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909 Views
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 2007 ). 历史必修 1 :专题一至专题五人民版教材解读. 嵊州市第一中学 沈竺亮. ADD: 嵊州一中 QQ: 18949016 TEL: 13858572398 EMAL: kanfuju@sohu.com 博客: http://blog.cersp.com// userlog3/72003/index.shtml. 07 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 一 、 新课程 视野下的教材观 (何角度利用教材、设计教学). 新课程下解读教材(至少考虑以下三方面) : 1、 大胆处理、整合教材 ,实施 课时中心 , 实现有效教学
E N D
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2007) 历史必修1:专题一至专题五人民版教材解读 嵊州市第一中学 沈竺亮
ADD: 嵊州一中 QQ: 18949016 TEL: 13858572398 EMAL: kanfuju@sohu.com 博客: http://blog.cersp.com// userlog3/72003/index.shtml
07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 一、新课程视野下的教材观 (何角度利用教材、设计教学) 新课程下解读教材(至少考虑以下三方面): 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实施课时中心,实现有效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 3、要特别注意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 (2)实施课时中心
目前的四种版本虽然都依据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但内容差别却很大。 如: 课标必修(Ⅰ)第1个专题下列有“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p.6) 岳麓版添加了内外服制度;人民版增加了礼乐制度,宗法制却讲的很简单;人教版仍按奴隶制进行解释,因此出现庶民和奴隶的概念,而课标中根本没有要求分析古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又如: 对于秦始皇灭亡六国的先后顺序。我们使用的人民版认为是韩、赵、燕、魏、楚、齐。 人教版和岳麓版则认为是韩、赵、魏、楚、燕、齐。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编者对燕国灭亡的标志理解不同。
写在课本上的内容不一定就是非讲不可的。 根据课标制定课时中心,再围绕课时中心来取舍、 整合、扩充我们手中的教材(人民版教材是我们 完成教学的可利用的资源之一而已)。说白了就 是我们要根据课标自己来编教材。 1、(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 教材编者对课标理解不同,发挥也就不同。我们由此要有一个认识:既然编者对课标根据自己的认识自由发挥,我们也可对课标有自己的认识,对人民版教材进行再次发挥。 课标
1、(2)实施课时中心 课时中心,就是一课一中心。 就是一堂课就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这是教研员王黎明老师提倡的) 新课程以专题形式出现,主线很突出,中心很明确,所以最好我们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突出主题,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课标
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实施课时中心,实现有效教学课堂样本示范:《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实施课时中心,实现有效教学课堂样本示范:《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介绍当时这个集中了的权力出现了 世袭的趋势,开始形成血缘统治集团。 介绍当时出现了权力集中的趋势 “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 夏商政治文化
介绍分封的对象、权力、义 务及对于分封制的看法 五 介绍宗法制和礼乐制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和礼乐秩序
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实施课时中心,实现有效教学课堂样本示范:《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实施课时中心,实现有效教学课堂样本示范:《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的思路: 1、整合处理教材,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宗法制”为课时中心 这是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宗法制”为课时中心的。因为“宗法制”的形成与延伸可以串起教材中的所有四目内容,且是课标明确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课标是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何为“宗法制”?何时出现,何时兴盛? ②为何会出现宗法制?有何作用? ③宗法制下的社会当时的配套制度主要还有哪些? ④如何评价当时的这些制度? ⑤课堂总结: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的思路: 1、整合处理教材,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宗法制”为课时中心 2、根据课时中心是“宗法制”,决定总体思路。 (决定围绕课时中心采取问题教学法,在教师 引导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的思路的具体说明: ①何为“宗法制”?何时出现,何时兴盛? 第一问讲清楚“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即打破教材结构,先讲教材的第三目中的西周的宗法制。 ②为何会出现宗法制?有何作用? 通过第二问联系教材第一目和第二目。让学生了解“宗法制”出现的是由于:①权力出现了集中的趋势;②这个集中了的权力,又出现了世袭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权力如何平稳世袭继承,成为事关政权稳定的大问题。“父死子继”看上去没问题,其实问题很大。这种制度容易导致几个儿子争权的局面,骨肉残杀。为保持政权稳定,最好的办法是在王位继承问题上规定唯一性,非这人莫属,于是出现了宗法制。
