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likes | 970 Views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Permanent gases (constant proportion in the atmosphere) 99.999 % of atmospheric mass Nitrogen(78%), Oxygen(21%) Argon, Neon, Helium, Krypton, Xenon, Hydrogen Variable gases (small percentage, but impact the behavior of the atmosphere)
E N D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 Permanent gases (constant proportion in the atmosphere) • 99.999 % of atmospheric mass • Nitrogen(78%), Oxygen(21%) • Argon, Neon, Helium, Krypton, Xenon, Hydrogen • Variable gases (small percentage, but impact the behavior of the atmosphere) • Water Vapor, Carbon Dioxide, Ozone, Methane • SO2, NOx, CO, VOC • Particulate matter (aerosol)
Troposphere(對流層) • 對流層是大氣中最低的一層。 • 高度每增加100公尺,氣溫平均下降約0.65℃。 • 對流層的厚度大約9-16km,由赤道向兩極減少,在同一緯度,對流層夏季較厚,冬季較薄。 • 雖然對流層的厚度不及整個大氣層厚度的1%,但是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這一層卻集中了大氣3/4的質量和幾乎全部的水氣。 • 空氣通過對流和亂流運動,使近地面的熱量、水氣、質量等易於向上輸送,在垂直向得以混合,也因此雲、霧、雨、雪等主要大氣現象都出現在此層。 • 因為人類主要在此層活動,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傳輸和去除也大都發生在此層。 • 在對流層的上方,界於對流層和平流層間,有一厚度為數百米到一兩公里的過度層,稱為對流層頂(tropopause)。
Stratosphere(平流層) • 自對流層頂到50km左右為平流層。(比對流層厚) • 在平流層的下層隨著高度增加溫度保持不變或略有上升,大約到30km以上溫度會隨著高度顯著的增加,在50km左右會達到270K,平流層內此種溫度變化與臭氧吸收紫外線(UV)有密切關係,雖然臭氧在30km以上逐漸減少,但這裡紫外線的輻射較強,故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快速增加,造成顯著的暖層, • 平流層內氣流較為穩定,空氣的垂直混合作用較為微弱。 • 平流層中間有一臭氧層(ozone layer),可以吸收有害的太陽紫外線輻射,是地球生態的保護,然而由於長期的氟氯碳化物(CFCs)累積,及其他由地面排放及高空飛行的飛機所排出的污染物,造成所謂的臭氧層破壞的問題,是目前環境科學家所關心的問題。 • 火山爆發所產生的微粒,會進入此層對太陽輻射產生影響, • 此層是許多長程飛行的高度,因此飛機所排出的污染物會在平流層擴展。
Ozone Layer(臭氧層) • 在平流層中約20-25 km高,臭氧濃度最高,稱為臭氧層 。 • UV breaks down oxygenO2 + UV → O + O • Quickly combinesO2 + O → O3 • Which also can be broken downO3 + UV → O2 + O • 臭氧層可阻擋紫外線,避免人類被太陽曬傷、白內障、皮膚癌等。
Air Pollutants (空氣污染物) • 在「空氣污染防制法」中說明: 空氣污染物:指空氣中足以直接或間接妨害國民健康或生活環境之物質。 生活環境:指與人之生活有密切關係之財產、動、植物及其生育環境。
空氣污染物(Air pollutants) • 當大氣中某一物質的濃度比正常大氣中該物質的濃度要高出許多,且會對人體、動物、植物、財產、天氣等產生足以察覺的不利影響時,該物質就可視為污染物(pollutant)。一般而言,常定濃度氣體都不是污染物,污染物都是可變濃度氣體,不過也不是所有可變濃度氣體都是污染物,只有當該物質濃度太高,影響空氣的正常用途時才被視為污染物。 • 有許多污染物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而產生,但許多自然的過程(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也會產生污染物,在乾淨的環境中也會有這些氣體存在;然而在嚴重污染的都市或工業區中污染物的濃度往往比乾淨空氣中的濃度高上好幾倍。
