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2010 年福建省化学学科初中学业考试评价 —— 优秀试题

2010 年福建省化学学科初中学业考试评价 —— 优秀试题. 南平普教室化学学科. Email: jowmx@163.com 电 话: 15859958646. 一.试题的创新,在于理念创新 例1.(厦门卷第10题) 下列对 可制成单分子二极管的三聚氰胺(化学式 C3H6N6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聚氰胺中含有氢气和氮气 B. 三聚氰胺中 C 、 H 、 N 的质量比为 6:1:14 C. 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6 g D.三聚氰胺中N的质量分数为84%.

gre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0 年福建省化学学科初中学业考试评价 —— 优秀试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0年福建省化学学科初中学业考试评价——优秀试题2010年福建省化学学科初中学业考试评价——优秀试题 南平普教室化学学科 Email: jowmx@163.com 电 话:15859958646

  2. 一.试题的创新,在于理念创新 例1.(厦门卷第10题) 下列对可制成单分子二极管的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聚氰胺中含有氢气和氮气 B.三聚氰胺中C、H、N 的质量比为6:1:14 C.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g D.三聚氰胺中N的质量分数为84%

  3. 评析:三聚氰胺自“三鹿”事件后变的家喻户晓,在随后出现的大量化学试题中三聚氰胺的危害也为学生们所熟悉。本卷命题者反其道而行之,简洁的题干指出三聚氰胺可以用来制作单分子二极管,从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化学是否能为社会发展、为生活美好做出贡献,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因此,试题的创新,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理念的创新。本题中三聚氰胺的“从良”,也应该给一线教师以新的启示。评析:三聚氰胺自“三鹿”事件后变的家喻户晓,在随后出现的大量化学试题中三聚氰胺的危害也为学生们所熟悉。本卷命题者反其道而行之,简洁的题干指出三聚氰胺可以用来制作单分子二极管,从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化学是否能为社会发展、为生活美好做出贡献,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因此,试题的创新,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理念的创新。本题中三聚氰胺的“从良”,也应该给一线教师以新的启示。 例2.(厦门卷第21题)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召开,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再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3)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 答:。

  4. 评析:在“低碳减排”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时期,“温室效应”相关试题被各地命题者广泛使用。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碘摄入过量和碘缺乏一样都可能引起甲状腺疾病一样,二氧化碳也不是越少越好。命题者别有用心的一问,恰恰培养了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化学物质,辨证地看待世界的思想。化学学习的目的,关键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对学生将来的生命轨迹有多大的影响。一线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当教会学生从正反两面看待学过的物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评析:在“低碳减排”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时期,“温室效应”相关试题被各地命题者广泛使用。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碘摄入过量和碘缺乏一样都可能引起甲状腺疾病一样,二氧化碳也不是越少越好。命题者别有用心的一问,恰恰培养了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化学物质,辨证地看待世界的思想。化学学习的目的,关键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对学生将来的生命轨迹有多大的影响。一线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当教会学生从正反两面看待学过的物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 二.初高中衔接,培养学科观点 例3.(福州卷第12题) 小政同学在复习Ca(OH)2化学性质时,归纳出了Ca(OH)2与其它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4(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1)若X是与其它三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 则X可以是__ __。 (2)根据图4所示的物质间关系, 写出其中两个化学方程式: ①;②。

  5. 评析:本题以Ca(OH)2为核心物质,简洁地通过“V”型图呈现碱的相关知识,既考查了学生梳理与归纳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物质转化观,还有一定的开放度。一线教师应从本题中体会命题者的用意,加强学生化学用语的培养,努力构建学生脑海中的化学知识网络,这对他们进入高中后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将大有帮助。从试题考后的得分情况分析,得分率较低,说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此外,为避免造成歧义,第(1)问中建议指明需填写物质X的化学式。评析:本题以Ca(OH)2为核心物质,简洁地通过“V”型图呈现碱的相关知识,既考查了学生梳理与归纳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物质转化观,还有一定的开放度。一线教师应从本题中体会命题者的用意,加强学生化学用语的培养,努力构建学生脑海中的化学知识网络,这对他们进入高中后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将大有帮助。从试题考后的得分情况分析,得分率较低,说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此外,为避免造成歧义,第(1)问中建议指明需填写物质X的化学式。 例4.(莆田卷第15题) 如右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为下列物质中的某一种: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图中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或其溶液都能相互发生反应。 (1)浓盐酸曝露在空气中,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填“变大”或“变小”)。(2)氢氧化钠固体可作干燥剂,它不能干燥的气体是( )。 A. O2 B. CO2 C. H2 D. CO (3)碳酸钠浓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若甲为硫酸,则丙一定是。从物质的分类看,若乙、丁可以用其它类别的物质替换,则可以替换乙的一种物质是。

