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2012/12/05

建構 學習共同體 的校園 協同 / 合作 學習 . 授業研究 Collaborative/cooperative Learning . Lesson Study. 張錫勳 / 新北市三和國中校長. 2012/12/05. 參考資料. 學習共同體. 佐藤學 : 《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 天下雜誌 佐藤學: 《 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 》 華東師大出版 佐藤學: 《 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 》 華東師大出版 陳大偉: 《 怎樣觀課議課 》 四川教育出版社.

zahi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2/12/05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建構學習共同體的校園 協同/合作 學習 .授業研究 Collaborative/cooperative Learning . Lesson Study 張錫勳/ 新北市三和國中校長 2012/12/05

  2. 參考資料 學習共同體 • 佐藤學:《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天下雜誌 • 佐藤學:《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華東師大出版 • 佐藤學:《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華東師大出版 • 陳大偉:《怎樣觀課議課 》四川教育出版社

  3.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為什麼亞洲的孩子紛紛從學習中逃走? —佐藤學

  4.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果老師總是認為: • 學生就是不喜歡學習。 • 教學時間總是不夠。 • 要學會,就要反覆練習。 • 不能力分組,好學生都給耽誤了。 • 小組討論浪費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 • 小組討論吵吵鬧鬧,會影響課堂秩序。 • 進課堂觀課會干擾教師教學。 • 結果:多數學生從學習中逃走!

  5.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果老師的教學總是: • 心中無學生。 • 對學生的期望偏低。 • 提問缺乏啓發性與挑戰性。 • 未能因應學生能力與需求,調整教學策略或教學內容。 • 學生呆座,教師獨白。 • 只管自己的教,不管學生的學。 • 單向傳授灌輸,學生缺乏參與機會,師生互動不足。 • 結果:多數學生從學習中逃走!

  6.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我們應該開始認真思考: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 大班教學中如何關照每位學生的發展? • 大班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 • 大班教學中如何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

  7.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 問題不在老師如何「教學」,而是怎樣讓學生不再逃避學習! • 為匠者,授之以魚,為師者,授之以漁! • 教育現場少數菁英得利、多數「陪公子念書」的結構,應該要徹底改變。 • 唯有保障每個學生的「學習權」,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理想。

  8.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 教師的責任,不在於追趕教科書的內容,老師的工作不再是怎樣把知識教給孩子,而是在於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 • 從教師獨白的教學,轉向教師傾聽、串聯、反芻的教學。 • 課堂教學要從傳遞、講解、評價轉向觸發、交流、分享。 • 要教導學生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方式,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

  9.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 傳統的同步教學(相同的學習目標/時間/速度/內容)削弱了學習的體驗、放棄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忽略了學生的興趣,用以換取教學效率。 • 學習並非在一致之下產生,而是在差異中形成。 • 歐美國家的中小學,已經成功從《以教科書和黑板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協同教學為中心》的模式。透過主題課程、單元學習和小組協同學習,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同時也維持高品質的學習內容。

  10.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最令人感動的是,學校 中的寧靜、自然的對話、孩子們上課互相 學習的氛圍、及每一位教師敞開教室大門, 謙虛地與同僚互相學習。—佐藤學

  11.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日本佐藤學教授致力於推動建構中小學成為「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學校(學習型學校)的教育改革運動。 • 建構學習共同體學校的三大課題: • 創造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交響樂般的學習) (協同學習/合作學習-學生:探究/反思/表達;教師:傾聽/串聯/反芻) • 建立教師的同僚性(collegiality)/ 學習社群 (授業研究-相互公開教學的教師文化) • 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 (從參觀教學轉向參與教學)

  12.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創造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 • 改變為考試而 教/學 的課堂文化 • 型塑課堂的傾聽關係 • 為考試而唸書(應試教學): • 課堂風景:學生排排面向黑板筆記/呆座,教師手捧教科書獨白。 • 教/學型態:教師-傳遞、講解、評價;學生-習得、記憶、鞏固。 • 學習是個人自學自習的,師生及生生間無對話/合作關係。 • 為學習而學習(真正的學習): • 課堂風景:ㄇ字形或扇形的小組座位,進行交響樂般的教學-活動、小組學習、分享表達。 • 教/學型態:教師-觸發、交流、分享/傾聽、串聯、反芻;學生-探究、反思、表達。 • 學習是同儕間的互助互惠,師生及生生間傾聽對話/合作學習。

