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k likes | 1.58k Views
工业催化原理 Catalysis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 第三章 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酸碱催化剂的应用 催化裂化;烷烃异构化;芳烃异构化;烷基化转移;烷基化;芳烃烷基化;择形催化烷基化;水合反应;酯化反应;烃类芳构化。. 酸碱催化剂分类与催化作用. 固体酸碱定义(三种) S.A Arrhenius( 阿累尼乌斯 ) 酸碱 (1) 能在水溶液中给予出质子 (H+) 的物质称为酸。 (2) 能在水溶液中给出羟基离子 (OH-) 的物质为碱称。 J.N.Bronsted 对酸碱定义( B 酸碱)
E N D
工业催化原理Catalysis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
第三章 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 酸碱催化剂的应用 • 催化裂化;烷烃异构化;芳烃异构化;烷基化转移;烷基化;芳烃烷基化;择形催化烷基化;水合反应;酯化反应;烃类芳构化。
酸碱催化剂分类与催化作用 • 固体酸碱定义(三种) • S.A Arrhenius(阿累尼乌斯)酸碱 • (1)能在水溶液中给予出质子(H+)的物质称为酸。 • (2)能在水溶液中给出羟基离子(OH-)的物质为碱称。 • J.N.Bronsted对酸碱定义(B酸碱) • (1)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称为酸 • (2)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碱 • G.N.Lewis定义(L酸碱) • (1)所谓酸,乃是电子对的受体。 如BF3 • (2)所谓碱,则是电子对的供体。 如NH3
酸碱通式 • 金属氧化物表面的金属离子是L酸,氧负离子是L碱。金属离子的电负性越大,则金属离子的酸性越强。 • 金属氧化物的碱性也可以同电负性相关联,但由于金属氧化物表面往往含有羟基这时的酸碱性由M-OH中M-O的键本质决定.若M-O键强,则解离出H+,显酸性,反之,若M-O键弱,则解离出OH-,显碱性。
固体酸碱催化剂的种类与应用 • 固体酸碱催化剂分类 • 主要有以下几种:天然的、浸渍的,离子交换树脂,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金属盐类,合成复合氧化物。 • 应用(催化反应): • 脱水,水合,聚合,裂解,烷基化,歧化,异构化,脱烷基等等。
固体酸碱的结构特点与酸碱性 • 固体酸碱的结构特点 • 一般为典型固体酸碱是绝缘体,离子键,表面酸碱性不均匀。但从广义上讲大多数金属氧化物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混合和复合氧化物都具有酸碱性。 • 使用时应注意:温度和水含量(对酸碱性影响。(特别对B酸碱的影响) • 酸碱性产生的原因:局部电荷不平衡
Al2O3表面的脱水过程 a中氧离子具有碱性, b中的Al具有L酸性 :代表Al
酸碱性的测定与酸碱性调节 酸型(L,B)鉴定: 吡啶吸附后红外光谱会出现特征峰 在红外光谱~1550cm-1处有一特征峰,B型酸。
相反,如和L-酸配位,将得到一种配位化合物 这时在~1450cm-1处有一特征峰也可以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来测酸型。 这时应采用带共轭体系的吸着分子,如蒽,芘,三苯甲烷等。
SiO2表面酸性 从图可以看出吡啶在SiO2 上的吸附只是物理吸附。150 ℃抽真空后,几乎全部脱附,进一步表明纯SiO2 上没有酸性中心。
Al2O3表面酸性 Al2O3表面只有L 酸中心(1450 cm- 1) ,看不到B 酸中心。
SiO2-Al2O3表面酸性 从图吡啶吸附在SiO2 - Al2O3表面上的红外光谱。 在200 ℃抽真空后于1600~ 1450 cm- 1 范围内出现1540cm-1表面除存在L 酸部位外,尚存在B 酸部位。
HY沸石表面酸性 从图中看到,400 ℃脱水后HY 沸石出现三个羟基峰3744 、3635 、3545 cm- 1吡啶吸附再经150 ℃抽真空后1540 cm- 1 (B) 和1450 cm- 1 (L ) 经过420 ℃抽空后,B 酸中心上吸附的吡啶(1540 cm- 1) 和L 酸中心上吸附的吡啶仍十分强。并且3635 cm- 1羟基峰也未能恢复。表明HY沸石表面3635 cm- 1峰的羟基是非常强的B 酸中心。同时HY沸石表面的L 酸中心也是强酸中心。
固体酸的强度和酸量 • 酸强度是指给出质子的能力(B酸强度)或接受电子对的能力(L酸强度)用函数H0表示 • H0=Pka+㏒[B]a/[BH+]a • 测试方法:正丁胺指示剂滴定法测是总酸度和酸强度 • 气态碱吸附脱附法(NH3,吡啶 等)--程序升温脱附法(TPD)脱附温度越高酸强度越强。
