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國內對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般譯作「永續發展」,然而望文生義的結果,反而助長了掠奪性的經濟作為,為了回歸到此一名詞原所含有的戒慎恐懼的意涵,譯作「可持續發展」,亦簡稱「可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每一個人將以公民的角色,而非消費者的身分,創建出可持續經濟 .... ,唯其經由集體的政治抉擇,我們方能達成可持續發展。 〞 - Michael Jacobs ( 1991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a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國內對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般譯作「永續發展」,然而望文生義的結果,反而助長了掠奪性的經濟作為,為了回歸到此一名詞原所含有的戒慎恐懼的意涵,譯作「可持續發展」,亦簡稱「可續發展」。

  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每一個人將以公民的角色,而非消費者的身分,創建出可持續經濟....,唯其經由集體的政治抉擇,我們方能達成可持續發展。〞-Michael Jacobs(1991)

  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1987年以來全世界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希望在環境保護及經濟發展兩項看似衝突相剋的需求上找出新的理性解答,強調在兩者之間追求動態、可續的平衡,才能繼續保障人類的福祉。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

  4. 有限的地球 • 二十世紀輝煌的科技成就,雖然供養了將近60億的人口,卻使物種消亡,耗損全球生命的遺傳資源(genetic resources),改變了大氣成份及氣候,污染了水循環中的各個環結。如果人類持續原來的發展模式,我們幾無任何長遠可期。

  5. 加速的歷史與瀕危的地球 • 近百年來的人口增長、能源消耗及環境變化,其規模與速度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變遷的速度太快,快到世界上政治領導者無法及時因應、制定對策;而變遷的規模之大,已經明顯彰顯在人類發展與環境承載能力(carrying capacity)之間的尖銳衝突之中。

  6. 加速的歷史 • 自1950年世界經濟的規模每十餘年加倍的發展,被Worldwatch Institute 的主任Brown稱為「歷史加速」(Brown, 1996)。 • 自1950年代以來,人口加倍,糧食需求量增加成三倍、海產消耗四倍、水量三倍、牛羊等畜產三倍、木材兩倍、紙張量六倍、化石燃料消耗量四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四倍(Brown, 1996)。

  7. 瀕危的地球 • 人口增長及伴隨的經濟發展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甚而可能超過了自然系統的承載能量,生態結構因而受損,種種徵象處處顯現,例如漁獲銳減、地下水面下降、森林消失、土壤流失、湖泊乾涸(如中國大陸近年之圍湖造田)、物種絕滅。

  8. 瀕危的地球 • 漁獵農耕時期 • 人類從自然界取得的資源,如同從巨額存款中取一些利息來花用,本金在,利息可以生生不息,永續利用 • 目前的狀況 • 像一個敗家子,揮霍過度,用完利息還不夠,開始動用本金,自五O年代以來,一個接一個國家,越過了那條「可續利用」的界線,開始吃老本了。

  9. 瀕危的地球 • 海洋資源 • 每年一億噸漁獲量。十五個主要漁業國中有十三個漁獲量開始下跌,各地漁權糾紛不斷 • 陸地資源 • 水資源的爭奪、土壤的流失、地下水位下降 • 全球的人均年穀量逐年下跌

  10. 永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單地講,是一套環境管理的理念,強調保育環境以調合當代與未來世代的經濟福祉。 •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於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需要之發展,是為可持續發展」

  11. 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導引出來相當不同的解釋 • 經濟學的解釋 • 當代福祉之增加不可以降低後代的福祉為代價。「可續發展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天然資源的開發、投資之方向、技術研究發展的導向及政經制度之改變,皆有助於增進當代與後代滿足其需求與慾望的潛力」這個定義強調了「世代正義」。 • 生態學的解釋 • 強調必須保持天然資源存量可續,以求其未來產生福祉的潛力不致低於當今的水準。如同世界保育聯盟指出:「可續利用的觀念很簡單:我們利用生物與生態系時,必須讓它們永遠地再生不息」

