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55 Views
英國國家美術館. 《 那不勒斯的一堵牆 》 ( A Wall in Naples ),作者 Thomas Jones ( 1743–1803 ),作於 1782 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位於“英國最漂亮的廣場”特拉法加廣場( Trafalgar Square )。雖然只有 2300 幅 13-19 世紀的繪畫作品,但是,這座博物館每一年的參觀人數高居世界第四位( 460 萬),僅次於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E N D
英國國家美術館 《那不勒斯的一堵牆》(A Wall in Naples),作者Thomas Jones(1743–1803),作於1782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位於“英國最漂亮的廣場”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雖然只有2300幅13-19世紀的繪畫作品,但是,這座博物館每一年的參觀人數高居世界第四位(460萬),僅次於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戴草帽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in a Straw Hat),作者Elisabeth-Louise Vigée-Lebrun(1755-1842)。 作於1782年。這位女畫家,畫了很多自畫像,或者和她的女兒的“合影”的畫像。1782年:英美停戰,簽訂巴黎協定,美國正式獨立;歐洲科學家又發現兩種新的化學元素;瓦特進一步完善了蒸汽機並在1782年被批准了蒸汽機新專利,英國工業革命跨入新階段;瑞士科學家首次發現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等。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閉關鎖國,社會停滯,沒有任何發明創造,但被稱為“盛世”。
從藏品的數量來說,在“年參觀數量超過200萬”的世界16家博物館中,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可能是最少的:英國政府在1824年購買了36幅作品,開辦了這間博物館。以後逐年增加,現在也僅僅只有2300件。 如果從藏品的品質來看,英國國家博物館,搜集購買了13-19 世紀的幾乎每一個藝術巨匠和大師的作品。 在這座博物館開辦之前10年,1815年,英國聯合歐洲各國,徹底擊敗了拿破崙。 從此,英國成為世界霸主:這一霸主地位,維持了100年,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建造是為了紀念“特拉法加大海戰”(Battle of Trafalga):1805年10月21日,英國皇家海軍以少勝多,徹底摧毀拿破崙的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的一次大海戰。 現在,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即按照15-16-17-18-19世紀的順序,看看英國國家美術館的一些作品。
這是西方繪畫史上,歷史最久的最複雜的作品之一,作於15世紀:1434年。作者Jan van Eyck(1390-1441)。 • 這幅作品沒有名稱,在英文中命名為:The Arnolfini Portrait, The Arnolfini Wedding, The Arnolfini Marriage, The Arnolfini Double Portrait 等。注意女子的服飾,傢俱和燈具等的細部描繪。 • 十五世紀的作品
《維納斯和馬爾斯》(Venus and Mars),作者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作於1483年。
《粉紅色的聖母》(Madonna of the Pinks),作者拉斐爾(1483-1520),作於1506-1507年。 十六世紀的作品
《治癒麻風病人》(The Raising of Lazarus),作者Sebastiano del Piombo,作於1517-1519年。
《戴安娜和亞克托安》(Diana and Actaeon),作者提香(Titian,1485-1576),作於1557-1559年。
這幅作品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匠提香“最偉大的作品之一”。2009年,英國國家美術館和蘇格蘭國家美術館以5,000萬英鎊的價格購買了這件作品,並且按照“五年一次輪換”的辦法,分別在這兩個英國美術館展出。 希臘神話:月亮女神和狩獵女神,戴安娜,正在洗澡的時候,帶著一群兇猛獵犬狩獵的亞克托安無意中撞見了一絲不掛的女神。亞克托安被戴安娜的美麗震驚了,呆呆看著動不了了,而戴安娜則非常憤怒被人看到,她把亞克托安變成了一頭雄鹿,於是“狩獵者變成了被狩獵者”:亞克托安帶來的獵犬們把這頭雄鹿(即亞克托安)撕碎了。
《巴克斯和阿裏阿德涅》(Bacchus and Ariadne),作者提香(Titian,1485-1576),作於1520年。