空氣污染物的分類 • 氣體(Gaseous): CO, SO2, NOx, VOC • 粒狀物(Particulate) : TSP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PM10, PM2.5,ultrafine particle • 原生性或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s): emitted directly into the air. • 衍生性或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s): formed in the atmosphere by primary pollutants through reactions. (O3, H2SO4) • 前趨物(precursor): primary pollutants that form secondary pollutants
空氣污染物的分類 在「空氣污染防制法施行細則」中將空氣污染物分為下面幾類: • 氣狀污染物 • 粒狀污染物 • 衍生性污染物 • 毒性污染物 • 惡臭污染物
空氣污染物—氣狀污染物 • 硫氧化物(SO2及SO3合稱為SOx)。 • 一氧化碳(CO)。 • 氮氧化物(NO及NO2合稱為NOx)。 • 碳氫化合物(CxHy)。 • 氯化氫(HCl)。 • 二硫化碳(CS2)。 • 鹵化烴類(CmHnXx)。 • 全鹵化烷類(CFCs)。 • 揮發性有機物(VOCs)。
空氣污染物—粒狀污染物 • 總懸浮微粒(TSP,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指懸浮於空氣中之微粒。 • 懸浮微粒(PM10):指粒徑在十微米(µm)以下之粒子。 (PM : Particulate Matter) • 細微粒(PM2.5):指粒徑在2.5微米(µm)以下之粒子 • 落塵(dust fall):粒徑超過十微米(µm),能因重力逐漸落下而引起公眾厭惡之物質。 • 金屬燻煙(fume)及其化合物:含金屬或其化合物之微粒。 • 黑煙(soot):以碳粒為主要成分之暗灰色至黑色之煙。 • 酸霧:含硫酸、硝酸、磷酸、鹽酸等微滴之煙霧。 • 油煙:含碳氫化合物之煙霧。
空氣污染物—衍生性污染物 • 光化學霧: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微粒狀物質而懸浮於空氣中能造成視程障礙者。 • 光化學性高氧化物: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強氧化性物質,如臭氧、過氧硝酸乙醯酯(PAN)等(能將中性碘化鉀溶液游離出碘者為限,但不包括二氧化氮)。 • 以上為空氣汙染防制法施行細則中的分類,已經有點落伍,目前衍生性汙染物常分為:光化學煙霧(photochemical smog)和二次氣膠(secondary aerosols) 。
空氣污染物—毒性污染物 • 氟化物。 • 氯氣(Cl2)。 • 氨氣(NH3)。 • 硫化氫(H2S)。 • 甲醛(HCHO)。 • 含重金屬之氣體。 • 硫酸、硝酸、磷酸、鹽酸氣。 • 氯乙烯單體(VCM)。 • 多氯聯苯(PCBs)。 • 氰化氫(HCN)。 • 戴奧辛類(Dioxins及Furans)。 • 致癌性多環芳香烴。 • 致癌揮發性有機物。 • 石綿及含石綿之物質。
空氣污染物—惡臭污染物 • 硫化甲基[(CH3)2S]。 • 硫醇類(RSH)。 • 甲基胺類[(CH3)XNH3-x,x=1,2,3]。
空氣污染物的分類—美國 • Criteria pollutants • Hazardous pollutants
Criteria air pollutants • Criteria air pollutants: those that “cause or contribute to air pollution that may reasonably be anticipated to endanger public health or welfare … the presence of which in the ambient air results from numerous or diverse mobile or stationary sources. “ • The USEPA set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NAAQS) for criteria pollutants that required protection to the public health with an adequate margin of safety. This was a health-based standard that did not take implementation cost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protected people regardless of age or their health status.
