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k likes | 1.98k Views
2005 年高考 物理教学建议. 教学中的几次尝试 1. 自主学习再答疑(不怕难却怕新, 成效一般,知识欠扎实) 2. 自编习题互测再总结(盲目作题, 成效较显著,每日一题有泛化倾向) 3. 课前课后小测(重视,情感危机) 4. 落实考后满分(会而错,成效显著).
E N D
2005年高考 物理教学建议
教学中的几次尝试 1.自主学习再答疑(不怕难却怕新, 成效一般,知识欠扎实) 2.自编习题互测再总结(盲目作题, 成效较显著,每日一题有泛化倾向) 3.课前课后小测(重视,情感危机) 4.落实考后满分(会而错,成效显著)
纵观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名家对教与学的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成功之处。对教育这种多维的复杂的现象,各种学说也许都只探讨了它的一个侧面,就像物理学中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到最后统一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变换思维角度,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实验和总结,博采众长,把各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立体交叉筛选综合,就会逐渐接近终极目标。纵观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名家对教与学的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成功之处。对教育这种多维的复杂的现象,各种学说也许都只探讨了它的一个侧面,就像物理学中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到最后统一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变换思维角度,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实验和总结,博采众长,把各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立体交叉筛选综合,就会逐渐接近终极目标。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第一轮复习要依据“教学大纲”以教材为蓝本进行全面复习(高三课与高一、高二课不同)。第二轮复习要依据 “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大纲” 、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复习。第三轮(理综)复习针对性要强,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为目标(有考试就有应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启示之一 要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三维目标);学习有关考试评价改革的有关文件(多元评价);领会有关高考改革的信息;明确总复习教学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启示之二 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胜不骄、败不馁,保持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时刻暗示自己还行,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大(体力、智力、心理素质)。
启示之三 要结合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差异)的复习。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物理观念——自悟 学习习惯——养成 物理情景——经验 解题技巧——思维 方法能力——贯通 最佳效果——落实 学科素养——积累
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有些错误观念隐藏在潜意识里,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暴露出来,这就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发现和剔除这些错误观念。有的同学学习物理,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仍然没有好的效果,这往往是没有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造成的。问题稍一灵活,便不知所措,有时往往一开始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错误的,必然步入歧途。
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计算功的途径) 若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就恰好提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由它所受的合外力和它的初速度共同决定 重力约等于引力,引力提供卫星的向心力
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已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来判定安培力方向时,有唯一解,且安培力的方向既垂直于电流方向又垂直于磁场方向,也就是垂直于I和B所确定的平面。当变形用左手定则时,若已知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安培力方向两两垂直时,已知其中任何两个方向,可以直接用左手定则判知第三个的方向且有唯一解;若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不垂直,当已知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 判定安培力方向时有唯一解;当已知安培力方向和电流方向判定磁场方向时无唯一解。
解:导体棒在-q形成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右端出现感应正电荷,左端出现负电荷,结果使得棒内任一点都有-q点电荷产生的场强E1及棒上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E2 。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应有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于棒内中点,由-q点电荷产生的场强大小E1=kq /(r+L/2)2 ,方向水平向右。则棒上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大小E2 为kq /(r+L/2)2 ,方向水平向左。
