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第七章 铜锌分族 ( ds 区, I B 、 II B 族) 周期 I B II B 四 Cu Zn

第七章 铜锌分族 ( ds 区, I B 、 II B 族) 周期 I B II B 四 Cu Zn 五 Ag Cd 六 Au Hg. § 7-1 铜、锌分族通性 一、基本性质 ( 见书 P.193 ,表 7-1 ). r IB < r IIB. r IA >r IIA. 原因:.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有效核电荷②核外电子排斥力. 二、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chaz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铜锌分族 ( ds 区, I B 、 II B 族) 周期 I B II B 四 Cu Zn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铜锌分族(ds区,I B、II B族) 周期 I B II B 四 Cu Zn 五 Ag Cd 六 Au Hg

  2. §7-1铜、锌分族通性 一、基本性质(见书P.193,表7-1) rIB< rIIB rIA >rIIA 原因: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①有效核电荷②核外电子排斥力

  3. 二、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一)同周期,I B ~ I A,II B ~ II A的比较: 性质 I B、II B I A、II A 价电子构型 (n-1)d10ns1~2 ns1~2 次外层电子构型 18e 8e (n-1)s2(n-1)p6(n-1)d10 (n-1)s2(n-1)p6 Z* 大 > 小 原子半径r小 < 大 有效离子势* 大 > 小 金属活泼性 < 化合物键型 明显共价性 主要是离子键 形成配合物倾向 >

  4. (二)同周期,IB~IIB比较: 性质 I B II B 价电子构型 (n-1)d10ns1(n-1)d10ns2 金属活泼性差 金属键完全 金属键不完全 氧化态 Cu(+1,+2) Ag 、Au(+1,+3) Zn、Cd(+2) Hg22+ 共价键化合物多 共价键化合物少 稳定的配合物 稳定的配合物

  5. (三)同族比较:(Z*与r互相制约) 与主族规律相反!

  6. (四)、熔沸点 熔沸点:IB >IIB IB>IA IIB<IIA 升华热:IB >IIB IB>IA IIB<IIA (五)、氧化态 IB族:Cu(+1, +2) Ag(+1,+3) Au(+1,+3) IIB族:Zn、Cd、Hg基本上(+2) Hg(+1)Hg22+ (六)、颜色 IB(+1) : 3d10 4d10 5d10 Cu +, Ag +, Au +均无色 IB(+2) : Cu2 + 3d9,Ag3 + ,4d8 ,Au3 + 5d8有色 蓝色 棕色 棕色 IIB: Zn2+、Cd2+、Hg2+无色 HgI2黄色:荷移跃迁

  7. 铜分族的△Gθ/F—Z图

  8. 锌分族的△Gθ/F—Z图

  9. §7-2 水溶液体系不同氧化态物种 的氧化-还原性质 见教材p.196图7-1,△G /F-Z图 一、△G/F-Z图:有关的 A/ V Cu+/Cu +0.522 Zn2+/Zn -0.76 M M+ Ag+/Ag +0.80 Cd2+/Cd -0.40 还 氧 Au+/Au +1.68 Hg2+/Hg +0.85 原 化 (Cu2+/Cu +0.34) (Hg22+/Hg +0.789) 性 性 ↘↗ M 还原性↗ Mn+氧化性↘

  10. 二、与酸反应 (一)非氧化性酸(如HCl, H3PO4, 稀H2SO4……) 而Cu、Ag、Au、Hg不反应。 (二)氧化性酸(如HNO3, 浓H2SO4……) NH4+ (Zn) M + HNO3 → M(NO3)2 + NO2、NO AgNO3 + NO2、NO M = Zn、Cd、Hg、Cu 但Au不反应 △ M + H2SO4 MSO4 + SO2↑+ H2O

  11. Au可溶于“王水” : (V(浓HCl): V(浓HNO3)= 3:1 ) Au(s) + HNO3 + 4HCl = HAuCl4 + NO↑+ 2H2O K稳(AuCl4 - )= 1×1026四氯合金(III)酸 (强酸) (三)Cu、Ag若生成稳定配合物,或难溶化合物,可使有关↘,从而析出H2: 例:2 Cu(s) + 6HCl(浓) = 2H2CuCl3 + H2↑ 类似 Pb(s) + HCl(浓) → HPbCl3 + H2↑ 其中:CuCl32-3 = 2.0×105 CuCl32-/Cu电对的电位数值将变小 [CuCl32-] = [Cl-] = 1mol•dm-3