  6. 评析:简洁的图示,把酸、碱、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个小题分工明确,有选择地考查了学生酸、碱、盐的相关性质。第4小题又将思维提升一个层次,既考查了物质分类的知识,又需要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网进行梳理,综合性较强并有一定的开放度。不难看出,本题命题者特别希望学生能明白物质间都是有联系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观。评析:简洁的图示,把酸、碱、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个小题分工明确,有选择地考查了学生酸、碱、盐的相关性质。第4小题又将思维提升一个层次,既考查了物质分类的知识,又需要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网进行梳理,综合性较强并有一定的开放度。不难看出,本题命题者特别希望学生能明白物质间都是有联系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观。 三.赋教育功能,体现试卷新价值。 例5.(龙岩卷第13题) 某网站帖子《喝了藿香正气水,开车会不会被判酒驾》引起小红的兴趣。为探究该问题,小红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藿香正气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酒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藿香正气水中,酒精的用途为溶剂。请写出酒精的另一种用途。答:_______。 (2)已知:驾驶员血液总量约为4.5L;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20g/L(每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20g)即为酒后驾车。 ①某驾驶员喝了一瓶藿香正气水,10分钟后若有2.7g酒精进入血液中,则该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为_________ g/L。 ②若该驾驶员此时驾车,是否会被判为酒后驾车?答:________(填“会”或“不会”)。 ③根据问题①和②,你认为藿香正气水标签中应标明的一条注意事项是______。

  7. 评析:试题选材贴近真实生活,又切中社会关注热点,能引起学生探究的“真兴趣”。通过喝藿香正气水是否会被判“酒驾”这一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又借助最后一问,不仅强调了学生对探究结果学以致用,更引起了学生对物品标签的关注,学会分析标签背后隐含着的科学道理。本道试题的内涵已超过考查学科知识本身的意义,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深层次的学科素养并赋予了试题新的生命力,使试题富有教育价值,体现了化学科中考命题未来发展的趋势。评析:试题选材贴近真实生活,又切中社会关注热点,能引起学生探究的“真兴趣”。通过喝藿香正气水是否会被判“酒驾”这一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又借助最后一问,不仅强调了学生对探究结果学以致用,更引起了学生对物品标签的关注,学会分析标签背后隐含着的科学道理。本道试题的内涵已超过考查学科知识本身的意义,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深层次的学科素养并赋予了试题新的生命力,使试题富有教育价值,体现了化学科中考命题未来发展的趋势。 例6.(厦门卷第21题)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召开,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再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1)近年来,空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2)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重要原则有: ①拒用。请举出低碳生活的一个实例:。 ②再生。右图是科学家设计的一种理想的氢元素 循环模式,它实现了低碳减排,请写出(Ⅰ)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回收。目前使用膜分离法从空气中分离出CO2, 这个过程二氧化碳发生的是(填 “物理”或“化学”)变化。这些CO2可作为气体 肥料,还可制造用于人工降雨。 (3)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答:。

  8. 评析:本道试题也是命题人注重试题本身教育功能开发的又一典例,它以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相关认识。在第(2)小题中,命题人巧妙地把绿色化学的三个重要原则用简洁的6个字分三点加以归纳,并介绍了低碳循环再生和膜分离回收的新技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命题人将试题的教育价值放在超出对知识考查的高度予以对待,为绿色化学的理念变成学生脑海中的潜意识做着努力。评析:本道试题也是命题人注重试题本身教育功能开发的又一典例,它以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相关认识。在第(2)小题中,命题人巧妙地把绿色化学的三个重要原则用简洁的6个字分三点加以归纳,并介绍了低碳循环再生和膜分离回收的新技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命题人将试题的教育价值放在超出对知识考查的高度予以对待,为绿色化学的理念变成学生脑海中的潜意识做着努力。 四.真实探究,体现学科特点 例7.(龙岩卷第17题) 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受温度、压强及盐等因素影响。为探究盐对气体P在水中溶解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采用如下过程进行实验:I、配制室温下Na2SO4、NaHCO3的饱和溶液;Ⅱ、采用一定方法,分别测量蒸馏水、饱和NaHCO3和Na2SO4溶液溶解气体P的体积。结果如下表(液体体积均为100mL): 液体(100mL)蒸馏水饱和Na2SO4溶液饱和NaHCO3溶液气体P溶解的体积(mL)8356120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知溶解度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所配置的盐溶液已饱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气体P是否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答:___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不同盐对气体P在水中溶解度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有影响,但影响不同 (4)采用上述方法探究盐对氯化氢气体(HCl,其水溶液为盐酸)在水中溶解度的影响,所采用的盐不宜是Na2CO3。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评析:“科学探究”是化学科学习的重要方式,课改之后各地中考都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试题的设计。但越来越多的“科学探究”成为“假探究”或“形式化探究”。龙岩卷第17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究题范例。首先该题选择了一个值得现阶段学生探究的陌生情境,以关于盐溶液对气体溶解度影响的素材为背景。四个问题层层递进,体现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不同层次。问题(1)对探究题题干中的关键词“饱和”的相关知识做了考查,问题(2)(3)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出探究的结论。问题(4)则通过对实验探究过程的反思,考查学生对探究结论的应用与评价能力。4个问题组成了一道完整也比较全面的探究试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知识的储备、处理信息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析:“科学探究”是化学科学习的重要方式,课改之后各地中考都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试题的设计。但越来越多的“科学探究”成为“假探究”或“形式化探究”。龙岩卷第17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究题范例。首先该题选择了一个值得现阶段学生探究的陌生情境,以关于盐溶液对气体溶解度影响的素材为背景。四个问题层层递进,体现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不同层次。问题(1)对探究题题干中的关键词“饱和”的相关知识做了考查,问题(2)(3)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出探究的结论。问题(4)则通过对实验探究过程的反思,考查学生对探究结论的应用与评价能力。4个问题组成了一道完整也比较全面的探究试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知识的储备、处理信息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 例8.(厦门卷第23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和NaOH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丽同学按图1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有发生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2: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 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 (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图2 所示的三个实验。 (1)实验①、②的实验目的是。 (2)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 (3)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 实验3 测量酸和碱反应过程的pH、温度变化 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匀速滴加NaOH溶液,用传感器实 时获得溶液的pH、温度曲线如图3。 (1)0—t1时,溶液的酸碱性变化情况是。 (2)由图3分析,酸和碱有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酸和碱的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11. 评析:本试题通过对“酸碱中和反应”这一过程的再探究,让学生对酸、碱反应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试题利用新的素材创设了陌生的情境,充分发挥了探究性试题的教育功能,通过在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中,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和训练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真正提升探究的能力。评析:本试题通过对“酸碱中和反应”这一过程的再探究,让学生对酸、碱反应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试题利用新的素材创设了陌生的情境,充分发挥了探究性试题的教育功能,通过在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中,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和训练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真正提升探究的能力。 五.结构观念,试题巧妙渗透 例9.(龙岩卷第14题) 甲(化学式为C2H4Cl2)和乙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属于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分子结构示意图可知,乙分子中C、H、Cl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3)资料表明,甲、乙性质有一定差异。小明根据甲和乙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得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 B.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C.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种类和个数一定不同