问1:为什么不利用点电荷场强公式直接计算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问1:为什么不利用点电荷场强公式直接计算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 答:由点电荷场强公式E=KQ/r2,要计算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Q应为感应电荷的电量,而这个电量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这个电量,把它看成是一个点电荷也不正确。所以,要通过等效代替的方法计算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
问2:感应电荷的电量等于多少? 答:要确切的求出感应电荷的电量,高中物理是办不到的。但感应电荷是等量异号的,且少于点电荷-q的电量(电场线只有一部分终止在点电荷-q与正感应电荷之间)。有些学生用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反过来求感应电荷的电量,解法是这样的: 由于 E2 = kq /(r+L/2)2 =2KQ/(L/2)2 得出 Q=qL2/8(r+L/2) 这种解法只有能将感应电荷看成点电荷的时候才正确。而实际上棒上的感应电荷不能看成点电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电荷分布。所以上述求解欠妥。
问3:棒上的感应电荷在棒内产生的场强是不是匀强电场?问3:棒上的感应电荷在棒内产生的场强是不是匀强电场? 答: 不是匀强电场。如果该例题是求棒上感应电荷距棒左端L/3处在棒内产生的场强,求得的结果为kq/(r+2L/3)2 。显然与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不相等,所以棒上感应电荷在棒内产生的场强不是匀强电场。达到静电平衡时,由于棒上感应电荷与点电荷-q在棒内产生的场强处处等值反向,才使棒内场强处处为零,很明显就会得出不是匀强电场的结论。这与两块靠近的大小相等互相正对并且互相平行的金属板,在分别带等量的正电和负电的时候,它们间的电场,除边缘附近外,就是匀强电场不一样;也与长方体金属块垂直放入匀强电场中,感应电荷在金属块内形成匀强电场不一样。因为棒上的感应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且也不全在棒端。
问4:为什么不是带正电的右端电势高,带负电的左端电势低呢?问4:为什么不是带正电的右端电势高,带负电的左端电势低呢? 答:如果导体棒两端电势不相等,棒内的自由电子就会做定向移动,直到棒两端电势相等为止。当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而这是由点电荷-q和棒上感应的正、负电荷共同形成的。不要只单纯的由正电荷和负电荷来判断电势的高低。
问5:为什么棒的右端接地,跑掉的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呢?问5:为什么棒的右端接地,跑掉的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呢? 答:有些同学错误的认为,哪端接地,哪端的电荷就跑入大地,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无论棒的何处接地,都是棒上的负感应电荷跑入大地。这可以从几方面来理解,一是由形成电流的条件来看:导体棒的电势比大地的电势低(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所以无论棒的哪端接地,跑掉的都是负感应电荷。二是接地后,大地与导体棒形成一个大导体,重新达到静电平衡时,远端在大地,所跑入大地的是负感应电荷。三是负感应电荷受点电荷-q的排斥而入地,或等效的认为大地中部分正电荷被点电荷-q吸引到导体棒近端等等。
问6:导体棒接地后,棒右端的正感应电荷是否会变化?问6:导体棒接地后,棒右端的正感应电荷是否会变化? 答:导体棒接地时,棒上负感应电荷跑入大地,当重新达到静电平衡时,为保持导体棒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棒右端的正感应电荷比未接地时要增多。且由于原来导体棒不带电,接地后负感应电荷跑入大地,则棒上的净电荷为正电荷。
例:物体A放在物体B上,物体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已知mA=6㎏,mB=2㎏,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用16N的水平力F拉物体A,求2s 末物体B的速度。(g=10m/s2)
A F B
在分析该题时,有的同学认为A、B之间滑动摩擦力为:μmAg=12N,因为F=16N>12N,所以A、B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错误思路一经形成,导致全部解题过程的错误,解得aB=6m/s2,vB=at=12m/s。在分析该题时,有的同学认为A、B之间滑动摩擦力为:μmAg=12N,因为F=16N>12N,所以A、B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错误思路一经形成,导致全部解题过程的错误,解得aB=6m/s2,vB=at=12m/s。
究其原因是:如果B物体固定在地面上,A、B会发生相对滑动;现在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只要稍加判定,错误观念就会排除。对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若A、B发生相对滑动,则A物体的加速度aA=0.67m/s2,而aB=6m/s2,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究其原因是:如果B物体固定在地面上,A、B会发生相对滑动;现在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只要稍加判定,错误观念就会排除。对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若A、B发生相对滑动,则A物体的加速度aA=0.67m/s2,而aB=6m/s2,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所以A和B并未发生相对运动,A、B整体的加速度为2m/s2,此时A、B间的静摩擦力只有4N,可求得2s末物体B的速度为4m/s。所以A和B并未发生相对运动,A、B整体的加速度为2m/s2,此时A、B间的静摩擦力只有4N,可求得2s末物体B的速度为4m/s。
例:汽车正以v1=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s0=6m处有一辆自行车以v2=4m/s的速度作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刹车作加速度为a=-5m/s2的匀减速运动,求经过t=3s时,汽车与自行车相距多远。(8m)例:汽车正以v1=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s0=6m处有一辆自行车以v2=4m/s的速度作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刹车作加速度为a=-5m/s2的匀减速运动,求经过t=3s时,汽车与自行车相距多远。(8m)
汽车在刹车后2s已经停止运动,即刹车后3s内的位移与前2s内的位移相等。汽车在刹车后2s已经停止运动,即刹车后3s内的位移与前2s内的位移相等。 再分析过程中汽车是否撞上自行车,经分析两车不相撞。 最后得出结论:经过t=3s时,汽车与自行车相距8m。
