階段模型 • 團隊的進行有五個階段 • 開始階段(start-up) • 混亂階段(stage of confusion) • 領導中心團隊工作(leader-centered teamwork) • 堅實團隊(tightly formed teams) • 自我引導團隊(self-directed teams)
Bennis的十個團隊工作原則-1 • Warren Bennis以數個團隊進行嚴謹的研究,歸納出一個有效率的團隊該擁有的十個基本原則 : • 每個團隊的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 • 團隊在追求共同夢想中,藉由放棄自我意識來管理衝突。 • 團隊會保護自己免於公司的蔑視。 • 團隊的活力來自於真實或認知的敵人。
Bennis的十個團隊工作原則-2 • 團隊成員視自己為失利的贏家。 • 追求團隊目標任務中,在情緒和人事動盪方面,團隊成員準備付出個人代價。 • 團隊使領導者堅強。 • 團隊成員是精挑細選的產物。 • 團隊成員通常是年輕的。 • 團隊成員傳達給組織的清楚意涵,比個人所獲得的更有價值。
Shaw的團隊凝聚力決定因素理論-1 • 提出決定團隊凝聚力因素的架構,以下列出七項有關於凝聚力程度的主要因子: • 團隊的同質性。 • 團隊的成熟度。 • 團隊大小。 • 團隊成員間的溝通。 • 團隊目標的清晰度。 • 威脅與競爭的認知。 • 領導過程。
Shaw的團隊凝聚力決定因素理論-2 • 當團隊存在上述理想的狀態下,團隊趨向於較有聚合力,在這些決定因素中,若是有缺少或無法平衡,便無法獲得凝聚力。
Sundstorm、DeMeuse和Futrell之目的性團隊分類 • 針對團隊工作在組織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組織的貢獻,有三種目的性團隊分類(purpose classification of teams): • 建議團隊(advice) • 生產團隊(production) • 專案團隊(project) • 行動團隊(action)
Hackman的工作群體規範理論-1 • Hackman發現工作群體規範理論(work group norms theory)與團隊工作有關連。 • 在工作群體規範理論中,有五個階段: • 第一階段:設定規範是為了控制團體成員的行為。 • 第二階段:可以看見規章活動的成熟。規章定義為只是尋找行為的改變,以及個人的思想或感覺的調整。
Hackman的工作群體規範理論-2 • 第三階段:團隊成員開始體會到規範的重要性,並開始適應。 • 第四階段:團隊規範促進團隊進步,並在實務上取得標準地位。 • 第五階段:成員瞭解為了保護所有成員的利益,團隊規範一定要有一些區別。
Hoffman的工作角色理論 • 每一個團隊都包含了不同的角色,團隊成員傾向扮演與他們的才能和習性相合的角色 。 • Hoffman在工作角色架構的綜合研究,提出工作角色理論(work roles theory)區分出三種不同的角色 : • 任務導向角色(task-oriented roles) • 關係導向角色(relations-oriented roles) • 自我導向角色(self-oriented roles)
Katz和Kahn的角色期望理論 • 團隊成員所表現的角色,與他所認知的角色相同。 • 角色期望的形成須透過三階段的過程: • 職位角色的期望 • 溝通團隊的期望 • 認知的期望
團隊工作理論的啟示 • 人們偏好團隊以滿足社會和尊重的需求 • 有效的團隊來自凝聚力 • 有凝聚力的團隊來自彼此契合 • 團隊透過規範來工作 • 團隊透過期望來影響成員 • 好的團隊遵循一組原則 • 團隊形成是漸進的方式 • 動態中的單一性 • 團隊動態是自然的 • 不同的團隊有不同的目的
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之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之策略、介入行動與驅力 • 培育以團隊基礎的績效管理 • 運用績效管理制度化
圖4.2 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的介入行動與驅動力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1 • 驅力1:設定團隊目標 • 步驟1:為什麼加入團隊 • 商業考量、技術/作業、生產力、流程、創新、顧客滿意、員工滿意。 • 步驟2:質疑組織承諾 • 步驟3:檢查組織條件 • 步驟4:陳述期望 • 步驟5:設定團隊工作目標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2 • 驅力2:形成團隊結構 • 步驟1:建立期望的組織結構 • 步驟2:研究現行的組織結構 • 步驟3:評估需要的改變 • 步驟4:修正所提的團隊結構並起草執行策略 • 步驟5:執行團隊結構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3 • 驅力3:定義團隊目標與角色 • 步驟1:將團隊結構轉換成許多不同的團隊 • 步驟2:定義團隊目標 • 步驟3:定義團隊角色 • 步驟4:尋找適當的人注入團隊並賦予角色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4 • 驅力4:訓練團隊 • 步驟1:教室內訓練 • 步驟2:個案研究與練習 • 步驟3:團隊工作的試演 • 步驟4:訓練中心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5 • 驅力5:發展團隊領導 • 步驟1:確認領導構面 • 步驟2:定義領導責任 • 步驟3:使用多元方法於團隊領導發展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6 • 驅力6:與人力資源系統結合 • 步驟1:重新定義人資政策 • 步驟2:在新的政策架構上訓練人資管理者 • 步驟3:授權
以團隊基礎的目標管理 • 組織發展專家Wendell French和Robert Hallman發展一套系統架構,將目標管理方式由九個階段時期組成: • 組織問題的診斷 • 資訊取得和意見交流 • 組織意願的意見交流 • 組織層級的目標設定 • 單位層級目標設定 • 團隊層級目標設定 • 績效回顧 • 再次舉辦意見交流 • 循環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7 • 驅力7:與工作文化和流程結合 • 步驟1:高階管理者的承諾與犧牲 • 步驟2:管理表徵 • 步驟3:管理組織規範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8 • 驅力8:開始執行團隊工作 • 步驟1:由上而下執行 • 步驟2:執行須漸進 • 步驟3:管理衝突與矛盾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9 • 驅力9:評估團隊工作 • 步驟1:期中審核 • 步驟2:團隊工作的評估
介入行動1:培育以團隊為基礎的績效管理-10 • 驅力10:建立堅強的團隊、目標和方法 • 步驟1:分析評估報告 • 步驟2:根據推斷規劃行動 • 步驟3:形成堅強的團隊、目標與方法
圖4.3 運用團隊策略使績效管理制度化的介入行動與驅力
介入行動2:運用團隊工作進行績效管理的制度化介入行動2:運用團隊工作進行績效管理的制度化 • 驅力1:運用團隊工作作為媒介 • 驅力2:使用團隊工作以整合目標 • 驅力3:利用團隊工作灌輸合作關係 • 驅力4:利用團隊工作以有效決策 • 驅力5:利用團隊工作建立創新 • 驅力6:利用團隊工作創造正面的工作環境 • 驅力7:利用團隊工作以發展與執行績效管理 • 驅力8:使用團隊工作建立合意的領導 • 驅力9:利用團隊工作創立多元化的一貫性 • 驅力10:利用團隊工作創立學習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