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likes | 1.77k Views
開始上課前. 班長: 點名 記錄和報告 行政助理 關顧助理:男女各一 老師與學生之橋樑 聯絡未來上課者 幫助有需要者 帶回失落者. 教會歷史的里程碑. 教父時期( 100 A.D. – 450A.D. ) 黑暗時期( 476 A.D. – 1050A.D. )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 1050 A.D. – 1500A.D. ) 改教和後改教時期( 1500 A.D. – 1750A.D. ) 現代時期( 1750 A.D. – 現今). 教會歷史. 教父時期. 教父時期大事誌. 社會背景. 希臘 智慧主義: 脱 離現實 享樂主義 禁慾主義
E N D
開始上課前 • 班長: • 點名 • 記錄和報告 • 行政助理 • 關顧助理:男女各一 • 老師與學生之橋樑 • 聯絡未來上課者 • 幫助有需要者 • 帶回失落者
教會歷史的里程碑 • 教父時期(100A.D. – 450A.D.) • 黑暗時期(476A.D. – 1050A.D.) •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1050A.D. – 1500A.D.) • 改教和後改教時期(1500A.D. – 1750A.D.) • 現代時期(1750A.D. –現今)
教會歷史 教父時期
社會背景 • 希臘 • 智慧主義:脱離現實 • 享樂主義 • 禁慾主義 • 當時最完全語言 • 羅馬 • 宗教: • 英雄主義多神論 • 實踐倫理 • 社會:安定
使徒時期之教父 • 巴拿巴 (Barnabas):保羅同工 • 靈意解經 • 反對猶太教 • 黑馬 (Hermas):黑馬牧人書 • 五異像,十二命令,十比喻 • 對付洗禮後之罪 • 實踐生活
使徒時期之教父 • 革利免一世 (Clement) • 羅馬主教 • 勸誡指導 • 舊約偉人多謙和、順服、同心 • 宇宙秩序和諧 • 坡利甲 (Polycarp) • 士每拿主教 • 八十六歲殉道者 • 伊格拉丟 (Ignatius) • 安提阿主教,主張化質說 • 強調基督神性及反對割禮派
使徒時期之異端 • 律法主義:守割禮主義 • 禁慾主義:苦修主義 • 反復活主義: • 林前 15 章 • 15:12 「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有人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 • 提後 2 : 17-18 「… 說復活的事已過…」
使徒時期之異端 • 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 二元觀:靈性(善)與物質(惡) • 知識是救人的唯一工具 • 人分屬靈、屬魂、屬肉體三種 • 最高的神名叫智慧 (Sophia) 是崇高、良善、光明的主宰,但不是舊約的神 • 基督把靈界最高的神啟示出來,但因物質是惡的,基督沒有道成肉身
辯道學的興起 • 方法 • 指出共同點 • 指出不同點 • 解釋立場 • 辯道家 • 雅里斯底德 (Aristides) • 雅典哲學家 • 神的存在和本性 • 基督教強於化外希臘及猶太教
辯道學的興起 • 辯道家 • 游斯丁 (Justin) • 巴勒斯坦示劍人 • 以希臘思想辯証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學及做基督徒的真義 • 以歸主經歷及舊約証實舊約為預表、新約為應驗 • 希臘人尊崇的道就是基督教的基督 (道成肉身)
教父時期信仰的挑戰 • 聖經:正典 • 舊約:猶太人聖經 • 新約未成書 • 使徒已離世 • 信仰的規範:正確的信仰 • 信仰的權威系統:信仰正確的決定權柄
早期教父 • 愛任紐 (Irenaeus, 130-200) • 士每拿人,坡利甲學生,法國里昂主教 • 尊重傳統,主張嬰兒受洗 • 主張復活節用星期日,不用尼散月十四日後第三天 • 反對靈意釋經 • 神學思想近福音派
早期教父 • 特土良 (Tertullian, 160-220) • 北非迦太基主教 • 與居普良及奧古斯丁並稱拉丁基督教神學三巨人 • 首創「三位一體」名詞 • 主張傳統與聖經同重要 • 輕視世間學問,稱哲學文化為異端之母
早期教父 • 革利免 (Clement, 150-220) • 博覽群書,亞歷山大聖道學院院長 • 著作 • 導師基督:高舉基督品格 • 勸誡異教徒:以神的話為人生導師 • 哲學淵源於神的智慧,基督教與文化無衝突 • 主張寓意釋經 • 聖經每段皆有二個意義 • 深入意義比第一意義更有意義,如創4:10的「血」是指神的道