  12. 利用Nernst方程计算衍生电对电极电位 p.281 的衍生电位[CN]=1.0mol·dm3 是 例11-17:已知 求Cu(CN)2 + e = Cu + 2CN的 解:Cu+ + 2CN = Cu(CN)2 [CN]=1.0mol·dm3 [Cu(CN)2] =1.0mol·dm3

  13. 2Ag(s) + 2HI(aq) = 2AgI(s) + H2(g) K = 1.2×105 ( Ksp(AgI)= 8.9×10 -17) 负极: Ag + I- = AgI + e (氧化) 正极: 2H+ + 2e = H2 2Ag(s) + 2H2S(aq) = Ag2S(s) + H2(g) K = 0.89(如何计算?)课后重点练习 可根据“多重平衡原理”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值。

  14. 利用Nernst方程计算衍生电对电极电位 例11-16 :求AgI(s) + e = Ag(s) + I电极反应的  øAgI/Ag. 解:衍生电位  øAgI/Ag是 øAg+/Ag衍生的 AgI = Ag+ + I 当[I] = 1mol·dm3时的电位 此时:[Ag+] = Ksp/ [I]  øAgI/Ag =  øAg+/Ag + 0.059lg[Ag+] = 0.799 + 0.059lgKsp = 0.799 + 0.059lg(8.5×1017) = 0.15V 可置换H+生成H2 生成沉淀后电极电位发生了变化,Ksp越小,电极电位越小

  15. 生成沉淀后电极电位发生了变化, Ksp越小, 电极电位越小 生成稳定配合物后电极电位发生了变化, K稳越大,电极电位越小

  16. 三、与碱溶液反应: 只有Zn反应 Zn(s) + 2OH- + 2H2O = Zn(OH)42- + H2(g) Zn(s) + 4NH3(aq) = Zn(NH3)42+ 四、水溶液中,Ag+作氧化剂(Zn2+、Cd2+氧化性极弱) 例1 2Ag+ + 2Mn(OH)2 + 2OH- = 2Ag↓+ MnO(OH)2 + H2O “锰盐法”鉴定Mn2+ 例2 SnCl2 + HgCl2 = SnCl4 + Hg(l) 用于鉴定Hg2+或Hg22+(逆磁,(sp)1 – (sp)1成键)

  17. 五、Cu(I) - Cu(II) 互相转化: (重点) 见△G/F-Z图(书P196, 图7-1) (一)Cu(I) → Cu(II) 1.酸性溶液中,Cu+歧化: 2Cu+ = Cu2+ + Cu(s) 可见平衡时,[Cu2+]占绝对优势

  18. H2O Cu2SO4(s) ═══ CuSO4(aq) + Cu↓ 白色 蓝色 但Ksp很小的Cu(I)化合物可以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例如 CuI (s) Ksp = 5.06×10-12;Cu2S (s) Ksp = 2.5×10-50 CuCl (s) Ksp = 2.0×10-6 潮湿空气中被氧化 2.Cu(I) 被适当氧化剂氧化: 例: Cu2O + 4NH3 + H2O = 2[Cu(NH3)2]+ + 2OH- 红色 无色 4[Cu(NH3)2]+ + O2+ 8NH3+2H2O = 4[Cu(NH3)4]2+ + 2OH- ∴ 可用[ Cu(NH3)2 ] +(aq) 除去混合气体中的O2 2[Cu(NH3)4]2++ S2O42-+4OH-= 2[Cu(NH3)2]+ +2SO32-+2NH3• H2O+2NH3 CuCl+O2+4H2O=3CuO•CuCl2 •3H2O+2HCl 8CuCl+O2=2Cu2O+4Cu+ +8Cl-

