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827 Views
2012 年新疆产学研洽谈会 山东大学 2012.07. —— 她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山东大学的医学学科起源于 1864 年,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之最。其主体为 1901 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京外的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其已拥有跨连三个世纪的辉煌历史,形成了敦厚隽永的优良传统。有优良传统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E N D
——她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山东大学的医学学科起源于 1864 年,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之最。其主体为 1901 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京外的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其已拥有跨连三个世纪的辉煌历史,形成了敦厚隽永的优良传统。有优良传统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她是山、海、湖、林兼具的校园最美和到处都有故事的大学。山东大学总占地面积达万余亩,现已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八个校园(包括地处济南的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兴隆山校区、软件园校区,以及威海校区和正在建设中的青岛校区)的办学格局。“山东大学系统”已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新的办学模式。——她是山、海、湖、林兼具的校园最美和到处都有故事的大学。山东大学总占地面积达万余亩,现已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八个校园(包括地处济南的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兴隆山校区、软件园校区,以及威海校区和正在建设中的青岛校区)的办学格局。“山东大学系统”已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新的办学模式。
——她是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大学科门类,是中国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使命。长期以来,山东大学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区域创新、企业科技进步等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使命。长期以来,山东大学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区域创新、企业科技进步等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筑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 一、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筑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 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强化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探索和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一、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筑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筑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 (一)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四)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 (五)标志性成果丰硕,位次明显前移 (六)国际科技合作特色鲜明 (七)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一)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以创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为目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基地,逐步建立了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共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60个,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16个。(一)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以创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为目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基地,逐步建立了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共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60个,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16个。
(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建设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以省部平台为支撑,以校内各类平台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自主创新的平台体系。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建设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以省部平台为支撑,以校内各类平台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自主创新的平台体系。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
(三)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吸引、遴选、培养和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着力构建完备的人才工作体系和完善的人才工作保障体系,汇聚了一支以“杰出学者”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492人,其中教授1032人、副教授12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4人。(三)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吸引、遴选、培养和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着力构建完备的人才工作体系和完善的人才工作保障体系,汇聚了一支以“杰出学者”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492人,其中教授1032人、副教授12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4人。