  12. 世代平等 • 經濟學或生態學的觀點均認同「世代平等」的理念,但對於科學進步之潛力及不同類別要素(人造、人力、環境資本)間的替代性有不同的假設。 • 生態學 • 可續發展的首要條件是環境資本的存量永續不變 • 經濟學 • 技術進步是無窮的,而資本間的可替代性亦相當高,因此可以利用積極的社會誘因,計算環境資源的影子價格,用成本效益來決定可行的開發計劃及科技計劃,而達成人類福祉之永續

  13. 財富與福祉 • 環境經濟學者Daly經常強調財富不等於福祉(俗話說:有錢不等於幸福) • But,一個國家可能因剝削天然資源而有極高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卻瀕臨於生態崩潰,人民受苦於環境惡化、污染、疾病之中 • 然而,花用於環境整治及健康醫療的支出與勞務又被計算成GNP的一部份 酗酒醉徒的貢獻

  14. 國民生產毛額(GNP)? • 一座未經開發、完好的森林的價值在GNP中可能是零,唯有當森林變成木材和傢俱時才變成GNP的一部份,而當森林地變成檳榔園、水果園、甚至別墅,或「××山林大鎮」一片高樓大廈時,GNP和經濟成長率更高了。

  15. 經濟學觀點 • 古典經濟學曾視環境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免費財(free good),及至近代,環境經濟學家開始將環境視為一重要之生產要素,並提倡給環境定個「價錢」,讓污染者與所有者能協商出一個交易環境的合理價格。 • 古典經濟學 • 土地、勞動及人造資本為三種生產要素 • 新古典環境經濟學 • 環境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

  16. 綠色經濟學 • 三種生產基本要素再加入一項社會組織資本,並將其他三項成本的定義略作修正 • 人類資本-強調「人力」的健康、智識、技藝及動機 • 土地成本-擴充成為生態資本或自然資本 • 人造資本-保持不變,或稱製造資本 • 社會組織資本 • 地方社區,商業團體、工會乃至國家的法律、政治組織,到國際的環保條約,社會組織成為創造財富的一種新的資本。

  17. 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成長 • 可續發展與可續成長已成為經濟發展乃至日常常見之用語,在地球之自然資源為限量的情況下,經濟是不可能無限制地持續「成長」,但在不增加對資源之消耗而追求生活品質改善,經濟「發展」是可以持續的

  18. 如何達成可續發展? • 繼續「成長」? • 「零成長」或「負成長」? • 「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認為唯有經濟成長才能消滅貧窮,「加速成長福祉重新分配」 • 生態學家認為認為工業活動及經濟組織型態是危害全球環境的基本根源問題,為達成可續發展的唯一之道在於:減緩經濟成長、改變生活型態、北方國家減少消費、全球之資源要均衡開發,公平享用。

  19. 如何達成可續發展? • 「成長」派與「零成長」派之間誰是誰非的關鍵也繫乎於地球的承載力是否已達極限? • 給環境一個價格 ? • 自然生產毛額取代以金額為衡量單位的國民生產毛額 ? • 「替身計劃」? • 均衡經濟 ? • 跨國政策與導引?

  20. 人類的警覺 •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警覺到「全球變遷」的環境危機後所提出的一種長保人類生存發展的美好願望,冀望現今的發展不致斲喪後代子孫的生機。 • 達成可續成長無寧是個政治問題,而不全然是個技術問題,牽涉到不同目標間的妥協與折衷,與政治文化、價值系統、社會衝突息息相關。

  21. 全球變遷的挑戰:台灣的回應 從國家發展到企業競爭,環境已經成為二 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程。當綠色新世紀來 臨,環境就是貿易、環境就是外交、環境 就是未來.....〞 楊瑪利(1996)

  22. 我們共同的未來? • 台灣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持續高經濟成長,由開發中邁向已開發國家的急速變遷之中,自然環境也飽受摧殘。政治自由化、經濟國際化、社會力解控釋放、環保抗爭,產業面臨轉型及出走雙重壓力,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正試圖找出新的平衡點,來形成台灣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3. 政府的因應-1 • 1991年全國第四屆全國科技會議明訂「全球變遷」為重點發展項目,並列入國家科技發展六年計劃。