教学的思路的具体说明: ③宗法制下的社会当时的配套制度主要还有哪些? 通过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诸子怎么办?他们不服怎么办?引导出第三问? a、其余诸子进行分封,引出分封制; b、对于这样一种规定还通过礼乐文化来维护,引出礼乐制。 ④如何评价当时的这些制度? 最后对这些当时先进的制度进行合理的评价。应充分肯定这些制度,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在古代早期就有了发达的文明,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的思路的具体说明: ⑤课堂总结: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就是围绕“宗法制”展开,所以学生自然容易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是以讲究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为中心。 教师提醒与之配套的另一重要制度是分封制。所以引导学生得出另一个特点是当时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宗法制(即血缘关系)为纽带(配套分封制和礼乐文化)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分封的存在也说明当时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板书设计: ①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内容: 何为宗法制?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了政治权力, 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作用: ①早期国家至夏商时期出现了权力的集中和世袭趋势; ②为解决权力继承和分配,保持社会稳定。 (需要是第一源动力) 出现的原因? 宗法制 分封对象: 权力与义务: 评价: 分封制: 配套的制度? 礼乐制: 何为礼乐: 有何作用: 评价及启示? 都应以肯定为主; 我国在古代早期就有了发达的文明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07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 一、新课程视野下的教材观 (何角度解读教材、设计教学) 新课程下解读教材(至少考虑以下三方面): 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实施课时中心,实现有效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
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 逐 步 培 养 方 式 举 例 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历史的细节开始着手,从身边的事情着手。如:…… 刚开始不适于用别的教学形式,仍然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可以首先培养学生的看资料的能力。人民版教材不分大小字,就是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资料信息的能力。(当然还是要注意选择,有些难度太大的也就应该完全舍去)
P5(学习与思考):有关恩格斯一段话 设置的“学习思考”太专业化、太成人化, 教师看的可能都是一头雾水,学生就更 加困难了。建议可以直接取消。
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 逐 步 培 养 方 式 举 例 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历史的细节开始着手,从身边的事情着手。如:…… 刚开始不适于用别的教学形式,仍然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可以首先培养学生的看资料的能力。人民版教材不分大小字,就是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资料信息的能力。(当然还是要注意选择,有些难度太大的也就应该完全舍去) 到后来,教师可考虑在制定课时中心后,直接让学生来开设研讨性自主学习课,或让有能力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
07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 一、新课程视野下的教材观 (何角度解读教材、设计教学) 新课程下解读教材(至少考虑以下三方面): 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实施课时中心实现有效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 3、要特别注意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知识为本?或育人为本? 由课程目标的决定 三维目标中更应该关注哪个目标? 有学生写道:“学完了第一单元,我弄清了‘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军机处’等许多概念,知道了什么时候形成‘中朝’与‘外朝’,哪个皇帝废宰相,设三司,诸如此类。” 仅此而已吗?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3、要特别注意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3、要特别注意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课程目标中有“知识与能力”,但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讲哪些知识,所以各版本内容不一样。 课程目标中有“过程与方法”,但也没有规定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需要多少课时,思维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何渗透,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规定很具体,因为高中历史教学首先是育人。 历史课程目标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塑造等等。这些观念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历史教师要格外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的达成。
我们往往在“挟书律”时安排学生评价“秦始皇”,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我们往往在“挟书律”时安排学生评价“秦始皇”,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但教师不能态度不明,说都有道理。我认为大多数的评价都要向积 极方面引,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现,从而积极向上。所以我认 为教师有必要把学生引向“千古一帝”的方向。评价的标准大多时要 以生产力标准。 如侧重于秦始皇的暴政,则往往出现以下现象:法国人 说我有拿破仑,美国人说我有华盛顿,俄国人说我有彼 得大帝,日本人说我有明治天皇。中国人问自己我有什 么?想来想去,可能没一个好人(秦始皇是暴君……毛 泽东有文革)。 我们不能常常让学生在与外国比较时,发出外国月亮比 中国的圆的感叹。肯定秦始皇,不用担心培养出个暴君。 可以这么说:学生如果崇拜秦始皇,99%不会是因为秦 始皇的暴政而崇拜他,而是因他的那种开创基业,不断 创新,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而崇拜他。
