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27 Views
苹果腐烂病 Apple canker. 俗称 烂皮病 , 臭皮病 ,是我国苹果产区的一种主要 枝干 病害。 发病 轻 者削弱 树势 ,降低产量, 重 者大枝枯 死 ,甚至全树死亡,造成毁灭性损失。. 症状. 腐烂病主要为害 结果树 的枝干 ,苗木和幼树很少发病。枝干各部位都能发病,但以 主干、大枝和枝杈部 发病较多。症状有 溃疡和枝枯 两种类型,以溃疡为主。. 溃疡型. 发病 初期 病部树枝上出现红褐色病斑,水渍状,组织柔软,皮层呈湿润状,用手压之即凹陷,有酒糟味。 常烂透树皮,深达木质部,并流出 黄褐色汁液 ,病皮极易剥离。
E N D
苹果腐烂病 Apple canker 俗称烂皮病,臭皮病,是我国苹果产区的一种主要枝干病害。 发病轻者削弱树势,降低产量,重者大枝枯死,甚至全树死亡,造成毁灭性损失。
症状 腐烂病主要为害结果树的枝干,苗木和幼树很少发病。枝干各部位都能发病,但以主干、大枝和枝杈部发病较多。症状有溃疡和枝枯两种类型,以溃疡为主。
溃疡型 • 发病初期病部树枝上出现红褐色病斑,水渍状,组织柔软,皮层呈湿润状,用手压之即凹陷,有酒糟味。 • 常烂透树皮,深达木质部,并流出黄褐色汁液,病皮极易剥离。 • 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其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吸水从孔口涌出桔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再遇雨水,孢子即分散而传播.
当苹果树进入旺盛生长期后,春季发生的小溃疡斑停止扩展,并失水变干斑,多埋藏在粗皮下,而外表不宜识别,若揭开枝干的表皮可以见暗褐色至红褐色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当苹果树进入旺盛生长期后,春季发生的小溃疡斑停止扩展,并失水变干斑,多埋藏在粗皮下,而外表不宜识别,若揭开枝干的表皮可以见暗褐色至红褐色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 • 入冬后干斑开始扩展,病菌穿过木栓层,产生淡红褐色、湿润状坏死斑点,上面覆盖一层白色菌丝体,进一步扩展,形成溃疡型。 • 夏秋两季发病,多在当年的落皮层上形成表皮溃疡,症状同上。到晚秋初冬时,病菌穿透木栓层,向树皮内层扩展并联合,导致大面积树皮腐烂。
枝枯型 多发生在衰弱和2-3年生的小树枝上及果台、干桩等部位。病部迅速扩大,形状不规则,不久即包围整个枝干,枝条逐渐枯死。后期病部也出现黑色小粒点。
果实症状 苹果树腐烂病除为害枝干外,有时也侵染果实。 果实上病斑暗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轮纹,边缘清晰。 病组织腐烂软化,略带酒糟味。 病斑上也形成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散生,有时呈轮纹状排列。小粒点在潮湿的环境下,也涌出卷须状桔黄色的孢子角。
梨树腐烂病 • 主要为害主枝和侧枝,病害发生情况和苹果腐烂病相似,病疤上的小粒点一般与苹果树腐烂病相似,直径为0.5mm。同时病部凹陷,与键部分界明显,病斑颜色也较苹果上为深。 • 在发病初期,病部稍隆起,水渍状红褐色至暗褐色,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并溢出红褐色汁液。病部椭圆型或不整形,组织解体,易撕裂,在腐烂过程中发出酒糟气味。
病原 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子囊菌亚门,腐皮壳属;(梨上为:V.ambiens (Pers.) Fr.) 无性世代为: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 (梨上为:C.carphospera Fr.)壳囊孢属
营养体 • 菌丝直径为2.0-7.5µm,初期无色,后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有分隔,内含有很多油滴,冬季尤多。 • 在培养基上菌丝色泽与形态亦相似。 • 菌丝在病部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为10-15天)后,在表皮下紧密结合形成一些黑色小块,渐渐长大成为圆锥形,穿破表皮,表现成为小型疣状物—外子座。
无性繁殖 • 每个子座内只生一个分生孢子器。孢子器直径为0.517-1.56mm,高为0.43-1.30mm。孢子器到成熟时形成几个腔室,形状大小悬殊,腔中各室相连,只从一个共同孔口放出孢子。孢子梗密生于孢子器内壁,分枝或不分枝,长短不一,一般在12.0-21.0µm之间,直径为1.2-2.0µm。 • 孢子器中可连续产生分生孢子,其放射孢子的能力可维持二年。 • 分生孢子单胞,腊肠形,两端圆,无色,中含油滴,尺度为3.6-6.0×1.2µm(8.5-9.0×1.5-2.0µm,陕西杨陵)。
有性繁殖 秋季在外子座下面或旁边产生内子座(病疤上所发生的大型疣状物就是内子座)。 内子座在初期也是由密集的菌丝所组成,其切面呈假薄膜组织状,其中或多或少混有寄主细胞。内子座与寄主组织之间有明显的黑色分界线(外子座也是如此)。 在内子座中生成子囊壳,每个子座中含有子囊壳3-14个,一般为4-9个。
有性繁殖 子囊壳一般球形或拟球形,直径为341-495µm,具长颈,颈长264-550µm,颈端有孔口,前述大型疣状物顶端周围的小突起,就是子囊壳的孔口。 子囊壳有外壁内壁之分,外壁由6-8层黑色厚壁细胞形成,内壁由5-6层薄膜细胞组成。
