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從銀行業經營管理 看兩岸金融互通後之發展 林士傑 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2010 年 11 月 23 日

從銀行業經營管理 看兩岸金融互通後之發展 林士傑 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2010 年 11 月 23 日. 報告內容架構. 銀行業整體經營績效 的風險及效益觀點. 銀行整體經營管理架構及顧客導向管理.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 及金融發展趨勢. 兩岸經濟及金融合作 發展趨勢. 前言. 兩岸經濟金融開放合作後,銀行業建立交流合作邁向重大的里程碑。應先瞭解現代銀行業經營管理的趨勢、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的發展現況、未來金融人員的需求,作為一個專業金融人才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考 。. 銀行業整體經營績效的風險及效益觀點.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mari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從銀行業經營管理 看兩岸金融互通後之發展 林士傑 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2010 年 11 月 23 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銀行業經營管理 看兩岸金融互通後之發展 林士傑 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2010年11月23日

  2. 報告內容架構 銀行業整體經營績效 的風險及效益觀點 銀行整體經營管理架構及顧客導向管理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 及金融發展趨勢 兩岸經濟及金融合作 發展趨勢

  3. 前言 兩岸經濟金融開放合作後,銀行業建立交流合作邁向重大的里程碑。應先瞭解現代銀行業經營管理的趨勢、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的發展現況、未來金融人員的需求,作為一個專業金融人才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考。

  4. 銀行業整體經營績效的風險及效益觀點

  5.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 在銀行的核心經營管理層面,資本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而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 EC),係金融業依據營運安全上的考量,用以涵蓋可能發生的非預期損失的資本,亦即衡量金融業承受市場、信用與作業等風險損失所需的資本總量。 • 近年來此一模型逐漸成為金融理論和實務界認為是一個非常核心及有效的經營管理方式,經過數度演進,更進一步發展為風險調整後績效評估(Risk Adjust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RAPM)的整合性績效管理機制。

  6.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 利用統計之方法估計出損失之分配,再計算期望價值與最壞情況下之價值之差即為經濟資本,與法定監管資本(Regulatory Capital ,RC )有所差別 。

  7.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的觀念 損失頻率 經濟資本 (EC) = 最大可能損失 - 預期損失 非預期損失 預期損失 極端損失 EC 損失機率 損失準備金 最大可能損失 收益 損失 平均收益 無損失時最大收益

  8.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 以風險管理達到節省經濟資本的目標 避險後的損失分配 • 收益1 收益2 (增加收入) • EC1 EC2 (降低風險準備) 避險前的損失分配 EC1 EC2 尾端損失機率 收益1 收益2

  9. Credit Econ Capital Probability EL 信用經濟資本 信用風險 Losses + Probability 資產/負債 經濟資本 Interest Rate VAR + Probability 市場風險 Value-at-Risk 交易經濟資本 + % Price Charge Operating Econ Capital EL Probability 作業經濟資本 總經濟資本 Losses 作業風險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 成功的經濟資本的整合,要靠銀行各個營業及管理單位對於各種風險深切的了解與觀念接受。 企業整體風險 交易風險

  10.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調整風險後的收益:Risk Adjusted ROC (RAROC) 收益 +/- 內部息 - 支出 (包括資金成本) -預期損失 扣除預期損失後的淨收益 = 非預期性損失資金準備 經濟資本 • RAROC: 扣除預期性損失後的非預期性損失之資金準備 • (亦可稱為每單位經濟資本所賺取的淨收益)

  11.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 非預期損失就是除預期損失之外的具有波動性的資產價值的潛在損失。在風險的控制和監管上,非預期損失等於經濟資本。非預期損失隨風控、避險及容忍度等因素的改變而不同,銀行承擔的風險正是這種預料外或由不確定因素造成的潛在損失,這種損失也正是需要由資本彌補的部分。 • 經濟資本已是國際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工具,故國內銀行業應予以高度重視並以透過組織改造將經濟資本理念導入和實務運作為改革的核心工作。

