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16 Views
女性主義思潮評介 1002 西思史. 女性主義 feminism. 源自於法國的 feminisme 。 1880 年法國女子奧克雷提出這個詞彙。 凱特( Carrie C. Catt )下定義: 反抗舉世用法律或習俗強行阻擾婦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為障礙。 女性主義是指一個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政治運動,除了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女性主義者也重視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益等議題,而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關注性意識( sexuality ) 、 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等面向。
E N D
女性主義 feminism • 源自於法國的feminisme。 • 1880年法國女子奧克雷提出這個詞彙。 • 凱特(Carrie C. Catt)下定義: 反抗舉世用法律或習俗強行阻擾婦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為障礙。 • 女性主義是指一個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政治運動,除了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女性主義者也重視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益等議題,而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關注性意識(sexuality)、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等面向。 • 女性主義政治行動的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孕婦留職、薪資平等、投票權、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 feminism • 當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不完全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女性主義運動可以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不同文化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例如印度喜馬拉雅山區Chipko的「抱樹運動」,是因為印度的原始森林遭大量砍伐,取而代之的是種下商業用途的油加利樹和松木,剝奪了Chipko婦女依賴原始森林所提供家庭生計的能力,於是她們採用甘地非暴力運動,由村民抱住樹木集體阻擋伐木行為,這個運動成功向政府索賠被奪走原始林的損失,印度政府也承諾在15年內禁止伐木。
性SEX VS.性別GENDER • “Sex”指雄性與雌性的生物或生理特質:生殖功能、性器官、基因組成、賀爾蒙等,稱為生理性別。往往被當作一個標籤,用來強調生理上的某些基本的事實差異,如男性/女性、陽剛/陰柔。 • “Gender”指一個社會對男性女性經由社會建構的角色、權利、責任、義務、期待、限制等,稱為社會性別。表現而為時空下的男性化(masculine)與女性化(feminine)要求。 • 1949年西蒙․波娃《第二性》:「人不是生來即為女人,而是『變』成一個女人。」生理、長相無法決定女人的身分,而是由社會和文化創造出的無法否定變項,使男女兩性成為二元對立且不可共量的兩極,以便清楚區隔什麼是男人、什麼是女人,因此,男女之分多半來自於社會建構的結果。 • 社會透過教育體系、文化建構與社會再複製的社會文化體制,來界定「性別」的差異,使得「性別」成為本質化的「性別」,因此,「性別」和「性」(sex)這個由生理差異所決定的兩性區隔,是有所差異的。
性別角色sex /gender role • 性別角色是指兩性在社會文化裡應該具有的行為,其包含態度、觀念與服裝等功能與活動,以及在社會關係上的地位或職業(張春興,1995)。然而在現在開放的社會裡,性別除了男性與女性以外,也有第三性。
差異 difference • 「差異」在文化研究範疇中,是相當重要的關鍵概念,通常用於指涉「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性別差異」主要針對的是男女兩性的生理性別、異性戀與同性戀的性取向差異而言;在文化的意義面向上,則是強調多元文化中,對不同族群的語言、生活方式和社群組合,其身分、認同及屬性的差異都予以認可,並尊重「自我」與「他人」間的歧異,而不是將個人的性別、階級、族群與既定的價值觀,強加在其他人與其他社會上。
身體 body • 性別研究的範疇中,身體與性別角色的調教以及性別訓練的機制,都和「性別認同」的養成具有密切關聯,身體不單只是表面上所見的「肉體」而已,它與文化建構、權力、知識形成等各個面向,皆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因此,由男性意識型態支配的社會中,公領域(男人)與私領域(女人)之間的劃分,以及男性角色與女性角色的區別,都被視為是生理上天生的基礎,因為該觀念是由男性所生產,因而顯得自然、普遍,甚至男性經由家庭組織,透過女性生育的生理機能加以對其性奴役(sexual slavery)和強迫性母職(forced motherhood),進而掌控身體,為女性的從屬地位提供意識型態的正當化。
權力階級 • Mills(1956)認為,權力關係劃分了「管理者」和「白領勞工」,因此透過權力產生了職業階級。此外,在傳統的家庭價值觀中,仍有「以夫為貴」、「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男生在家庭中擁有較多的權力,形成不平等的家庭分工(Robinson & Skarie, 1986)。階級 class • 「階級」這個觀念,經常和種族、性別的殖民情境交織在一起。在馬克思的歷史論述中,階級問題是社會階層無法避免的事實,必然會產生統治階級(中產階級)和被統治者(普羅階級)之間的階級衝突。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統治階級的支配和剝削行為,也以一種更為複雜、更加縝密的方式來運作、表現,例如在多元文化中,階級往往和移民密切相關,從膚色、種族到族裔、性別,都和階級議題密切相關。
抗拒論述 counter-discourse • 透過抗拒主流意識形態的方式,由文本和「論述」中找尋其矛盾、衝突與漏洞,利用重新解讀或解構的方式,把被壓抑的女性、庶民以及沒有身分、沒有發言權、沒有被再現的主體重新加以闡明,即是抗拒論述。
底層研究 subaltern studies • 其討論和研究的對象往往包括農工、女性或原住民,這些群體是在歷史之外沒有被真正記錄者。利用底層沒有受到知識分子菁英啟蒙與汙染的情況下,保留了真正的記憶,因此,透過重新書寫來自底層的聲音,讓這些沒有在歷史中出現的底層人士記憶,藉由口述的方式呈現,對抗官方、菁英的歷史觀點,為底層群體作出見證。
