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24 Views
高中新课程(苏教版). 《 化学 2》 教学建议. 王云生 fwys048@126.com 2006 。 12. 1 。了解学生在 《 化学 1》 学习中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做好教学衔接. 《 化学 1》 学习的主要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 联系生产、生活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合金的应用;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学原理 了解无机物质分类,各类转化关系;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方法。
E N D
高中新课程(苏教版) 《化学2》教学建议 王云生 fwys048@126.com 2006。12
1。了解学生在《化学1》学习中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做好教学衔接1。了解学生在《化学1》学习中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做好教学衔接 《化学1》学习的主要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 联系生产、生活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合金的应用;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学原理 了解无机物质分类,各类转化关系;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方法。 酸、碱、盐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常见离子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电子转移方向、数目的说明。 原子结构概况,认识结构示意图、原子符号。原子核外电子得失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化学学习与研究方法 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定量研究与科学探究。 化学计量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能应用摩尔单位进行物质组成、变化的计算;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与计算; 了解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化学科学的价值 化学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以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为载体,全面落实《化学2》的学习目标2。以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为载体,全面落实《化学2》的学习目标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掌握主族 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与结构示意图。 从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变化规律理解元素间的内在关系: 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学活动性、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关系。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认识物质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从物质微观结构理解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间的作用力类型。 知道分子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了解常见晶体的类型、结构与性质特征。 初步认识元素的同素异现象。
课例 1 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教学设计建议 学习基础: 1。认识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电子得失或形成共用电子对,释放能量,形成化合物或分子); 2。体会物质中的微粒存在着存在作用力---离子间存在强烈的静电作用—离子键;共价分子中直接相邻的原子间由于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3。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 学习要求: 1。认识共价分子中原子间有一定的连接方式、连接顺序; 2。知道共价分子中各原子有一定的空间相对位置; 3。可以用比例模型、球棍模型、结构式表示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 4。通过模型和结构式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和空间结构。 学习方式: 提出问题---思考、观察----抽象归纳----初步形成观念
教学基本过程: 6。观察C2H6、C2H4、C2H2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能说明各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和相对空间位置吗?试以其它连接方式连接顺序搭建上述分子结构模型,能出现其他合理的分子空间结构吗? 7。观察和描述C4H10、C6H12、C6H6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能说明各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和相对空间位置吗? 8。从6、7所述的例子看,你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几个共价键?碳原子间的连接方式有哪几种类型?分子中的氢原子是怎样和碳原子连接的? 1。问题:分子是什么样子的?组成分子的各个原子间是怎样结合的?各原子连接顺序是怎样的?各原子在分子中的“方位”是一定的吗? 2。观察、 HCl、Cl2、H2O、CO2、NH3、CH4等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你知道问题1的答案了吗?共价分子是否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3。你能说明HCl、H2O、CO2、NH3、CH4分子结构和它们分子中直接相邻原子间存在的共用电子对(共价键)的关系吗? 4。你认为H2O、CO2 、NH3、CH4分子中原子间的连接可以有其他方式和连接顺序吗? 5。怎样简洁地描述、表示上述共价分子的结构?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转化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转化: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能运用热化学方程式了解两者间的定量关系。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及其应用,认识金属的电化腐蚀的本质。 了解提高燃料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了解太阳能、生物质能与氢能的利用。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初步认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反应限度,初步认识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 联系实例了解反应条件控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结合实例理解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认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常见有机化合物: 认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常见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性质特点,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取代、加成、酯化、氧化、聚合等有机化学反应。 简单了解有机化合物(包括高分子)合成的基本方法。 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意义。 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认识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联系物质结构探索历史、金属冶炼与应用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方面的重要性。 从化学纤维、化肥、农药制造药物合成及其应用,认识化学在创造新物质上的贡献。 从实例了解化学理论、化学合成与分离技术的进步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从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护的实例认识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化学科学,初步认识“绿色化学”的意义。
3。注意初中、《化学1》与选修模块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的分工与衔接(以原子结构知识为例说明)3。注意初中、《化学1》与选修模块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的分工与衔接(以原子结构知识为例说明) 选修: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玻尔结构模型),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原子轨道、量子数、电子云图)、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电子跃迁的简单应用。 《化学1》: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化学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层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最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了解位置、结构、性质间的关系。 初中: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课例2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建议 学习基础: 1。认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道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绘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知道元素周期表; 3。认识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学习要求: 1。阅读、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把握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 2。通过元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比较、分析,认识元素周期律; 3。通过典型分析认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的分布; 4。认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的关系,认识元素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体会元素性质与变化的规律性与美妙。 学习方式: 提出问题---比较、分析、思考---抽象归纳---行成观念。
教学基本过程 1。唤起探究欲望:简单介绍门捷列夫依据自己探索的元素间内在联系规律预测未发现的元素、纠正某些元素性质实验数据错误的故事,介绍拉瓦西对元素分类的尝试,唤起学生探究元素间内在联系的热情与欲望; 2。探索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建议、引导学生依下列顺序“探索、发现”依据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间内在联系规律所绘制的元素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 (1)研究、分析周期表是怎样排列已发现的109种元素?每个元素方格给我们什么信息?排列顺序怎样?从表的横向、纵向结构结构中寻找规律、我们熟悉的活动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排在哪个区域?这种排列给我们什么启示? (2)依据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数据,描绘元素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曲线,尝试分析、描述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感悟元素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变化的周期性。 (3)尝试说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间内在联系是什么?他依据什么来预测未发现的元素、并能大胆纠正某些元素性质实验数据的错误?