Pollutants – Criteria • Response to 1970 Clean Air Act •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NAAQS) for six pollutants: • Nitrogen dioxide (NO2) • Ozone (O3) • Sulfur dioxide (SO2) •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 Lead (Pb) • Carbon monoxide (CO) * established after 1970 Source: U.S. EPA National Air Pollutant Emission Trends, 1900-1998 Short Course on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ir Quality and Meteorology 101
Types of NAAQS • Primary standard: “Health-based” standards used to protect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 Secondary standard: Designed to protect general public welfare and prevention of damage to public property.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http://www.epa.gov/air/criteria.html
Hazardous Air Pollutant (HAP) • Hazardous Air Pollutant (HAP) : air pollutants which may reasonably be anticipated to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mortality or an increase in serious irreversible or incapacitating reversible, illness. • The EPA was required to list substances that met the definition of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and to publish national emission standards (NESHAP) providing an “ample margin of safety” to protect the public health from these HAPs. Reference: USEPA APTI, 2009, Introduction to Air Toxics Student Manual
Hazardous Air Pollutant (HAP) • In the 1990 Clean Air Act Amendments (CAAA), Congres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approach to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from a risk, health-based to a technology-based regulation. In these Amendments, Congress now defined a hazardous air pollutant as “any air pollutant listed in Section 112 (b).” EPA has a current list of all regulated HAPs on its Air Toxics Web page: http://www.epa.gov/ttn/atw/orig189.html. • The 1990 CAAA also required EPA to pass technology-based emission standards (referred to as “maximum achievable control technology” [MACT] standards) for all major source categories.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 Different than criteria pollutants • No set criteria (yet) for health concern (except lead) • A challenge to monitor • Usually not available in real-time • Example: Dioxin requires 28 days of sampling to get measurable amounts • Often localized near source • Difficult to forecast due to • Lack of real-time data • Local nature Short Course on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ir Quality and Meteorology 101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 • 無色、無臭、無味的氣體 • 含碳燃料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產生的副產品。 • Sources(源): • 天然排放源: 森林火災、海洋生物活動、碳氫化合物氧化等。 • 人為排放主要來自移動污染源,固定污染源排放量較少。 • Sink(匯): • 在光化學反應中與OH· (hydroxyl radical)反應形成CO2 • 土壤吸收 • 在大氣中的生命期(lifetime)約30-90天,在熱帶約1月,在中緯度地區約四個月。 • 在整個對流層平均濃度約40-20ppb ,在乾淨的空氣中CO濃度約為50-150ppb,但在都市交通繁忙地區濃度可達數個ppm 。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 • 一氧化碳主要的影響是人體暴露在高濃度的CO所產生的中毒事件。一氧化碳中毒常發生於通風不良的情況。 • 正常情況下,經過呼吸系統進入血液的氧,會與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結合,形成氧血紅蛋白(O2Hb),被輸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與組織,參與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如果空氣中的一氧化碳濃度過高,很多的一氧化碳將進入身體血液,因為CO和Hb的結合能力是O2和Hb結合能力的300倍,所以進入血液的CO會先與Hb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COHb濃度太高會降低紅血球的帶氧能力,人體內正常水準的COHb含量為0.5%左右,安全閾值約為10%,當COHb含量達到25%~30%時,顯示中毒症狀,幾小時後陷入昏迷;當COHb含量達到70%時,即刻死亡。一氧化碳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與吸入的濃度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有關。一般人吸入低濃度的一氧化碳時會感到頭痛、暈眩及疲倦。當吸入高濃度的一氧化碳時更會造成視力糢糊、失去協調能力,甚至死亡。
Atmospheric Sulfur Compounds • Sulfur occurs in five oxidation states in the atmosphere. • Those with oxidation state -2 or -1 are reduced sulfur compounds. • The water solubility of sulfur species increases with oxidation state; reduced sulfur species occur preferential in the gas phase, where the S(+6) compounds often tend to be found in particles or dropletrs.