  13.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創造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 • 改變為考試而 教/學的課堂文化 • 型塑課堂的傾聽關係 • 傳統的課堂,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大部分時間一直「說」,卻忘了「 聽」的重要性。 • 課堂中教師「聽」的能力,不僅只是聽孩子的發表內容或意見,而是 透過「聽」的方式,肯定孩子的存在,給予歸屬感。 • 也因為能夠「聽」孩子的聲音,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 學習領域,以更多角度看不同事情。

  14.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建立教師的同僚性(學習社群) • 改變形式化的校本研習/教學觀摩 • 打破教師間的藩籬,構成「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學習圈。 • 構成教師們學習圈的第一步,就是將教室的門打開,讓其他教師能進入互相學習,每一位教師,不論是新手或是經驗豐富的教師,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出發點相互學習。 • 傳統的教學觀摩,授課教師常常被評價或打分數,在被評鑑的壓力下,教師們漸漸的關上教室的門,只專注於自己的課堂教學。 • 在教室觀察中,教師要能夠脫離評論的方式,用「省察」的態度,觀察自己及他人的上課情形,觀察者與授課教師是站在同一平面,把觀察的班級當作自己的學生,一起思考同樣狀況發生時,自己的處理方式。

  15.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建立教師的同僚性(學習社群) • 改變形式化的校本研習/教學觀摩 • 打破教師間的藩籬,構成「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學習圈。 • 定期開放教室觀察研究,根據所看到的事實,不管是學生的表情變化或是任何教與學的事件,都能夠培養自己「發覺」及「反思」的能力,再透過「省察」與理論的相互結合,構成內心真正的教育知識。 • 教師開放教室才能互惠學習。開放教室換來同事的回饋,通過觀課者的回饋,提升教學效能。

  16.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 • 改變形式化的家長參觀教學 • 邀請家長參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 • 學校改革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家長和教師間的不信任。 • 如何消除家長、教師、學校間的不信任,最好的方法,就是打開學校大門,讓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並在實踐過程當中,構築家長與學校的「學習共同體」。 • 學習共同體的「參加學習」,並非傳統的「參觀教學」,而是讓家長實際進入班級孩子的學習圈,參與教學。

  17.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 • 改變形式化的家長參觀教學 • 邀請家長參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 • 家長們在剛參與時,只在乎自己孩子的表現及學習,隨著經驗的累積,漸漸會去關心其他孩子的學習及反應。 • 在日本「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家長及地方人士的「參加學習」,無形中激勵了孩子的學習欲望。 • 透過實際的參與,改變了學校、家長、及地方的對立關係,使學校教育轉化為「公共的教育」,大家不僅是「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之一,更有責任及義務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18.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現代的教室,總將桌椅排成ㄇ字形或扇形 的小組以利學生隨時討論,以協同學習為 基礎,展開專題式研習,不再注重知識或 技能學習的量,轉而看重豐富學習的質。 —佐藤學

  19.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與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經常交替使用。 • 協同學習是以學習者的「學」為中心的一種學習策略。學習者 以小組形式,在共同的目標和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 的個人、小組學習成果而進行協作 互助的學習模式。 • 協同學習並非小組互相競爭或分工合作,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 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透過合作學習、分享表達,讓孩子找回 學習的樂趣,老師找到成長的動力,更間接提升整體的學力表現

  20.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維高斯基將《獨自學習可達到的程度》(目前的發展水準)與《經由教師或同學的協助可達到的程度》(未來的發展水準)中間的領域稱為《近端發展區》。教育應該根據近端發展區來發動。 • 起動近端發展區的《內化學習》應以教材教具為媒介,透過協同學習在教學活動中展開。 • 皮亞傑指出,協同學習在兒童認知發展建構中是一種主要的方式。 協同學習牽涉很多社交能力的訓練,及與他人合作性地解決問題能力的培訓。

  21.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協同學習是建立於互相學習/互惠學習的關係,而非互相 教導的關係《不強調利用小組裡成績好的同學(小老師) 教成績差者》 • 互學關係的溝通,是借助學生(尤其是低成就學生)「Hello 這題怎麼做?」之類的問話所形成。 • 教師在協同學習的指令不是「懂的學生教不懂的學生」 而是「不懂的學生不要老是一個人思考,可以問問旁邊 的同學。」 《引導低成就的學生養成向同學請教的習慣及自信》