  12.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 金融海嘯提醒了銀行業對於利潤績效管理應更考量風險因素。例如風險調整後資本報酬率(RAROC),其為:(收益-經營成本-風險成本)/經濟資本,風險調整後資本報酬率最重要的就是計算經濟資本。 • 金融業應先確定風險的最大承受度,計算金融業經濟資本需求,將RAROC轉化為對金融業整體及各業務的明確性目標,作為考量風險成本(信用違約等預期損失)及經濟資本(非預期損失)之業務的審核及績效的評估。

  13.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 經濟資本能夠以推測的數值直觀而比較準確地反映銀行承擔風險和承擔風險的能力,透過RAROC 與RAPM等量化指標反映銀行部門別、業務別、產品別的價值創造能力,並執行產品定價、資本分配和業務績效考核等核心管理活動。

  14. 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績效管理 • 經濟資本不僅是銀行經營管理的重心,更在績效評估和考核制度中發揮著核心作用。銀行經濟資本具有支持風險業務和創造價值兩大功能,透過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預算管理、資源配置和績效考核作用,逐步建立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銀行經營管理體系,這將對未來銀行業者經營績效管理與金融監理產生重大影響。

  15. 銀行業經營績效管理-責任中心及顧客導向

  16. 銀行業經營績效管理-責任中心預算 • 銀行業配合組織架構及策略目標,編制責任中心預,而此責任中心其屬性上可能屬於利潤中心、管理中心、費用中心或投資中心。 • 責任中心預算包含財務性及非財務性目標,必須自行編製責任中心預算,而預算對於各個不同任務目標之責任中心均被賦予不同之策略目標,例如行銷策劃部門的預算即是年度行銷計畫總成、人力資源部門的預算即是年度用人計畫總成、研究發展部門的預算即是年度研發計畫總成、投資部門的預算即是年度資金運用計畫總成…等。

  17. 銀行業經營績效管理-責任中心預算 • 透過各責任中心預算的編製,高階經營管理者即可將各部門專案計畫彙總導入企業總體策略目標之中,因此企業預算的編製對於企業經營的成敗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並可幫助企業改善經營績效以達成經營管理目標。因此,企業預算編製包含組織性目標、策略性目標、財務性目標及營業性目標,對企業經營階層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銀行高階經營階層應以更宏觀的角度妥善規劃預算編製。

  18. 銀行業經營績效管理-責任中心預算 • 由於銀行業經營環境競爭十分激烈,各銀行均戮力思考未來的經營走向,不僅透過組織架構之變革調整銀行的體質,且對於過去較不被重視之成本控管觀念(包括新增專案計畫及正常營運活動)均逐漸受到重視,並仿效製造業強化成本控管及預算目標管理、策略管理之觀念。

  19. 銀行業經營績效管理-責任中心預算 • 商業銀行目前如僅靠傳統銀行業務已無法生存,必須依銀行目前現有市場地位研擬競爭利基策略及利基產品,故以產品別編製預算控管商品績效,關係銀行在業界的競爭地位、獲利與未來發展趨勢,及各業務之經營策略(包括不同地區及不同金融產品之市場佔有率),是銀行爭取競爭優勢穩固自身地位之重要工作。

  20. 銀行業經營績效管理-責任中心預算 • 銀行業執行責任中心及產品別預算及績效控管機制,配合DW(資料倉儲系統)及相關MIS系統等之建置支援,可指引銀行今後業務推展的方向,發揮銀行財務管理的效能,以提升銀行營運績效。 • 無論在目標管理及策略管理方面或成本控管方面,包括整體經營策略、商品行銷策略、資本支出計畫效益、資金運用計畫、費用撙節或現金流量等均透過預算編製過程,納入企業整體經營計畫,並據以管考追蹤及控管等,成為評估企業管理績效的實質主要依據。

  21. 銀行業客戶利潤貢獻度-客戶關係管理模組 • KYC (know your customer)為銀行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趨勢。 • 透過資料倉儲 (DataWarehouse)與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之整合,銀行更能夠精準的掌握客戶,讓銀行能利用這些資料彙整交易資料,進行客戶消費行為分析。 • 顧客關係管理可針對客戶的喜好與消費行為作更精準的預測,運用系統儲存、管理客戶資料,並針對不同需求,動態產生各種管理分析報表,提供銀行做為行銷策略之制定。

