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74 Views
《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第九講 與孟子對話 ﹙ 二 ﹚ :宋代. 1. 引言. 1:1 本講問題. 公元第 11 世紀以後,孟子與 《 孟子 》 書獲得重視的歷史背景為何? 宋代知識分子對孟子思想有何爭議? 南宋大思想家朱熹對孟子思想提出何種新解釋?引起何種迴響?. 2. 宋代孟子學興起
E N D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第九講 與孟子對話﹙二﹚:宋代
1. 引言
1:1 本講問題 公元第11世紀以後,孟子與《孟子》書獲得重視的歷史背景為何? 宋代知識分子對孟子思想有何爭議? 南宋大思想家朱熹對孟子思想提出何種新解釋?引起何種迴響?
2. 宋代孟子學興起 的歷史背景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南移三階段 • 三階段:上古—西晉 (永嘉之亂,永嘉五年,311)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南移三階段 • 三階段:西晉—中唐(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 ) 安史之亂路線圖 安祿山洛陽舉兵 明皇幸蜀圖(局部)
唐代服飾與舞蹈 中國名片:唐風餘韻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南移三階段 • 三階段:中唐—北宋末(靖康之難,靖康元年,1126 )
靖康之難,靖康元年,1126 大陸中央電視臺.中華文明五千年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南移三階段 • 第三階段:南宋—現代 • 南方全盛時代: • 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生產量的提高 • 人口的增加與都市的興起 • 知識的普及與人才的興盛
完顏亮(金朝廢帝,史稱「金主亮」,在位於1149-1161):完顏亮(金朝廢帝,史稱「金主亮」,在位於1149-1161): • 〈題西湖圖〉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農業疆域南移的原因 • 推力:遊牧民族的南侵: • 安史之亂(755-763):北方胡人、回紇、朔方 • 靖康之難(1126):金人 → 蒙古人 • 人民流徙,田園荒蕪,在詩人筆下有血淚控訴:
文天祥(文山,1236-1282): 〈金靈驛〉 草舍離宮轉夕暉,孤零漂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日,化作啼鵑帶血歸。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1241-1317?): • 〈潼關〉(寫元兵南下皇室他遷的痛苦) • 蔽日烏雲撥不開,昏昏勒馬度關來。綠蕪徑路人千里,黃葉郵亭酒一杯, • 事去空垂悲國淚, • 愁來莫上望鄉台。 • 桃林塞外愁煙起, • 大漠天寒鬼哭哀。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農業疆域南移的原因 • 拉力:南方的奮起:因為: • 自然條件優越:雨水、氣侯 • 南方人口的增加與都市的發展: • 漢平帝元始二(2)年 南方人口佔 10.3% • 唐玄宗天寶三(742)年 34.3% • 宋神宗元豐三(1080)年 64.4% • 明穆宗隆慶六(1572)年 65.4%
清明上河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製作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農業疆域南移的原因 • 拉力:南方的奮起:因為: • 南方農業的發展,因為:水利工程興修:圩田、海堤商品經濟發達:絲綢、瓷器、茶葉 • 手工業興盛,所以商稅增加。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南移後的結果 • 南方人文活動的興盛: • 詞人:《全宋詞》1149人北宋:北人65人;南人135人南宋:北人90人;南人482人例如:晏殊、歐陽修、張先、柳永、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陸游、范成大。 • 畫家:《古今圖書集成》〈畫部〉〈名流列傳〉北宋:北人194人;南人173人南宋:北人61人;南人169人例如:宋代山水畫大師 董源、巨然 • 《宋史‧文苑傳》中之文學家: • 北人29人,南人58人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南移後的結果 • 南方中舉人數的增加: • 明代文魁(狀元、榜眼、探花、會元)的籍貫分布: • 南方人: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四川、廣東、廣西 215 人 • 北方人: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 29 人。
2:1 中國歷史重心南移與南方的奮起 • 南移後的結果 • 南方政治人才的活躍: • 宋代:宰相共134人: 北宋72人,南宋62人 • 明代:宰相189人:南方人佔2/3以上 • 以上南方的人文活動、人才的分布,尤其集中在: • 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頂點:南京 • 《紅樓夢》人物:男232人,女189人 • 金陵12釵,皆江南美女。
