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1.08k Views
第十章 内分泌 ( Endocrine ). 内分泌. 概 述. 下丘脑与垂体. 甲状腺. 调节钙代谢的激素. 肾上腺. 胰 岛. 性 腺. 其他内分泌物质. 概 述:. 内分泌. 一、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二、激素的作用及其特征. 三、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和代谢.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五、激素分泌的调节. 一、激素的概念与 分类 :. 内分泌. 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有机物质,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活动,这类物质称为 激素 ( Hormone ) 。.
E N D
第十章 内分泌(Endocrine) 内分泌 概 述 下丘脑与垂体 甲状腺 调节钙代谢的激素 肾上腺 胰 岛 性 腺 其他内分泌物质
概 述: 内分泌 一、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二、激素的作用及其特征 三、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和代谢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五、激素分泌的调节
一、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内分泌 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有机物质,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活动,这类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 神经分泌(neurocrine) 内分泌(endocrine)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激素的分泌方式包括:
内分泌 神经分泌 内分泌
内分泌 神经内分泌
内分泌 激素的种类很多,按照它们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胺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等。 含氮激素 肽类和蛋白质激素—— 生长激素和催产素等。 (nitrogenous hormone) 甾体(类固醇)激素—— (steroid hormone) 雌激素和雄激素等。 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 前列腺素等。
二、激素的作用及其特征: 内分泌 1、生长和发育 2、生殖 3、内环境稳态 4、代谢 5、消化 6、应激和免疫
内分泌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2)激素的分泌速率呈脉冲式释放; (3)激素作用的高效性; (4)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5)激素与激素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GH&E&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 VS 胰岛素) 激素的“允许作用”
三、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和代谢: 内分泌 1、激素的合成 2、激素的分泌 3、激素的转运 4、激素的代谢
内分泌 1、 激素的合成: a、肽类和蛋白质激素的合成 mRNA 模板DNA 核糖体翻译 前激素原(信号肽) 激素原 b、甾体激素的合成 胆固醇、酪氨酸在胞浆中酶促反应下合成。
内分泌 2、 激素的分泌: 含氮激素合成后一般在囊泡内储存,经胞吐作用释放(受Ca2+内流和cAMP或cGMP刺激)。 类固醇激素合成后一般不储存,通过单纯扩散的形式释放。
内分泌 激素的分泌方式
内分泌 3、 激素的转运: 长途转运:分泌部位与靶器官之间的距离较长(ACTH、LH、FSH) 短途转运:分泌部位与靶器官之间的距离较短(GnRH、TRH) 储 存 结 合 (与载体蛋白结合) 游 离 发挥作用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内分泌 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信使学说 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 ——基因表达学说 3、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
内分泌 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形成 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ATP转变为cAMP cAMP激活其依赖性蛋白激酶 促进特异蛋白磷酸化 激活靶细胞的生理反应 其中,激素为第一信使,cAMP为第二信使。此外cGMP、Ca2+、IP3、DG及NO也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介导激素的生理作用。
内分泌 激素穿过细胞膜 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 变构进入细胞核 激素-核受体复合物 作用于基因组DNA 转录-蛋白质合成
内分泌 激素穿过细胞膜 T4转变为T3 T3与结合蛋白结合 游离T3进入细胞核 作用于基因组DNA 转录-蛋白质合成
五、激素分泌的调节: 内分泌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激素对受体的调节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允许、拮抗)
内分泌 1、激素分泌的神经调节(直接、间接): 内环境的变化 间 接 中枢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 下丘脑 直 接 垂 体 内分泌腺或细胞
内分泌 2、激素分泌的体液调节: ——激素的反馈调节 促激素 激素 靶器官 生理效应 血 液 反 馈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后者多见;根据反馈路线的长短,有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三种。
内分泌 2、激素分泌的体液调节: ——代谢产物的反馈调节 代谢产物浓度变化 激素 代谢变化 反 馈 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血糖调节。
下丘脑与垂体: 内分泌 (Hypothalamus and Hypophyseal)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机能联系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三、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 四、腺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机能联系: 内分泌 下丘脑位于间脑的腹面,是双侧对称的结构,被第三脑室分为左右两半,与内分泌有关的核团大多集中在下丘脑的内侧部,可分为三个区: 前区(视上区) 中区(结节区) 后区(乳头区)