這幅作品也是提香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本來,費拉拉公爵( Duke of Ferrara)預先付款請拉斐爾繪製一幅準備私人收藏的《巴克斯的凱旋》,1520年拉斐爾去世時,這幅作品仍未完成,這筆預付款就轉給了提香,繪製出上面的作品。 希臘神話:克里特島的米諾斯國王的公主,阿裏阿德涅(Ariadne)幫助希臘英雄帕休斯(Theseus)殺死牛頭怪獸後,兩人乘船私奔,離開了克里特島。但是“帕休斯和阿裏阿德涅在一起,感覺並不快樂”(見《荷馬史詩》)。於是帕休斯在納克索斯島(Naxos Island)留下了熱戀著他的情人阿裏阿德涅,自己獨自乘船遠去。 這時,很多野獸出來準備攻擊阿裏阿德涅。酒神巴克斯帶著一批醉醺醺的狂歡的人群,乘著兩隻獵豹(cheetah)拉著的四輪馬車路過這裏。畫面中,帕休斯的船隻已經遠去,巴克斯跳起到半空中,試圖保護阿裏阿德涅,“巴克斯第一眼就愛上了阿裏阿德涅”,“他把阿裏阿德涅的公主王冠丟到天上,化成了群星”,然後兩人結為夫妻。還有的希臘神話版本說:巴克斯愛上了阿裏阿德涅,他要求帕休斯把阿裏阿德涅給他留在納克索斯島(Naxos Island),也有的版本說,阿裏阿德涅留在納克索斯島(Naxos Island)上準備自殺。 總之,阿裏阿德涅雖然幫助了帕休斯,並且和他私奔了,但是最後沒有嫁給帕休斯。
《銀河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Milky Way),作者Jacopo Tintoretto(1518-1594)。作於1575年。
《莎樂美與施洗者約翰的頭顱》(Salome with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作者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這是《聖經》中的一個著名典故。
《被蜥蜴咬了的男孩》(Boy Bitten by a Lizard),作者Caravaggio(1571-1610)。作於1593-1594年。
《伊蘇斯戰役後,波斯皇帝大流士的全家在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朋友赫菲斯定面前》(Family of persian king Darius before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his friend Hephaestion after Battle of Issus),作者Paolo Veronese(1528-1588),文藝復興時代的威尼斯畫家。這幅作品作於1565-1570年。
西元前333年,希臘的亞歷山大帝與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三世在安納托利亞(Anatolia)進行了一場西方歷史上著名的大規模會戰,史稱伊蘇斯戰役(Battle of Issus):4 萬希臘軍隊對陣12 萬波斯軍隊(詳細軍隊資料,不同來源說法不一),希臘大勝,波斯軍隊傷亡殆盡(傷亡11 萬人)。 大流士三世此後屢戰屢敗,逃跑途中被部下殺害,獻給亞歷山大帝。亞歷山大大帝處死了叛徒,厚葬了大流士三世。不述。 伊蘇斯戰役中,大流士的妻子和女兒被俘,幾個月後希臘軍隊攻下了波斯帝國首都蘇薩(Susa),大流士全家被俘。 伊蘇斯戰役第二年,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為了融合希臘民族和波斯民族,舉行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集體婚禮”:蘇薩集體婚禮(The Susa Weddings,右圖),按照亞歷山大大帝的命令,大約九千名(一說超過一萬名)希臘將士集體迎娶了波斯王族和貴族的女兒。當時,希臘和波斯的風俗,都允許娶多位妻子。亞歷山大大帝當時已婚,參加薩蘇集體婚禮的大部分希臘將士,也都已經有希臘妻子。這幅作品描述的就是這個故事。
《主啊,你要去哪里?》(Domine,quo vadis?),作者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作於1602。 歷史典故: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他把羅馬城大火歸罪於基督徒,打算處死身為第一任羅馬教皇的彼得(耶穌的12門徒之一)。在眾人的勸說下,彼得下決心離開羅馬。當他出城走到羅馬郊外的時候,看見耶穌迎面走來。彼得很奇怪,問道:“主呀,你要去哪里?”(拉丁語:Domine,quo vadis?)耶穌說:“我要去羅馬,再釘一次十字架”。彼得聽了,幡然醒悟,毅然決然地返回羅馬殉道,被羅馬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他要求把自己倒釘在十字架上。原因是彼得認為自己不配用與耶穌同樣的方式釘十字架。在彼得的墓地上,建造了梵蒂岡建築群:聖彼得大教堂等。 在羅馬郊外彼得遇見耶穌的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個教堂,名字就叫做Church of Domine Quo Vadis教堂。
參孫(Samson)的故事比較著名:他力大無窮,他的神力來自耶和華。他曾經手無寸鐵地單獨一人殺死過獅子。參孫殺死很多非利士人(Philistines),燒毀他們的財產和莊稼。最多一次,參孫殺死過一千個非利士人。在與非利士人的鬥爭中,參孫帶領猶太人大約20年。後來參孫愛上了大利拉(Delilah),但“大利拉背叛了參孫,而且是為了金錢背叛參孫”。她追問參孫力量的來源,參孫說來自耶和華,因他屬於拿細耳人(Nazirite),如果剪去他的頭髮,神力就沒有了。 於是,大利拉剪掉正在睡覺的參孫的頭髮,非利士人把失去神力的參孫抓住,挖掉他的雙眼,像奴隸一樣在監獄裏推磨。到了大袞神(Dagon,非利士人的主神)獻祭的日子,非利士人把參孫帶到崇拜大袞神的神廟,讓他站在兩根大柱子中間,戲弄他。這時參孫的頭髮已長得夠長了。參孫向耶和華說:“求你賜我一次力量。”然後參孫抱住兩根柱子,靠著上帝的神助推倒了大廳,參孫和很多非利士人都被壓死了,“參孫死時所殺的人比活著所殺的還多”。 直到現在,參孫的故事仍然是西方很多藝術作品的題材。這是有關的著名繪畫作品之一。
《參孫和大利拉》(Samson and Delilah),作者魯本斯(Rubens,1577-1640),作於1609-1610年。