(4)结合化学实验考察11-18号元素单质的金属活动性、非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描述其变化趋势;(4)结合化学实验考察11-18号元素单质的金属活动性、非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描述其变化趋势; (5)联系已学知识,阅读资料、结合实验考察3、11、19、37、55号元素单质的金属活动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性质差异与变化趋势; (6)联系已学知识,阅读资料、结合化学实验考察9、17、35、54号元素单质的非金属活动性、与氢形成气态氢化物能力、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7)综合(3)、(4)、(5)各点,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据,归纳第3周期、第1、7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整个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的规律; (8)综合上述研究、考察,分析元素周期表中隐藏的规律。 3。尝试运用周期律、周期表:猜测元素排列的位置、从位置判断元素的原子结构、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寻找具有某些特性的元素。
化学实验对比: 同一浓度碳酸钠、碳酸氢钠稀溶液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认识 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慢、知道快慢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和 限度的教学 化学实验对比: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反应的快慢 认识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怎样影响反应速率 化学实验事实分析: 铜与硝酸银溶液、铁离子与碘离子的反应、合成氨反应 认识许多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注意情景创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生产生活现象、实验事实或化学史实,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形成知识 例:化学反应速率和 限度概念的教学
课例3 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建议 学习要求: 1。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认识反应速率的含义、单位; 2。知道怎样测定、描述、计算在一定条件进行的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3。认识外界条件(催化剂、温度、反应物浓度)怎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4。能应用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解释说明有关的简单问题,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性。 学习基础: 1。知道化学反应的根本特征 ; 2。知道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决定与反应物本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3。具有观察、描述和比较化学反应现象的能力; 4。知道利用函数图象描述变量间的关系 学习方式: 观察、比较---抽象归纳----初步形成理性
教学基本过程 观察实验,比较反应的快慢----感悟判断反应快慢结论的依据,理解反应速率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归纳速率的计算式、单位,理解用不同反应物、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数据间的关系。 测定并用函数曲线研究同一反应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认识反应瞬间速率与平均速率。(实验:粗略计算一小粒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CO 2析出气泡的数目---的变化) 用实验粗略比较同一反应在不同反应物浓度、不同温度、是否使用催化剂、使用催化剂种类不同时的速率----通过分析认识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使用、反应物接触面积大小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KIO3、Na2SO3、淀粉的显色反应---粗略计算显色时间与浓度、温度的关系;比较不同浓度双氧水加或不加MnO2,用MnO2或FeCl3溶液时单位时间内析出氧气气泡的剧烈程度;一小粒大小相近的石灰石与不同浓度稀盐酸反应速率---观察析出的CO 2使相同浓度澄清石灰水浑浊所需的时间)。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性(实例:怎样控制黄铁矿的煅烧条件?用锌粉代替锌粒制造氢气是否妥当?怎样防止点燃可燃性气体发生意外爆炸?)。
生活实例:燃料燃烧放热 问题:不同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为什么不同 解释说明:从反应中化学键的破坏与生成说明能量变化的原因与差异 核心知识:认识放热和吸热反应,学习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热,判断反应热的大小 化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研究如何提高燃料利用率、合理使用化石燃料 5。注意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通过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再应用所学知识于生产生活实际 例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讨论分析:铜-锌电池中电流产生的原因 获得认识:原电池怎样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实验:铜-锌电池 资料阅读:了解常见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际应用 交流讨论:应用原电池反应原理分析钢铁的电化腐蚀现象 实践活动:自制水果电池与简易燃料电池 实验观察与分析:分析氯化铜溶液电解过程,初步认识电解原理 分析三种电解实例进一步认识电解原理 复习归纳:从已学电镀、电解事例了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途径 6。