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3

第八章 红细胞血型( Blood Group )

第八章 红细胞血型( Blood Group ). 第一节 概论 景强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血型( blood group ) 血液的遗传学差异统称为血型。人类的血 型包括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清型。 红细胞的遗传学差异称为红细胞血型( red cell blood group )。. 血型( Blood type )具有个体特异性和终身不变的特征,作为人类遗传标记在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血型在临床输血、器官移植及人类学研究中也是重要的遗传标记。. 血液 Blood.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 血液.

reh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红细胞血型( Blood Group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红细胞血型(Blood Group) 第一节 概论 景强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2. 血型(blood group) 血液的遗传学差异统称为血型。人类的血 型包括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清型。 红细胞的遗传学差异称为红细胞血型(red cell blood group)。

  3. 血型(Blood type)具有个体特异性和终身不变的特征,作为人类遗传标记在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血型在临床输血、器官移植及人类学研究中也是重要的遗传标记。

  4. 血液 Blood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 血液 水 血浆(细胞间质)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5. 一、 血型的命名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Antigen)的命名 1、用大写字母命名,如A、B、M、N等; 2、用大小写字母命名,如K、k、S、s等; 3、有些亚型抗原用右下角码表示,如A1、 A2等 ; 4、有些用一大一小两个字母后加右上角码命名,如Lea、Fya等。

  6. (二)红细胞血型抗体(Antibody)的命名 红细胞血型抗体的命名一般在抗原前加“抗” 与半字线,如抗-A、抗-M等。

  7. (三)红细胞血型的命名 1、与红细胞抗原一样用大写字母表示,如 A、B、O及AB型,亚型则在大写字母右 下方加角注; 2、Kell及P血型等用一大一小字母表示,如 K-k+、K+k+、P及p等;

  8. 3、MNSs系统则将抗原符号联合,如MN型、 MNS型等; 4、有些血型在血型符号后加括号,内写一 对 对立抗原,如Lewis血型的表现性 写成:Le(a-b+),Le(a+b-),Le(a-b-)等。

  9. (四)基因及基因型命名 基因及基因型一般用斜体表示,如: A、B、O; A/A、A/O 等。

  10. 二、红细胞血型抗原(Blood Group Antigen) 凡能刺激机体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均称为抗原。抗原对一种动物必须是“非己”物质。抗原是分子量较大,结构复杂的蛋白质或多糖体。

  11. 红细胞抗原系有蛋白质、多糖与脂质组成,以蛋白质与脂质作为载体,多糖作红细胞抗原系有蛋白质、多糖与脂质组成,以蛋白质与脂质作为载体,多糖作 为侧链。多糖是抗原决定族(immuno – determinant ) ,具有特异性,是发生免疫 反应抗原与抗体结合的部位。

  12. 1、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化学性质 红细胞血型抗原实质上是红细胞膜抗原。 红细胞膜由蛋白质、多糖与脂质组成.糖 蛋白分子从细胞表面突出,像棒状结构, 是抗原决定族。

  13. 血型糖蛋白(Glycophorin) ,糖呈糖蛋白或糖脂质。糖链露出于膜表面,是抗原决定簇。红细胞上的涎酸也与抗原特异性有关。

  14. 红细胞血型抗原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3类: ⑴ABH、Lewis 与P抗原等是糖脂质(Glycolipid),型特异性决定于寡糖的结构; ⑵Rh及 Kell 抗原等是膜内镶嵌蛋白(Membrane embedded proteins),可能与膜的构造与功能有一定关系,型特异性决定于蛋白质的结构; ⑶MN 与 Ss 抗原分别为血型糖蛋白 A(Glycophorin A,PAS1 及 2)及血型糖蛋白B(Glycophorin B,PAS3),是膜内中性唾液酸糖蛋白,可被蛋白水解酶或神经氨酸酶破坏,型特异性与蛋白和寡糖的结构均有关。

  15. 分泌型(Secretory)个体的体液与分泌液中的 A、B、H及 Lewis 抗原等属于水溶性糖蛋白,型特异性决定于寡糖的结构。

  16. 血型抗原(Blood group antigens)的化学结构

  17. 红细胞血型抗原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三 类

  18. 2、血型抗原的数目及强弱 所有红细胞抗原中,以A1抗原部位数目最多,其次为B抗原。 红细胞抗原中以A、B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其次为Rho(D)抗原, K抗原再次之。

  19. 3、血型抗原的分布 除血液外,人体许多组织(内脏、毛发、骨骼、牙齿等)、体液(胸腔液、心包液)、分泌液(唾液、汗液、精液、胃液、胆汁、阴道液、羊水、泪液等)及排泄物(尿液、粪便等)均含有某些血型抗原,如ABH抗原,HLA抗原及某些酶型等。但各组织含量不等,有些组织可以缺乏。分泌型人的分泌液缺乏血性物质。

  20. 类似的血型抗原还广泛存在于哺乳类、两栖类、鱼类、植物果实和种子以及 某些微生物中,如高等的灵长类动物(如猩猩、长臂猿以及猴)有类似人类的 A、B物质,大肠杆菌O86 有类B型物质;肺炎双球菌14型含类 A物质。

  21. 三、红细胞血型抗体 抗体属于血清蛋白的γ球蛋白, 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有五种不同结构的免疫球蛋白类型:IgG、IgM、IgA、IgD 及IgE 。