硫氧化物(SOX) • SOX是硫和氧的化合物,包括二氧化硫(SO2)和三氧化硫(SO3)。 • SO3產生後,很快形成H2SO4 ,所以大氣中最主要的硫氧化物為二氧化硫。 • SO2是一種無色氣體,在濃度為1000到3000μg/m3的範圍內可能通過味覺和嗅覺檢測到。在濃度為10000μg/m3時,它具有一種刺鼻的、不舒服的氣味。SO2在對流層的背景值約為0.01到1ppb,在污染地區其濃度可達數十ppb。
SO2主要來源 • 二氧化硫的來源: • 天然排放源,如:火山、DMS(dimethylsulfide)和H2S的生物氧化等, • 人為產生,主要包括:含硫燃料燃燒、焙燒金屬硫化物礦、化學製造過程產生的。 • 台灣(含金馬地區)2007年全國人為硫氧化物排放量約15.6萬公噸/年,工業類別排放佔絕大多數,共約佔89%,其中電力業部份即佔所有排放量之約37%左右,次為化學材料製造業約16%及鋼鐵基本工業約14%,其他則分散在不同之行業別中,其中較大者包括石油煉製業、紡織業、造紙及印刷出版業及食品業等,各約佔2~6%之間,其餘業別多小於1%。移動汙染源除柴油車和船舶外排放量較小。
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SO2) • 影響 • 人體健康:二氧化硫會溶於上呼吸道系統的水性流體中,並被吸收進入血液,吸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可能會造成肺功能退化、出現呼吸系統症狀和疾病的事件增多、眼睛鼻子和喉嚨的發炎、以及過早的死亡。對兒童、老年人和那些已經遭受呼吸系統小病的人特別危險的。 • 植物:接觸高濃度二氧化硫的植物可能失去它們的葉、產量減小、或早早枯死。在遠離排放源的地方主要受到硫酸鹽氣膠乾、濕酸沉降的影響,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變化很大。 • 腐蝕(金屬、建築物、古蹟、鐵橋、…等) • 反應產生硫酸鹽氣膠:從大氣中的二氧化硫轉化來的硫酸鹽懸浮微粒會散射光線,降低能見度。硫酸鹽氣膠會反射太陽輻射,降低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降低地表溫度,氣膠可作為凝結核,會增加降雨量。
SO2在大氣中的轉換 燃料中的硫份燃燒後產生SO2,排放進入大氣後,會產生包括氣相和液相的一系列的反應,空氣中的硫化物除了SO2以外還包括H2SO3(aq)、HSO3-、SO32-、H2SO4(g,aq)、HSO4-、SO42-等,前面三種屬於+4價的硫,後面三種則為+6價的硫,所以在大氣中的反應為將+4價的硫氧化成為+6價的硫。 SO2氧化成H2SO4的過程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其中一種方式是先在氣相中被氧化成硫酸,然後被水滴吸收成為酸雨,另外一種方式則是SO2先溶解在水滴中,然後再氧化成為硫酸。
硫化氫(H2S) • 具有臭味(蛋腐敗的味道,嗅覺閥值500 pptv) ,有毒性。 • 來源: • 天然: 主要微生物厭氣分解 • 人為: 油氣開採, 煉油廠, 煤焦爐, 造紙等。 • 在大氣中停留時間短 (4.4 days) ,氧化為 SO2 。 • 背景濃度約 30-100 pptv; 在許多工業汙染源和掩埋場濃度常超過閥值,造成惡臭問題。
Nitrogen Compounds • Gas/Liquid phase • Nitrous acid (HNO2) • Nitric acid (HNO3) • Nitrite (NO2-) • Nitrate (NO3-) • Ammonium (NH4+) • Gas phase • Nitrogen (N2) • Nitrous oxide (N2O) • Nitric oxide (NO) • Nitrogen dioxide (NO2) • Nitrate radical (NO3) • Dinitrogen pentoxide (N2O5) • Ammonia (NH3) • Peroxyacyl nitrate (CH3COO2NO2; PAN) • Ammonia (NH3) • Hydrogen cyanide (HCN)