酸量:固体酸表面的酸量,通常用单位重量或者单位表面积上酸位的毫摩尔数来表示。(mmol/wt,mmol/m2)酸量:固体酸表面的酸量,通常用单位重量或者单位表面积上酸位的毫摩尔数来表示。(mmol/wt,mmol/m2) • 固体碱强度与碱量 • 碱强度:定义为表面吸附的酸转成为共轭碱的能力,或给出电子对的能力。 • 碱量:碱中心的浓度, • 测定方法用气态酸性吸附质,如苯酚,氧化氮等
酸位酸强与催化作用关系 • (1)大多数酸催化与B酸位有关。 • 如异构化,苯类歧化,脱烷基化等。 • (2)有些反应需L酸位。 • 如有机物的乙酰化反应及涉及π 重组。 • (3)有的反应需要强B酸作用下才能发 • 生。 如烷基芳烃的歧化等。 • (4)有的反应需要L酸,B酸同时存在而 • 且有协同效应才行。 • 酸强不同有不同的催化活性进而影响选择性。特定的反应要求一定的酸强范围。
Tanable模型 • 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不变。 • 氧离子的配位数与主体氧化物相同。
多相酸碱催化 一、正碳离子的形成
酸中心类型与催化活性、选择性关系 不同的酸性催化反应往往需要不同的酸性中心。
异丙苯裂解 在B酸中心下进行
酸性强弱与催化反应关系 • 烃类骨架异构化需要的酸性中心最强,其次是烷基芳烃脱烷基,再其次是异构烷烃裂化和烯烃的双键异构化,脱水反应所需的酸性中心强度最弱。
固体超强酸碱 • 固体超强酸 • 固体酸的强度超过100%硫酸的酸强度则称为超强酸。H0﹤-11.9 • 固体超强碱 • 指H0>26的固体碱
常见的超强酸 • ClSO3H • SbF6-SiO2.ZrO2 • SO42- Fe2O3
酸碱性的调节 • 为了实现一定的催化目的,调节催化剂的酸碱性是必要的。 • (1)金属氧化物表面上的金属离子是L酸,氧负离子是L碱。表面羟基的酸碱性由M-OH的M-O键决定。若M-O键强,则H+离出,呈现酸性,反之离出OH-呈现碱性。据此可以调节酸碱性。 • (2)B,L酸转化根据催化反应要求可利用H2O作为质子源进行调节(HX,RH也可以调节)用Na+取代H+可以消来B酸 • 此外温度变化对某些催化剂会引起B,L酸变化。如SiO2等。
常见固体酸碱催化剂酸碱中心形成 • 1、浸渍法可以得到B酸位 • 2、卤化物可以提供L酸位 • 3、离子交换树脂可以提供B酸碱 • 4、单氧化物酸碱中心形成 • 主要是由于在形成氧化物过程中由于失水作用面在表面形成
杂多酸化合物酸中心形成 • 杂多酸化合物是指杂多酸及其盐类。 • 形成机理 • 1、酸性杂多酸盐中的质子可给出B酸中心。 • 2、与金属离子配位水的酸式解离给出质子 • 3、制备时发生部分水解给出质子 • 4、金属离子提供L酸中心 • 5、金属离子还原产生质子
混合氧化物固体酸和固体碱 4/4-2/3=1/3 正电荷过剩为L酸,若负电荷过剩为B酸。(Tanabe模型)
重要的反应 • 1、异构化 • 2、C-C成键---叠合和烷基化 • 3、C-C断键 • 4、环化和成焦
固体酸催化剂的发展趋势 • 为了适应精细化工生产中催化剂同反应物和产物的分离,特别是纳米催化剂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逐渐成为催化研究和应用的新热点。出现了如下形式的催化剂: • (1)纳米磁性固体酸催化剂将是固体酸催化剂发展新趋势之一。如尼泊金丁酯合成(ZrO2/Fe3O4) • (2)负载型杂多酸固体酸催化剂。 • 此外,交联型固体酸催化剂(硅锆交联蒙脱土)
精细化工 • 合成增塑剂 • 1邻苯二甲酸二酯(DOP)(由苯酐和2-乙基己醇合成催化剂为SO2-4/TiO2-Al2O3 • 酯化率可达99% • 2己二酸二辛酯(DOA)(PVC优良耐寒助剂(SO2-4/ZrO2-La2O3) • 3蔗糖八乙酯(SO2-4/TiO2)
2合成香料 • 乙酸松油酯SO42-/TiO2(柠檬香味) • 庚酸丁酯SO42-/TiO2-La3+(苹果香晶成分) • 醋酸丁酯SO42-/ZrO2-TiO2-La3+(苹果香味)
3合成表面活性剂 • 表面活性剂具有起泡、消泡、乳化、分散、增溶、洗涤、润湿等作用。 • 硬脂酸聚乙二醇400单酯(PEGMS)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SO42-/ZrO2) • 烷基葡萄糖苷(APG)绿色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化妆品、洗涤剂医药领域(SO42- /Al2O3) •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氨基酸月桂酯) • (SnCl4/C)
4在合成涂料中应用 • 乙二醇单乙醚乙酯作为皮革粘结剂油漆剥离剂(SO42-/TiO2) • 丙烯酸丁酯用于表面涂料,粘合剂,密封剂,皮革处理剂(SO42-/TiO2) •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是耐酸耐碱性涂料的基料SO42-/ZrO2-TiO2