性別主流化 • 指在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上評估所有有計畫的行動(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對男女雙方的不同含義。作為一種策略方法,它使男女雙方的關注和經驗成為設計、實施、監督和評判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使男女雙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發生。納入主流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性別(男女)平等。 • 台灣在2000年後在此影響下,開始使用「性別主流化」一詞。2002年起部分婦女團體(婦女新知、女學會、台灣婦女全國聯合會等)注意到政府組織改造並沒有融入性別觀點,因此在2003年開始推動在行政院下設立「性別平等委員會」,也開始大量引用「性別主流化」的概念遊說政府。同時許多婦女團體受邀加入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成為委員,推動「性別主流化」的六大操作工具:「性別統計」、「性別預算分析」、「性別影響評估」、「公務人員性別意識訓練」等。
世界各國發展趨勢 • 以「gender mainstreaming」一詞上網搜尋 • 超國家組織:如聯合國、歐盟資料 • 國家組織:北歐模式 • 地方性組織:地方區域性別主流化落實 • 以瑞士、奧地利、德國為例 • 民間: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個人(挪威的例子:立法規定,企業間的董事任一性別不得少於百分之四十)
我國性別主流化策略發展:立法院 1994年開始的「民法親屬編的修改」 1997年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1998年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 1999年通過「刑法妨害性自主章」 2002年通過「兩性工作平等法」 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 2005年通過「 性騷擾防治法」
我國性別主流化策略發展:行政院 • 2004年開始推動「公務人員性別主流化訓練」課程 • 2004年通過政府各委員會中任一性別委員不得少於三分之一的政策 • 2005年7月通過各部會發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決議 • 各部會成立性別平等委員會或工作小組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 十八、十九世紀由自由主義思潮發展而來。 • 政治上的君權神授與男性家長的絕對權威均不合理 • 婦女也有理性,性別不重要。根據自由、自主與自我的決定原則,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須以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潛能為優先。存在就是目的。 • 第一法律前的平等;第二機會的平等 • 強調重點:有一技之長 經濟獨立 公共領域的參與 放棄認同家庭主婦形象 以事業為主
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 「烏托邦社會主義」: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譴責資產階級漠視勞工階級的生活慘況,製造社會平等的假象。 • 堅持兩性知性、權利與財富應平等 • 女性主義的主張:廢除私有財產制、提倡自由戀愛、革除婚姻家庭制度、組織公社及打破男女分工。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 馬克思理論對女性主義的影響: 一是婦女受壓迫的物質基礎在兩性的分工制度; 二是異化、實踐及價值決定論。女人與家務勞動、自己身體及男性的親密關係,皆處異化狀態,別無選擇的工作就是異化勞動。→1960後婦女運動用階級壓迫自覺運動。 • 馬克思主義拋給女性主義:婦運的目標在爭取女權而已嗎?或是婦女解放結合階級與種族革命,以全面改造經濟、政治與社會的目標? • 恩格斯給女性主義一個重要的遺產:性關係、婚姻制度與家庭形式有各式各樣的可能、可變與可塑性。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 西蒙.波娃《第二性》為代表作。 • 全面的探討自古以來,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淪為第二性的處境 • 挑戰本質論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提出「女人不是生成,而是形成」。 • 主要論述: 性別差異的起源 性別差異及不平等的現象及衍義 兩性如何生活
基進女性主義 • 1960年末、70年初,發源於紐約及波士頓。 • 主張女人受的壓迫是最古老、最深刻的剝削形式,且是一切壓迫的基礎,並企圖找出婦女擺脫壓迫的途徑。談論議題:性別角色、愛情、家庭婚姻、生育、母親角色、色情、強暴,女人的身體、心理等。 • 解決性別制度之道:一是排除性別區分,朝陰陽同體努力;一是採性別分離主義,拒絕異性戀,女同性戀主義是最徹底的方式。 • 衍生:創造婦女空間與婦女文化,婦女醫療中心、婦女教育方案、受暴婦女庇護所、婦女事業、婦女書店、婦女餐廳等。 • 區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概念。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 佛洛伊德把性本能的變化分為五個階段 • (0~1.5口腔 1.5~2.5肛門 2.5~6 陽具 6~12潛伏 12~18 青春) • 陽具期,幼兒必須經歷伊底帕斯情結(the Oedipus complex)的產生與解除。小男孩(戀母)與小女孩(戀父)。 •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認為:兩性的性別認同和行為模式是基於潛意識。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 婦女在家的「再生產」,如性、生育、養育等,也是「生產」,但家務並未社會化,婦女得承受工作與家務的雙重負擔 ,還只能擁有從屬地位。 且女人往往只能從事低薪、較無聲望的工作。反資本主義或反性別壓迫,必須二者並進。 • 婦女聲稱瘦身是為了自己,其實是為了男性,身體成為「東西」或機器,女人和自己疏離。
後殖民女性主義 • 1980後蔚為風潮,反映非白人女性學者在傳統權力架構中的弱勢地位。 • 對非白人女性,殖民壓迫才是問題的癥結,問題不在男性對女性的剝削。性意識的批判不能只思考兩性關係,更與特定女性族群在全球經濟、政治、殖民結構密切關聯。 • 西方論述者的思維架構中,第三世界女性=保守=傳統=無知,複製了殖民論述的基本理論:西方=前進=文明=理智思考,被殖民的非西方=落後=野蠻=黑暗=無知。 • 女人處境的種族、階級、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必須納入女性議題中,不可忽視女人認同中的種族歧視、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 • 關心公害防治與生態保育,進而探討女性與自然雙重被宰制間的關聯性,並企圖解除宰制關係,將心比心,尊重萬物原貌,避免破壞天然野趣。 • 生態女性主義者通則: 一、共生互敬的新社會;二、敬重自然;三、生物中心觀;四、公共與個人層面同時改革;五、揚棄二分法認知;六、以行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