早期教父 • 俄利根 (Origen, 185-253) • 亞歷山大革利免學生 • 十七歲為亞歷山大聖道學院院長 • 遭妒恨被革除聖職,到該撒利亞創聖道學院 • 著作:基督教原理,第一本系統神學 • 論神與天使 • 論世界與人 • 論自主權與聖經 • 寓意法釋經 • 神學思想太希臘化:生活像基督徒,思想像希臘人
早期教父 • 居普良(Cyprian, 200-258) • 富裕家庭出生,四十歲歸主 • 三年後為北非迦太基主教 • 把祭師制度帶進教會 • 堅持主教地位崇高 • 主餐主張化質說 • 強調教會以外無救恩 只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一個教會,一個座位(主教),跟據主的教訓,建在盤石上
教父時期信仰的挑戰 • 聖經:正典 • 舊約:猶太人聖經 • 新約未成書 • 使徒已離世 • 信仰的規範:正確的信仰 • 信仰的權威系統:信仰正確的決定權柄
重要的神學發展 • 制定聖經的正典 • 原因: 主要是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制定信仰的規範 • 原因: 異端的出現 • 最嚴重的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 徹底的二元論: 完善的靈與邪惡的物質 • 至高神是透過一連串的中保來統治這世界 • 否認耶穌的人性: 不是真神,不是真人,只是幻影 • 愛任紐(Irenaeus, 120-202 AD)的衛道 • 一切教會的教導,必須與使徒的教導相符合 • 制定信仰的權威系統
信仰的權威系統 與使徒的教導相符合 • 使徒的作品 : 就是新約聖經的正典 • 使徒的信仰 : 就是傳統 • 教父的解經 • 信經 • 使徒教訓的繼承人 : 就是「主教制度」
正典的定義 • 正典(Canon)字源於希臘文Kanon,原意為準則,一個固定的參考點。 • 聖經正典(Canon of Scripture)意指一些被分別出來,在基督教教會中公認具有權威的文件。
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馬吉安的背景 • 初代教會領袖。 • 原是財主,熱心慈善事業。 • 常被人性的罪惡及人生的苦難等問題所困擾。
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馬吉安的信仰 • 尖銳的二元論。 • 新約和舊約的神不是同一位。 • 舊約的神只創造了世界,祂是公義的、專講究律法。 • 新約的神卻救贖了世界,祂只關心愛的問題。 • 認為基督的目的就是要廢除舊約的神,而引進滿懷恩典的真神敬拜。 • 基督像是諾斯底派的造物主,是半神旳活物,負責創造世界。
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馬吉安的信仰 • 認為舊約本身有衝突。 • 十誡提到不可造偶像,可是摩西卻造銅蛇。 • 十誡要以色列人守安息日,可是他們繞耶和哥城時,一繞就是七日。 • 認為只有保羅才真正了解福音。 • 反對物質,輕看肉體,主張禁慾。 • 否認耶穌基督道成肉身。 • 144A.D.被開除教籍。
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馬吉安編了他自己心目中的一套正典。 • 包括保羅的十封書信和路加福音。 • 將經文中提到舊約的神、耶穌基督的父神、或與舊約耶和華有關的經文,一概刪除。 •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嘗試編聖經正典的人。 • 馬吉安編正典的刺激,引起大公教會面對正典問題。
制定正典 • 舊約: • 耶穌曾說:「為我做見証就是這經」。 • 這經是指舊約聖經。 • 舊約是耶穌基督的豫表,而耶穌基督是舊約的應驗。 • 所以舊約被列入正典,是「正經」Canonical。
制定正典 • 新約: • 以耶穌基督為啟示的中心 • 以耶穌基督為啟示的終極目標 • 來1:1「神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的兒子曉諭我們。」 • 猶大書三節說:「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 • 教牧書信也多次用「真道」,「善道」。 • 都指明真道的完整性,是一套完整的福音。 • 但這套完整的「真道」是什麼呢?
