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養殖成年母烏魚之奴卡氏菌 ( Nocardia seriokae ) 的分離及其特性研究

養殖成年母烏魚之奴卡氏菌 ( Nocardia seriokae ) 的分離及其特性研究. 黃世鈴 1* 黎錦超 2 蘇淑貞 2 施美娟 1 陳秀男 2 1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2 國立台灣大學漁業推廣委員會. 指導老師:古鎮鈞 姓名:郭珍妤 學號: 1092407053. 前言.

Download Presentation

養殖成年母烏魚之奴卡氏菌 ( Nocardia seriokae ) 的分離及其特性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養殖成年母烏魚之奴卡氏菌(Nocardia seriokae)的分離及其特性研究 黃世鈴1*黎錦超2蘇淑貞2施美娟1陳秀男2 1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2國立台灣大學漁業推廣委員會 指導老師:古鎮鈞 姓名:郭珍妤 學號:1092407053

  2. 前言 • 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症,曾經造成台灣水產生物重大病害,主要的病原菌包括奴卡氏菌(Lai et al., 1991)、鏈球菌(董等, 1985)及表皮葡萄球菌(Huang et al., 1999, 2000)等。其所引起的疾病,大都屬於亞急性或慢性病害,容易形成肉芽腫病變。 • 在1998年12月,彰化縣鹿港地區半淡鹹水養殖之2~3年生烏魚,發生嚴重病害病出現連續性大量死亡,解剖後發現其各內臟器官出現無數的白結節等。

  3. 也有養殖的大嘴鱸魚、七星鱸魚、吳郭魚等魚種都有罹患Nocardia sp.感染症狀,體內器官都有出現肉芽腫病變及結節。

  4. 台灣魚類資料庫 • 脊椎動物亞門 Subphylum Vertebrata • 條鰭魚綱ClassActinopterygii • 新鰭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鯔形目OrderMugiliformes • 鯔科FamilyMugilidae • 鯔屬GenusMugil • 鯔Mugil cephalus • 俗名 信魚、正烏 、烏魚

  5. 材料與方法 • 罹病魚採樣 • 解剖檢查 • 組織病理學研究 • 細菌之分離及鑑定 •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 • 攻擊試驗

  6. 罹病魚採樣 • 罹病魚於1998年12月採自彰化縣爆發嚴重病害之養殖池,為2~3年生供作剖取烏魚子用之養殖池之成年母烏魚。

  7. 解剖檢查 • 解剖病魚後,直接用肉眼觀察各組織器官是否變紅、腫脹或潰爛,並詳細檢查脾、腎、肝、生殖腺、腸繫膜、消化道、心臟、鰾、及肌肉等出現白色結節的情形。

  8. 組織病理學研究 將採自上述病魚之鰓絲、脾臟、頭腎、幹腎、肝臟、肌肉、心臟、腦、消化道、 及鰾等組織,以10%中性福馬林溶液固定,經脫水包埋 利用旋轉式切片機(Yamato)切成4~6μm 厚度之切片,並以H&E染色 (H&E stain)、 齊耳-倪耳生二氏染色(Ziehl-Neelsenacid-fast stain)及吉氏染色(Giemsa stain)等 染色完成後,用封片膠 (Mearck)封蓋,置於光學顯微鏡(Nikon, UFX-ⅡA)下觀察組織 病理變化

  9. 細菌之分離及鑑定 • 使用接種環從罹病魚之脾臟及腎臟結節區分離、純化出十珠細菌,以腦心浸出培養液培養基(BHIA),在30℃下連續培養7天後,進行生化特性試驗。 • 將其中的A212及B222菌株,進一步以質譜儀(mass spectrometry)、薄層色譜法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簡稱TLC)、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及 甘醇酸酯測試(glycolate test)等分析細菌細胞壁的成分及細胞組成。

  10.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 在腦心浸出培養液培養基中,以30℃培養五天後,細菌懸浮在腦心浸出培養液,調整 細菌濃度為1.6×107cfu/ml(每毫升落菌數) 將菌液植入24well培養皿,在培養箱以30℃培養24小時後,於4℃下,用2.5%戊二 醛固定2小時,再用1%鋨四氧化物固定1小時 固定完後,細胞暫存於100%丙銅中,送至電顯示作臨界點絕對乾燥及鍍碳後, 用掃描式顯微鏡觀察

  11. 攻擊試驗 菌株A212培養在腦心浸出培養液培養基中,在30℃下連續培養7天, 用0.85%的 NaCl將細菌洗下,離心後在洗滌3次,離心條件為5,000g,4℃,10分鐘 再將細菌懸浮在0.85%NaCl,調整濃度為2.6×105cfu/ml (每毫升落菌數) 、 2.6×106cfu/ml (每毫升落菌數)及2.6×107cfu/ml (每毫升落菌數) 試驗分4組進行,每組10尾試驗魚(烏魚),每尾注射0.5ml細 菌懸浮物(腹腔注射),對照組注射0.5ml之0.5% NaCl,試驗期間為60天