子囊由内壁上长出,密生于子囊壳的基部。子囊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一端稍大,顶端圆或平截,几乎无柄,尺度为21.0-30.0×6.0µm,子囊无色,顶端较下部稍圆。子囊的顶端有一孔口状的部分,子囊干后特别明显。一个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排成2行或不规则形。子囊由内壁上长出,密生于子囊壳的基部。子囊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一端稍大,顶端圆或平截,几乎无柄,尺度为21.0-30.0×6.0µm,子囊无色,顶端较下部稍圆。子囊的顶端有一孔口状的部分,子囊干后特别明显。一个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排成2行或不规则形。 • 子囊孢子也是腊肠形,无色单胞,但较分生孢子稍大为6.0-8.0×1.8µm(8.5-10.5×1.5-2.0µm,陕西杨陵)。
生物学特性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2℃(其中以28-29℃最佳),而最高、最低温度范围分别为37-38℃及5-10℃; 菌丝在以麦芽糖为碳源,以天冬氨酸及硝酸钙、硝酸钠与硝酸钾等硝态氮为氮源并加有硫胺素(维生素)的营养条件下生长最好。
分生孢子萌发 最适温度为23℃左右,但在10℃下经32h的萌发率也达30%以上。 萌发时,分生孢子膨大成筒状在两端先后各长出一枝芽管。 分生孢子在蒸馏水或雨水中不能萌发,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充营养,如在苹果煎汁、麦芽糖液以及蔗糖液萌发良好。
子囊孢子萌发 最适萌发温度为19℃左右。 子囊孢子虽然能在清水中萌发,但需时较长且萌发率低,如果给予上述补充营养,则可以大大促进其萌发。 在室内条件下,分散的分生孢子仅能存活2-4d,而子囊孢子的存活可长至13-20d。 在日光下暴露一天后,两种孢子均失去生活力。
寄主范围 据日本小村(1972年)研究认为,苹果腐烂病菌除为害苹果及苹果属(Malus)植物外,还可侵染梨、桃、樱桃、梅以及柳、杨等多种落叶果树与树种。 这与过去认为只能寄生苹果及苹果属植物的看法是不同的。 小村按照分类系统及病原菌形态主张将学名改为Valsa ceratospera (Tode et Fr.)Maire(与梨腐烂病菌同)。 日本斋藤泉等(1972)认为梨、苹果是同一种病菌,学名同苹果腐烂病菌。
病害循环 腐烂病菌以菌丝体、分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树皮上越冬,也能在果园及其附近堆放的或遗留的病枝残体上越冬 ,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病菌孢子主要靠雨水传播,某些昆虫也能传播。 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从苹果树的冻伤、虫伤、剪锯口、日灼伤等死组织或垂死组织等伤口侵入。
潜伏侵染现象 • 病菌侵入树体后,一般不立即致病,而潜伏着,能否致病,主要决定于苹果树的抗病力。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时,病菌即由潜伏状态变成致病状态。 • 侵入后,先在死亡的皮层组织上定殖,生长一段时间,然后产生有毒物质,杀死周围的组织细胞,随即菌丝向纵横扩展,如此反复进行,使皮层组织呈腐烂状。
局部增温现象 T=7.70+1.93t(气温) 树势下降 落皮层 翘起的、鳞片状的、容易脱落的褐色坏死皮层组织。 发病高峰 3-4月春季高峰 新病斑数量及扩展量占全年的70% 5-6月 静止期 7-9月 秋季高峰 花芽分化,果实迅速生长 10月以后 静止期
发病条件 树势 苹果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有潜伏侵染现象,并有在树势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才能扩展为害和显症状的特点。因此苹果树势的强弱是病害能否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树势衰弱,抗病力低,发病就重;相反则发病轻。 树势与树龄、营养状况、叶部病虫害、负载量有关。 树势弱发病重的原因:愈伤能力差、落皮层形成晚、易受冻害及日灼。
伤口及苹果树本身的愈伤能力 是影响腐烂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此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愈伤能力强病害发生轻。 愈伤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营养条件和树势。凡树体营养条件好、树势强的,其愈伤能力强。 另外愈伤能力受环境影响:一般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伤口愈合。 总之应采取各种栽培管理措施,来增强树势和愈伤能力,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可以减轻发病。
病菌数量 病疤不及时治疗;不及时刨除死株;果园中堆放病树病枝。
冻害 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苹果产区,这与树体受冻害有直接关系。 凡冻害严重的年份,也是病害流行或开始上升的年份。 一般晚秋低温来的早,冬季气温过低,昼夜温差大,或春季转暖后又骤然降温等气候条件,树体都容易受冻害,发病往往严重。 • 此外冬春两季如修剪过重,伤口过多,又未及时消毒保护,或其他病虫害严重,造成早期落叶,树势严重削弱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应贯彻以培养树势为中心,并配合以预防与及时治疗的综合措施。 壮树防病 从幼树开始,应加强肥水管理和注意防治其它病虫害等。 ……….