  19. (二)Cu(II) → Cu(I) 1. Cu(II) + 还原剂  Cu(I) 或/和 沉淀剂 Cu(I)难溶化合物 或/和 络合剂 Cu(I)稳定配合物 例1. 2Cu2+(aq) + 5I-(aq) ══ 2CuI(s) + I3-(aq) 还原剂+沉淀剂 I3- + Na2S2O3(aq) I- + S4O62- 碘量法测定Cu2+含量 >0,反应自发

  20. 例2.2 CuS(s) +10 CN- = 2 [Cu(CN)4]3- + (CN)2↑+2S2- 还原剂+配体 其中, K稳[Cu(CN)43-] = 2.0×1030 例3.2Cu2+(aq) + 10 CN- = 2 [Cu(CN)4]3- + (CN)2↑ CN-拟卤素阴离子, 似 I-; (CN)2拟卤素, 似I2 例4.CuCl2和Cu(s)在热、浓HCl中逆歧化: △ CuCl2 + Cu(s) ═══ 2 CuCl (逆歧化) △ CuCl + 2 HCl(浓 ) ═══ H2[CuCl3] 强酸

  21. 2.固态高温 Cu(II) → Cu(I) 1000℃ 2 CuO(s) ═══ Cu2O(s) + 1/2 O2(g) △rG298 = +108 kJ·mol-1 > 0 ∴ S.S., 298 K,→ 非自发 △rH298 = +143.7kJ·mol-1 > 0 △rS298 = 0.119kJ·mol-1·K-1 > 0 ∴是“熵驱动”的反应 据“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无相变,△T不太大) △rGT△rH298- T△rS298 求△rGT < 0 , T > ? △rH298 143.7 kJ·mol-1 T > ———— = ———————— = 1208 K △rS298 0.119 kJ·mol-1·K-1 T >1208 K, 上述正反应自发进行。 注:R.T. CuO(s) 、Cu2O都稳定,高温Cu2O更稳定。

  22. 六、Hg(II) Hg(I)的互相转化: Hg2Cl2 Cl—Hg—Hg—Cl spsp 6s1— 6s1 逆磁 ∴Hg(I)为双聚体Hg22+(对比Cu+为单体) (一)Hg (II) → Hg (I) 1.酸性溶液中,逆歧化: Hg2+ + Hg(l) = Hg22+ 对比:Cu+(aq) 歧化 2Cu+(aq) = Cu2+(aq) + Cu(s) K = 1.73×106

  23. (二)Hg(I)→Hg(II) 沉淀剂 难溶化合物 Hg(I) + → Hg(II) + Hg(l) 配位体 稳定配合物 例1. Hg2Cl2+NH3·H2O ═H2N-Hg-Cl+Hg(l) +NH4Cl +2H2O (氯化氨基汞)白色+ 黑色→ 灰黑色 检定Hg22+ 例2. 2Hg22+ + H2S = Hg2S + 2H+ Hg2S → HgS↓+ Hg(l) ( Ksp,HgS = 2×10-52, Ksp, Hg2S = 1×10-45 ) 例3. Hg2Cl2 + 2I- = Hg2I2↓ + 2Cl- Hg2I2 + 2I- (过量) = [HgI4]2- + Hg(l) 合并:Hg2Cl2 + 4I- = [HgI4]2- + Hg(l) + 2Cl- K稳= 6.8×1029

  24. §7-3 铜锌分族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物 表7-1 铜、锌分族常见氧化物的基本性质

  25. (一)无机物的颜色 • 物质显色的规律 • 表7-2 d-d 跃迁和 f-f 跃迁

  26. (1)d1-9和f1-13的化合物都有颜色 d5和f7颜色较浅或无色 自旋禁阻 自旋发生改变的电子跃迁都是自旋禁阻的 (2)CuF、 BrF(红色),多数氟化物均无色 III、IV、V、VI主族的5,6周期的溴化物、碘化物 几乎都有颜色 (3)主族元素的含氧酸根离子多数无色,过渡金属 元素含氧酸根有色 (4)混合价态化合物呈现颜色 (5)无色晶体掺有杂质或发生晶格缺陷时,呈现颜色。

