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1.14k Views
第四次以、阿戰爭 ( 1973 年) 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 爆發時間: 1973 年 10 月 6 日至 24 日 參 戰 國: 以色列 對抗 埃及 、 敘利亞 。. 第四次以阿戰爭起因 :. 一、 六日戰爭給埃及和阿拉伯民族留下的是失敗、屈辱和巨大的心理創傷。 二、 六日戰爭的敗績,使阿拉伯國家更深一層了解到一項冷酷的現實 : 以色列已成為影響中東事務的一個重要因素 』 , 而更加急欲消除此一眼中釘。 三、 埃及新任總統希望藉一場有限戰爭,以戰逼和,以提高阿拉伯軍民士氣,增進阿拉伯國家的團結。 四、 以色列在六日戰爭後變得非常驕橫,完全無視阿拉伯民族的潛力 。.
E N D
第四次以、阿戰爭(1973年) 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爆發時間:1973年10月6日至24日參 戰 國:以色列對抗埃及、敘利亞。
第四次以阿戰爭起因: 一、六日戰爭給埃及和阿拉伯民族留下的是失敗、屈辱和巨大的心理創傷。 二、六日戰爭的敗績,使阿拉伯國家更深一層了解到一項冷酷的現實:以色列已成為影響中東事務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更加急欲消除此一眼中釘。 三、埃及新任總統希望藉一場有限戰爭,以戰逼和,以提高阿拉伯軍民士氣,增進阿拉伯國家的團結。 四、以色列在六日戰爭後變得非常驕橫,完全無視阿拉伯民族的潛力。
作戰經過: 一、南方戰場 • 埃及於1973年10月6日下午1時55分,在240架戰機和運河西岸的兩千門大砲掩護下,五個步兵師與五個戰車旅,向西奈半島之以色列陣地展開渡河攻擊。 • 埃及之渡河較預估的還要順利,其正準備按計畫於完成掃蕩後,對以色列實施『消耗戰』。 • 以色列雖匆忙應戰,但其預備師卻能迅即馳援。在西奈之戰鬥於10月8日之後陷於膠著,14日晨,埃及再度發動攻勢,這一天預估有1500到2000輛戰車在西奈半島交鋒;次日下午5時,以色列全力反擊,並實施渡河攻擊,至16日拂曉,已有750名以色列部隊在運河西岸固守。
二、北方戰場— • 10月6日下午2時,敘利亞挾總數超過4萬5千人的五個師,與將近1500輛戰車、1000門迫擊砲與大砲之兵力,在以色列北方〈戈蘭高地〉發動突襲。 • 面對敘軍的,是兩旅微弱的以色列軍,第七旅在北,第一八八旅在南,總共6000人,只有170輛戰車及60門砲。 • 開戰不到24小時,在南線被敘利亞兩個師和600輛戰車攻擊的以色列一八八旅,就澈底潰敗,90%的軍官不死即傷。
北方戰場— • 同時,在戈蘭高地的北半部,挾500餘輛戰車的同等敘利亞軍力,碰上了以100輛戰車應戰的以軍第七旅,戰火騰燒4天;第七旅在打到只剩7輛戰車之前,已摧毀敘軍數百輛戰車和裝甲車,就在他們彈藥用盡準備撤退之際,13輛先前受創,經過緊急修補的戰車,又投入戰圈,重新作戰。戰車人員有些是從醫院病床上爭扎下來,趕回作戰的傷者。 • 第七旅在北線的血戰支撐,剛好爭取到以色列增派援軍到南線的時間。 • 以色列援軍【二個師】到達後,展開絕地大反擊,結果虛垮了的敘利亞人撤退了。
戰爭中的國際干預A.對「十月戰爭」最「熱心」的國 際強權仍美國與蘇俄。B.阿拉伯產油國團結一致,以石油 禁運協助埃、敘孤立以色列。
第四次以阿戰爭雙方損失概況 以色列埃及敘利亞 • 傷 亡: • 陣 亡---- 2,838 5,000 3,100 • 負 傷---- 8,800 12,000 6,000 • 戰俘/失蹤 508 8,031 370/500 • 損失裝備: • 主戰車 840 1,100 1,300 • 火 炮 ? 300 250 • 戰 機 103 223 118
戰爭檢討 一、六日戰爭之後到一九七三年間,阿拉伯國家之軍力、配備、訓練均進步很多,並且也有自信終會擊敗以色烈,但結果為何不是如此? 二、以色列何以在此次戰爭初期,遭受如此慘烈之攻擊? 三、以色列在此戰爭中,終獲勝利的原因為何?
戰爭結局:1.一九七四年元月十八日以、阿代表 簽下協定,以軍自運河西岸撤出, 在東岸東方二十至三十公里處之停 火戰線內撤出;埃軍在東岸只能留 下有限的部隊,控制的區域約八至 十二公里寬;兩軍之間約有五至八 公里寬的緩衝地帶,由「聯合國緊 急部隊」駐紮。
2.一九七四年五月三十一日在日內 瓦簽約,以軍完全撤出「十月戰 爭」新占領的突出地區約七百七 十平方公里;及撤出「六日戰爭」 時占領的庫涅特拉,但仍握有箝 制該城的三個戰略要地;兩軍成 立五百公尺至四公里寬的緩衝區, 「十月戰爭」完全停止。
3.一九七八年九月在美國主導下,美 、埃、以簽署「大衛營協議」,促 使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埃及與 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一九八 0年二月,以埃建立外交關係,互 派大使。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埃及收復西奈半島的領土,以埃結 束三十多年的戰爭狀態。
名詞解釋 • 巴勒夫防線— • 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