到2011年的2亿元,增长155.78%。3个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13位专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到2011年的2亿元,增长155.78%。3个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13位专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五)标志性成果丰硕,位次明显前移。“十一五”期间,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18项,其中,国家奖 12项,省部级一等奖36项,省部级二等奖128项,三等奖142 项。2006年王小云教授荣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07年蒋民华院士与中科院理化所陈创天院士、中科院物理所许祖彦院士共同荣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7年彭实戈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张运院士荣获山东省最高奖,2009年张运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十一五”期间,我校共申请专利2189项,授权专利数1172项。
(六)国际科技合作特色鲜明。程林教授参加的丁肇中先生主持的AMS02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之一,也是唯一在太空站上进行的大型科学实验;孟庆跃教授和特聘教授Rolf参加的欧盟第四和第六框架科技计划是我校学者在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充分展现,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教师、科研机构与有关国家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六)国际科技合作特色鲜明。程林教授参加的丁肇中先生主持的AMS02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之一,也是唯一在太空站上进行的大型科学实验;孟庆跃教授和特聘教授Rolf参加的欧盟第四和第六框架科技计划是我校学者在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充分展现,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教师、科研机构与有关国家研究机构建立联系。
(七)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积极贯彻落实《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华电、国电、中石油、中石化、中粮集团等中央大企业以及潍柴、海信等省内外30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与地方企业共建科技平台30余个,签订科技开发合同5780余项,到位科技开发经费达6.8亿元。(七)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积极贯彻落实《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华电、国电、中石油、中石化、中粮集团等中央大企业以及潍柴、海信等省内外30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与地方企业共建科技平台30余个,签订科技开发合同5780余项,到位科技开发经费达6.8亿元。
二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强化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新材料领域 (二)先进制造技术 (三)生物技术 (四)新能源 (五)信息技术 (六)生态与环境工程
(一)新材料领域 依托晶体材料国家重点试验室和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6个省级平台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在功能晶体材料的生长、加工、应用,新型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成形与智能化加工技术等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晶体材料:主要围绕“神光工程用大尺寸KDP/DKDP晶体”、“白光工程和高功率微波器件用衬底材料”、“强激光工程用晶体”开展功能晶体的制备研究,同时开展新晶体材料的探索研究。完成了神光Ⅱ及神光Ⅲ原型装置所需大口径KDP晶体的供货任务,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使我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晶体材料:主要围绕“神光工程用大尺寸KDP/DKDP晶体”、“白光工程和高功率微波器件用衬底材料”、“强激光工程用晶体”开展功能晶体的制备研究,同时开展新晶体材料的探索研究。完成了神光Ⅱ及神光Ⅲ原型装置所需大口径KDP晶体的供货任务,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使我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
碳纤维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抗蠕变、导电、传热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国防军工和民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校成功研究开发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防弹板,柔性连续碳纤维抽油杆,准高速列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刹车片,纺织机械用碳纤维离心罐,电力机车用碳纤维受电弓滑板,碳纤维电热元件, 碳纤维复合管材,碳纤维扶正器,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缆、高高强碳纤维绳索等一系列制品,可共同开展产业化生产。
快速热循环绿色注塑成型(RHCM)新技术。是一种无熔接痕、高光洁度的塑料成型技术,可获得外观优越的塑料制品,例如:无熔接痕、无流痕、无银线,具有高光泽度,该技术不但可以直接降低塑料制品的成本,还可以取消喷涂工艺,省去或节省昂贵的二次加工费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显著减少因喷涂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绿色注塑工艺。快速热循环绿色注塑成型(RHCM)新技术。是一种无熔接痕、高光洁度的塑料成型技术,可获得外观优越的塑料制品,例如:无熔接痕、无流痕、无银线,具有高光泽度,该技术不但可以直接降低塑料制品的成本,还可以取消喷涂工艺,省去或节省昂贵的二次加工费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显著减少因喷涂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绿色注塑工艺。
优质高效节能间接电弧焊新技术。焊接技术是材料加工的重要基础工艺和技术。我校研发的双熔敷极间接电弧焊新技术,具有可提高生产率2倍以上;熔合比大大降低,完成同样焊接件,可节省电能30-40%;大幅度降低焊接应力、变形,提高焊接质量等优点,被专家评价为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新创造。优质高效节能间接电弧焊新技术。焊接技术是材料加工的重要基础工艺和技术。我校研发的双熔敷极间接电弧焊新技术,具有可提高生产率2倍以上;熔合比大大降低,完成同样焊接件,可节省电能30-40%;大幅度降低焊接应力、变形,提高焊接质量等优点,被专家评价为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新创造。
新一代工程塑料材料制备技术。该技术利用高分子材料PPT,制备新一代工程塑料,可满足加工轻量化、尺度精准化的要求,广泛用于电气电子产品、计算机、汽车、仪表、机械设备的各种结构部件。新一代工程塑料材料制备技术。该技术利用高分子材料PPT,制备新一代工程塑料,可满足加工轻量化、尺度精准化的要求,广泛用于电气电子产品、计算机、汽车、仪表、机械设备的各种结构部件。 琉璃石及其加工设备。本项目的研制中,仿效了琉璃独特奇妙、对光的折射率高的光学性能,保持了琉璃纯正的本质,可广泛应用于室内外装饰、高档家具厨卫、舞台包装设计、商场会展中心等,是当今建材产品中的一枝奇葩。