07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 一、新课程视野下的教材观 (何角度利用教材、设计教学) 新课程下解读教材(至少考虑以下三方面): 1、大胆处理、整合教材,实施课时中心实现有效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 3、要特别注意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07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 二、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至专题五的解读 1、中国部分总体分析 历史必修1介绍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的专题一至五是介绍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政治发展的情况。 课程目标非常明确 让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并明确要求学生宏观上了解制度的成功与国家强大,盛世的出现有密切关系,要树立不断改革,与时俱进的态度,不然落后就有可能会挨打。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情感主线 对应专题: 专题一: 古代先进的政治制度, 国家强大,灿烂辉煌 中国古代至晚期(明清)政治制度先进,国家强盛,领先于世界 在古代晚期(明清)之际,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落后,国家相对衰落,在资本主义扩张本性下中国遭列强入侵,为此中国人民一面奋起抗争,一面探索建立先进的制度 民主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随着我们创建和不断发展完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再次强大起来,突出的表现在外交方面。 制度的成功与国家强大,盛世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专题二: 侧重于侵略下的抗争 专题三: 侧重于侵略下的探索 专题四: 侧重于建立和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这里要注意对于 古代制度的评价要肯 定为主,当然制度要 与时俱进 ,不然…… 专题五: 侧重于国家再次独立 强大在外交上的表现
07绍兴市暑期新课程培训 二、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至专题五的解读 1、中国部分总体分析 2、各专题解读各专题分析及各课教学设想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课程标准个人解读: (二)、分课内容解读: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确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血缘集权统治分封制发展到政治集权统治中央集权制。 2、突出四个重点:①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②早期国家政治的特点;③秦为巩固统一创立的新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随后的不断加强;④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a 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b 如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c 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 人民版教材我觉得是采用了第二、三两种分法。人教版则选用第一种分法,还有奴隶制和封建制说法。 对于二、三两条线索,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1)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2)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3)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各种标准化和官僚制度的建设,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从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在明清达到顶峰,随之衰落。期间我国的制度一直是领先于世界(明清)。 3、理解一个重要观点:理解制度创新对于民族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如专制中央集权制对我国的影响。
“导语”和“学习建议” 是每一个单元 都必须加以教师 指导下的学习。 甚至于可以要求 学生初步能够记忆。 (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P4:本节教材根据课标,可把课时 中心定为“宗法制”。
P7: 对于大宗、小宗、嫡长子 要讲清楚(可以安排学生活动)。要注 意嫡长子不简单等于大儿子。下 面这则材料可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五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王。” ——《吕氏春秋ㆍ当务》
注意:对于分封制等制度的评价的态度价值观导向要注意,注意:对于分封制等制度的评价的态度价值观导向要注意, 应以肯定为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开始就要形成这样一个认 识:我国很多制度在当时都是好的,领先于世界的。随着时 代发展才会出现弊端,所以我们应当要与进俱进,不断改革。 五 关于“分封制”的评价,教材引用了 “三字经”来说明这一制度的稳定性 和延续性,就是表明编者对分封制 的态度是肯定为主的。但这里也有 一点要明确向学生指出,这句话是 有问题的。至少指出“八百载”指西 周加东周,不是西周就八百年,防 止学生以为西周八百年。但如果 包括了东周就称不上稳定了。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P8:1:这节的课时中心可定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围绕①什么是君主专制,什么是中央集权?讲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的主体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和官僚机构中的三公九卿制; 即第二目“海内为郡县”和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②为何会出现这一制度?讲清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也就 是说出现这一制度的原因是国家统一了,需要与时俱进的新制度; ③这一制度有何影响?讲清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注意2:秦灭六国的顺序,有不同 观点,你可以回避。但注意让学生 明确秦朝的统一由三部分组成, 灭六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注意3:“挟书律”课标是没做规定的,可作为注意3:“挟书律”课标是没做规定的,可作为 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秦的暴政在“挟书律”时 一笔带过。如果安排学生评价“秦始皇”,评 价的标准大多时要以生产力标准。