  12. 评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如何在中考试题中将“结构观”予以体现,是命题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本试题通过题干给出的两种微粒结构将微观分子的结构与宏观物质的分类和性质有机联系在一起,巧妙地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试题中,值得学习和借鉴。评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如何在中考试题中将“结构观”予以体现,是命题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本试题通过题干给出的两种微粒结构将微观分子的结构与宏观物质的分类和性质有机联系在一起,巧妙地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试题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六.阅读图表,培养学生能力 例10.(宁德卷第14题) 图1是甲、乙、两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1、图2回答: (1)50℃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图2中,试管里预先装有少量生石灰,当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某饱和溶液析出固体(不考虑水分蒸发)。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是(填甲或乙或丙)。 (3)从图1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任写一条)

  13. 评析: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能处理应用,是初三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能力。本试题将彼此关联的图和表共同呈现,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图1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并分析应用到图2的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图表共同呈现的试题可能会一定程度降低学生的得分率,但不可因噎废食。中考试题除了考核评价的功能,也将对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起着重要导向作用。评析: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能处理应用,是初三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能力。本试题将彼此关联的图和表共同呈现,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图1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并分析应用到图2的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图表共同呈现的试题可能会一定程度降低学生的得分率,但不可因噎废食。中考试题除了考核评价的功能,也将对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起着重要导向作用。

  14. 七.计算题创新,培养学习规范 例11.(龙岩卷第18题) 小强同学想在社区宣传栏出一期“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专刊,内容之一是汽车耗油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间关系。在未查到“每升汽油完全燃烧产生多少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小强通过下表所列计算来完成。 点燃 已知:①汽油密度约为0.7kg /L;②汽油(根据汽油中C、H组成关系,其化学式可简单表示为CH2)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CH2+3O2 2CO2+2H2O;③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请帮助小强完成表格。

  15. 评析:计算题无疑是各类题型中创新难度最大的,当前学生普遍计算能力偏弱,对试卷的最后一道计算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由此也给计算题的命题带来了考验,为了提升平均分和及格率,很多地市的计算题都以平稳、简单为主,少有新意。而龙岩卷的计算题以汽车燃油为线索,用“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栏”作为真实情境,将探究题式的命题思路巧妙地与计算步骤融合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从考后的得分分析情况来看,难度值大于0.5,在九地市里属于中上水平,说明这种试题的呈现方式对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是有一定帮助的。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考的计算题也应该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与时俱进。评析:计算题无疑是各类题型中创新难度最大的,当前学生普遍计算能力偏弱,对试卷的最后一道计算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由此也给计算题的命题带来了考验,为了提升平均分和及格率,很多地市的计算题都以平稳、简单为主,少有新意。而龙岩卷的计算题以汽车燃油为线索,用“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栏”作为真实情境,将探究题式的命题思路巧妙地与计算步骤融合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从考后的得分分析情况来看,难度值大于0.5,在九地市里属于中上水平,说明这种试题的呈现方式对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是有一定帮助的。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考的计算题也应该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与时俱进。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