《伯沙撒的盛宴》(‘Belshazzar’s Feast),作者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作於1635年。 這是一個歷史典故:據《聖經》的“但以理書”(Book of Daniel)記載,新巴比倫王國(前626年-前539年)鼎盛時期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前605-前562)在滅亡以色列的時候,從耶路撒冷的猶太聖殿(第一聖殿)裏掠走了很多金銀製作的聖器。他後來的繼承者,新巴比倫王國的末代國王伯沙撒(Belshazzar),竟然拿著這些來自猶太聖殿的聖器祭奠和讚美“金銀銅鐵木石的神”,並且在盛宴上大吃大喝,酩酊大醉。 這時,突然出現了一隻“不具備身體的人的手指”(disembodied fingers of a human hand)在牆上寫下警示文字(The writing on the wall),“預言了新巴比倫王國的滅亡”:伯沙撒僅僅統治了七年,波斯帝國就攻陷了巴比倫,伯沙撒也被殺死了。50年前,被尼布甲尼撒二世俘虜到巴比倫的猶太人,被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放回耶路撒冷,所有聖器也歸還以色列,重建聖殿。 後來,“寫在牆上的文字”(The writing on the wall),就成為一句西方的成語。 這幅作品,抓住了末代國王伯沙撒看到來自上帝的警告文字時,大驚失色的情景。
《伯沙撒的盛宴》(‘Belshazzar’s Feast),作者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作於1635年。
《聖烏蘇拉啟航的海港》(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Saint Ursula),作者Claude Lorrain(1600-1682),作於1641年。這個傳奇的起源是德國科隆,但是缺乏歷史證據:基督教會稱,烏蘇拉是一位基督教聖女,羅馬-不列顛的公主,她帶領大約11,000名處女信徒從英國航海到歐洲尋找她未來的丈夫,這些女孩子在一起大屠殺中全部被砍頭殺死。 但是,現代考古發現:德國科隆屠殺了僅僅11名少女殉教者,當地發現的大量屍骨不清楚是什麼人的遺骸。
《示巴女王在裝船待發》(The Embarkat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作者Claude Lorrain(1600-1682)。作於1648年。在所羅門王時代,古代以色列達到富有的巔峰,很多外國人來訪問,其中唯一的女性外國君主就是示巴女王。
《Delft的一個房子的院子》(Courtyard of a House in Delft),作者Pieter de Hooch(1629-1684 )。作於1658年。
《天上和地上的兩個三位一體》(The Heavenly and Earthly Trinities),作者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8-1682)。作於1675-1682年。
《米德爾哈尼斯的小路》(The alley at Middelharnis),作者Meindert Hobbema(1638-1709)。作於1689年。
《刻法羅斯與歐若拉》(Cephalus and Aurora),作者Nicolas Poussin作于1627年。歐若拉是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或者曙光女神,非常美麗,每天早晨升到天上宣佈黎明的來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歐若拉的情人很多,其中一個是她在森林中誘惑回來的刻法羅斯。但是刻法羅斯原來已有妻子,所以刻法羅斯要求回去,上圖描述的就是歐若拉拖住她的情人不放的情景。
《金牛犢的崇拜》(The adoration of the golden calf),作者Nicolas Poussin(1594 -1665)。作於1633-1636年。 希伯來《聖經》記載:摩西(Moses)到西奈山(Mount Sinai)去尋找上帝時,摩西的哥哥,以色列祭司亞倫(Aaron)為製造了一個金牛犢以取悅以色列人:當時摩西要在西奈山上逗留40天,跟隨摩西的12個部落的以色列人都有些不放心,要求亞倫製作了這個真實偶像以供崇拜和安定人心。但是《摩西十誡》之一就是“禁止偶像崇拜”。
《一條蛇殺死了一個人的時候的風景》(Landscape with a man killed by a snake),作者Nicolas Poussin(1594 -1665)。作於1648年。
《通姦被捉的女人》(The Woman taken in Adultery),作者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作於1644年。這件作品的時間,正是清軍入關(1844)的那一年。 根據《聖經》記載:人們抓住了一個通姦的女人,把她交給耶穌處理。耶穌問:“你們認為應該怎麼辦?”人們激憤地說:“用石頭打死她”。耶穌說:“好吧,你們誰認為自己是乾淨的,誰就用石頭打她吧”。人們沉默了,然後一個人溜走了,又一個人溜走了:最後,整個房間的人都消失了。耶穌對這個女孩說:“你也可以走了”。
十八世紀的作品 《在空氣泵中對一隻鳥進行的一項實驗》(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 ),作者Joseph Wright (1734–1797)。作於1768年。這段時期,正是英國的工業革命時代。這幅作品描述了當時發現的一個現象:如果沒有氧氣,鳥就會死亡,這項實驗曾經在很多觀眾面前多次重現,大部分人關注實驗結果,也有少數人關心鳥的命運。