结果树应根据树龄、树势合理修剪,并采用疏花、疏果等措施调节和控制结果量,做到合理负载;结果树应根据树龄、树势合理修剪,并采用疏花、疏果等措施调节和控制结果量,做到合理负载; • 肥水管理上,应根据果树生长发育的要求,增加有机肥料,氮、磷、钾按比例配合施用,尤其要增施钾肥,防治偏施氮肥。据试验,结果树亩产100kg果实,需施氮0.7kg,磷0.3kg,钾0.7kg,才能达到防病壮树、丰产稳产的目的;果园要有排灌设施,防治土壤干旱和雨季积水。 • 还要做好早期落叶病,红蜘蛛以及枝干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此外,秋季树干涂白涂剂防寒,对幼树更为重要。这是防止和减轻腐烂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此外,秋季树干涂白涂剂防寒,对幼树更为重要。这是防止和减轻腐烂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涂白剂:生石灰 6kg,波美20度石硫合剂 1kg,食盐 1kg,清水 18kg,其中加入2两动物油防过早脱落。
清除病菌 1)搞好果园卫生 及时治疗病斑,及时清除死枝,及时刨除病树,及时运出病残体; 2)重刮皮5-7月,作用清除、刺激愈伤能力和不产生落皮层;注意:不过重、不涂药剂、弱树不刮、注意及时补充肥水。 3)休眠期喷药 落叶后和发芽前。 药剂:40%石硫合剂,40%福美砷、95%精品索利巴尔。
病疤刮治、割治和包泥 • 病疤刮治:本着“刮早、刮小、刮了”的原则及时进行刮治。夏秋季应重点检查新形成落皮层上的表面溃疡斑,彻底削刮干净。入冬前应普遍检查,刮治所有病疤。早春发病盛期,要勤检查,及时彻底刮治。 刮治方法:范围、茬口、涂药(10%果宝5-10倍液;30%腐烂敌30倍液;2.12%843康复剂原液。) • 割治关键技术 、涂药 • 包泥泥粘、严、厚(2㎝)、长时间(2个月)
梨黑星病 Pear scab 梨黑星病又名疮痂病、黑霉病及斑点病;是梨树主要病害之一; 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及澳大利亚; 在我国南北方各省均有发生,尤以江淮流域气候温暖多雨的地区以及辽宁、河北、陕西、北京等种植鸭梨、白梨等高感品种的梨区,发生普遍、严重; 一般年份病叶率30-40%,严重时达95%,病果率33%-65.8%; 由于该病的流行危害,造成大量早期落叶,果实畸形或斑点,使果实产量、品质严重下降。
症状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包括花序、叶片、叶柄、果柄、新梢及果实。从落花期到果实接近成熟均可危害,主要特征在病部形成明显的黑色霉斑。芽被害后鳞片茸毛较多,后期表面产生黑霉,严重时可使芽鳞开裂枯死。花序被害,花萼和花梗基部都可呈现黑色霉斑;接着叶簇基部也可发病,致使花序和叶簇(或伸长成为新梢)萎蔫枯死。叶片受害,初在叶背主、支脉之间,呈现圆形或不规则性淡黄色斑,不久背面病斑上沿主脉边缘长出黑色的霉。危害严重时,许多病斑互相愈合,整个叶片的背面布满黑色霉层。叶脉受害,常在中脉上形成长条状的黑色霉斑。叶柄受害,出现黑色椭圆形或不整形的淡黄色斑,水分及养分运输受阻,往往引起早期落叶。新梢受害,初生黑色或黑褐色椭圆形的病斑,后逐渐凹陷,表面长出黑霉。后期病部皮层裂开而呈粗皮状的疮痂。果实发病初生淡黄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病部稍凹陷,上长黑霉,后病斑木拴化,坚硬,凹陷并龟裂。幼果受害后往往不能长大而早落;较大果实受侵时,因病部木质化,停止生长而形成畸形果;再大的果实发病后,形成疮痂状凹斑,并常常发生星状开裂,并有杂菌腐生.接近成熟的果实被害时,仅呈现略微凹陷的退绿小圆斑,并不长有黑色霉层,但在储运期间,病斑继续扩大并产生黑色霉层。果柄受害与叶柄相似,严重时果实停止生长或落果。
症状 侵染所有绿色柔嫩的组织,如叶、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的枝条,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常见。 时期 展叶到果实采收,甚至是储藏期。 特点:受害部位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后期产生墨绿色至黑色,有时呈银灰色的霉状物。
叶片 叶肉- 叶脉-长条状的黑斑 叶柄-黑色椭圆形或不整形淡黄色斑,早期落叶。 • 果实 幼果到成果。 果柄-果实停止生长和落果 刚落花的小幼果- 霉斑,早落 稍大果 黄斑、黑霉;畸形、开裂、落果 成果 圆形凹陷斑,木栓化开裂。呈荞麦皮状,不畸形。 近成熟果 淡黄绿色斑,病斑稍凹陷,产稀疏霉层。