(二)先进制造技术 依托高效与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8个省级平台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在装备制造业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上有深厚的积淀。在我国切削加工研究领域的研究中,首创了融合切削学和陶瓷材料学于一体的、基于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
陶瓷刀具。氧化铝基增强系列陶瓷刀具、晶须系列陶瓷刀具、硼化物系列陶瓷刀具、梯度功能系列陶瓷刀具、添加特殊粉末系列陶瓷刀具、陶瓷符合刀片等多种高技术陶瓷刀具,机械物理性能均居国内外先进水平,可广泛推广应用。陶瓷刀具。氧化铝基增强系列陶瓷刀具、晶须系列陶瓷刀具、硼化物系列陶瓷刀具、梯度功能系列陶瓷刀具、添加特殊粉末系列陶瓷刀具、陶瓷符合刀片等多种高技术陶瓷刀具,机械物理性能均居国内外先进水平,可广泛推广应用。 快速智能制造系统。能够快速精确的完成产品设计、快速原形件、模具设计及相关数控加工代码的自动生成,可广泛应用于机械、家电、汽车等制造行业。
石材异型制品加工技术与成套数控设备。主要包括数控石材曲面加工设备、异型台面加工设备、回转面加工设备等,克服了引进设备价高难于推广的问题,适应了国内石材产业的现状,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型快卸压高能螺旋压力机,造价比国外同类设备降低50%,延长了离合器、各受力件和模具的使用寿命,减低锻件生产成本。石材异型制品加工技术与成套数控设备。主要包括数控石材曲面加工设备、异型台面加工设备、回转面加工设备等,克服了引进设备价高难于推广的问题,适应了国内石材产业的现状,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型快卸压高能螺旋压力机,造价比国外同类设备降低50%,延长了离合器、各受力件和模具的使用寿命,减低锻件生产成本。 自动装车切坯机。一种用于造砖行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将切坯和装车两步工序自动实现,是制砖企业的首选设备。
250型高速精密切纸机。与进口的同类产品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相接近,价格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250型高速精密切纸机。与进口的同类产品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相接近,价格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 汽车、机床、发动机再制造和机电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绿色制造技术。可以大量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其中,发动机再制造冷焊技术机理研究已相对成熟,可以开展产业化生产。 其他装备与技术。高效长寿多功能叶片泵、高效节能多功能离心风机、机构性高效节能不粘油吸油烟机等设备,皆运用了流体旋流场能量传递方式,实现了以流体带动流体,流体不过叶轮,节能减排效果突出,市场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三)生物技术 以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生物技术科学领域重点开展基础及前沿高技术研究,突出资源与环境微生物技术、农业与生态生物技术、动物生物科学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的特色与优势,在纤维素微生物降解转化、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粘细菌资源等研究领域产出了许多重要成果。
小麦细胞杂交与渐渗系研究。进行了小麦耐盐、耐旱与优质的新种质和新品种创制,培育出了大穗大粒、优质新种质,应用于沿海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小麦细胞杂交与渐渗系研究。进行了小麦耐盐、耐旱与优质的新种质和新品种创制,培育出了大穗大粒、优质新种质,应用于沿海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制浆造纸生物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酶法制浆”新工艺,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污水排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造纸企业具有广阔的应前景。 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采用了抗降解物阻遏的高产突变株,可在含可溶性糖源的工农业废液废渣制备的培养基上生长,降低了原料成本,缩短了发酵周期,可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饲料加工、制浆造纸、工业发酵、洗涤剂等行业。
生物质发酵生产酒精。以生产低聚木糖、木糖醇、糠醛的下脚料玉米芯废渣为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采用纤维素酶酶解的方式生产燃料乙醇,每吨玉米芯废渣可生产乙醇0.25吨,吨乙醇生产成本可望低于4000元,该技术已先后通过小试和中试的成果鉴定。该技术打破了传统酒精发酵以粮食为原料的格局,解决了纤维素预处理的高费用问题,建立了纤维素酒精示范工厂,为纤维质原料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汽油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物质发酵生产酒精。以生产低聚木糖、木糖醇、糠醛的下脚料玉米芯废渣为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采用纤维素酶酶解的方式生产燃料乙醇,每吨玉米芯废渣可生产乙醇0.25吨,吨乙醇生产成本可望低于4000元,该技术已先后通过小试和中试的成果鉴定。该技术打破了传统酒精发酵以粮食为原料的格局,解决了纤维素预处理的高费用问题,建立了纤维素酒精示范工厂,为纤维质原料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汽油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疫苗的制备。与传统疫苗相比,绿色疫苗具有安全、稳定、简单、经济、卫生、广泛性和多功能性,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四)新能源 风力发电装置的研究。我校研制的“磁悬浮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独具特色,具有全永磁轴承悬浮定位,无摩擦,无磨损,噪声低,寿命长,自行微风启动,自动适应各风向,自动调整桨距,始终保持最佳迎风角,强风时具有自动失速保护功能。目前,小功率风力发电装置技术已成熟,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条件,兆瓦级风力发电装置正在研究开发中,可以联合进行攻关。 海洋能发电装置的研究。我校研究开发了小型漂浮式液压海浪发电站装置,通过液压驱动系统,保持稳定的发电状态,并将海水浮力、发电站重力、波浪里有机结合,实现发电系统模块化设计,缩短了建设周期,可共同开展产业化研究。
生物质能的气化研究。围绕生物质燃料(热解燃气、固体燃料)制备技术进行创新,涵盖废弃生物质原料收集、生物质固体燃料制备等预处理,生物质热解及生物气化制取燃气等高值转化,以及后续集中供气/供热/发电、成型燃料直燃供热、大中型沼气发电等综合应用领域,覆盖了生物质收集、转化和高值利用的三个关键环节,为生物质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中“下吸式固定床连续生物质气化反应炉研制”、“基于化学吸收的生物质燃气净化系统研制”、 “低能耗生物质压块成型设备研制”、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高效低氮直燃锅炉”、“大米草气热电三联供技术与系统研究”、 “生物质能在温室大棚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产品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述成果可满足MW级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供热和发电的需要,技术成熟,可在城镇小区、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实施。
