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62 Views
手 足 口 病 ( Hand food mouth disease , HFMD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 梁连春 83997162 , llc671215@sohu.com. 概述.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发热、出疹性急性传染病。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20 多种 ( 型 ) 主要病源为柯萨奇 A16 型和肠道病毒 71 ( EV71 型). 概述. 多发生 5 岁以下婴幼儿,尤以 3 岁以下多发
E N D
手 足 口 病(Hand food mouth disease,HFMD)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 梁连春 83997162,llc671215@sohu.com
概述 •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发热、出疹性急性传染病。 •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 主要病源为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71(EV71型)
概述 • 多发生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多发 • 临床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特征;少数患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病原体 • 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 • 埃可病毒 • 柯萨奇病毒---CoxA:16、4、5、7、9、10型;CoxB:2、5、13埃可病毒) • 新型肠道病毒---EV68、69、70、71型 • 常见病原体 • CoxA16 • EV71
病原体 • EV71无脂质包膜 • 神经毒性仅次于脊髓灰质炎病毒 • 目前无疫苗和特殊治疗药物、预防难度大 •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
病原体 • 抵抗力 • 病毒无脂质包膜 • 适合在湿热环境生存与传播。 • 对酒精、来苏,对乙醚、去氯胆酸不敏感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含氯消毒剂、甲醛、碘酒均可使之灭火。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 1958年分离CoxV 1959年提出HFMD 1969年美国首次确认EV71 。 世界流行概况
1975年保加利亚以CNS为临床特征EV71感染 ----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 世界流行概况
1997年马来西亚——由EV71引起的HFMD。共有2628人发病,死亡29例,平均年龄1.5 岁,病程仅2天 世界流行概况
1981年上海首次发现HFMD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HFMD,的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 1995年武汉---EV71引起HFMD 我国流行概况
1998年,台湾流行EV71感染引起HFMD和疱疹性咽峡炎,129106个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1998年,台湾流行EV71感染引起HFMD和疱疹性咽峡炎,129106个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 我国流行概况
我国流行概况 • 2007年,全国共报告83344例,死亡17例,仅山东省病例39606例。 •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上万例手足口病病例报告
传染源 • 本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健康携带者(或隐性感染者) •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 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
传播途径 •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 也可经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 可通过唾液、疱疹液 、粪便等污染 可通过咳嗽、喷嚏、 谈话等造成经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 • 本病无交叉免疫 • 患过本病后如不注意预防 • 还会再患别的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4-9月 ≤3岁易感
两次病毒血症学说 接触病毒后在上呼吸道、肠道局部淋巴结增值-----第一次病毒血症-----全身单核巨噬系统增值----二次病毒血症 心、肺、脑等重要脏器 发病机理
病理变化 • CNS • 脑膜充血、出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 • 淋巴、单核细胞增生------血管套 •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灶---微脓肿 • 胶质细胞增生、嗜神经现象 • 梗死灶中性粒细胞增生
病理变化 • 肺部变化 • 炎症分布广泛 • 肺间质水肿 • 肺淤血、肺泡腔出血、透明膜形成 • 肺泡腔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病理变化 • 肠道 •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 粘膜下淋巴细胞增生,滤泡形成; • 集合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
病理变化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 血管淋巴套
病理变化 胶质小结 脑组织 软化灶
临床表现 • 临床类型 • 隐性感染1%, • 普通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10%), • 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呼吸衰竭等重症患儿
临床表现 • 大部分肠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为轻型病例, • 临床主要症状为手、足、口和肛周有皮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倦怠﹑乏力等症状,预后良好。 • 少数病例由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脑炎、肺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为3~7天 • 多数病人起病急,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会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摄氏度左右。 • 疱疹性咽峡炎并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出现皮疹。
皮疹特点: 时间:病后1~2日 部位:手、足、口腔、臀及四肢;口腔粘膜疹出现早,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 早期斑丘疹、疱疹、溃疡,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因此引起的疼痛,常使患儿流涎或拒食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其它表现 • 咳嗽、流涕 •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 高热惊厥、抽搐、肌痉挛、共济失调、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 • 休克、昏迷
临床表现 • 临床特点总结 • 四不像:皮疹不像蚊虫咬、药物疹、口唇疱 疹、水痘; •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 病重儿童无皮疹或皮疹不典型占一半以上。
临床表现 • 重症病例-----伴有下列表现之一: • 持续高热不退; • 肌无力、肢体抖动、抽搐等加重,意识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 •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异常; • 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紫绀,肺部湿罗音增多或出现肺实变体征;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5×109/L)或显著降低(<2×109/L); • 血糖明显升高(>9mmol/L); • 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
临床表现 • 少数患者在短期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伤,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X线胸片: 肺纹理增强,点片状、大片状(右侧多见)、网格状 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 MRI: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严重。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重症病人升高,可大于15×109/L, • 生化:ALT等酶升高,血糖升高,部分很明显。 • CSF:Wbc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氯化物正常。
实验室检查 • 病毒分离 •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 血清学检验 •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 核酸检验 •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诊断 • 临床诊断 • 流行病学史 • 典型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诊断 • 确诊依据 •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 • EV71核酸检测阳性、 • 分离出EV71病毒 • 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治疗原则 • 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 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 • 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 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治疗原则 •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 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治疗原则 • 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 治疗休克; •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預防 • 保持空氣流通 • 在流行季节要少带孩子 到公共场所游玩 • 教育孩子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 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