  24. 政府的因應-2 • 憲法 • 「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憲法增修條文中明列(第9條)

  25. 政府的因應-3 • 中央研究院 • 推動了十個大型整合研究計劃 • 1.全球變遷與陸域生態系(GCTE) • 2.國際環球大氣化學研究(IGAC) • 3.黑潮與東海陸棚交換過程研究(JGOFS-KEEP) • 4.古全球變遷(PAGES) • 5.海岸地區海陸交互作用(LOICZ) • 6.熱帶海洋大氣研究(TOGA) • 7.世界海洋環流實驗(WOCE) • 8.全球環境變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HDP) • 9.資訊系統(DIS) • 10.國際海洋古全球變遷研究(IMAGES)

  26. 政府的因應-4 • 行政院 • 1994年『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分設六個工作組,因應下列議題: • 蒙特婁議定書,臭氧層保護行動 • 巴塞爾公約,有害廢棄物移動及規範的原則 •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 FCCC) • 華盛頓公約,生物多樣化公約及森林原則 • 廿一世紀行動綱領,海洋保護的行動(1992,里約 ) • 貿易與環保

  27. 我國目前有關「全球變遷」之組織架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28.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CCC) • 訂定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量與時程 • 建立國際財務支援與技術轉移的權利與義務 • 要求各會員國申報資訊。

  29. 『國家通訊』 • 環保署並於1996年編寫完成,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國家通訊』期望予國際人士一種良好印象,體認到『我國正積極配合國際穩定氣候變化之努力而有配合之措施』 • 主要重點在於 • 提供國際了解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之現狀。 • 說明我國各部門目前所推動的各項有關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政策。

  30.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1

  31.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2

  32.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3

  33. 溫室氣體減量措施 • 抑制措施主要將著手於石化業﹑塑橡膠及造紙業等部門,加速淘汰能源過於密集的產品製程,發展技術密集及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製程。另方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變工業結構,推動全民能源教育,及節約能源宣導,鼓勵採用有利「節電」﹑「環保」等綠色產品。

  34. 國內全球變遷研究面臨的問題 • 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基礎仍不夠厚實 • 氣候模擬及預測能力有限 • 跨領域研究有待加強 • 整體的長期研究發展策略

  35. 未來的努力方向-1 • 利用現有資料評估台灣的氣候變遷 • 台灣過去百年來的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及氣膠的增加有關嗎﹖ • 台灣環境變遷的區域效應與溫室氣體的全球效應之間的關係為何﹖ • 目前的氣候模式預測的氣候變遷是否可用來推估台灣未來氣候變遷?

  36. 未來的努力方向-2 • 加強基礎研究 • 建立海陸空全面性的氣候變遷觀測網,收集完整的氣候資料 • 加強分析台灣過去氣候的相關資料,以了解影響台灣氣候的機制 • 培植區域氣候模擬能力 • 台灣氣候的可預測度 (並非所有的氣候或天氣皆可預測)

  37. 未來的努力方向-3 • 適度修正全球變遷研究的長期發展策略 • 日本提出長達二十年、耗資十多兆日元的全球變遷研究計劃,內容涵蓋觀測、理論、氣候預測,堪稱最具野心的氣候變遷研究計劃。

  38. 未來的努力方向-4 • 建立資訊橋樑 • 如何將科學語言及科學不確定性轉換到執政者及一般民眾能理解的層次?

  39. 未來的努力方向-5 • 加強地球系統科學教育 • 知識若能轉化為一般常識,國民自然會產生環保意識。以長遠的眼光觀之,國內應自中小學加強地球系統科學教育

  40. 延續人類的生存! • 生態學者林俊義教授 • 現代人投注相當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維護自身的健康,防患於未然,為何不能以同樣的心態盡心盡力的維護地球的健康?人與自然的互動應是互相融合,而不是事後的適應與療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