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N2O) • 無色,微甜,無毒氣體。 • 俗稱笑氣,常用於麻醉,吸入高濃度N2O產生興奮的效果。 • 大氣背景濃度逐漸增加(0.8 ppbv/yr) • 排放源: • 自然: 土壤中硝酸鹽經生物硝化(nitrification)及脫硝(denitrification)作用產生。 • 人為: 農田氮肥使用,生物質燃燒,工業製程,畜牧業。 • N2O 不易溶於水,在對流層幾乎不反應,在大氣的生命期約 120 ±30年。 • 在平流層為主要的匯(sink): 光解(photodissociation) (90%) 和O(1D)反應 (10%) 。 • 重要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
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 NOX) • 環境空氣中的氮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 • 人為污染源所排放的氮氧化物絕大部份為一氧化氮,NO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 • 一氧化氮進入大氣後會與臭氧反應,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一種帶有辛辣刺激性氣味的黃橙到紅褐色的氣體,它是一種強氧化劑。 • 在大氣中二氧化氮的一部分被轉換成硝酸(HNO3)和銨鹽,大氣中的硝酸鹽懸浮微粒會因為乾或濕沉降而去除。 • 在海平面附近NO的背景值約0.005ppb,NO2的背景值約0.02到0.05ppb;在對流層頂NO的濃度約0.02到0.06ppb,NO2的濃度約0.03到0.07ppb。
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 NOX) • 自然排放源包括:土壤和水中厭氧微生物的生物過程、生物質燃燒、閃電、NH3氧化、平流層傳輸進入對流層等。 • 人為排放主要來自高溫下燃燒,空氣中的N2和O2會反應產生NO 。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廠、移動污染源、工業鍋爐、焚燒爐、硝酸和其他的含氮化學品的生產、電弧焊接過程、在採礦中使用爆破以及農場的地窖等。 • 民國96年全台灣氮氧化物人為排放量約為50.4萬公噸/年,工業類別與移動源部份,分別約佔48%與52%。
NOX在大氣中的轉換 NO可與空氣中之O3發生化學反應,形成NO2NO + O3 → NO2 + O2 NO2與OH自由基反應會產生HNO3(g)NO2+ OH- + M → HNO3 + M 或經由水滴之直接吸收,將溶解之 NO2轉變為 NO3-,其反應式,可以表示如下:NO2 + H2O + M → H+ + NO3- + M HNO3(g)被微粒表面吸收,轉變為無機性硝酸鹽或硝酸,硝酸可再與氨 (NH3) 反應生成硝酸銨 (NH4NO3); HNO3+ HN3 → NH4NO3
NOx concentrations 城市室外氮氧化物的濃度會呈現日夜變化;在早晨和傍晚的交通尖峰時間NO的濃度達到最高值,常常高達100ppb以上,但晚上NO排放減少,再加上與臭氧反應形成NO2,所以深夜都市地面的NO濃度很低,NO2的濃度在污染地區可達100到250ppb。
NOy • NOx: NO and NO2 NOx = NO + NO2 • NOy: NOx and their atmospheric oxidation products NOy=NOX+HNO3+HONO+NO3+N2O5 +HNO4+PAN+RONO2+ROONO2 • N2O and NH3 are not considered as NOy. • HNO3 is the major oxidation of NOx in the atmosphere. Because of its extreme water solubility, HNO3 is rapidly deposited on surface of water droplets. In the presence of NH3, HNO3 can form NH4NO3 aerosol.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濃度比([NO]/[ NO2])與新鮮度有關,在靠近排放源的地方[NO]/[ NO2]較高,遠離排放源則其值較小。在沒有主要污染源的郊區氮氧化物的濃度一般接近背景濃度。可是,在高空的大氣層中氮氧化物濃度能移動很長距離,這會導致遠離排放源的地方臭氧含量和酸性沉降物的升高。 NOx和NOy的濃度比有何意義?
