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84 Views
年度自行申报与中国个人所得税展望 Annual Fil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C IIT. 法律依据 Legal Basis. 2005 年 10 月 27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 关于修改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 的决定 》 ,规定“ 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 ”纳税人应当自行申报。 国务院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 “年所得 12 万元以上的” 情形应当自行申报,授权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 2006 年 11 月 6 日制订 《 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 》 。.
E N D
年度自行申报与中国个人所得税展望Annual Fil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C IIT
法律依据Legal Basis •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规定“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纳税人应当自行申报。 • 国务院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情形应当自行申报,授权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管理办法。 • 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11月6日制订《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
纳税申报人 Taxpayer •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取得的全部应税所得达到12万元。 • 不包括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即不包括非居民纳税人)。
纳税申报人 Taxpayer • 在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 习惯性居住,是判定居民或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 在境内居住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365日,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临时离境不扣减日数。
申报内容 Materials Required in Self-Reporting •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申报)》; • 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 • 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 。
12万元的计算口径 Calculation of Annual Income • 在一个纳税年度取得以下各项所得合计数额达到12万元: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偶然所得;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12万元的计算口径 Calculation of Annual Income •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年所得”,其他各项所得以毛收入额来计算“年所得” • 股票转让所得。以一个纳税年度内,个人股票转让所得与损失盈亏相抵后的正数为申报所得数额,盈亏相抵为负数的,按“零”填写。 • 特别注意:本张幻灯片说明的计算口径仅适用于个人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年度自行申报,不适用于个人计算缴纳税款。
12万元的计算口径 Calculation of Annual Income • 免予申报所得: •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所得; • 境内居住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无住所个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不由境内支付的部分; • “三费一金”,即基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纳税申报表-填写须知 • 所得年份:填写纳税人实际取得所得的年度; • 任职、受雇单位:填写任职、受雇单位的全称。 • 任职、受雇单位税务代码:填写任职、受雇单位税务登记或扣缴登记编码。 • 在华天数:境内无住所的纳税人填写在华实际停留的总天数。 • 经营单位纳税人识别码、纳税人名称:年所得中含“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时填写。 • 年所得额:填写纳税年度内取得相应所得项目的收入总额。 • 应纳税所得额:填写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所得额。 • 已缴(扣)税额:填写在境内已缴纳或者扣缴义务人已扣缴的税款。 • 抵扣税额:填写税法允许抵扣的在境外已经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 • 减免税额:填写税法允许减征或免征的个人所得税税额。 • 同一所得项目按次(月)取得的所得,有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填写在“应补税额”栏目;有多缴税款的,填写在“应退税额”栏目,并附送实际多缴税款的完税凭证和相关资料办理退税。
申报地点 Venue of Tax Filing • 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 适用境内有任职、受雇单位的,两处以上任职、受雇单位的,选择并固定向其中一处 • 实际经营所在地 适用境内无任职、受雇单位,年所得项目中有生产、经营所得的 • 户籍所在地 适用境内无任职、受雇单位,年所得项目中无生产、经营所得的, • 经常居住地 适用境内没有户籍的
申报期限和方式 Term and Method of Self-Reporting • 期限: 纳税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 • 方式: 上门申报(在地税机关办税服务厅征收窗口办理) 邮寄申报(采取挂号信函形式寄至主管地税机关,信函封面注明“自行纳税申报”,以邮戳日期为申报日期)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申报网址:www.szds.gov.cn/12w) 委托有税务代理资质的中介机构或他人代为办理。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登录系统 • 1)打开IE浏览器,输入地址http://www.szds.gov.cn/12w,系统登录界面如下图。登录须输入证件类别、证件号码、密码和校验码并通过系统验证。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2)以前年度未办理过申报(包括纸质申报)的,在首次使用自行申报系统时,可以点击“我要开通”按钮,并在以下的开户界面录入基本信息(*为必填项)。录入校验码并点击按钮,完成开户操作。随后可回到登录页面进行登录操作。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重设密码 • 已开通系统的纳税人忘记了登录密码,或者以前年度仅办理过纸质申报但有填写手机号码的,可以点击登录页面上的“密码重设”链接,系统显示找回密码界面(“*”为必填项),输入身份证照类别、号码与校验码后点击“查找”按钮。 • ◆如果纳税人现使用手机号码与过去申报的号码一致,可通过手机短信方式获得登录密码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如果曾经在系统“登记资料维护”界面填写“找回密码问题”及“答案”的,可凭密保问题重设密码 • ◆除此之外,还可以持身份证件到主管的区地方税务局(税务所)办税大厅办理重置密码手续。 • 成功登录个人自行申报系统后,将显示个人登记资料维护界面。如下图。左侧菜单包含登记资料维护、申报信息录入、申报信息查询以及辅助功能。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基础信息登记 • 适用首次申报,或以后基本信息有变动时填写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申报信息录入 • 基础信息登记成功后,点击页面菜单区的“申报信息录入”链接,将显示适用于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纳税申报的页面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纳税人输入表单项后,点击“计算”按钮,如果年所得额合计大于12万,勾稽关系正确,则可以进行临时保存和申报。 ◆计算成功后,点击“保存草稿”按钮,申报数据将被临时保存,再次登录系统时可以修改以前临时保存的申报数据。 ◆计算成功后,点击“提交申报”按钮,申报的数据被正式接受,纳税人将不能再修改申报数据。如果申报的“应补(退)税额”大于零,则提示信息: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如果申报没有应补或应退税额,则提示信息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申报结果查询 • 纳税人点击“查询”按钮,显示查询结果 • 对多次进行同一所属期的年所得申报,系统默认最后一张申报表为有效状态,之前的申报表将置为无效状态。 • 纳税人网上进行的年所得申报均为“预申报”状态,对没有应补(退)税额的申报,暂不需要到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申报;对有应补(退)税额的申报,应当在纳税申报期内到主管的区地方税务局(税务所)办税大厅清缴税款(申办退税),该次年所得申报将转为“正式申报”状态。
网络申报(深圳地税) • 在查询的申报信息结果页面,点击“打印预览”链接,预览申报信息 • 注意:打印前,请先在IE浏览器“页面设置”中设置方向为横向
法律责任 Legal Responsibility • 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 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追缴税款、滞纳金,并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 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法律责任 Legal Responsibility • 不进行纳税申报,造成不缴或者少缴税款:追缴税款、滞纳金,并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罚款。 • 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纳税人缴纳或者补缴税款、滞纳金,对税务代理人处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个人所得税改革趋势 Individual Income Tax Reform Trend • 当前个人所得税的课征制度 分类课征 源泉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 •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征制度的改革趋势 总体设想:“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 具体做法: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课征制度 完善扣除项目及生计费用扣除制度 社会配套制度改革(户籍、现金管理、财产登 记制度、信用体系建设等)
说 明 由于地方税收制度正处于变革、完善过程中,本课件涉及到的有关税收政策、办税程序、所需资料等有关内容如有变动,以最新规定以及税务机关的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