专题一第3课 两大基本矛盾的斗争: ①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第一课时); 第三节的“君权与相权”一目,第四节的“内阁制度的形成”、“军机 处”归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方面中。 ②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第二课时)。 第三节的“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行省的设置”,第四节的“清 朝的边疆政策”归入到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中。 注意1:这节可同第四节整合在一起,把课时中心定为“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围绕这一制度的两大基本矛盾的斗争: ①君权与相权的斗争;②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展开进行教学。把相应 的内容划入以上两个方面中。分为两课时。一方面一课时。
“选官制度”的变化在事实上是 选人权在谁手上的问题。“世 官制”、“察举制”下的选人权 在地方势力。“科举制”的实行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 形(这话课本上直接有的), 选人权高度集中到皇帝手 中,地方势力消退。故可归入 到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方面。
专题一第4课:这节可同第三节整合在一起。不过在最后最好做以下两件事:专题一第4课:这节可同第三节整合在一起。不过在最后最好做以下两件事: 一是对君主制度的发展按朝代顺序进行一下总结; 二是提一下到明清中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时,西方已经开始建立 当时来说更为先进的制度了。这可结合最后一目教材内容。
P19:最后一目到利用好。最后对晚清政治改革进行简要介绍,为古代P19:最后一目到利用好。最后对晚清政治改革进行简要介绍,为古代 政治向近代政治的演进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为讲述下一个专 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埋下伏笔。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课程标准个人解读: (二)、分课内容解读: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明确两条基本线索:①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②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展开了一次次的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人民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但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所以中国近代史有三条主线。一是列强的侵华(专题二),二是侧重于中国军民面对列强的侵略进行直接的武力抗争,维护民族独立的线索(专题二)。三是侧重于在武力抗争的同时进行自强,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线索(专题三)。 2、突出三个重点:①列强发动的主要侵略事件及由此给中国带来的影响;②中国军民的主要抗争事件;③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暴行及中国的团结抗战及历史地位。 3、理解三个重要观点:①清的屡屡战败,充分说明了国家强大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抗战的胜利说明团结的重要,团队精神的重要;③反法西斯的胜利,初步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专题二、三特别要注意突出情感 教育,特别是危难中中国人民所 表现出来的积极的精神面貌,屡 败屡战,不向命运低头,最终取 得胜利。 告诉学生从侵华格局上看,列强 的入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由英 法占主导的19世纪逐步发展为20 世纪的日美争锋(体现资本主义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教材在第一节和第二节安排讲的 是第一阶段19世纪的侵略和抗争; 第三节则选择侧重讲了20世纪日 本对我们的侵略和中国的抗争。
3中国的沉沦有何影响(即列强侵华的危害):3中国的沉沦有何影响(即列强侵华的危害): 第一,列强掠夺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财富;第二,在政治 上…;第三在经济上…总之列强侵华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注意这里可以设计一个师生互动:比如创设情景,设立模拟历史 法庭,把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扮演原告中国和被告西方列强,法官 由教师或水平较高的学生扮演。原告和被告双方使用教材或者 说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控诉和辩护。) 2具体过程如何? 1840年在当时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英国的带头下先后发动了具有标志 性意义的五次大的侵略战争。特别 是《南、马、辛》教师需要重点介 绍。让学生了解其内容、影响。 1为什么会沉沦? 因为西方:为开辟更大的商品 市场和原料产地,把侵略矛头 指向中国。 因为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 社会末期,制度落后,相对西 方列强国力衰微,且政府腐败, 内部危机严重 本课的课时中心我认为可以定为“中国的沉沦--成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程 可设计四个环节:1为什么会沉沦? 2具体过程如何? 3中国的沉沦有何影响、即列强侵华的危害: [以上三问教完第一目:国门洞开] 4由危害:使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引出,为何没 有沦为完全的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引出从瓜分中 国的狂潮到门户开放。 [第四问教完第二目: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了解“瓜分狂潮”后再引出那为何放弃 了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指出,至少是 下两个原因:①中国人民的反抗②列 强之间出现了狗咬狗的现象。其中最 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民的不断反抗, 哪些反抗呢?我们到下一节课学习, 在这里先打下一个伏笔。 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间出现狗 咬狗的现象,当时真苦于没机会侵华 的美国于1899年就趁机提出了利益 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介绍一下门 户开放政策,讲清这一政策的实质) 协调侵略中国,使列强形成宰割中国 同盟,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就是一个 例子。列强决定“以华治华”,所以中 国从一个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4、列强侵华使中国沦为一个半 殖民地国家引出,为何没有沦 为完全的殖民地,而是半殖民 地?是列强不想吗? 列强当然想,而且在《马》尝试 过引到瓜分中国的狂潮。引导学 生了解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堂小结时最好理一下19世纪列强的侵略事件顺序: 鸦战——二鸦——中法——甲午——瓜分——门户——八国