  22. 銀行業客戶利潤貢獻度-客戶關係管理模組

  23. 銀行業客戶利潤貢獻度-客戶關係管理模組

  24. 銀行業客戶利潤貢獻度-客戶關係管理模組 • 運用客戶關係管理建立顧客忠誠度分析、顧客流失率分析、客戶風險分析,以及由顧客群中過濾出高貢獻度顧客名單,利用顧客流失率分析所整理出之各項因素,定期至資料倉儲中找尋具有相同屬性之顧客,列為較可能流失之顧客群,建立高貢獻度顧客流失預警機制,並找出可能脫離顧客其主要脫離因素,並據此進行相對應之顧客維持活動,同時分析所有顧戶維持活動之效果。

  25.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及金融發展趨勢

  26. 後金融海嘯與「十二五」規劃 • 2008年金融海嘯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 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受阻。 • 國際金融體系面臨調整。 • 新興經濟體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大陸近三十年來出口導向、資源消耗型經濟發展模式所導致的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對外貿易依存度過大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等諸多問題,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品質面臨挑戰,目前也進入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轉型時期。 • 「十二五」規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未來五年勢將加速中國大陸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結構調整。

  27. 後金融海嘯與「十二五」規劃 • 中國大陸「五年規劃」(「十一五」 之前稱「五年計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指導方針,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除 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 開始,已經編制出了十一個「五年規劃」。

  28. 後金融海嘯與「十二五」規劃 • 2010年10月18日在北京中共第十七屆五中全會已通過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十二五」),其中不僅涉及能源、環保、工業、通信和資訊化等具體行業的發展,與以往的五年計畫不同的是,「十二五」規劃主攻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突顯區域經濟空間佈局、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及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關係中國大陸未來五年整體發展的藍圖,對於全球經濟動見觀瞻。

  29. 後金融海嘯與「十二五」規劃

  30. 後金融海嘯與「十二五」規劃 以地理區域區分中國大陸四大區域(十一五規劃): •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山東、江蘇、上海市、浙江、福建、廣東、海南。 • 中部地區:內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 •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廣西。 • 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

  31. 中國大陸各區域經濟成長情形 2000至2008年四大區域GDP占全國百分比變動狀況:2006後東部GDP占全國的百分比開始下降;中部、西部、東北年開始上升。

  32. 中國大陸各區域經濟成長情形 1999至2009年中國大陸各地區GDP成長率(%):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經濟成長速度超過了東部地區,打破了東部地區長久以來一直高於其他地區的成長態勢。

  33. 中國大陸各區域經濟成長情形 2000至2008年中國大陸各大區域GDP相對增長速度及各區對全國GDP增量的貢獻度分別為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東部仍然最大,但增長速度最低,亦低於全國平均;東北亦緩慢,但中部和西部的增長速度則超越全國平均,GDP增量的貢獻度亦逐年增加。

  34. 中國大陸各區域經濟成長情形 2006至2009年各地區人均GDP相對水準的變化:東部地區人均GDP相對下降,而中、西部地區則處於上升趨勢,東北地區是先降後升,從人均GDP來看,中國大陸的區域人均GDP差距有縮小的趨勢。

  35. 中國大陸各區域經濟成長情形 2006~2009年各地區產業構成變化:東部地區第一和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上升,產業結構在轉型當中。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第一產業(糧食)比重高,但整體趨於下降;第二產業持續上升,第三產業則下降,第二產業(工業) 仍是地區經濟成長主要動力。

  36. 中國大陸各區域經濟成長情形 2009年各省市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成長率:東部地區最快的分別是天津、福建、江蘇和山東等省市;中西部地區除山西和新疆外,其他各省市區都保持在兩位數成長;東北三省的經濟成長也持續維持成長趨勢。

  37.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體系與金融中心發展 •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版圖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及文化關聯性可劃分為七大經濟區,分別為: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東南沿海)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東北經濟區、中部經濟區、大西北經濟區、大西南經濟區七大經濟區 。

  38.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體系與金融中心發展 • 就各區域經濟發展來看,長三角、環渤海和東南沿海2009年GDP 占全國的57%,其中長三角的兩省一市GDP占比達到21%,是最發達區域。西部、中部五省經濟區和東北地區經濟貢獻力量逐步顯現。