2:2 王安石與孟子 欲傳道義心猶在, 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 終身何敢望韓公。 — 王安石
王安石的改革 大陸電視節目:上下五千年
2:2 王安石與孟子 • 王安石在1069至1086十七年間的政治改革運動,以「大有為」的政府自居。「大有為」 三個字即來自《孟子》。 • 「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 《孟子.公孫丑下》
2:2 王安石與孟子 2.王安石的掌權提升了《孟子》的政治地位,因而引發北宋知識分子如司馬光等對《孟子》的抨擊,但另一方面也促使南宋大儒如張栻、朱熹等為《孟子》辯護。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大陸中央電視臺節目
3. 宋代知識分子 關於孟子的爭議
3:1 孟子引發的爭議 (1) 「王」「霸」之別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孟子‧公孫丑上‧3》)
3:1 孟子引發的爭議 (1) 「王」「霸」之別 司馬光:「夫仁所以治國家而服諸侯也。皇帝王霸皆用之。顧其所以殊者,大小高下遠近多寡之間耳。假者,文具而實不從之謂也。文具而實不從,其國家且不可保,況能霸乎?雖久假而不歸,猶非其有也。」(《司馬公集‧疑孟》)
3:1 孟子引發的爭議 (1) 「王」「霸」之別 李泰伯思路近於司馬光,指出「王」與「霸」是「量」而非「質」的差異,王政不能只講仁義道德,霸政也絕非一無是處。 依據北宋的政治現實,國君才是政治主體, 此與孟子的「民本思想」相去太遠,致使 學術官僚起而非孟。
3:2 孟子引發的爭議(2):生命觀 孟子以為「心性」乃是價值意識的根源,彰顯出人的自主性,因而呈現了理想主義的生命觀
3:2 孟子引發的爭議(2):生命觀 宋代知識分子對於孟子「心性說」的看法產生分裂,有拳拳服膺的信仰者,如余允文、張九成、張栻等;也有持保留態度者。
3:2 孟子引發的爭議(2):生命觀 • 非孟派論者攻擊孟子「心性說」,理由如下: • 「性善論」與現實經驗或人性的自然需求相去太遠。 • 就邏輯而論,「性善論」的推演完全忽略了「性惡」的層面。 • 高談「心性」,並不足以安民治國。
4. 朱子對孟子思想的解釋
4:1 《四書集註》的思想世界 1.由於《五經》卷帙浩繁,所以朱熹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並稱《四書》,以利後人掌握儒家思想的精華。 朱熹墨跡
4:1 《四書集註》的思想世界 2. 朱熹融會《四書》,首先是為了建立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統順序,並以《四書》作為一有機的整體,在《四書集註》中交互引用詮釋,將「心性」問題提升為儒家的主要關懷。 朱熹及其《四書集註》手稿
4:2 朱子詮釋《孟子》的新觀點 • 1. 「理」的觀念的創發: • 朱子對孟子的「仁」、「義」、「禮」、「智」等觀念,採取以「理」釋之的立場。 • 朱子提出「天理」與「人欲」的對立架構,來分析「仁義」與「利」的分別,從而展開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完全呈現出「經典詮釋」的創造性格。
4:2 朱子詮釋《孟子》的新觀點 • 1. 「理」的觀念的創發: • 朱子將「理」等同於「性」:「性者,人之所得於天之理也」 (《孟子集註‧告子章句上》) • 朱子發揮自己的哲學主張,與先秦孔孟思想漸行漸遠。孟子以「心性」為主體,但朱子卻將之籠罩在客觀的「理」之下。
4:2 朱子詮釋《孟子》的新觀點 • 2. 「一分為二」「合二為一」: • 「理」「氣」二分: 以「理」為本體,「氣」為現象。 • 「天理」「人欲」二分:存「天理」,去「人欲」。 • 「性」「情」(或「才」)二分:由於「性」即「理」,而人人皆有此「理」,因此「情」的高下決定了各人後天的狀況。
4:2 朱子詮釋《孟子》的新觀點 3. 「心」之認知作用: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出者也。」 (《孟子集註‧盡心章句上》) 朱子將「心」「性」一貫的系統析為兩者,「心」乃由道德自覺,轉化為客觀秩序的認識心。
6:1 經典是中國思想發展的原點(locus classicus):以《孟子》的解釋為例 • 宋代知識分子帶著自己時代的問題扣問孟子。 • 朱子以《四書集註》建立自己的思想世界。
6:2 經典與讀者生命的互動 • 在經典中尋求生命的南針。 • 以自己的生命與經典中的古聖先賢相印證。
思考問題 1.如果您生活於北宋時代,請問您如何評論孟子的政治思想?為什麼? 2.朱子以「天理」「人欲」對立的「倫理二元性」(ethical duality)解讀孟子,您認為是否正確的解讀方式?為什麼?
關鍵詞 1. 大有為 2. 王霸之別 3. 理學
閱讀作業: 1.原典選讀 司馬光,〈疑孟〉 「夫仁所以治國家而服諸侯也。皇帝王霸皆用之。顧其所殊者,大小高下遠近多寡之問耳。假者,文具而實不從之謂也,文具而實不從,其國家且不可保 況能霸乎?雖久假而不歸,猶非其有也。」
閱讀作業: 1.原典選讀 余允文,〈尊孟辨〉 「孟子說列國之君,使之行王政者,欲其去暴虐,行仁義,而救民於水火耳。行仁義而得天下,雖伊尹、太公,孔子說其君亦不過此。彼王霸者,假仁義而行,陽尊周室而陰欲以兵強天下。…使當世之君不行仁義而得天下,孟子亦惡之矣。豈復勸諸侯為天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