  27. 2.原因 选择性的吸收可见光,呈现出互补颜色 波长:=400-700nm 波数:=25000-13800cm-1 E=1.7- 3.1eV 分子或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决定的,外层电子及其构型 E=1.7- 3.1eV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E越小,吸收的光波数越小(波长越长),观察到的颜色趋向于紫色 反之,趋向于红色 E<1.7eV(红外光) 或E >3.1eV(紫外光)

  28. 3. 影响因素 • d-d 跃迁和 f-f 跃迁 • 配位场d轨道发生分裂,二组d轨道能量差一般相当于可见光的能量。E=1.7- 3.1eV • d1-9和f1-13 显色 d0、d10、 f0、 f14不显色 • Y3+ La3+ Cu+ Ag+ Hg2+Zn2+Cd2+Lu3+ 无色 • d5和f7浅色(跃迁-自旋禁阻) • ☛凡是不成对电子的自旋发生改变的电子跃迁都是自旋禁阻的 • 电荷跃迁 • 电子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产生的荷移跃迁 • ML

  29. ZnO CdO温敏元件 R.T.白 R.T.棕红 (制变色温度计) ↓△ ↓△ 浅黄 深灰 CuO中Cu2+为d9,其余M+或M2+均为d10,无d-d跃迁,化合物的颜色 由“荷移跃迁”引起。

  30. AgCl、AgBr、AgI颜色依次加深 • 阳离子相同,阴离子变形性不同, • 阴离子变形性越大,化合物越容易发生电荷迁移 • 吸收光谱向长波(低波数)方向移动,表现出来较 深的颜色 • Cd2+: d10 CdS(黄色) Cd2+ S2- E =2.4eV • ZnS(白色) Zn2+ S2- E > 3.9eV • E=1.7- 3.1eV • 主族元素含氧酸根不显颜色,O2- 中心离子 • 跃迁能量超出可见光区不显颜色 • 荷移跃迁发生在混合价配合物中 • [Fe(CN)6]4- 、[Fe(H2O)6]3+ 、KFe[Fe(CN)6]4- 淡黄色 无色 深蓝色 (NH4)2SbBr6 [SbBr6]3-  [SbBr6] -

  31. 3. n * , * • 可能发生的跃迁: •  * ,能量大,SiCl4, PCl5吸收在远紫外区(无色) n *,孤对电子,能量稍低,近紫外区 H2S, H2O n * , 孤对电子,能量稍低,近紫外。 双键,三键,长波区。 • * 最高占据轨道能级比非键轨道高,可见区, 显颜色 * * F2 、Cl2、Br2 、I2 F2 、Cl2、Br2 、I2颜色逐渐加深,如何解释? n*  n*能量差下降,吸收长波长(低波数)的光,表现出互补色。

  32. 4. 带隙跃迁和晶格缺陷 ZnS、CdS、Cu2O 荷移跃迁 能带理论 充满电子的成键轨道(价带)和空的反键轨道(导带) 禁带:Eg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可见光后电子由价带跃迁到导带--带隙跃迁 E=1.7- 3.1eV

  33. (二)酸碱性 ZnO、CuO两性,其余氧化物碱性。 (三)氧化性 CuO、Ag2O、HgO有一定氧化性。 例:“银镜反应” Ag2O + 4NH3·H2O = 2[Ag(NH3)2]+ + 2OH- + 3H2O 2[Ag(NH3)2]+ + RCHO + 2OH- = RCOONH4+ + 2Ag↓ + 2NH3↑+ H2O 羧酸铵(“化学镀银” ) “银氨溶液”在气温较高时,一天内可形成强爆炸的氮化银: Ag(NH3)2+ → Ag3N 可加盐酸回收: Ag(NH3)2+ + 2H+ + Cl- = AgCl↓+ 2NH4+ Cl-浓度足够大

  34. 二、氢氧化物(教材p.203表7-4) 稳定存在的只有Cu(OH)2、Zn(OH)2、Cd(OH)2 (一)酸碱性 Zn(OH)2典型两性 BA (似Al(OH)3) H+ OH- Zn2+  Zn(OH)2  Zn(OH)42- Zn(OH)2 + NH3·H2O Zn(NH3)42+ Cu(OH)2也是BA,在 NH3·H2O中 Cu(NH3)42+ H+浓OH- Cu2+ Cu(OH)2 Cu(OH)42- (二)Cu (II)氧化性 Cu(OH)42- + C6H12O6 = CuOH + H2O + C6H12O7 CuOH  Cu2O↓(红色)+ H2O 用于检验糖尿病。