例: 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o作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到达某点时,受到一个来自同一水平面上与小球初速度vo垂直的持续恒力F的作用,求作用时间t后小球的速度。若小球到达该点时,受到的是来自同一水平面上与小球初速度vo垂直的瞬间的冲撞,冲量大小为I,求时间t后小球的速度。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1)审题要确切,要学会自己审题(解题的第一要务在于阅读) (2)表达要严谨,书写要规范,论述要清楚(论述题要加强) (3)运算要准确,即要提高一次成功率
审题要养成:粗读、精读结合,概貌细节并重;注意将题中信息转化为已知的情景;善于发掘隐含条件,舍弃多余条件,抓住暗示技巧;注意回头看,即解题过程中再审题。抄题后作题不可取,他人念题后作题也不可取,因为考试时不可能抄题,也没有任何人提示你,抄题的过程和读音的变化都会对你有所启示。平常练习时就要养成独立地阅读题目,在此基础上准确地理解题意。审题要养成:粗读、精读结合,概貌细节并重;注意将题中信息转化为已知的情景;善于发掘隐含条件,舍弃多余条件,抓住暗示技巧;注意回头看,即解题过程中再审题。抄题后作题不可取,他人念题后作题也不可取,因为考试时不可能抄题,也没有任何人提示你,抄题的过程和读音的变化都会对你有所启示。平常练习时就要养成独立地阅读题目,在此基础上准确地理解题意。
例:(2002年高考理科 综合全国卷第30题) 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 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点,另一端分别挂有质量皆为m=1.00×10-2 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和+q,q=1.00×10-7C。A、B之间用第三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N/C的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平衡时 A、B球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求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不计两带电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
例:画出以下两个力的图示 (1)用16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0º角向左上方拉车。 (2)放在倾角为30º的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产生150N的压力。
例: 2002年3月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现把沙尘上扬后的情况简化为如下情景:v为竖直向上的风速,沙尘颗粒被扬起后悬浮在空中(不动)。这时风对沙尘的作用力相当于空气不动而沙尘以速度v竖直向下运动时所受的阻力。此阻力可用下式表达f=αρAv2,其中α为一系数,A为沙尘颗粒的截面积,ρ为空气密度。
(1)若沙尘的密度ρs=2.8×103kg·m-3,沙尘颗粒为球形,半径r=2.5×10-4m,地球表面处空气密度ρ0=1.25kg·m-3,α=0.45,试估算在地面附近,上述v的最小值v1。
(2)假定空气密度ρ随高度h的变化关系为ρ=ρ0(1-Ch),其中ρ0为h=0处的空气密度,C为一常量,C=1.18×10-4m-1,试估算当v=9.0m·s-1时扬沙的最大高度。(不考虑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
(1)在地面附近,沙尘扬起要能悬浮在空中,则空气阻力至少应与重力平衡,即αρ0Av12=mg(1)在地面附近,沙尘扬起要能悬浮在空中,则空气阻力至少应与重力平衡,即αρ0Av12=mg 代入数据解得v1=4.0m/s (2)用ρh、h分别表示v=9.0m·s-1时扬沙到达的最高处的空气密度和高度,由平衡条件得 αρhAv2=mg 代入数据得h=6.8×103m
表达要严谨,书写要规范 (1)设定表示各个物理量的字母。在解题过程中,凡是题目中已给出的物理量字母,解题时要用给出的物理量字母表示;凡是题目中未给出的物理量字母,在使用时必须先设定该物理量字母。对于常用物理量,最好设定为那些约定俗成的英文字母或希腊字母,以免造成误解。
在同一习题中,一个字母只应表示一个物理量,必须用同一字母表示多个物理量时,要利用角标加以区分,以免造成混淆。字母书写要规范,避免出现“V”与“U”,“g”与“q”混淆不清的现象出现。
(2)写出解题的理论依据。每列一个方程式,都要写出所根据的物理概念、规律或定理。列出基本方程后,方程的变换和求解过程不一定写得很详细,但应写出主要过程。(2)写出解题的理论依据。每列一个方程式,都要写出所根据的物理概念、规律或定理。列出基本方程后,方程的变换和求解过程不一定写得很详细,但应写出主要过程。
列方程时不宜用连等的写法,以免因等式中某一步发生错误而导致整个等式错误,即要先列分步方程,然后联立求解。要先列方程再代入数据,防止出现没有方程,只是关于一列数值的式子,使他人难以识别。
(3)描述出解题的关键环节。要用简明的文字或图示描述题目的研究对象、关键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宗旨是让他人看清楚你的思路。(3)描述出解题的关键环节。要用简明的文字或图示描述题目的研究对象、关键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宗旨是让他人看清楚你的思路。
对于较复杂的物理情景,可利用示意图大致表示出物理过程,有关物理量可在图中标出;列矢量方程时一般应先规定正方向;涉及势能时,如有必要应说明零势能面等等。对于较复杂的物理情景,可利用示意图大致表示出物理过程,有关物理量可在图中标出;列矢量方程时一般应先规定正方向;涉及势能时,如有必要应说明零势能面等等。
例:(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天津卷第23题)用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R,并求出电阻率ρ。例:(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天津卷第23题)用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R,并求出电阻率ρ。 给定电压表(内阻约为50kΩ)、电流表(内阻约为40Ω)、滑线变阻器、电源、电键、待测电阻(约为250Ω)及导线若干。 (1)画出测量R的电路图。
(2)图6中的6个点表示实验中测得的6组电流I、电压U的值,试写出根据此图求R值的步骤:(2)图6中的6个点表示实验中测得的6组电流I、电压U的值,试写出根据此图求R值的步骤: 求出的电阻值R=。(保留3位有效数字)
(3)待测电阻是一均匀材料制成的圆柱体,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测量其长度与直径,结果分别如图7、图8所示。由图可知其长度为,直径为。(3)待测电阻是一均匀材料制成的圆柱体,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测量其长度与直径,结果分别如图7、图8所示。由图可知其长度为,直径为。 (4)由以上数据可求出ρ=。(保留3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