  22.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學習小組是協同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 • 2-4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對於小組中的每一成員來講,整個學習小組就屬於他的學習環境範疇;與全班討論時,班級就成為一個更大的學習圈。 • 學習小組的組織結構合理與否會直接影響學習的品質和效果。 • 組織學習小組,除考量學習者的特質與差異性,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習內容、學習任務的特點,彈性調整學習小組的結構,以達到互相扶持、互相學習的目的。 • 學習小組可採同質性或異質性分組,亦可採取隨機抽籤、男女混合方式分組,且每隔兩到三個月更換分組,以增進同儕情誼。

  23.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合作學習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 只有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僅分組圍聚在一起。 • 忽略實質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實踐,要培養學生學 會傾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積極實踐行動等良好的合 作品質和學習習慣。

  24.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協同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 • 當發現學生對小組學習任務不清楚時,要及時向學生說明任務內容及操作程序。 • 關照無法成功參與小組的學生,及時提供協助。 • 及時制止小組討論中的話語霸權,擴大學習的參與面,使小組成員的表達機會能達到均等。 • 在面對開放性的問題時,及時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在聽取並吸收其他小組成員的論點上進行討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當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受阻時,及時提供相關學習協助。 • 小組學習活動進行中,適時給予鼓勵、表揚。 • 確認小組學習任務的達成。

  25. 學習共同體:授業研究 學習共同體 • 1998年,日本神奈川縣茅崎市教育委員會找佐藤學教授合 作,建立了第一所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濱之鄉小學」。 • 濱之鄉小學的教師們組成學習社群,實施授業研究/單元教 學研究( lesson study),以「學習單元」為中心,共同備 課,共同構思教材、教學方法和策略,然後觀摩教學,蒐 集資料,舉行教學檢討會,進行課程和教學檢討、慎思和 反省,以追求彼此的專業成長。

  26. 擬定共同單元/主題 建構學習共同體的基石 領域教師 授業研究 共同備課 構思教材、教學方法和策略 進行教與學的設計 說課 觀摩教學 觀課/學習事件 議課/慎思、反思 校內教師學習社群 發表分享 校際教師學習社群

  27. 學習共同體:授業研究示例 1/3 學習共同體

  28. 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授業研究示例 2/3

  29. 學習共同體:授業研究示例 3/3 學習共同體

  30. 授業研究: 觀課議課 學習共同體 用心靈感悟課堂 對話交流 反思提升

  31. 目前教學觀摩存在的一些問題 學習共同體 • 教師普遍排斥教學觀摩工作(why?) • 觀課的問題: • 觀課時遠離學生(觀課者坐在教室最後面)。 • 觀課前無對話,觀課議課無焦點。 • 觀課時過於關注教師教的行為,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活動 • 議課的問題: • 礙於同事情面,流於形式或隔靴搔癢,對話空泛,諸如備課充分、教學成功、教學精彩等不著邊際的優點,無法深入探究課堂教學的問題。 • 主觀評價多,專業對話少,無助於改善教學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2. 如何有效的觀課議課1/3 學習共同體 • 觀課:要從大處看,從關鍵問題看 • 觀需要從大處著眼,不要盯住課堂偶然的失誤和缺失不放。 • 察意旨詳察,透過表面現象詳察背後的意涵,需要心靈體悟和體察。 • 議課:展開對話,促進反思 • 議課是圍繞觀課所蒐集的課堂訊息,討論問題,平等交流,深入對話,探討更有效教學的多種可能。 • 議課的對象不是上課的人,而是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教學事件和現象。 • 不能把課堂上的事件和現象看成授課教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 • 從學生學的角度(即圍繞學習活動和學習狀態)提出更有價值和意義的討論話題和問題。

  33. 如何有效的觀課議課2/3 學習共同體 • 議課從傾聽開始,熱烈的發言在傾聽之後。先理解再表達,理解課堂教學事件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判斷和下結論。 • 傾聽是一種接納,是一種關懷。傾聽不是作樣子,而是關注於對方的話語,適時做出回應,不僅認真傾聽對方所說的話, 還要努力去理解對方話語中隱藏的意思。傾聽不是被動地聽,而是主動地探詢。 • 議課時,多用問號,問號是探索和發現,是促進思想,是展開對話,是彼此啟發。問號表達了願意傾聽的態度,同時也傳遞著關愛和理解。

