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367 Views
中国人的姓氏 Pertemuan 3. Matakuliah : E0872 / Budaya China Tahun : 2007. 华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撔諗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撌蠑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E N D
中国人的姓氏Pertemuan 3 Matakuliah : E0872/Budaya China Tahun : 2007
华人姓氏的来源 •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 撔諗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撌蠑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 同撌蠑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撔諗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3
姓氏渊源 •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子于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于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在于(今河南内乡),称为于则。于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于氏。通常认为于则是于氏的始祖。 •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邘叔的封地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新唐书》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今河南沁阳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氏正宗。 •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裔孙的封地商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黄帝的裔孙被封在商于(今河南淅川)。其后以封地为姓,遂为于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复姓万忸于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氏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氏。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氏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即河西走廊),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鲜卑复姓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氏。 • 源于复姓淳于氏,出自唐朝避唐宪宗名讳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将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朝又有部分人将于氏恢复为淳于氏。
源于蒙古族玉里伯牙吾氏,出自元朝钦察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始祖系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其侄燕铁木耳、撒敦、侄孙唐其势均为元朝丞相。 不花铁木耳共生九子一女,元顺帝继位后,受到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返回江南封地,元朝末期为躲避红巾军起义而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取玉字谐音更姓为余或俞,其扈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统称为铁改余氏,广泛分布在西南部、中南、东南部各地。 • 源于各民族变姓,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氏而来,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氏。 在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土族、回族、高丽族等少数民族均有改于氏者。
百家姓 •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年。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十大姓氏 •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 另外比较少见的姓,象毛、江、白、文、关、廖、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