(五)信息技术 依托国家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和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产业、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积淀。 动漫渲染软件与平台研发。实现了数字动漫的文化内涵表现及制作关键技术的突破,填补我国在动漫产业核心高技术支撑软件上的空白,在构架及非真实感渲染方面独具特色,对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在制造服务平台构架、门户集成技术、服务集成、跨域服务组合等平台关键技术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可以实现集成化服务。
自主版权软件研发。先后研制完成了 “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图案设计制版系统”、“敏捷化产品变形设计系统”、“数字博物馆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支撑软件”、“供应商业务管理软件”等一批产品化软件系统。这些系统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图案设计制版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系统自推广应用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印染、陶瓷花纸、丝绸、毛巾、商标、棉纺、丝网印刷、地毯等行业和领域。 其他信息技术。低成本可靠性虹膜身份识别/考勤系统、高精度CT影像可视化系统、便携式家用心电血压血氧三合一监护仪、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三维激光扫描成像仪等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效。
(六)生态与环境工程 依托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及2个山东省级平台,在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以及海岸带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生态规划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济南生态市建设规划》、《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东营生态市建设规划》、《莱芜生态市建设规划》、《荷泽生态市建设规划》等十几个省市区域生态规划,在生态规划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借鉴到其他省市。
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展了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黄河三角洲与滨海湖泊等重要湿地的修复重建与保护技术、环渤海湿地芦苇种植与综合利用技术、污染的生态影响机制和生态修复技术、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修复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其中“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开发”课题,立足于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生态恢复与整治,在近自然湿地水质净化、典型湖滨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复杂水文背景下结构和功能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构建以及湿地持续管理技术与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创新技术的攻关与示范。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展了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黄河三角洲与滨海湖泊等重要湿地的修复重建与保护技术、环渤海湿地芦苇种植与综合利用技术、污染的生态影响机制和生态修复技术、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修复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其中“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开发”课题,立足于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生态恢复与整治,在近自然湿地水质净化、典型湖滨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复杂水文背景下结构和功能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构建以及湿地持续管理技术与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创新技术的攻关与示范。
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我校研制开发出了新型、高效、经济和对环境友好的水处理药剂、水和废水处理用改性农作物秸秆吸附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制剂、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讲解和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的膜生物反应器等相关的产品与技术,可以开展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我校研制开发出了新型、高效、经济和对环境友好的水处理药剂、水和废水处理用改性农作物秸秆吸附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制剂、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讲解和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的膜生物反应器等相关的产品与技术,可以开展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
节能减排技术。“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是专门针对燃煤烟气SO2污染控制的新工艺及大型流化床气固反应装置,技术适用于15MW~300MW锅炉机组烟气脱硫;电厂烟气脱硝用氨的经济安全产生法,通过在电厂脱硝装置中附加一套工艺装置,利用尿素作原料,既生产一种用途广泛的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缩脲,又产生电厂脱硝用氨,使尿素得到全部利用,既能够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又能很好的解决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电厂脱硝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节能减排技术。“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是专门针对燃煤烟气SO2污染控制的新工艺及大型流化床气固反应装置,技术适用于15MW~300MW锅炉机组烟气脱硫;电厂烟气脱硝用氨的经济安全产生法,通过在电厂脱硝装置中附加一套工艺装置,利用尿素作原料,既生产一种用途广泛的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缩脲,又产生电厂脱硝用氨,使尿素得到全部利用,既能够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又能很好的解决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电厂脱硝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三、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探索和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三、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探索和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以“合作、共赢、发展”为主题,不断创新合作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逐步形成了具有山大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区域战略合作。