本节的课时中心可定为“19世纪时中国军民的抗争大事记”。本节的课时中心可定为“19世纪时中国军民的抗争大事记”。 本节课还要突出进行情感教育。课堂可从19世纪列强的侵略 事件顺序:鸦——二鸦——法——甲——瓜——门——八的 回忆开始导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在一开始就进行了 英勇不屈的斗争,使列强最终未能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①本节课可以完全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典范。可以鼓①本节课可以完全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典范。可以鼓 励分组合作学习,教师提问中国人民当时是怎么抵抗外来侵略的? (把学生分成小组,把课前和课堂收集的资料按爱国的政府官兵和 人民大众抗争两种进行分类,然后小组之间交换整合资料,选出代 表进行发言。政府官兵进行抵抗的重大事件有:关天培血战虎门, 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才抗法、黄海海战等……人民群众的有三元 里抗英,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行一些细节描述,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还可引导学生历史与现实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如提问:与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相比较,你 认为当今的爱国主义应包括哪些内容?学生会回答各种答案:如 好好学习,反台独……
第一课时:1 讲日军的“滔天罪行”(当然在讲罪行时最好能补充 一些身边的例子进一步触动学生的情绪:细菌战在浙江浦江,慰安 妇在浙江金华,大屠杀在绍兴如诸暨的里浦惨案,好像就在现在里 浦中学学生宿舍那块地上。当然过一会讲到抗日也可以提一些身边 的事,如:绍嵊抗日根据地) 这节主要讲了20世纪列强侵华 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侵华。 本节可以“全民族的抗战”为课 时中心。 因为“全民族的抗战”在本课中 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抗战胜利 的根本原因。 教学思路可以是这样子的: (可以设计两课时。)
注意不要花过多时间讲述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注意不要花过多时间讲述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 第一课时:2 由日军的滔天罪行”引出中国人民并不害 怕,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人民也由局部抗战 发展到全民族抗战,历时14年终获胜利。 14年抗战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931年——1937年局 部抗战;第二部分,1937——45年全民族抗战。第一 部分:教师简明介绍一下当时蒋介石集团为何不抵抗后 就提醒学生蒋介石集团不抵抗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就不 抵抗,而且还要教育蒋介石集团进行抗。凭什么这样说 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列举出抗日联军、西安事变 等转入第二部分“全民族抗战”的重点教学(第二课时)。
③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国共两党、华 侨及国外美苏等各派势力在抗战中的 表现和作用。 (可让学生分了成国民党组,共产党 组,海外华侨组,美国组,苏联组等 收集资料,最后派代表扮演各自势力 的代表人物阐述自己在抗战中所起的 作用,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教师 适当总结各方的地位作用。) ①为什么会进行全民族抗战?回忆总 结上一课时内容:一是由日军的滔天 罪行”引出社会矛盾的变化——中日 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 由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发展和中 共等的努力,不但自已抗日,还不断逼 迫教育蒋介石集团抗日,经西安事变 使的统一战线走向形成。 第二课时的中心就是“全民族抗战”,设计四个问题 ①为什么会进行全民族抗战? ②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形成的时间、标志。 ③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国共两党、华侨及国外 美苏等各派势力在抗战中的表现和作用。 (借此也就把全民族抗战的表现讲掉了) 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和国际意义。 ②全民族抗战统 一战线形成的时 间、标志。
④抗日战争的意义:国内和国际意义。 国内:百年末有之大事,第一次完全 胜利。 国际:国际地位提高,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 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等。 国际意义需要老师提醒补充。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课程标准个人解读: (二)、分课内容解读: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二辛亥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明确一条基本线索: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最终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突出三个重点:①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作用和局限性;②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意义。 3、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充分认识先进阶级领导和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思想、认识的指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