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1.18k Views
國際企業報告 TOYOTA 之環境分析. 指導老師 : 簡俊成 老師 組 員 : 呂政育 M9870217 陳慧雯 M9870106. 豐田汽車 個案目錄 說明. 產 業 新 聞 回顧 豐 田 汽 車 簡介 北 美 市 場 營運 豐 田 成 功 秘訣 豐 田 營 運 趨勢. 產業重大新聞回顧. (法新社 東京 6 日電) 今天公佈的業界數據顯示,豐田汽車( Toyota )生產的 Prius 上月在 日本 銷售量超越其他所有車種,成為第一個銷量傲視全車種的油電混合車,大幅提振豐田汽車的復甦力道。
E N D
國際企業報告TOYOTA之環境分析 指導老師 :簡俊成 老師 組 員:呂政育 M9870217 陳慧雯 M9870106
豐田汽車 個案目錄 說明 產 業 新 聞 回顧 豐 田 汽 車 簡介 北 美 市 場 營運 豐 田 成 功 秘訣 豐 田 營 運 趨勢
產業重大新聞回顧 (法新社東京6日電) 今天公佈的業界數據顯示,豐田汽車(Toyota)生產的Prius上月在日本銷售量超越其他所有車種,成為第一個銷量傲視全車種的油電混合車,大幅提振豐田汽車的復甦力道。 「日本汽車經銷商協會」(Japan AutomobileDealers Association)報告指出,在改款上市帶動之下,豐田6月份賣出的Prius由去年同月的6231輛銳增到2萬2292輛。 本田(Honda)的Fit排名第二,共賣出1萬3016輛。 經銷商協會的數據顯示,5月份Prius就已登上660cc以下迷你車外所有汽車銷售龍頭地位,6月份銷售量更是亮眼,一舉超越包括迷你車在內的所有車種。 由於油價高漲,碳排放又被歸咎為全球暖化元兇,日本車商近來大力研發油電混合車,並獲得很大成果。 豐田Prius 1997年上市以來,銷售量已突破125萬輛,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混合動力車。
環 保 汽 車 崛起 • 全球能源日漸漸少-油價高漲 • 消費者環保意識抬頭 • 研發替代能源科技進步 • 綠色能源興起
TOYOTA-豐田汽車簡介 • 1937年,日本發明之父豐田佐吉其子豐 田喜一郎,長年來不斷涉獵研究並與歐美 經驗借鏡,苦心創造了豐田自動車,也開 始了日本第一大車廠的傳奇。 • 豐田汽車公司是一家總部設在日本豐田市 的汽車工業製造公司,屬於三井財閥。 • 豐田汽車是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區中第一位,2008年首次在汽車銷售量超越通用汽車,成為全世界第一位的汽車生產廠商。 豐田章男
成功的秘訣-豐田DNA的雙螺旋:『豐田的製造方法』『豐田模式--14項原則』成功的秘訣-豐田DNA的雙螺旋:『豐田的製造方法』『豐田模式--14項原則』 • 豐田聞名製造業界的工具及品質改善方法— 『豐田的製造方法』 (1.)即時性(Just-in-time) (2.)改善(Kaizen) (3.)單件流程(One-piece flow) (4.)自働化(Jidoka) (5.)平準化(Heijunka) 精實製造 (Lean manufacturing)
豐田模式之4P 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 員工/事業夥伴(people/partners) 流程(process) 理念(philosophy)
一、理念: (1.)管理決策必須以長期理念為基礎,即使必須因此犧牲短期 財務目標也在所不惜。
二、流程: (2.)建立無間斷的作業流程以使問題浮現。 (3.)使用後拉式制度以避免生產過剩。 (4.)使工作負荷平均--平準化。 (5.)建立立即暫停以解決問題,一開始就重視品管文化--自働化。 (6.)職務工作的標準化是持續改善與授權員工的基礎。 (7.)使用視覺控管使問題無從隱藏。 (8.)使用可靠且已經充分測試的技術以支援人員及流程。
三、員工/ 事業夥伴: (9.)栽培徹底了解並擁抱公司理念的員工成為領導者, 使他們能教導其他員工。 (10.)栽培與發展信奉公司理念的傑出人才與團隊。 (11.)重視事業夥伴與供應商網路,挑戰它們且幫助它們改善。
四、解決問題: (12.)親臨現場查看以徹底了解情況--現地現物。 (13.)決策不急躁,以共識為基礎,徹底考慮所有可能選擇, 快速執行決策。 (14.)透過不斷省思與持續改善,以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
豐田汽車_北美市場營運 • 環境競爭策略_超越通用、福特汽車 -力拚在地化豐田變老美最愛(2005 天下雜誌) 日本汽車公布 2004 財報獲利指出 創下110億美元 歷史新高 • 美國汽車龍頭 ~ 通用 / 福特 將面臨破產 -通用和福特代表的是美國精神的傳統產業龍頭。
豐田汽車_北美市場營運 • 豐田擊敗通用和福特 -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美國市場在地化」奏效 -豐田打進美國,奪下市佔率 • 2008豐田成為世界第一 - 引述 美國《新聞週刊》引用美國汽車產業專家的預估 • 豐田美國化策略一:給美國人工作機會 • 豐田美國化策略二:給美國人想要的車 • 豐田美國化策略三:吸收美國精神