  22. 1、血型抗体根据产生的机制可分为“天然”抗体(Natural antibodies)和“免疫”抗体( Antibody )两类。 天然抗体指的是没有经过确切的抗原刺激而存在于人血清中的抗体,也称作“规则”抗体。如人体内的抗 A抗体与抗 B抗体即属于此类,分别存在于B型和 A型人血清中。免疫抗体是指有明确抗原刺激或经过人工免疫而产生的抗体,也称作“不规则”抗体,多为IgG,如抗-M抗体、抗-D抗体等。

  23. 2、血型抗体根据血清学反应特点不同又分为“寒 冷”抗体与“温暖”抗体。天然抗体通常属于寒 冷抗体,“寒冷”抗体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4~20℃,可在盐水介质中与红细胞发生凝集 反应,故又称盐水抗体或完全抗体,一般多为 IgM。免疫抗体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37℃,又称 “温暖”抗体,这类酶在盐水介质中不能使红细 胞发生可见的凝集反应,只能在加入其他试剂 如清蛋白等胶体介质中使红细胞发生凝集,也 能在非胶体介质中,使酶处理过的红细胞发生 凝集反应,因而又称为不完全抗体。

  24. 不完全抗体在盐水中虽不出现凝集,但已与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了特异性结合,此时再加入完全抗体也不会出现凝集反应,因其阻断了后者与红细胞的结合,所以也称遮断抗体或封闭抗体。

  25. 自然界中也存在类似具有天然抗体特异性的物质,如荆豆种子(Ulex eurorueus)浸液具有抗H特异性;双花扁豆(Dolichos biflorus)浸液具有抗 A1 特异性;禾豆(Vicia gramine),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与 Baubinia vanegate) 种子浸液具有抗N特异性;屈曲花(Iberis amara)具有抗M特异性等。

  26. 天然抗体与免疫抗体的比较

  27. 四、红细胞血型检测 红细胞血型的检测通常应用凝集反应 即在颗粒性抗原悬液中加入对应的抗体,抗体 与抗原决定簇特异结合,使颗粒性抗原集聚成 团块的现象。红细胞与对应的抗体发生的凝集 反应称作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反应。

  28. (一)红细胞的凝集反应(Erythrocyte agglutination reaction) 红细胞的凝集反应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 骤,致敏(抗原抗体结合);凝集(红细 胞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29. 1. 致敏(Sensitization) 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部位与抗原决定簇结 构互补,由离子间相反电荷、氢键、疏水键 等的作用而发生结合。此种结合是可逆的, 增加抗原与抗体的 浓度、维持合适的pH值、 降低反应介质的离子强度等可增加抗原-抗体 复合物的产量。

  30. 红细胞凝集(Hemagglutination)

  31. 2. 凝集(Agglutination) 致敏的红细胞是否产生凝集,取决于 抗体的性质、抗原决定蔟的部位与数目及 红细胞动电位的大小。

  32.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IgG与IgM抗体血清行为的差异 IgG IgM

  33. IgM 抗体由 5 个亚单位连接成环状,理 论上有 10 个抗原结合部位,相邻两个抗原结合 部位间的最大距离为30 nm,能使悬浮生理盐水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IgG抗体有2个抗原结合部位,呈Y或T形,其间相距为14 nm,通常在普通的介质可使红细胞致敏,但难以产生凝集现象。

  34. ABO 抗原在红细胞上数量丰富且其抗原 决定簇为糖脂的寡糖部位,突出于红细胞的 表面,使 IgG 抗体在普通的介质中引发红细 胞的凝集反应。Rh 抗原为膜内镶嵌蛋白,位 于细胞膜内且在红细胞上抗原数量较少,盐 水介质中IgG类抗体难以引发红细胞凝集反 应。

  35.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表面的N-乙酰-神经氨酸残基(N-acetyl - neuraminic acid residues)电离,使红细胞表面 携带负电荷。由于同性相斥,使红细胞在介质中相互分离,呈悬浮状态,细胞间 距保持约为 25nm。

  36. 动电位=红细胞表面负电荷与 介质阳离子的电位差 滑动面 红细胞表面负电荷 介质的阳离子 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及动电位

  37. 动电位(zeta potential) 由红细胞表面的静电荷与正离子团外自由正离子间形成的电位差。动电位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的程度与介质中的离子浓度,也决定了红细胞间距,与凝集反应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38. (二)红细胞凝集反应的促进因素 1.缩小红细胞的间距(Reduce the spacing of the red blood cells) 通过降低红细胞的动电位和物理加压(离 心)的方法可以缩小红细胞的间距。

  39. ⑴降低红细胞的动电位 ①用蛋白水解酶(如胰蛋白酶、菠箩蛋 白酶等)或神 经氨酸酶处理红细胞,裂解红 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减小红细胞表面的负 电荷数量,达到降低红细胞的动电位、缩小 红细胞间距的目的;

  40. ②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牛血清白蛋白,可 升高介质中离子的介电常数并中和红细胞表 面的神经氨酸, 达到降低红细胞动电位的目 的;

  41. ③用低离子强度溶液(如 7%葡萄糖溶 液、10%蔗糖溶液等)作为反应介质,可以 减少红细胞吸引的阳离子数量,达到降低红 细胞的动电位的目的。

  42. ⑵离心(Centrifugal) 含有红细胞和抗体的反应溶液经1000r/min 离心1min,离心力对致敏红细胞施加物理压 力,可减小红细胞的间距,促进凝集。

  43. 2.在抗体间搭桥 应用抗球蛋白试验法,在含有红细胞和 抗体的反应溶液中 加入与抗体对应的第二抗 体(抗球蛋白抗体),连接已致敏红细胞上抗 体,间接使红细胞形成网状团块(凝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