《石匠的院子》(The Stonemason's Yard),作者Giovanni Antonio Canal(1697-1768),作於1725年。
《大運河上的划船比賽》(A Regatta on the Grand Canal),作者Giovanni Antonio Canal(1697-1768),作於1740年。這裏,“大運河”是“水城”威尼斯的一個景觀。
《伯爵夫人的上午接見》(The Countess's Morning Levee),作者William Hogarth(1697–1764),作於1743-1745年。這是一組六幅繪畫《Marriage à-la-mode series》之一
《時間下令老年摧毀美麗》(Time orders Old Age to destroy Beauty),作者Pompeo Batoni(1708-1787),作於1746年。這幅作品的名稱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人生道理:美貌必定隨著時間逝去,必須珍惜青春。
《巴納斯特·塔爾頓爵士的肖像》(Portrait of Sir Banastre Tarleton),作者Sir Joshua Reynolds爵士(1723 -1792)。作于1782年,英美停戰,簽訂巴黎協議的那一年。
《普賽克向她的姐妹們顯示丘比特給她的禮物》(Psyche showing her Sisters her Gifts from Cupid),作者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作於1753年。
《Whistlejacket》,作者George Stubbs(1724-1806)。 • 這幅《Whistlejacket》是以擅長畫馬著稱的George Stubbs在1762年的一件經典之作,“巨大的292 x 246.4 cm的畫面上既沒有背景也沒有人物”,只是描繪了英國貴族羅金漢侯爵(Marquess of Rockingham)的一匹漂亮的賽馬。 •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將這幅作品譽為“阿拉伯純種馬完美無瑕的巔峰之作”。
十九世紀的作品 《乾草車》(The Hay Wain),作者John Constable(1776-1837)。作於1821年。
《1554年在倫敦塔處決簡·格雷小姐》作者Paul Delaroche(1797-1859)。作於1833年。 簡·格雷小姐是英國王室公主,信仰新教,曾在1553年短期登上英國王位,時間僅為9天(一說13天)。信仰天主教的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在位1553-1558=5年121天)率軍打敗了支持簡·格雷小姐的軍隊,登上王位。她要求簡·格雷小姐改信天主教,簡·格雷小姐不同意,被瑪麗下令處死。 簡·格雷小姐被處死時,年僅16歲。被稱為“血腥的瑪麗”。瑪麗在位5年後死去,繼位的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又改回來,繼續信仰新教。
《Tuileries的音樂》(Music in the Tuileries),作者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作於1862年。這是馬奈的早期作品之一,不清楚當時的Tuileries gardens花園是否就是這個模樣,“可以想像出音樂聲和談話聲”。
《雨傘》(The Umbrellas),作者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作於1881-1885年。
《向日葵》(Sunflowers),作者梵古(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作於1888年。梵古長期患有精神病,37歲自殺身亡。他的這幅作品非常著名:因為估價金額非常高。
《花叢中的奧菲利婭》(Ophelia Among the Flowers),作者Bertrand-Jean Redon(1840-1916),作於1905-1908年。奧菲利婭是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米雷特》中的女主角。
特拉法加廣場與 特拉法加大海戰 特拉法加廣場,英國國家美術館。
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建造是為了紀念特拉法加大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1805年10月21日,英國皇家海軍,以少勝多,徹底摧毀了拿破崙的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具體資料如下:33艘英國軍艦,擊敗了41艘法國和西班牙軍艦 法國軍艦被擊沉1艘,被俘21艘,法國海軍司令也被俘虜 英國軍艦無一損毀 雙方人員傷亡大約1:8.3(1,666人:13,781人),即法國西班牙的傷亡是英國的八倍多 英國海軍司令威爾遜上將(Nelson),在戰役快結束時,身中流彈陣亡 威爾遜上將,從此被譽為英國的民族英雄,他的雕像豎立在特拉法加廣場。 威爾遜上將,在特拉法加大海戰中的旗艦,勝利號(Victory),現在倫敦展出(見後圖)。
這幅作品“沒有名稱”,描述了英國皇家海軍,戰勝拿破崙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的的特拉法加大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1805年10月21日),作者Auguste Mayer(1805-1890),作於1836年。
威爾遜上將,在特拉法加大海戰中的旗艦,勝利號(Victory)。威爾遜上將,在特拉法加大海戰中的旗艦,勝利號(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