  35. (三)形成配合物 NH3·H2O M(OH)n ——— M(NH3)xn+ (Mn+ = Cu+、Cu2+、Ag+、Zn2+、Cd2+; ds区M n+(18e)更易形成配合物。 但HgO与NH3·H2O不反应(教材p.202 表7-3) 分离Zn 2+和Al 3+:用氨水 Zn(NH3)42+、Al(OH)3

  36. 三、硫化物 见教材p.204, 表7-5。 均难溶于水,其酸溶反应可用“多重平衡原理”定量计算: MS (s) + 2H+ = M2+ + H2S (aq) 可见:Ksp(MS)↗, 则K ↗, MS 酸溶倾向 ↗。 据此,可得: 1.ZnS(s)溶于 0.3 mol·dm-3 HCl 2.CdS(s) 溶于 2 mol·dm-3 HCl

  37. 4.HgS不溶于HCl、HNO3,但溶于Na2S(aq)或HCl-KI溶液或王水中:4.HgS不溶于HCl、HNO3,但溶于Na2S(aq)或HCl-KI溶液或王水中: (1) HgS(s) + S2- = HgS22- K ☛ HgS 是这二族硫化物中唯一溶于Na2S (aq) 的硫化物 (2) HgS(s) + 2H+ + 4I- = HgI42- + H2S , K

  38. (3) 3HgS+ 12HCl + 2HNO3=3H2[HgCl4] + 3S↓+ 2NO+ 4H2O 其中 K’是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3H2S + 2NO3- + 2H+ = 3S(s) + 2NO(g) + 4H2O

  39. 5.CuS溶于KCN(aq),而CdS(s)不溶: 2CuS(s) + 10CN- = 2[Cu(CN)4]3- + (CN)2↑ + 2S2- K’ 对应于: 2Cu2+ + 2CN- = 2Cu+ + (CN)2 (g) CdS(s) + 4CN- = Cd(CN) 42- + S2-, K 利用硫化物上述溶解性差异,可以方便地设计出分离不同MS(M2S)的方法。

  40. 四、卤化物 (一)键型 氟化物 氯化物 溴化物 碘化物 ————————————→ 离子化合物 共价性↑ (二)水溶度 1.CuX、AgX、Hg2X2(X = Cl、Br、I)不溶于水; 水溶度(20 0C) AgF AgCl AgBr AgI g/100gH2O 172 1.9×10-4 1.4×10-5 .6×10-6 2.CuX2、ZnX2、CdX2易溶于水 但无CuI2 2Cu2+ + 4I- = 2CuI(s) + I2(s)

  41. 3.HgCl2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极性化合物。水溶液摩尔电导率很小,在水中电离度小,3.HgCl2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极性化合物。水溶液摩尔电导率很小,在水中电离度小, ☛主要以HgCl2分子形式存在: HgCl2 = HgCl+ + Cl- , K1 = 3.3×10 –7; HgCl+ = Hg2+ + Cl- , K2= 1.8×10-7 ∴0.010 mol·dm-3 HgCl2水溶液中HgCl2的电离度 α = (k1/c)1/2 = [(3.3×10-7)/0.010] = 0.57﹪ 因电离弱,水解倾向HgCl2 << HgF2 : HgF2 + H2O = HgO(s) + 2HF ; HgCl2 + H2O = Hg(OH)Cl + HCl 25℃, 0.0078mol·mol-3 HgCl2溶液, h = 1.4% HgCl2稀水溶液可用于手术器械消毒。

  42. (三)甘汞Hg2Cl2 1.无毒,利尿剂 2.氧化剂 Hg2Cl2 + SnCl2 = 2Hg(l ) + SnCl4。 黑 3.甘汞电极(Calomer electrode)是二极标准电极:(H+ /H2(g) 是一级标准电极) Hg2Cl2(s) + 2e = 2Hg ( l ) + 2Cl- ( KCl )  (Hg2Cl2/Hg) = 0.2682 V 饱和甘汞电极更常用: [ 20℃,KCl 饱和水溶液 ( ~ 4.6 mol·dm-3 ) ] (Hg2Cl2/Hg) = 0.2415 V