豐田汽車_營運趨勢 • 趨勢一:氣候環境災難成社會焦點 • 趨勢二:氣候風險成為投資機構評估指標 • 趨勢三:低碳社會投資轉向 • 趨勢四: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能源科技往前跑 • 趨勢五:省能、節能成為重要產業 • 趨勢六:未來經濟明星在低碳科技 • 趨勢七:低碳生活開始進入所有產業
豐田汽車_營運趨勢 • 未來社會 低碳經濟(2006 天下雜誌) 繼 三十年前 工業/ 網路資訊 革命 ~ ──低碳能源和低碳經濟革命,正在啟動「歐洲和加拿大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 日本~日本政府結合企業界,預計在未來五十年減少八成的碳排放,將結合環保省能科技和循環型社會的法律社會度,視為日本產業界劇變。 • 台灣~太陽能電板公司茂迪登上台灣股王,經濟部長何美玥宣布台灣將推動綠色能源產業。
豐田汽車_營運趨勢 • 低碳社會投資轉向 • 「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符合顧客的需求,以能源產業而言,我們存在的目的是提供人們需要的熱、光和交通的需要。但是人們的需求現在改變了,現在人們要從不傷害環境的來源,取得電的需求。 ~英國石油總裁伯朗尼道出企業對氣候改變的回應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能源科技往前跑 • 以汽車業而言,汽車生產商們將目光紛紛轉向油電混合動力引擎。在這場決定未來生死的創新戰爭中,豐田汽車遠遠領先,節節攀升的油價讓豐田頗具未來色彩的Prius轎車正從環保主義者的寵兒逐漸變為市場主流。
豐田汽車_國際策略 日本 • 環保普瑞斯 豐田的救世主 豐田首度躍升全球第一大車廠唯一逆勢成長的, 是油電混合車普銳斯 (2009) 產業背景:金融風暴造成汽車市場需求萎縮
豐田汽車_國際策略 日本 • 市場衰退,普銳斯逆勢成長 -豐田的環境技術開發策略,是以「全方位」為原則, 投入領域包括油電混合車、電動車、燃料電池車以及 生物乙醇車等。其中的關鍵核心,就是油電混合車。 -油電混合車省油又環保,但推廣罩門是售價偏高。
豐田汽車_台灣CEO環保節能先鋒 • 新眾電腦董事長林洽民 • 用行動支持環保科技 -對於這輛具省油、減少廢氣排放的車子 • 科技與人性的實際對話 -PRIUS有配備Electric Vehicle,VE ;切換電力系統。 • 環保工作是永續的承諾 - 對林洽民而言,經營事業就像環保一樣,是永續的承諾。 • PRIUS,就是將環保融入生活的最佳體現。
豐田汽車_駛向 綠色好生活 • 西元2009年06月01日,美國汽車龍頭通用汽車, 宣告破產。 -英國「經濟學人」直指,通用曾扮演驅動美國龐大經濟體的核心動力,如今巨人隕落, 『是管理、策略失誤、終至邁向衰敗長篇故事的最新章節。』 • 「綠色小車」正輕巧奔馳,駛向世界,帶動一個全新的綠色好生活。
豐田汽車_綠色小車風靡世界 • 美國通用代表的大馬力、耗油汽油車文明,被日本 豐田、本田、日產、三菱等車廠掀起的小型、綠色環 保電動車世代所挑戰。
汽車業的「質變」能源經濟的考量是驅動力 • 「站在現代購車者的角度,買的車子油耗能降低,既可省油錢,又達到降低碳排放量的環保意義」 - 日本野村總和研究所全球戰略部門部長北川史和分析。
日機構估計豐田召回 汽車造成6千億日圓損失 (中央社記者張芳明18日專電)「大和綜合研究所」今天發表一項調查估計指出,豐田(Toyota)汽車公司大規模召回汽車修理,對日本的經濟造成的損失可能超過6千億日圓 (新2100億元)。 這所民間研究機構假設,在豐田召回汽車,升高顧客不信感,造成日本車在美國市場銷路大減,而使得國內汽車減產30萬輛的情況下,進行計算而得出這項結果。估計這項減產將壓低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達0.12個百分點。 大和研究所以每輛汽車價格180萬日圓來計算,30萬輛的減產將造成生產毛額直接減少達715億日圓,汽車零組件相關產業的損失則達3100億日圓,若把就業和所得惡化造成個人消費等影響也考慮在內,損失總額將高達近6100億日圓,汽車相關產業雇用人數將減少4萬9千人。 「共同社」引述大和綜合研究所的經濟專家渡邊浩志指出,日本鳩山由紀夫政權的經濟政策帶來的效果,可望提升日本的GDP約0.4個百分點,日本國內汽車減產帶來的損失則達大約上述的1/4,影響甚大。
TOYOTA摔跤,全球車廠卻高興不起來? • Toyota因為車輛的安全問題,在全球進行一系列召回,它的競爭者沒有辛災樂禍,反而擔心下一個可能是自己。畢竟幾乎所有大廠的製造和供應都師法Toyota的精實生產 系統。 • 大部分問題不是出自Toyota自己的工廠,而是來自供應商。 • Toyota追求擴張,越來越倚賴日本之外的供應商Toyota也沒有足夠的工程師監督新的供應商。 • 汽車工業現在得捫心自問,單一供應商是否走得太過頭。 http://www.cw.com.tw/article/print.jsp?id=40326 作者_經濟學人 出處:Web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