  39.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體系與金融中心發展 • 以對外經濟往來程度而言,僅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區域的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就高達70%,是中國對外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總體而言,中國經濟發達程度由東向西呈現逐漸遞減。

  40.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體系與金融中心發展 • 各區域金融狀況來看,長三角是金融機構分佈最為密集的地方,同時也是銀行業競爭最為激烈的地方,其次為環渤海及珠三角。

  41.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體系與金融中心發展 • 中部五省經濟區內的銀行業競爭程度相對較低於東部地區。

  42.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體系與金融中心發展 • 各區域銀行業存放款情況來看,長三角存放款分別佔據全國的24%和27%,環渤海存貸款分別佔據全國的24%和22%。從存貸款與GDP的比例來看,中部五省均偏低,金融機構金融資源配置仍需提升。

  43.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體系與金融中心發展 • 中國大陸綜合開發研究院(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 CDI) 2010年6月針對29個2009年GDP在1,400億人民幣以上的省會城市為對象,依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及金融生態環境等指標,建構境內區域金融中心競爭力評價的2010年「CDI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hina Financial Center Index)。

  44.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金融體系與金融中心發展 中國大陸金融中心的發展特色: 第一、全國性金融中心通常是國家性政策強力支持的對象。 第二、層級較高、競爭力較強的金融中心往往具有良好的金 融生態環境。 第三、在次級區域金融中心方面,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東南(海西) 均各存在一定競爭優勢。 第四、金融中心佈局方面,各主要區域均有一定的發展規劃。 按照2010年《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徵分析》分為六大區域金融中心,即全國性金融中心與區域金融中心:東北區域、北部沿海區域、東部沿海區域、南部沿海區域、中部區域以及西部區域。其中,東部沿海區域和南部沿海區域金融中心平均綜合競爭力較強,中部區域和東北區域相對較弱,西部區域和北部沿海區域接近平均。

  45.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及兩岸金融合作發展趨勢

  46.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及兩岸金融合作發展趨勢 • 我國金融業者進入大陸市場,應瞭解中國大陸有其區域金融發展的政策方向,中國大陸中央和地方在規劃區域經濟發展佈局和制定區域經濟金融發展政策時,係根據城市所處的經濟地理區域,給與適當的政策性支援,並根據各個經濟中心城市金融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採取階層式的戰略或政策,在層次定位上將區域經濟中心之城市打造成不同層次的金融中心。

  47.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及兩岸金融合作發展趨勢 • 例如第一級的上海和北京,國家戰略建設目標定位於國際金融中心層級,其中上海金融業發展具有深厚的歷史及實力,長期目標上朝向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北京由於具有作為首都的政治優勢,又是國內大型金融機構的聚集中心、金融決策中心和金融資訊中心,因此在區域金融發展政策的長期目標上朝向將北京建設成為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

  48.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及兩岸金融合作發展趨勢 • 第二級的深圳、廣州、天津、杭州、南京、成都、重慶等城市,將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定位于國內地區性金融中心。最後,其他金融競爭力及延展性相對較低的城市,可以根據所處省份經濟發展狀況,將金融中心建設目標定位在國內地方性金融中心,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為任務。 • 透過階層式發展戰略的實施,形成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國內地區性金融中心和國內地方性金融中心之區域金融發展格局,我國金融業者進入大陸市場,應依此階層架構進行研究。

  49.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及兩岸金融合作發展趨勢 • 由於地方政府缺乏融資管道,還要承擔經濟發展的風險,地方金融服務供給不足、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顯現,金融業與產業發展及國民所得發生失衡。 • 中央金融資源的挹注建構地方區域政、銀、企「金三角」的關係,並穩定區域金融安全,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在有關中央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上給予支援,二方面在轄區內貫徹執行貨幣信用政策、支付結算系統的正常運行、監督管理金融市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管。

  50.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及兩岸金融合作發展趨勢 • 金融產業為現代服務業的高端產業,應產生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在金融產業發展的同時,亦做為其他產業的後盾;在銀行業方面,地方政府、金融辦、人行地方分支行及各地銀監局與在「十二五」時期應扮演未來區域經濟金融發展的關鍵角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