芽鳞片变黑,产生黑霉。轻芽-病梢;重芽-瘦弱枯死芽鳞片变黑,产生黑霉。轻芽-病梢;重芽-瘦弱枯死 • 顶芽不受害,亚顶芽最易受害,大多是叶芽。 • 病梢 病芽萌发形成病梢,新梢向上产生一层浓密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一直向上可扩展到叶柄和叶片基部;病梢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只留下一个黑橛。
病原 有性世代:Venturia pirina Aderh,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 无性世代:Fusicladium virescens半知菌亚门,黑星孢属。
无性时期形态 分生孢子梗着生于病斑的正面和背面,呈丛生状,自寄主角皮层下伸出。孢子梗较肥短,无分支,直立或略有折曲,色泽为暗褐色;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留有瘤状的痕迹。孢子梗的尺度各地差异很大,其范围为20-56×4-7.8µm.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但少数孢子在萌发前可产生一个隔膜。分生孢子大小为8.0-24.0×4.8-8.0µm (随地区、品种及生成部位而异)。
有性时期 病菌的有性时期产生假囊壳(子囊壳),假囊壳于落叶中形成。 假囊壳在叶子正面和背面均可形成,但以背面为多,常聚生成堆,每平方厘米的叶面积上可有假囊壳20枚,一张叶片上可有2000枚。 假囊壳呈心脏形、圆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由嘴部突出于梨叶表皮之外,肉眼视之为针尖状黑点。
假囊壳头部肥短,黑褐色,喙口一般无刚毛。假囊壳的平均尺度为118.6×87.1µm,壳壁由2-4层胞壁加厚的细胞组成,内含内囊120-200个。假囊壳头部肥短,黑褐色,喙口一般无刚毛。假囊壳的平均尺度为118.6×87.1µm,壳壁由2-4层胞壁加厚的细胞组成,内含内囊120-200个。 子囊无色透明,聚生于假囊壳底部,呈棍棒状或圆筒形,尺度为37.1-61.8×6.2-6.9µm。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淡黄色或黄褐色,双胞,上大下小(仅上部大细胞具有萌发能力),状如鞋底,尺度为11.1-13.6×3.7-5.2µm。
生物学特性 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0℃,以15-20℃为最适宜,5℃时-为26.3%,10℃-68.1%,>25℃后,萌发率急剧下降,在20℃-很快,2h-7.3%,在2-12h内萌发率直线上升,12h后增加不显著; 新鲜的孢子在25℃下经24h,萌发率可达95%以上。 分生孢子萌发时芽管可自顶端、侧方或中腰部分伸出,但以孢子中部萌发者居多。 干燥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存活。
与温度比较,水分对分生孢子萌发尤为重要,萌发要求有水滴存在,即使在相对湿度为100%时,萌发率也仅21.5%。与温度比较,水分对分生孢子萌发尤为重要,萌发要求有水滴存在,即使在相对湿度为100%时,萌发率也仅21.5%。 湿度低于95%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也有报道在RH70%以上即可萌发,低于50%则不能萌发。 病菌在pH值3-9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PH值为5.6-6.6,当PH值升高到7时,萌发率由PH6.6时的83.7%降至37.3%。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
生理分化 日本认为有2个种:Venturia pirina和V.nashicola V.nashicola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比Venturia pirina的小,假囊壳稍大; Venturia pirina只危害西洋梨,不危害日本梨,而V.nashicola只危害日本梨,不危害西洋梨。 罗文华等认为我国梨黑星病菌应为V.nashicola 。 我国梨黑星病菌存在生理分化,有5个不同的致病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