NOx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 • 雖然暴露在高濃度的NO2可能傷害肺部和增加呼吸器官的疾病,但資料顯示暴露在濃度低於1880μg/m3的NO2對健康影響不大。 (WHO,1987) • NO2光解會引發光化學反應,NOx為對流層臭氧的前驅物。 • 二氧化氮會吸收短波長的藍光,所以高濃度的二氧化氮呈現出淡黃到紅褐的顏色,因此會影響可見度,氮氧化物也是大氣中細微粒的前趨物,細微粒也會降低大氣能見度,並影響天氣和氣候。 • 氮氧化物在大氣中反應產生硝酸,是酸雨和酸性沉降物中重要的物種,酸沉降會影響植物生長並破壞森林,硝酸鹽可作為肥料,這些養分會產生海灣水質的優養化(eutrophication)現象,引起藻類的大量繁殖和缺氧的狀況。 • 二氧化氮與織物染料反應能引起織物的褪色或發黃。
氨(NH3 , Ammonia) • Sources: 有機物厭氣分解,動物和其廢棄物,生物質燃燒,土壤腐殖質的氨化,使用肥料,燒煤,工業排放等。 • 背景濃度: 0.1-10 ppbv 。 • Sink processes: 與酸性物質反應,產生氣膠銨鹽,再經乾沉降或濕沉降去除。 • 大氣中生命期: 約10 days 。 • 參與降水中的化學反應,中和降水的酸度。
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 • 有各種不同定義 • 在台灣,「揮發性有機物空氣污染管制及排放標準」中對VOC的定義為: 指在一大氣壓下,測量所得初始沸點在攝氏二百五十度以下有機化合物之空氣污染物總稱。但不包括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碳酸鹽、碳酸銨、氰化物或硫氰化物等化合物。 • USEPAdefines a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 as “any compound of carbon, excluding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carbonic acid, metallic carbides or carbonates, and ammonium carbonate, which participates in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 通常指在常溫下其蒸氣壓大於0.01psi (0.0007atm, 70Pa),且其沸點小於260℃的有機液體和固體。
揮發性有機物 • 自然排放主要來自植物排放,少數則來自採煤區、油田天然氣及自然火災等 • 植物會排放VOC,因此稱為VOC的生物源(biogenic emission)。生物源所排放的VOC包含萜烯(terpene)、異戊二烯(isoprene)等,由植物與樹木所產生之萜烯分子可彼此結合而產生瀰漫在森林區之藍霧(blue haze)。生物排放源的特性除了與植物的種類有關外,另一方面它們的排放量與光合作用、日光強度及大氣溫度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生物排放源的影響在夏天午後的時段最為顯著。 • 人為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其來源相當龐雜,若以行業別觀點加以分類,則可分成工業、商業、住宅、車輛等 • 若依其排放特性加以區分,則可歸納為不完全燃燒、製程排放、油品揮發、溶劑使用及生物作用等五大類
VOC對健康與環境的影響 • 有些VOC具有惡臭,會造成心理的不適。 • 大氣環境中由於 VOCs 具有滲透、脂溶及揮發等特性,故極易經由皮膚接觸及呼吸系統而對人體造成危害,其侵害人體的對象主要為皮膚、呼吸系統、腎、肝、中樞神經系統等,且部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已被列為致癌物,例如苯等有機溶劑。 • VOCs 均具化學活性,是臭氧的前趨物,在陽光照射下,會與氮氧化物反應,產生光化學煙霧。 • 當VOCs濃度過高,容易在封閉性空間或作業環境中產生火災爆炸。
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 HC) • 只含碳和氫原子 • 甲烷在大氣中反應較慢,排除甲烷後其他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稱為非甲烷碳氫化合物(non-methane hydrocarbon, NMHC),NMHC代表參與大氣中光化學反應的碳氫化合物。 • 甲烷加上NMHC稱為總碳氫化合物(Total Hydrocarbon, THC)
NMHC • 種類很多,因來源而異。 • 自然界植物釋放的萜烯類化合物約佔全球NMHC總量的65% ,比人為排放量還要大,最主要的天然排放物是異戊二烯(isoprene)和單萜烯(monoterpene) 。 • 人為排放主要來自不完全燃燒、製程排放、油品揮發、溶劑使用及生物作用等。 • 可分為 : • 飽和 (單鍵, C-C) • 不飽和 (雙鍵/三鍵, C = C) • 不飽和碳氫化合物反應較快。 • 是都市光化學煙霧的前趨物。 • 揮發性的NMHC其碳原子數通常小於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