内分泌 下丘脑主要核团和分区(模式图) The main nuclei and regions of Hypothalamus: 前区(视上区): PV:室旁核;A:前核; S:视上核 中区(结节区): DM:背内侧核; VM:腹内侧核;ARC:弓状核 后区(乳头区): P:后核;M:乳头核 TC:灰结节;ME:正中隆起;INF:漏斗
内分泌 构成这些核团内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有两种: 1、大细胞性的神经细胞系统: 视上核——加压素即抗利尿激素 室旁核——催产素 2、小细胞性的神经细胞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 集中分布于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此系统产生促垂体激素,促进或抑制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
内分泌 远侧部—前叶 腺垂体 结节部 + 中间部 后叶—神经部 神经垂体 漏斗部
内分泌 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下丘脑-垂体束 ——神经联系 2、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 ——体液联系
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束起始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终止于神经垂体。 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分泌产生的激素经轴浆运输到达神经垂体储存。
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起始于正中隆起,终止于腺垂体,是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体液联系通道。 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激素都在正中隆起进入毛细血管,经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内分泌 1、子宫收缩(分娩)与回位; 2、排 乳; 催产素 (Oxytocin) 3、学习、记忆和母性行为。 1、调节渗透压、血容量和血压; 精氨酸升压素 (Vasopressin) 2、学习、记忆和性行为。 两者为互为结构相似的9肽(分泌调节)。
内分泌 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1、非条件刺激(子宫颈、乳房) 催产素(OXT) 2、条件刺激(幼仔出现、挤乳等) 1、血浆渗透压感受器(血成分) 精氨酸升压素 2、血管压力感受器(血容量)
三、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 内分泌 下丘脑促垂体区内神经内分泌小细胞分泌的激素都是肽类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送到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 现已确定的下丘脑分泌的调节腺垂体释放或抑制激素共有九种(分泌调节)。
内分泌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一方面受到脑高级部位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受到体液因素的调节,特别是靶腺激素的反馈调控。 神经调节——神经递质(NE、5-HT和ACh等) 长环反馈(long-loop feedback) 体液调节 短环反馈(short-loop feedback) 超短反馈(ultrashort-loop feedback)
内分泌 长环反馈(long-loop feedback) 外周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所起的调节作用。 短环反馈(short-loop feedback) 腺垂体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相应激素的分泌。 超短反馈(ultrashort-loop feedback) 下丘脑激素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调控它本身的分泌。
四、腺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内分泌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共有八种,根据其分子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泌调节): 1、肽类激素 (ACTH、MSH、LPH) 2、糖蛋白激素 (FSH、LH、TSH) 3、蛋白质激素 (GH、PRL)
甲 状 腺: 内分泌 一、甲状腺结构特点 二、甲状腺激素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一、甲状腺结构特点: 内分泌 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甲状腺由腺泡组成;腺泡壁是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腺泡腔中充满胶体物质(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主要是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nbulin,TG)
二、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 内分泌 甲状腺素(3,5,3’,5’—四碘甲腺原氨酸,Thyroxine,T4) 三碘甲腺原氨酸(3,5,3’—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
内分泌 1、聚碘作用(iodine accumulation) 甲状腺素的合成 2、碘的活化(iodine activation) 3、酪氨酸碘化(iodination of tyrosine)和碘化酪氨酸(iodotyrosine)的偶联。 甲状腺激素(T3或T4)生成后,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存在甲状腺的胞泡腔中。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腺上皮顶端的微绒毛通过胞饮作用将甲状腺球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内,经溶酶体酶水解后,T3、T4被释放进入血液。 T4的半衰期大约6~7d,T3大约为1~3d。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内分泌 甲状腺激素没有特异的靶细胞,几乎影响机体内的每一个器官,其生理作用十分广泛。 生热(提高基础代谢率) 1、代 谢 糖(促进糖吸收,抑制糖原合成、升血糖,也可降血糖) 2、生长发育 促进脂肪酸氧化和分解,胆固醇? 3、神经系统 4、生殖和泌乳 促进蛋白质合成,过量则相反,尤其是骨骼肌 5、其他作用 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