A B A-B S-S S-S S-S A+B+ S-S 产物+ L-H模型与E-R模型 L-H(Langmuir-Hinshelwood) 反应是通过在表面上吸附态的两种组分A、B相互作用而进行
B A A S B+ A+B+ S +产物 S S E-R(Eley-Rideal) 反应是通过吸附态的组分A和气相中的组分B相互作用而进行
表面动力学方程 • 前题 • 1、要有一个吸附机理模型 • 2、知道催化反应的机理 • 3、反应的控制步骤处理 • 4、反应速率拟稳态处理 • 推导步骤 • 1、质量作用定律 • 2、表面浓度、空位率θV ,覆盖率θ关系式 • 3、注意利用“平衡关系”和“控制步骤”“稳态”概念的含义
双组分表面动力学分析 吸附与表面反应及脱附过程
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变换反应历程为: • 为活性中心,按Langmuir吸附模型,推导(1)为控制步骤 • 的动力学方程 • 解:依题意,由(1)式,知:r1=ksPH2Oθv-ksPH2θo • 由(2)式,知:kdθoPCO=kaθvPCO2 • 由L吸附模型,θv+θo=1 • 将上述三式联立,得: • r=r1=ksPH2O/(1+KPCO2/PCO)-KksPCO2/(1+KPCO2/PCO) • (这里,令K=ka/kd)
复习课 • 1、催化剂失活,可从中毒、积炭、催化剂结构发生变化如晶粒长大,发生迁移和烧结,中毒不都是不利的也可以提高选择性。中毒主要是强吸附,或介质与催化剂活性中心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种而导致的。 • 积炭是与催化过程的主副反应过程相关的,特别是含有脱氢聚合,C-C键裂的催化反应是极容易积炭的,催化裂化过程发生了积炭但由于充分利用流化床技术,将积炭进行烧炭过程从而转化为催化裂化获取热量的好途径。 • 对于多活性中心催化体系,对我们不需要的活性中心在研发催化剂体系中加入选择性中毒助剂,将易于发生副反应的活性中心毒化掉,从而使副反应不发生,也就提高了催化剂选择性。
2、催化剂的组成与催化作用 • 催化剂构成有活性组分和助剂,有些催化剂还需要载体,活性组分形式有些催化剂只有一种活性组分,有些必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份共同作用才构成催化剂的活性相(活性组分)如硅铝催化剂是由二氧化硅与三氧化铝共同起作用,但独的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都没有这个催化作用。活性组份可以分为半导体、绝缘体、导体、也可以分为金属、氧化物、络合物等。金属催化剂(活性组分)主要是过渡金属,过渡金属。
这里要特别强调,各类催化剂的特点,如过渡金属催化剂,主要用在加氢、脱氢,选择性加氢与氧化过程。这里选择加氢与几何适应有一定关联,而下面提到的选择性氧化与催化剂表面氧种种类有关系。这里要特别强调,各类催化剂的特点,如过渡金属催化剂,主要用在加氢、脱氢,选择性加氢与氧化过程。这里选择加氢与几何适应有一定关联,而下面提到的选择性氧化与催化剂表面氧种种类有关系。 • 过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催化剂一般可用在加氢,脱氢,深度氧化,选择性氧化等过程 • 酸碱催化剂(一般为绝缘体催化剂)一般用在裂化,异构化,脱氢,取代,脱水等过程有关系。
助剂有电子助剂结构助剂,助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可以改变催化剂的化学组成,价态,酸碱性,晶格结构,表面组成,孔径大小与孔径分布,机械强度等。总之,它是起辅助作用,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起改善作用。助剂有电子助剂结构助剂,助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可以改变催化剂的化学组成,价态,酸碱性,晶格结构,表面组成,孔径大小与孔径分布,机械强度等。总之,它是起辅助作用,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起改善作用。 • 如合成氨加入K2O,重整催化剂中加入Re分子筛中加入稀土等(见P9的1-3表)加入石墨可以起到造孔与改善孔结构的目的。选用助剂过程一般是在主活性组分已经确立的情况下,根据主活性组分的特点与你所关注的主反应与副反应,通过助剂来改进催化性能,如提高活性,选择性,传热性能,机械强度,稳定性等等。如金属催化剂,如果主反应是脱氢,你马上可以推出相对加氢温度要高,有可能发生(利用化学知识,)金属虽然熔点很高但从材料学角度会出现0.3-0.5Tm的情况,发生晶粒团聚长大甚至烧结现象。(P9图1-3及相关文字叙述的情况)加入助剂来进行改善等等。也可以利用载体来分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