正典評鑑的原則 • 必須是出於使徒或其第一代門生的作品。 • 馬可、路加是使徒第一代的門生。 • 正典內容必須以耶穌及其工作為中心。 • 福音書是耶穌的傳記。 • 使徒行傳是祂在歷史中的工作及影響。 • 書信是祂的教訓所產生的神學及應用。 • 必須廣受各地教會接受及使用。 • 必須具有屬靈的震撼力及道德的感化力。 • 影響思想,改變行為。
新約正典確定的過程 • 經過很緩慢並相當慬慎和小心的過程。 • 教會經過了幾次會議才正式確定。 • 393A.D.的希波會議 • 397A.D.的迦太基會議 • 新約正典確定的時間,約在主後四百年。 • 游斯丁首先引用「新約」,並堅信新舊約有同等權威 • 愛任紐( 130-200A.D )時,四福音已被普遍接受。
新約正典確定的過程 • 新約正典確定的時間,約在主後四百年。 • 二世紀末期,四福音,使徒行傳和書信已被公認是神默示的經文。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以此承認四福音,使徒行傳,保羅的十四書信(希伯來書歸保羅)和啟示錄為正典。 • 特土良聲言「使徒書信」應與「律法和先知」並列。 • 367A.D.亞他那修在寫給眾教會的書信中,確認今日眾所熟悉的新約二十七卷為正典。
新約正典確定過程的爭辯 • 西方教會以希伯來書的作者不詳而質疑。 • 東方教會則對啟示錄持保留態度。 • 早期新約目錄並無四篇小書信(彼得後書,約翰二、三書,及猶大書) 。 • 一些旁經(extra-canonical)也被部份教會所鍾愛。 • 最終必須是與前面四項評鑑原則無衝突而致共識, 為眾教會所接受。
評鑑原則及過程証明的真相 • 不是以教會的權威來決定正典的範圍。 • 不是教會的權威比正典的權威高 • 教會的大公會議 • 不是在決定正典 • 而是追認已被教會奉為正典,奉為權威的聖經 • 評鑑的原則是神的羊知道什麼是神的話 • 約10:27「我的羊聽我的聲音…他們也跟著我…」 • 這是神奇妙的恩典,保守祂自己的啟示,在教會被接受,被教導。
傳統 - 使徒的信仰 • 傳統的意思是「那被傳承而來或傳遞下去的」。 • 愛任紐所堅持的「信條」(Regular fidei)。 • 是由使徒的教會忠實地保存下來的 • 是明示於各卷聖經正典之中的 • 教會必須持續的教導和傳講,並保留主教(神職人員) • 信條的確定是教會教導信徒的重要方法 • 傳統引申為「聖經的傳統詮譯」或「基督徒信德的傳統表現」,顯現於各教會信經和向公眾公佈的教理之中。 • 因此傳統就包括了教父的解經以及信經。
教父的解經 • 論寧斯 (Lerins) • 「聖經無所不備,足夠有餘」 ,聖經是自給自足的 • 凡有關救恩的問題,都可以在聖經中找到答案 • 強調以經解經 • 特土良 • 以整本聖經的角度閱讀,經文的意義應可清楚掌握 • 但也有一些經節在詮譯上的確有爭議性 • 愛任紐 • 強調聖經的整體性 • 亞他那修 • 聖經雖自給自足,但也需要有好的教師來解釋
總原則解經 • 以經解經 • 不能以聖經中這一節的經文,去解譯另一節的經文。 • 許多異端就是以這方法來隨己意曲解聖經。 • 要以整本聖經的角度閱讀。 • 總原則解經:唐崇榮牧師所提出 • 總原則不是萬能鑰匙,可用以開啟一切的釋經難題。 • 而是說當我們要去解釋聖經中某一真理的個別經文時,必須先將聖經中關於這真理的經文找出來,比較其中的異同,做出歸納,導出關於這一真理信仰的總原則,然後以這總原則來解釋個別的經文。 • 這才兼顧到聖經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連貫性,不至斷章取義。
信經 • 信經:信經英文是Creed,源起於拉丁文的Credo,意思是「我信」 • 信經的由來: • 教父的權威是來自對聖經正確忠實的解釋 • 聖經雖然自給自足,但容易有不同的解釋 • 如不同的解釋和衝突涉及到基要信仰時,就要訴諸大公會議了(普世教會代表會議)。 • 大公會議經審慎的討論,集思廣益,得全體的同意,最後由聖經中歸納出信經。
信經與信條 • 信條 (Confession) • 屬於個別教派: 如信義宗的奧斯堡信條,和改革宗的韋斯敏斯德信條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 是個別教派的信徒所接受和遵守的 • 信經 (Creed) • 屬於整個基督教會 • 其中的信德是每個信徒必接受和遵守的 • 內容和聖經一致,但表達方式不同,是信仰的精髓 • 陳述的信德,文字簡明,嚴謹,為所有信徒接受和信奉 • 有效用於對付異端和護教
信經之例 • 「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 • 內容分三部分,論及父神,耶穌和聖靈。 • 內容包含教會,審判和復活。 • 尼西亞信經(Niccene creed) • 針對基督神性的爭議而導出。 • 歸納出三位一體的教義,加入了基督的位格和聖靈的工作,強力肯定基督與父神的一體。 • 迦克墩信經 • 針對基督論而導出。 • 以弗所信經 • 針對救恩論而導出。
