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受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美國中輟學生的教育──記美國教育之旅 在奧克拉荷馬州的TULSA市 ,中輟學生的教育是從街頭開始的。 十六年前,當中等學校不斷的把「不適任」的學生送出校外, 小孩在街頭閒晃,被幫派、職場吸收成為大哥的小弟、老闆的廉價勞工時, 有另外一群人也在努力的吸收--吸收他們重新進入完整的人的世界、進入合理的社會。 他們在街頭招攬青少年,抓一個談一個,談教育應該符合人的需求而不是人符合教育的需求, 談尊重、談知識、談對人的相信與期待,最重要的,談人生的可能性; 他們走到青少年家裡,和青少年的父母聊,聊教育的重要、好的教養方式、好的對待態度; 回到家裡,和同事研究教材、討論教學方法。 當政府放棄教育這些小孩時,他們就佔馬路為學校,一佔就是十六年。 這就是STREET SCHOOL。奧克拉荷馬州的第一所另類學校(Alternative School,註)。 青少年的問題,在學校外面有人看不過去,學校裡面難道就一點表示都沒有嗎? 前來和我們介紹另類教育計畫(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的Mr. Richard Palazzo先生說: 長久以來,為了解決中輟學生的教育問題,公立學校裡一直有二種計畫在進行: 一種是類似補救教學的「留校輔導」或送到公辦的「另類學校」,稱做TYPE Ⅰ。 在那裡,有著來自各個班級課業落後、行為不檢(攜械吸毒、酗酒……)、常遲到早退、缺席天數過多、被停學、或已經輟學的學生。 計畫強調的精神是「加強課業輔導」與「行為矯正」,內容包含: 把學校教學的內容再教一遍,有時是把教材變得更簡單,作業更少; 也會教一些工作技能,職場禮儀。
在行為方面,就是制定更嚴格的常規,並強烈的要求學生遵守常規。 參觀TYPE Ⅰ學校的團員表示,去到那裡,還以為回到了台灣, 制服、高高的圍牆、水泥灰的校舍、板著臉孔的老師與安靜的校園,一樣不缺。 甚至枯燥乏味的課程與打瞌睡的小孩也一模一樣;和學生聊起天來,每個都說不喜歡這裡, 但又沒有權利選擇離開。 大家一路唏噓,沒想到來了進步的國家,還會看到退步的事情, 想著想著,忽然有個團員說:「怪怪的!很像少了一個東西。」 他們努力的想到底少了什麼?一直到聽到「啪!」的一聲,枯葉掉了下來,才恍然大悟-- 原來是少了打手心的聲音。 在這一點上,倒是沒有退步。 另一種另類教育計畫,稱做TYPE Ⅱ,是透過醫療系統進行的。 當有嚴重吸毒或酗酒問題的學生到醫院求助時,醫院除了提供藥物治療之外,也同時進行心理輔導,以及課業輔導。 兩個計畫都切實的落實,但成效如何?Mr. Richard Palazzo斬釘截鐵的說:「幾乎完全無效。」 第一種的失敗率是最高的,學生不是在計畫裡混畢業,就是最後終於跑不見人影,也就無從「教育」。 第二種雖然有助於藥癮以及酗酒問題的改善,但一來成本太高,二來戒毒戒酒之後幾年,再犯的比率還是很高。 二種方式都失敗,那怎麼辦呢?Mr. Richard Palazzo緩慢而堅定的說, 「所以,需要第三種方式。」也就是十幾年來STREET SCHOOL的方式。 因為,每年STREET SCHOOL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學生符合他們的教育或僱用目標。 Mr. Richard Palazzo 曾經是STREET SCHOOL的校長,當政府、社會視輟學青少年為社會亂源的時候,
他正在街頭奔走,一邊「撿拾」被學校趕出來的青少年,一邊對抗要求他們遷校的鄰居, 以及十幾年來沒有停止送青少年「上街頭」的公立學校教育。 現在,Mr. Richard Palazzo 是Tulsa市的另類教育計畫負責人,負責規畫各學區的另類教育。 也因此,他有機會向政府推荐STREET SCHOOL的模式,在各學區成立公立的、以STREET SCHOOL的教育方式為藍本的另類學校。 教育不是也不應該是個「懲罰」STREET SCHOOL的方式說穿了其實一點都不特別, Mr. Richard Palazzo說:「首先,另類教育計畫不是也不應該是個『懲罰』。 只有我們真心想要教育這群青少年,我們才可能營造出可以教育的環境。 而且,我們的校園環境並不是那樣的合理。」言下之意,好像是,倒底誰該被懲罰還不知道呢? 「其次,要把這些學生視為一個『成人』來對待。」Mr. Richard Palazzo繼續說, 「面對這樣的學生,第一個遭遇的問題就是學生沒有動機, 他們正是因為在一般學校失去了上學、受教育的動機,才會淪落至此。 強迫就學,只會讓動機更消弱。 學生在學校因為種種的問題,被判定要找一個另類學校就讀,『處罰』到這裡就應該結束,剩下來就是教育的工作。 讓學生選擇他想要去的另類學校,讓學校裡所有的學生都是自願入學的, 相信他們的決定與毅力,動機的問題才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Mr. Richard Palazzo口中的「另類學校」並不是以「矯治」為目的, 相反的,是積極的希望能引導學生回到主流教育體制,並在其中獲得成功。 所以他們研究創新的教學技術,提供更多的諮商人員,更多個別化課程,
彈性的課程安排,較低的師/生比(1:15)和較支持性的教室環境。 花費呢?為這樣的小孩付出這麼多,值得嗎? Mr. Richard Palazzo說:「受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 註:另類學校在美國特指為中輟、停學等學生所辦的學校。 去年,教育部說要協助體制外學校(森林小學、種籽學苑、雅歌小學、全人中學)合法化時, 即欲以「另類學校」名稱概括之。 但因有混淆視聽之嫌,遭體制外學校拒絕資料來源:http://www.kbes.tnc.edu.tw/~school/html/p3/3-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