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第七週:人格同一性. 一、前 言. 「我是誰」 ? 如何證明「我是誰」 ? 在成長過程裡,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斷改變,為什麼「我」仍是相同的我? 人格同一性 (personal identity) : 人在變化中依然保持相同的自己或相同的一個人。 本週要探討的主題: 在什麼判準(充分必要條件)下,讓人得以保持人格同一性。. 二、人格同一性的基本概念. ( 一 ) 「人」的意義: human : 較重視人的 生物學意義 ,用以指出一個擁有人的生物學特徵的物種。

Download Presentation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哲學概論課程網頁: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哲學概論課程網頁: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第七週:人格同一性

  2. 一、前 言 • 「我是誰」 ? • 如何證明「我是誰」 ? • 在成長過程裡,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斷改變,為什麼「我」仍是相同的我? • 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人在變化中依然保持相同的自己或相同的一個人。 • 本週要探討的主題:在什麼判準(充分必要條件)下,讓人得以保持人格同一性。

  3. 二、人格同一性的基本概念 (一)「人」的意義: • human:較重視人的生物學意義,用以指出一個擁有人的生物學特徵的物種。 • person:較重視人的心理學意義,用以指出一個擁有人獨有的心理活動的物種。 • 所有person都是human,但一個human不一定是person。 • 以下使用「人」這個語詞時,指的是person。

  4. 二、人格同一性的基本概念 (二)法律定義和哲學定義: • 法律條文對人的定義:對於喪失理智或尚未擁有成熟理智者(例如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尚未成熟或腦部受損無法發育的胎兒,不稱為人。 • 問題是:法律條文裡的人的概念有效嗎?它對人的定義合理嗎?是否有足夠的理由支持它? • 人的基本定義要根據它的哲學概念,訴諸法律的意義去解決哲學概念的爭論是本末倒置的。

  5. 二、人格同一性的基本概念 (三)人與歷史: • person的意涵強調人的意識活動和歷史。 • 人不僅是物質,單純的物質性身體無法保證他是人。例如,生下來就沒有大腦的嬰兒不算是人。 • 人要有心理活動:例如認知、道德、愛恨情感、快樂和痛苦等心理能力。 • 人的意識活動有相關性:現在的意識與過去的意識相關。這是說,意識要能記憶它的過去。 • 意識有連續的歷史:人必須在時間中綿延一段時間,且他的過去能到達未來,彼此連貫,構成他的歷史。

  6. 三、人與自我 • 人的一切都可以改變,但自我不變。自我就是在變化中保持不變的那個我。 • 這似乎是說,「自我」統一人的各種變化,讓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我。 • 問題是:真的有這種不變的自我嗎? • 兩種主張沒有不變自我的理論: 1.休謨(D. Hume, 1911-1776)的自我束團論(bundle theory of self) 2.泰勒(R. Taylor, 1919-2003)的無我論(ne-self theory)

  7. 三、人與自我 (一)休謨的自我束團論: • 休謨認為在變化的現象後,沒有一個保持同一的自我。 • 自我是內在的,只能從內省去經驗。但內省只發現一連串的心靈活動和知覺,且它們都不斷改變、各自獨立分離,沒有統一的關係把它們連貫起來。 • 內省只發現變化,沒有同一。 • 休謨反對有固定不變的自我,但沒有否定「我」的存在。「我」是由不斷變化的知覺構成的「意識流」,它是一束流變的知覺。

  8. 三、人與自我 (二)泰勒的無我論: • 泰勒根本否定自我存在,它是徹底的虛無。 • 對於外在世界,我們可以有精確的描述;但對於人們認為是內在的「我」,卻完全無法做出任何說明和描述。 • 我們對「我」一無所知,這表示它是絕對的空無。 • 泰勒認為,自我是由「想像」虛構出來的。 • 自我不會死,因為根本沒有自我。

  9.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一)靈魂相同性判準: • 判準:如果在兩個不同時間裡的人(P1T1和P2T2)擁有相同的靈魂,那麼P1T1和P2T2是同一個人。 • 靈魂是指人的身體裡,擁有各種心靈活動或意識活動的精神性。 • 靈魂不但使人在他的變化裡保持人格同一性,也使得每個人得以區分,成為不同的個人。 • 問題是,靈魂存在於身體內,那麼失去身體的一部份,是否也會失去靈魂的一部份?