信經與異端 • 接受使徒信經,和尼西亞、迦克頓及以弗所信經的教會,信仰都上經得起聖經的考驗。 • 我們可以接納他們是主內的肢體: • 基督教 • 羅馬天主教 • 希臘正教 • 雖在信仰上可能有偏差,但卻非異端。 • 當進入三位一體,基督論及救恩論時,再作較詳細的討論。
主教制度 - 使徒教訓的繼承人 • 使徒教訓的繼承人。 • 符合正統信仰的第二個標準(愛任紐) 。 • 保存神啟示的第二個媒介。
主教權柄的來源 • 主教是使徒的繼承人 • 使徒是教會公認的領袖。 • 使徒是主耶穌自己所選召和差派的,有行神蹟的恩賜,有特別的啟示,因而有極高的權柄。 • 保羅在旅行佈道時,將所建的教會交託於各地的長老,成為教會屬靈的領袖 • 保羅在徒20:28,稱以弗所的長老為全群的監督 • 有人認為長老就是監督 • 也有人認為監督比長老的地位高,監督是由長老所選出來的。
主教權柄的提高與集中 • 主教權柄的提高 • 異端 • 因為異端的緣故,教父(初代教會的領袖,特別是神學家)的權力被重視,因而主教的地位被提高 • 教父的言論 • 伊格拉丟:「順服主教就是順服基督」 • 愛任紐:「主教就是保管基督道理的人」 • 居普良 :「背叛主教就是背叛神」。 • 主教領導權的集中 • 居普良 :「一切的主教都是平等的,然而羅馬教會乃是大公教會之母。 • 主教的領導權後來漸漸集中於羅馬教會。
主教權柄集中羅馬教會之原因 • 羅馬是帝國的首都 • 保羅和彼得相傳在羅馬殉道,因而提高羅馬屬靈地位 • 羅馬基督徒曾受極大的逼迫,因而受到其他教會敬佩 • 羅馬教會曾慷慨救濟災荒,特別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飢荒 • 330A.D.羅馬遷都拜占庭,羅馬成為西方教會的領袖 • 在四、五世紀,當東方教會爭論神學問題時,常找羅馬主教主持公道,來栽定正統或異端 • 羅馬教會人才輩出,幾位主教都是傑出的神學家 • 羅馬教會對太16:18-19節的解釋
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 • 東方教會 • 受希臘文化影響 • 思想方式較感性, 有神秘的走向 • 易生異端 • 西方教會 • 受羅馬法的影響 • 思考模式較邏輯 • 推理較理性和嚴謹
太16:18-19節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它,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綑綁的,在天上也要綑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太16:18-19節 羅馬教會對太16:18-19節的解釋 • 耶穌把這天國鑰匙的權柄交給彼得,而彼得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 • 中世紀的貴格利七世教皇甚至說 • 彼得擁有天上、地下和陰間的權柄,因此沒有人在這權柄之外,也沒有任何事物不在這權柄之下。 • 教皇可以判斷屬靈與屬世的事,擁有最高權柄。
太16:18-19節 基督教對太16:18-19節的解釋 • 經文上磐石Petra是陰性,而彼得Petros是陽性。 • 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的「他」可能是 • 指彼得 • 指信心:彼得得到肯定,是因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信心宣告,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原因是 • 上下文 • 磐石與彼得的不同 • 約壹5:4,「使我們勝過世界的是信心」。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這樣的信心。 • 指教會全體:太18:18,19:「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那是指教會全體的權柄。
太16:18-19節 基督教對太16:18-19節的解釋 • 弗2:11,「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耶穌基督為房角石」 。 • 教會不是建立在彼得身上,而是建立在彼得的宣信上 • 凡信仰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的教會(歷世,歷代,普世的教會)都繼承這使徒的權柄 • 是持守信仰的內容來決定權柄的繼承,而不是傳統的繼承而掌握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