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36 Views
2010 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 阅读下列反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状况的示意图(注:小树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简述每个阶段的原因。.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E N D
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 阅读下列反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状况的示意图(注:小树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简述每个阶段的原因。 图1 图2 图3 图4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年)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至今)
工农业生产总值 时间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840 1949 195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过渡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然掌握着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成就: 意义: 4、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农民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 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材料二 黑龙江孙吴县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数据:1956年1月,对全县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镇内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铁木社(34人)、被服社(11人)、工艺社(11人)、皮革社(6人)、调味社(7人)、食品社(9人);另有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村工匠6人,计84人。占全县手工业工人总数的97.7%。 (2)手工业行业的生产资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手工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综合上述材料,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工 工商业 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经济 个体手工业 图二 图一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成就: 意义: 4、三大改造(1953-1957年) 农民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 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成就: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 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内容: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 2、“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 2、“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3、“八字”方针(1960年) ★调整什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③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要抓住发展机遇。
1、中国从1953年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A.消灭封建制度的残余成分 B.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C.改变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D.将单一的经济所有制发展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2、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它的出现年代不会早于 A . 1958年 B.1959年 C . 1960年 D.1978年 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和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2、内容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 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伟大转折: “1决3转2新”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安徽、四川 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下面的图表,从根本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面的图表,从根本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 B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C个体经济是农村发展方向 D使农业改革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粮食丰收的景象,从根本上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C说法错误。D是农村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B。
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 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开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中心环节和原则 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这样的经济意义呢?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这样的经济意义呢?
2007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排名01----美国132216.85亿美元人均-43995美元02----日本-49113.62亿美元人均-38533美元03----德国-2858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04----中国-26971.64亿美元人均-2052 美元05----英国-23413.71亿美元人均-38636美元06----法国-21537.46亿美元人均-35377美元07---意大利17839.59亿美元人均-30689美元08---加拿大10889.37亿美元人均-32898美元09---西班牙10812.29亿美元人均-26763美元10----印度--7961.43亿美元人均-727美元 总量第四,人均第104位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1978-12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思考: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呢?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 沿海开放区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发展是硬道理
厦门 汕头 珠海 深圳 对外开放 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浦东 海南
一、历史性的跨越 (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10中共十四大) 1、背景 从国际形势看 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从国内形势看 国内政治经济低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80年代末,社会上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此影响下, 1989年4月初,北京一些高校的青年学生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学潮。……极少数人自由化分子却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他们的煽动下,首都及地方一些高校的学生大批涌上街头举行游行活动,西安、长沙等地的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了打、砸、抢、烧,学潮迅速发展成为动乱。……这场政治风波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 ——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常常遇到一些思想障碍,甚至误认为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常常遇到一些思想障碍,甚至误认为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 材料说明改革遇到什么阻力?
2、跨越的标志 (1)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春 内容: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992.10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的过程 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中共十四大召开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深圳,在短暂的28年间,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超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在短暂的28年间,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超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到2007年底,它的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已经分别跃居全国城市第一、第三和第四位。 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 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 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
桐乡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市)之一,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已连续7次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称号,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综合实力排名第23位。桐乡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市)之一,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已连续7次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称号,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综合实力排名第23位。 改革开放以来,桐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5.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82元。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6.6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17元。 预计2008年桐乡市生产总值将超过320亿,是1978年的140多倍、30年的年均GDP增幅达到12.4%(可比价格),平均每2.5天产生的GDP就相当于1978年一年的总和;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6元增长到今年的48500元,增长了125倍。
国际 1、背景 一、历史性的跨越---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国内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 2、标志 中共十四大 1、十二届三中全会 提出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指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2、邓小平南巡讲话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十四大 4、十四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指出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5、十五大
知识结构 过度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曲折发展的十年 中共八大探索 破坏巨大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工作重点的转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的决策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 4特区,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特区,开发开放浦东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92南方谈话;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历史性的跨越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南方谈话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五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