  10.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 困難: 1.從認識論的觀點而言,它是個無用的判準:在日常生活裡,當我們再認自己或別人的同一性時,並非根據靈魂來做判斷。 2.從形上學的觀點而言,它延後卻沒有解決人格同一性問題:以靈魂作為人格同一性的判準,尚須另一個判準來判斷兩個靈魂的同一性。 3.靈魂無法得到客觀或主觀的證實:根據一個無法證實的假定作為判準在理論上是無法被接受的。

  11.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二)身體相同性判準: • 判準:如果在兩個不同時間裡的人(P1T1和P2T2)擁有相同的身體,那麼P1T1和P2T2就是同一個人。 • 身體特徵可以包括樣貌、指紋、DNA。 • 優點:無須假定不可觀察的靈魂、它是日常生活最常使用且相當可靠的人格同一性判準。 • [補充]證成此判準的例子:B. Williams提出 某個人告訴你,明天你將會遭受嚴刑虐待;但是當痛苦的時刻來臨時,你將不會記得曾被告知過這件事,而會有著完全不同的記憶。請問你會對未來發生在你身上的遭遇感到害怕嗎?

  12.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 困難: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有意識。即使P1T1和P2T2的身體是同一的,但這不能保證這個身體是有意識的,或該意識能夠記起它的歷史。因此,相同的身體不能保證相同的人格。

  13.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三)記憶說: 1.洛克(J. Locke, 1632-1704)的記憶說: • 以身體作為人格同一性判準並非徹底可靠的,因為仍須進一步探討身體裡的人格是否同一。 • 修鞋匠和王子互換意識的例子。 • 人格同一性建立在意識(而非身體)的相同性之上。以「記憶」作為判斷意識是否相同的判準。 • 判準:如果P2T2能記憶起P1T1當時的意識(或經驗),則P2T2和P1T1的意識是相同的,也具人格同一性。

  14.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補充]證成此判準的例子:B. Williams提出 • 某個身體(人格A)本來有著A過去經驗的記憶,經過某實驗程序後,這個身體得到了B過去經驗的記憶(我們稱之為A-body-person)。 • 某個身體(人格B)本來有著B過去經驗的記憶,經過這個實驗後,這個身體得到了A過去經驗的記憶(我們稱之為B-body-person)。 • 實驗者在實驗前告訴A和B說,在實驗過後A-body-person與B-body-person其中一人將得到十萬元,另一人將會遭受酷刑虐待。 • 實驗者要A和B在實驗前,以自利的觀點選擇要讓誰得到十萬元、讓誰遭受酷刑虐待。

  15.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 三種可能出現的選擇結果:*表示實驗者的選擇 • 三種情況皆證實,人會以「記憶」來確認自己的人格同一性。

  16.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 洛克的記憶說的兩種詮釋: (1)記憶是人格同一性的構成性原則:記憶把過去的我統一到現在的我之中,共同構成我的同一人格。 • 記憶的工作不只是心理學的回想,更是積極地構成人的自我,建立同一個人格。 • 困難: a.現在的我和記憶裡過去的我的存有學性格完全不同,如何相互統一? b.在邏輯順序上,人格同一性優先於記憶:因為記憶之所以可能,已預設了記憶者和被記憶者是同一的。記憶的功能是「認識」,不是「構成」。

  17.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c.休謨對記憶說的批評: • 根據記憶說,我無法記得的都不構成我的同一性,這顯然難以成立。過去的事實構成我的同一性是客觀事實,無關於我能否記得它們。 • 有時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同一性擴展到超出記憶的範圍。因此,人格同一性無須由記憶構成。

  18.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2)記憶是人格同一性的證據: • 記起自己的過去,就是提供證據,在認識論上確定或證實過去的我是現在的我,二者在數量上同一,具人格同一性。 •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常以記憶作為證據,來證明人格同一性。 • 困難:記憶可能錯誤,所以它不是可靠的證據。 • 修正:區分正確和錯誤的記憶,正確的記憶可以作為人格同一性的證據。

  19.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 正確記憶判準:以記憶以外的其他證據,來區分正確和錯誤的記憶。 (1)記憶一致性的證據:把自己的記憶跟別人的記憶做比較,若大家的記憶是一致的,則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記憶是正確的。反之則否。 (2)物理證據:用跟記憶相關的物理證據(例如照片)來檢查記憶。 • 上述兩種證據都預設了「人有身體」。因此,身體雖非人格同一性判準,但必須預設它才有人格同一性問題,也才能證實人格同一性。

  20.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四)印象的相似性和因果性判準: • 如果在人的意識流的各個印象之間,有某種關係把所有印象統一起來,那麼意識沒有斷裂,仍是相同的意識流。 • 兩種可統一意識的關係:休謨提出 1.相似性:意識裡相繼出現的印象都與其前後相接的印象相似,沒有不相關或不連貫的印象,便構成統一的意識。 2.因果性:一連串的印象有因果關係,沒有分散和斷裂,便構成統一的意識。