注意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体验与感悟,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例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课例4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建议 学习要求: 1。通过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实例了解 逆合成分析理论的基本思想:依据合成物组成、结构特点选择起始原料与有机反应,了解选择、设计合理的合成方法与路线的原则; 2。通过实例的思考分析,了解组合反应的思想; 3。认识利用加聚反应可以以不饱和化合物为单体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4。了解高分子化合物材料的广泛应用,体会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 学习基础: 1。知道有机化合物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也可以用人工方法合成; 2。认识乙烯、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的分子组成与结构,乙烯-乙醇,乙醇-乙醛、乙醛—乙酸、乙酸-乙酸乙酯的转化关系与相应的反应; 3。知道高分子化合物,认识不饱和碳键的加成反应。 学习方式: 通过实例分析,初步形成有关合成的概念体会合成的思想。
教学基本过程 1。 介绍乙酸乙酯的应用和来源-----问题:化学家为什么会想到从乙酸、乙醇来制造乙酸乙酯?---- 对比乙酸、乙醇、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你想到什么?-----从结构入手分析通过怎样的变化才能把乙酸(或乙醇)转化为乙酸乙酯?(认识取代反应 CH3COOH + CH3CH2OH CH3 COOCH2CH3 + H2O 的应用); 2。思考怎样从自然资源获得乙醇和乙酸----应用乙烯水化得到乙醇、乙醇氧化制得乙醛、乙酸的反应-----归纳实现乙烯合成乙酸乙酯的3种可能的反应路线------讨论、分析并选择最佳的反应路线。 3。思考分析从乙酸、乙酸、乙醇、乙醇的混合物酯化化可以得到的产物------体会在分离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组合反应高效率实现有机物制备的途径。 4。介绍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应用----问题:怎样获得有机合成材料----从聚乙烯、聚苯乙烯的组成结构分析可以用什么物质为原料合成它-----介绍加聚反应-----分析聚氯乙烯的加聚反应----简介有机高分子合成的发展前景。
7。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讨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学习会从化学视角分析看待实际问题7。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讨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学习会从化学视角分析看待实际问题 • 联系化石燃料应用、光合作用、糖类的生成、水解与发酵、水的电解、氢氧燃料电池,认识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能途径。 例 • 结合简单有机物乙酸乙酯的合成 、利用加聚反应获得高分子材料等事例认识的分析,介绍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思想与合成反应。 • 讨论酸碱认识的发展、了解物质结构探索成就、讨论金属冶炼应用与其活动性关系,认识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 • 了解农药发展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光合作用研究对开辟粮食生产工业化途径的重要性、化学药物合成及其意义,进行铜氨纤维合成实验,认识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
课例5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学设计建议 学习基础: 1。知道铁离子的氧化性、硅的制取、新型合金、化学在海水资源利用、太阳能利用、高新材料制备中应用事例; 2。了解化学在防治水、大气污染中的作用事例。 学习要求: 1。回忆、联想已学知识与经验,通过交流讨论、教师的启发介绍和实验活动,认识体会化学科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物质合成与分离技术,化学加工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形成新兴学科。 2。回忆、联想已学知识与经验,通过交流讨论和实例(汽车尾气处理、CO2回收、绿色合成工艺)分析,认识、体会化学科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复习并从新的视角认识已学的化学知识,了解在选修模块学习中将要了解学习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愿望,提高化学素养。 学习方式: 通过回忆联想、学生教师间的交流讨论、实例分析,从化学对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作用来认识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教学过程略)
8。注意三维学习目标的融合。以知识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学习,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理解感悟化学概念与规律,了解化学科学的魅力与价值。8。注意三维学习目标的融合。以知识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学习,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理解感悟化学概念与规律,了解化学科学的魅力与价值。 例 • 让学生阅读、理解、比较有机玻璃单体的两种合成方法,既体会绿色化学的原则与意义。 • 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的电离、中和反应,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铝与酸或碱的反应,扩大对酸碱的认识。 • 帮助学生回忆合金的性能与组成金属的关系,光导纤维单、晶硅的制造,特种玻璃制造等知识,理解化学在材料制造、加工中的作用。 • 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反应中能量变化等知识中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数据,理解规律的发现过程。 • 在学习原电池反应原理时让学生动手制作水果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学习电解时指导学生进行食盐水电解的家庭实验,帮助学生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