  43. §7-4 铜、锌族配合物 与IA、ⅡA相比,IB、ⅡB族M更易形成各种配合物。因为: 1.Mn+ 18e (Zn2+、Cd2+、Ca+) 、9-17e (Cu2+) 结构,极化力 + 变形性大; 2.Mn+的(n-1)d与ns、np轨道能量相近,易杂化成键。 书P.211表7-10列出了铜、锌分族的一些常见配合物。 一、Cu+ Cu(NH3)2+ + O2+ 2H2O + 8NH3 = 4Cu(NH3) 42+ + 2OH- 无色 空气 深蓝 显强还原性(可除去O2)

  44. 二、Cu2+ 2Cu2+ + 10CN- = 2[Cu(CN)4]3- + (CN)2↑ 还原剂、络合剂 拟卤素,似I2 同理: 2 Cu2+ + 4I- = 2 CuI↓ + I2↓ 还原剂、沉淀剂 Cu2+ + 4NH3 = Cu(NH3) 42+ 三、Ag + “银镜反应” :2Ag(NH3)2+ + C6H12O6 + H2O = Ag↓+ C6H12O7 + 2NH3 + 2NH4+ R.T. Ag(NH3)2+ —————→ Ag2NH (约1天) AgN3 可加盐酸回收: Ag(NH3)2+ + 2H+ + Cl- = AgCl↓ + 2NH4+

  45. 四、Hg2+、Hg22+ (一)不形成氨配合物,而是发生“氨解反应”: Hg2+、Hg22+极化力强: HgCl2 + H-NH2 = H2N-Hg-Cl↓ + H+ + Cl- 对比HgCl2水解: HgCl2 + H-OH = HO-Hg-Cl + H+ + Cl- Hg2Cl2在氨解的同时发生“歧化”: Hg2Cl2 + H-NH2 = H2N-Hg-Cl↓ + Hg(l) + H+ + Cl – (二)Hg22+与CNˉ、Iˉ的反应 不生成Hg(I) 的CNˉ或Iˉ配合物! Hg22+ + 4CN- = Hg(CN)42- + Hg(l) Hg22+ + 4I- = HgI42- + Hg(l)

  46. (三)Nessler’s reagent(奈斯勒试剂): [Hg(NO3)2 + KI + KOH] 混合溶液 鉴定NH4+:/ Ag \ 2K2(HgI4) + 4KOH + NH4Cl = [O NH2]I↓ + KCl + 7KI + 3H2O \ Ag / 红棕色

  47. 五、配合物的杂化成键过程: 例1:Cu(NH3)42+的杂化成键[Cu(NH3)42+正方形] Cu2+3d9 —————→ 3d84p1 —————→ 3d8(dsp2)0(dsp2)0(dsp2)0(dsp2)04p1 ↑σ ↑σ ↑σ ↑σ NH3 NH3 NH3 NH3 Cu(NH3)42+稳定,不显还原性,说明“杂化轨道法”有缺陷。 例2.[Cu(CN)4]3-正四面体 sp3杂化 Cu+3d10 ———→ 3d10(sp3)0 (sp3)0(sp3)0 (sp3)0 ↑σ ↑σ ↑σ ↑σ CN- CN- CN- CN-

  48. 六、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静电模型 (《无机化学基本原理》p.244-252) 1.在配体组成的晶体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能级分裂: 正八面体晶体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能级分裂 2.不同几何对称性的晶体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能级分裂情况不同: 正四面体晶体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能级分裂

  49. 3.电子在分裂后的d轨道重新排布: ﹡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成对能 p分裂能△ p > △,电子不成对排布(弱场高自旋); p < △,电子成对排布(强场低自旋)。 4.d电子重新排布产生晶体场稳定化能 (Crystal Field Stabilization Energy, CFSE): 例:[FeF6]3- : p ﹥△ , (t2g)3(eg)2, CFSE = 0 Dq. [Fe(CN)6]3- : p ﹥△ , (t2g)5(eg)0, CFSE = 20 Dq.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