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425 Views
創傷後症候群 (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 的歷史. 莎士比亞( Shakespeare,1564-1616): 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 不斷強迫體驗,逃避反應,升高警覺性 Janet(1800): automatic emotional and physical fixation to trauma World War I: soldier’s heart, shell shock. PTSD 的定義. 依 DSM-IV 1993 的定義如下:
E N D
PTSD的歷史 • 莎士比亞(Shakespeare,1564-1616): 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不斷強迫體驗,逃避反應,升高警覺性 • Janet(1800): automatic emotional and physical fixation to trauma • World War I: soldier’s heart, shell shock
PTSD的定義 依DSM-IV 1993的定義如下: • 一個人經歷極度的創傷壓力事件而且出現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的反應;這樣的壓力事件如戰爭經驗、天災及強暴;隨後表現下列三大類症狀: • 此創傷壓力事件經由夢境或回憶持續被再體驗 • 對創傷相關的刺激產生逃避及對一般反應麻木 • 持續升高警覺性 • 若以上的症狀造成人際社會功能受損,而且持續一個月以上,則稱為PTSD。
PTSD的流行病學 • 25%-50%受災難衝擊的一般民眾,具有精神科的診斷。 • 以急性壓力症(ASD),及PTSD為主(兩者之區別為症狀之出現及持續時間,ASD為兩天以上,一個月以下,而PTSD為一個月以上) • 在各種創傷後發生PTSD的機率為5-75%,而在數年後的盛行率通常小於10%
PTSD的病因 • Stressor:並不一定要現場經歷,一般是指下述任何一種情境 • 直接經驗到真實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 嚴重傷害、 或對自己或他人身體的完整性造成威脅 • 目睹關於死亡、 受傷、 或對他人身體完整性產生威脅 • 知悉關於不可預期或暴力性的死亡、 嚴重的傷害、 或親近的人感受到死亡或傷害的威脅 • Biological factors: • Sympathetic activity:sympathetic tone • Neuroendocrine functions:hypothalamo-pituitary- adrenal axis dysfunction
PTSD的病因 • Psychological factors: • psychodynamic theory • cognitive and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 Behavior theory • Other causative factors: • group trauma • loss of community • media reminder • social support • previous experience
PTSD的Risk Factors • Intense exposure to death and injury • Exposure to survivors to dead bodies • Overwhelming life-threatening danger • Unexpected or first exposure to disaster • Intense initial phase • Manmade disaster with no warning • High impact ratios • Dependence on outside agencies • Exposure to prolonged stress
PTSD的預後 • 大部份都能恢復正常(70-90%) • 30%可以快速的恢復;40%遺留下輕微的症狀;20% 遺留下中度的症狀;10%沒有恢復,反而可能惡化
PTSD好的預後因子 • 快速發展症狀、 症狀持續時間短(<6 months) • 良好的病前功能 • 穩固而適當的社會支持 • 沒有其它身體或精神的相關疾病
PTSD的治療 • 藥物治療: (主要治療PTSD的附屬症狀,如憂慮、 焦慮及衝動,具有中度療效) • 抗鬱劑: SSRI、 TCA • 情緒穩定劑: 鋰鹽、tegretol、 inderal • 抗精神病劑: haldol • 抗焦慮劑:BZD • 其它輔助用藥: clonidine(對於驚嚇反應有效)
PTSD的治療 • 心理社會治療: • 危機處埋:主要強調,注重醫病關係的建立,可適時的給予支持、 教育、 發展調適機轉,促使患者討論及接受此創傷經驗,而逐漸回復較平穩的情緒狀態 • 個別心理治療:使患者能重新以較客觀與正確的角度來審視整個事件, 再設法連接與澄清此意念與患者生活上之矛盾,來改變創傷經驗所帶來之不良記憶與生活方式 • 認知行為治療:系統減敏法、教導病人發展處理壓力的方式 • 團體治療:分享創傷經驗及自團員間獲得支持 • 家族治療:促進家屬提供正向及適當的支持
Children in Disasters • 對於精神情感性的傷害常是被低估的 • 災難對於兒童心理的影響與年齡相關(發育年齡) • preschoolers:separation anxiety(睡眠中驚醒、 害怕一個人獨處 • school-age children:表現較不一致,可能表現漠不在乎或是有精神性的身體症狀 • adolescents:從事有益於大眾的事,如參與搜救
Risk factors for PTSD in Children • High intensity event • Injury to the child • Loss of parent or significant person • Fear of death • Fear of separation • Fear of recurrence of the disaster
The Elderly in Disasters • 以前的研究指出,老人相對於年輕人有較高的機會因遭遇災難而發生精神情感性傷害 • 目前以推翻此觀念,老人在身體機能方面的確不如年輕人,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提高精神情感性疾病 • 老人們的經驗在災難的恢復期常可提供寶貴的意見
Rescue Workers in Disasters • 參與救難的工作者在精神情感方面並不能免於災難的影響 • 這些工作者不僅侷限於參與搜救的工作者,也包含醫師、 護士、 和其它醫院成員 • 產生的症狀為:判斷危險的能力降低、 降低領導能力、 降低工作效率、 降低工作的協調性 • 90%的專業人員有好的技巧可以將情感方面的影響降到最低 • 所有的工作者以處理屍體的人員所造成精神情感的傷害最大
Low risk for PTSD in rescue workers • Prior disaster training • Specific disaster education • Maturity • Experience with prior disaster • Leadership type
Coping methods for rescue workers • Avoid humanization of the bodies • Do not look at the faces • Do not learn the names of the victims • Concentrate on the tasks at hand • Concentrate on the benefit to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