  21.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 困難: 1.要求意識裡的印象是在因果關係上才能保證意識的同一性,這個要求太過份。 2.即使意識裡有兩個相似的印象,也無法保證它們同屬於一個人。 3.我們只能看到兩個相似的印象,卻沒有看到統一它們的關係,更看不到它們同屬於一個意識。 • 因此,兩個印象若是統一的,關鍵不在它們的相似性或因果性,而是基於別的原則。

  22.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五)記憶與性格判準: • 以「正確記憶」作為人格同一性的基本判準,為求慎重,再加上「相同的性格(personality)」這個條件。 • 判準:P1T1和P2T2具有人格同一性,若且唯若P2T2能正確記得P1T1的經驗,且它們具有相同的性格(類似的行為模式)。 • 性格不是指內心的個性(character),而是指人的行為模式(必須表現在行為上)。相同的性格指的是類似的行為模式。 • 使用記憶與性格判準時仍須預設人有身體。

  23.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 記憶與性格判準跟身體相同性判準的關係: • 記憶與性格判準有其限制:因為人可能無法記得過去的經驗,且性格可能改變。 • 當無法使用記憶與性格判準來證實人格同一性時,可運用身體相同性的判準。 • 記憶與性格判準是更基本的判準。當兩種人格同一性判準皆可採用時,要優先使用這個判準。 • 在日常生活裡,以身體相同性作為人格同一性判準仍相當有效,不過,它有可能在法律上產生困難。法律上不能光採用身體相同性判準,否則可能發生錯誤的懲罰。

  24.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六)其他人格同一性判準: 1.相同父母論:Saul Kripke的主張 • 判準:假設P1T1和P2T2是相同父母所生,則他們是同一個人。 • 一個人的思想和習慣可以改變,但親生父母不能更改,所以根據父母來判斷人格同一性是合理的。 • 在這個理論下,所謂「重新投胎」、「來世今生」是不可能的。 • 困難:要判斷相同的父母還要根據父母的父母來判斷,這會導致無限後退。

  25.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2.人的擁有物與人格同一性:Russell Belk的主張 • 人格不是單純的意識,其領域擴展到人所擁有的東西。 • 四種跟人格同一性相關的擁有物: a.身體 b.事物:越重視的事物越是人格的一部份。 c.所處的時代和地點 d.別人和寵物 •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許多人一旦失去他的擁有物,就會失去他的自我。

  26. 四、人格同一性理論 3.期望說:John Perry的主張 • 垂死婦人不願移植大腦的例子。 • 判準:當一個人對自己的期望獲得滿足,且願意參與在他現在的自己裡時,他才有人格同一性。 • 即使人對自己的過去擁有正確的記憶,且性格相同,但假設現在的他不是他所期望的樣子,甚至是他厭惡的,那麼他就沒有保持人格同一性。 • 挑戰:垂死婦人之所以反對大腦移植,只是因為對人格同一性的誤解。 • 回應:以上挑戰只是堅持記憶和人格是人格同一性的判準,沒有考慮到期望說的合理性。

  27. 五、結 語 • 在日常生活裡,人們之所以對人格同一性的問題有不同意見,可能是因為每個人對「人格」的意義有不同的看法。 • 由於我們難以判斷哪種對人格的看法才是正確的,因此,無法找到普遍被接受的人格同一性判準。 • 不過,在哲學的討論裡,通常認為正確記憶是最基本的人格同一性判準,相同的性格則是次要的判準。

  28. 小組討論 • 神經學家:人頭移植已可行 但有道德風險 [新頭殼newtalk 2013.07.03] • 義大利神經外科學者卡納維洛(Sergio Canavero)認為,依照目前的科技水準,頭顱移植已經是可行的技術,並可以藉此拯救諸如癱瘓、肌肉萎縮症,甚至癌症等重症病患。…… • 請問:當A的頭顱被移植到B身上時,你們會以哪個人格同一性判準來判斷B的「我」是誰?請說明推論過程和理由。

  29. 參考書籍 • 指定閱讀:陳榮華,《形上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市:五南,2013。第5章。pp.194-223. • 延伸閱讀: 1.史蒂芬.羅(Stephen Law),《哲學健身館》,謝佩妏 譯,臺北市:小知堂文化,2005。第22章「腦移植、電傳心智以及個人身份之謎」。 2.陳瑞麟,《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第3章「我是誰?你是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