  34. 如何有效的觀課議課3/3 學習共同體 • 議課要在平等對話的關係中進行,權威角色的轉變是營造平等對話關係的關鍵。 • 議課的任務不是追求單一的權威改進的建議,而是討論和揭示教學活動中更多的發展可能以及實現這些可能的條件和限制 。 • 議課時要抱著誠懇的態度,提出問題時,語氣要委婉些,方式要巧妙些。 • 議課時,丟開抽象語言,只說出自己觀察到的事例的真實感受和具體事實本身。 • 可以跨學科觀課議課。共同語言有利於深入研究,不同語言則有利於開闊視野,截長補短,學科間有很多可以互相啟發和借鏡的東西。

  35. 尋找觀課議課的主題 1/3 學習共同體 • 觀課議課是有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強調直接面對問題、討論問題。 • 觀課議課要解決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怎麼辦」、「如何做」的實踐性問題,而非「是什麼」、「為什麼」等的認識問題。 • 每一次觀課議課都需有相對集中的問題和主題。期望用一節課及有限的觀察能力解決課堂教學的所有問題是不切實際的。 • 主題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啟發和提問等;主題不宜太小,如語速問題等教學細節。 • 主題來源有兩種方式: • 針對教學中的問題和困難,研究和解決教學實踐的問題。 • 參與者共同協商,是大家共同感興趣並可參與的。

  36. 尋找觀課議課的主題 2/3 學習共同體 • 主題確定後,需要根據主題進一步進行觀課議課重點的方向分解,方向分解的過程是對研究問題結構化和系統化的過程。示例如下: • 觀課議課主題: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 觀課議課焦點: • 指導學生閱讀的策略有那些?各有什麼樣的適宜對象?在具體操作中有什麼樣的程序和方法?(課前的文獻探討、教學設計和討論) • 課堂上老師採取了哪些策略? • 學生閱讀的過程和效果如何? • 對學生閱讀有效指導還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生成的問題)

  37. 尋找觀課議課的主題 3/3 學習共同體 • 一個主題可能需要進行多次的觀課議課。如果一個主題進行一次觀課議課後就了事,但無法透過深究而提出合宜的解決策略,則觀課議課就流於形式,從而影響觀課議課的效果。 • 觀課時,預先確定的主題與觀課中發現和生成的問題都需要兼顧。 • 議課時,預先確定的主題討論結束後,再討論課堂上生成的其他有討論價值的主題。如果討論的時間不夠,課堂生成的問題可以成為下一次觀課議課的主題。

  38. 觀課前的準備 1/4 學習共同體 • 反思自己的教學觀: • 梳理對課堂教學的觀點: • 期望課堂上發生什麼,不贊成課堂上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 如何看待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以及教師與學生應該體現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等。 • 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有助於對自己衡量課堂教學好壞的標準進行厘定,使自己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持的立場與態度。 • 教學觀念既決定著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也決定著教師進行觀課議課時,對課堂的評判。

  39. 觀課前的準備 2/4 學習共同體 • 瞭解觀課學科/領域、授課教師及教學法: • 對觀課學科/領域的瞭解,如:所選用的教材、觀課單元的內容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觀課單元的教學設計等。 • 對授課教師的瞭解,如:學經歷、任教年資、教學風格等。 • 對學科教學法的瞭解,如:主要的教學模式或方法的瞭解,以利於掌握課堂重要的訊息。

  40. 觀課前的準備 3/4 學習共同體 • 瞭解學生: • 觀課班級學生的表現水準、學習狀況等。 • 特殊學生(學習優異、學習落後、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妥瑞士症等)的座位表。 • 教師對學生的期待。

  41. 觀課前的準備 4/4 學習共同體 • 選擇觀課記錄方式,準備記錄工具: • 選擇何種觀察技術與記錄方式,端視觀課主題與目的而定。 • 觀課前準備好記錄工具,如座位表、觀察紀錄表、錄音錄影照相 等工具。 • 熟悉一些常用的觀察技術,如: • 質性的 • 選擇性逐字紀錄 (selective verbatim) • 語言流動 (verbal flow) • 學習專注 (在工作中 At Task ) • 教室動線(Class Traffic) • 廣角掃瞄 (Global Scan) • 定量的 • FIAC(佛蘭德斯)師生口語互動分析系統(時間取樣觀察量表)