注重名城名校互动,加强校地战略合作。先后与济南、临沂、济宁、威海、日照等山东各重点地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先后与重庆、温州、昆明等省市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起了区域性产学研合作网络。(一)区域战略合作。注重名城名校互动,加强校地战略合作。先后与济南、临沂、济宁、威海、日照等山东各重点地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先后与重庆、温州、昆明等省市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起了区域性产学研合作网络。 (二)行业龙头战略合作。抓住行业龙头,加强战略合作,引领行业发展。先后与国电、华电、中石油等中央企业以及与鲁能集团、潍柴动力、将军集团、浪潮集团、山东高速、齐鲁证券等3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形成了 “潍柴模式”、“海信模式”、“山东高速、齐鲁证券、鲁南制药”模式,发挥了集成式支撑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
(三)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与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的各种研发平台,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合作平台的层次结构。目前,已与企业共建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省级研发平台10余个,各类校级研发平台20余个,在推动校企、校地稳定、持久、长效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与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的各种研发平台,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合作平台的层次结构。目前,已与企业共建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省级研发平台10余个,各类校级研发平台20余个,在推动校企、校地稳定、持久、长效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通过共同成立联合体,技术入股,吸引政府和企业投资,承接企业技术攻关课题,发展校办科技企业等形式,有效推动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
(五)强强联合,携手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共同承担国家及山东省重大科技研发任务,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与海信集团、潍柴动力等单位联合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与海信联合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快速热循环绿色注塑成型新技术及其成套工艺与装备研究开发”,在海信6个系列18种电视机前壳150多万件产品上应用,直接创造产值3亿多元,整机价值近百亿元。 (六)加强人才的双向互动与共融。积极推动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到地方政府企业挂职。2011年,我校选派了6名科技及管理人员到济宁市相关县市区挂职科技副县区长,强化了学校与地方政府的科技人才交流。目前学校选派科技管理人员近百人到地方政府和企业兼职或挂职。
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既是高校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丰富、研发实力雄厚、科技成果殷实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既是高校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丰富、研发实力雄厚、科技成果殷实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高强度碳纤维绳索 • 项目简介: 碳纤维复合材料绳索,不仅重量轻,比强度、比模量高,而且耐腐蚀,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中线膨胀系数小,性能稳定而柔软。具有高于钢铁的拉伸模量和几倍乃 至数十倍的拉伸强度,又具有纤维的可编织性能。 碳纤维绳索具有传统绳索(天然纤维、有机纤维、无机纤维和钢丝绳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是传统绳索的更新换代产品。
碳纤维绳索应用: 支持(撑)性缆绳,如大跨度斜拉桥缆绳;增强混凝土,如海洋工程混凝土;舰船、海上作业船用缆绳;游艇支索;登山用绳索等。 随着对该产品认识程度的加深,碳纤维绳索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 市场预测: 目前我国用于养殖、远洋运输、渔业和军事舰艇上的绳索用量达到近5万吨,若其中10%采用碳纤维绳索,则每年将有近5000吨的用量。
高速列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刹车片 • 项目简介: 碳纤维复合材料刹车片是国际上仍在不断研究的新型制动材料,它具有强度高、弹性模量适中、耐热性好、重量轻、膨胀系数小、耐磨损等优点,而所有这些都是提速列车制动所必需的性能,因此开发这类新型材料已被发达国家所重视。
我校研制开发的高性能高速列车刹车片采用优化的工艺,打破了碳纤维的集束性,使其分散并在混配料中实现均匀分布;研制了性能良好粘接碳纤维等组分的耐高温胶粘剂;由于选用不同长径比的碳纤维、钢纤维、无机纤维作混杂纤维增强体系,形成亚微观无规交叉网络,降低成本,大大改善了刹车片的性能;由于采用了新的干法成型工艺,从而大大提高了刹车片的热稳定性。
碳纤维复合材料刹车片应用: 铁道部规划在3~5年内,时速为160 km/h的车辆将达到50%以上,约1万5千辆,每辆车需刹车片32片,共需约48万片,高速列车用刹车片显示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此外,该高速列车用刹车片是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该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可用来制作高速重载汽车刹车片、矿山提拉装置用摩擦片以及各种机械的制动片等,具有非常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金属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智能分析装置 • 项目简介: 该测定装置为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2151622.7),可以测定高接触压力状态下,不同润滑剂对各种金属材料的润滑效果,还可以将每次试验的压力和拉力,连同计算得出的摩擦系数存放在计算机的数据库内,查询得到不同压力下的润滑剂润滑性能曲线和各种润滑剂在同一压力下的摩擦系数直方图。
市场预测: 目前许多科研部门和生产厂家正在大力进行润滑剂的研究工作,而该摩擦性能测定装置结构简单、数据可靠,性能先进,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投资预算: 投资20万元(不包括厂房设备投资)即可实现批量生产。
生产条件: 主要设备为:通用车床、外圆磨床、电焊机、刻光盘机等。 • 合作方式: 专利权转让:转让费面议;技术转让或开发。
机械能助渗金属表面改性技术 • 项目简介: 机械能助渗铝、渗硅、渗铜、渗锰、锌铝共渗及氮碳共渗是我校新开发的化学热处理的高新技术,已通过省技术厅鉴定,经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检索证明,包括渗剂组成与关键工艺国内外均未见报道,该项目综合研究水平与材料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专利号:ZL01107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