  42. 觀課議課的流程 學習共同體 授課 教師 觀 課 教師 觀課前對話 再 觀 課 議 課 合作互助 觀課中紀錄 平等對話 觀課後議課 專業分享

  43. 觀課前對話 學習共同體 • 觀課前的對話: • 授課教師說明教學背景,包括教學目標、學習基礎、學生狀況、特殊學生等,以增進觀課者對課堂情況的瞭解。 • 在議課主題下,說明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的教學活動,提示觀察重點和時機等。 • 授課教師說明本課特別的教學創新,以避免觀課者帶著個人偏見來觀察和研究課堂。 • 對話重點示例: • 這堂課將教些什麼、做些什麼、可能會碰到什麼問題、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打算觀察什麼、要蒐集哪些課堂資料、如何蒐集等。

  44. 課 堂 觀 課 學習共同體 • 觀課: • 進入教室:最好提前幾分鐘到達教室(尊重學生、尊重教師、尊重課堂,不干擾課堂) • 選擇座位:根據觀課目的和需要選擇座位,選擇的位置有利於收集議課的訊息;盡可能選擇可以觀察更多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的位置,但避免影響教師教學 • 走近學生:教師坐在學生當中,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審視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做到學生中間,需要避免學生產生被侵入的感覺,最好徵詢一下學生的意見「我可以坐在這裡嗎?」 • 觀察紀錄:記錄時宜避免:個人偏見、主觀意識、遽下結論等問題。

  45. 課 後 議 課 學習共同體 • 議課: • 圍繞觀課議課主題,設身處地,進行平等對話、共同分 享和教學反思。 • 對話焦點: • 圍繞主題,課堂上發生了什麼? • 教學行為是否收到預期的效果?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 教學策略的運用是否有效? • 學生學到了什麼? • 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 • 假如我來執教,我該怎麼處理?

  46. 觀課議課的案例 — 摘自 陳大偉 學習共同體 • 教學過程摘錄: • 在一堂小學的語文課上,老師剛掛出小黑板,大多數學生就開始讀小黑板上的兒歌。看見學生讀得很不整齊,老師發出指令「一二三…」,指令一出,學生們立刻放棄朗讀並緊緊接上話頭:「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坐整齊。老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背誦完畢,課堂自然安靜。 • 老師接著說:「今天,我們學習〝人有兩件寶〞,現在老師先讀一遍.然後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老師讀完學生讀。」 • 學生讀完,老師提醒學生:「腦」字是鼻音。剛一說完,學生立刻搖頭晃腦地練習起來,老師認為課堂亂了,又來了一遍「一二三…」,然後讓一位學生範讀,最後組織學生整齊地練習讀「腦」字……

  47. 觀課議課的案例 — 摘自 陳大偉 學習共同體 • 議課過程摘錄: 陳師(觀課者)/ 羅師(授課者) • 陳:我想問妳,課堂紀律管理的目的是什麼? • 羅:當然是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啦! • 陳:妳說得很對!紀律管理要有利於學生學習。那我想在問一個問題, 當妳兩次要求學生複誦指令「一二三」的時候,學生在做什麼? • 羅師:(思考) • 陳師:他們是不是在朗讀?是不是在練習讀「腦」字? • 羅師:是,可是…… • 陳師:可是什麼? • 羅師:紀律很亂。 • ……… • 陳師:……我們再想一想,管紀律以前的學習和管紀律以後的學習有什麼差異? • 羅師:開始是自發的,後來是我組織的。 • 陳師:對,……開始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而管好紀律後的學習,是外在要求和 強制驅動下的學習。 • ………

  48. 佛蘭德斯互動分析類別系統 FIAC • 目前國外研發的課堂觀察分類系統量表種類繁 多,其中廣為使用的要算是佛蘭德斯 (Flanders,N.A.)研製的師生互動觀察量表 • 佛蘭德斯(Flanders)的師生互動分析類別系統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 簡稱FIAC) 是一種頗為知名的教室觀察技術,在1960及1970年 代廣為利用於教師訓練及研究中。

  49. FIAC 類別系統

  50. FIAC 類別系統 • FIAC將課堂上師生口語互動的行為分為10個類別,每個分 類都有一個代碼(即一個表示這類行為的數字) • 這10個分類行為可以適用於任何教學情境。 • 這些類別被分成三大類:(一) 教師語言型態(代碼1-7) 1-3:教師間接影響(間接教學風格) 4 :中立行為(直接或間接教學風格) 5-7:教師直接影響(直接教學風格) (二) 學生語言型態(代碼8-9) (三) 無從辨別的行為(代碼1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