  12. 結果 • 現場調查 • 外觀症狀 • 解剖檢查 • 細菌分離及檢查 • 組織病理變化 • 細菌攻擊試驗

  13. 現場調查 • 病害發生於1998年12月,罹病魚池位於彰化縣鹿港正沿海地區。 • 發病後,每天都有烏魚死亡,累計死亡率超過20%,而且會迅速出現大量死亡現象,但偶有少數病魚會在池底或水表面打轉。

  14. 外觀症狀 • 病魚體側及腹面出現局部出血及潰瘍區,潰瘍區鱗片容易脫落。潰瘍區會併發黃白色的粘液細菌或水黴菌感染,少數病魚會出現眼球突出、眼球白濁及腹水等症狀。 即將死亡的魚體皮膚上有潰瘍和充血, 很多分泌的黏液和眼球突出。

  15. 解剖檢查 • 罹病魚解剖後,可發現腮、消化道、膽囊(1C)、肝臟、脾臟、腸繫膜、生殖腺、及鰾壁(1D)等均出現結節的症狀,但以脾臟及腎臟最為嚴重。 膽囊包含了許多小結節。膽囊(Gb)、肝臟 (L)、腸(In);箭頭箭頭指出為小結節。 氣體膀胱包含了許多小結節。 氣體膀胱(Gs);箭頭箭頭指出為小結節。

  16. 病情劇烈者,脾臟的皮質及髓質部分會均勻散佈大小不一的結節。病情劇烈者,脾臟的皮質及髓質部分會均勻散佈大小不一的結節。 • 心臟及肌肉組織則未發現結節,腸管出現呈現泛紅或變白等症狀,腸腔內無食物堆積,但蓄積氣泡及不正常液體。 脾臟包含了許多小結節。卵巢(Ov)、 腸(In)、脾臟(Sp)、膽囊(Gb)、肝臟(L) ;箭頭箭頭指出為小結節。

  17. 細菌分離及檢查 從罹病魚之脾臟分離純化之10株(A212、A212-2、A212-3、A213、B214、B215、B216-1、B216-2、B220、B222),經鑑定後,均屬於革蘭氏陽性菌,以齊耳-倪耳生二氏染色劑(Ziehl-Neelsen acid-fast) 染色呈弱陽性反應。

  18. 各菌株之生化特性試驗結果 溶菌酵素抵抗力(Lysozyme resistance)為〝+〞反應

  19. 〝+〞:正反應 〝-〞:負反應 〝+w〞:微弱正反應

  20. 菌株A212(A)及B222(B)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下,細菌得營養菌絲會行成分枝,分裂為英文字母Z型或桿狀,形狀明顯且特殊,可做為分類上判斷的佐證。菌株A212(A)及B222(B)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下,細菌得營養菌絲會行成分枝,分裂為英文字母Z型或桿狀,形狀明顯且特殊,可做為分類上判斷的佐證。

  21. 菌株A212及B222之細胞壁胺基酸為meso-DAP,全細胞醣類成份分別為galactose及arabinose,係屬於chemotyopwe IV A型,主要的脂肪酸成份為直鏈狀。

  22. A212及B222的特徵

  23. 組織病理變化 • 除了腦、心臟及肌肉外,罹病魚在腮、消化道、肝臟、脾臟、腎臟、腸繫膜、生殖腺等器官均出現大小不一的肉芽腫組織,其中以脾臟(A)及腎臟最為嚴重。 • 肉芽腫組織由類上皮細胞或纖維組織包為成同心圓區域,中央壞死區可發現大量的分枝桿菌叢(B)。

  24. 細菌攻擊試驗 • 以A212菌株進行細菌攻擊試驗,結果顯示,無論以2.6×105cfu/ml (每毫升落菌數) 、2.6×106cfu/ml (每毫升落菌數)或2.6×107cfu/ml (每毫升落菌數)細菌攻擊試驗組及對照組,所有試驗於外觀與行為均正常。 • 試驗結束解剖試驗魚,分別以肉眼即由組織切片觀察,結果顯示各組試驗魚之組織器官均正常,未發現結節。

  25. 討論 • Nocardia sp. 係廣泛存在於土壤中的細菌,為陸地上動物、水生動物及人類等的病原菌之一,被侵犯的動物包括牛、羊、狗、馬、猴、天竺鼠、家禽及魚類等。 • 1962~1963年間首度發現鱒魚苗被 Nocardia屬細菌感染,屬於慢性病(Snieszko et al., 1964)。

  26. 在日本,集約式養殖之魚類常受到格蘭氏陽性菌Enterococcus serilicda及 N. kampachi等之嚴重感染,而引發大量死亡(Kusuda and Salati, 1993)。 • 台灣的養殖魚類中,鱧魚(蕭與陳,1977;徐等,1987)、大嘴鱸魚(Lai et al.,1991)、七星鱸(李等,1999)等均曾遭受Nocardia sp.侵襲,病魚體內各組織器官會出現結節症狀,細菌型態為分枝狀長桿菌。

  27. 本研究之案例發生於1998年開始,自發病後,魚池累計死亡率超過20%。本研究之案例發生於1998年開始,自發病後,魚池累計死亡率超過20%。 • 從1998年,每年均陸續發現相同病例,平均死亡率在5~20%之間。

  28. 台灣在1992~1996之間,各地區養殖之吳郭魚發生S. epidermidis感染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係在各內臟器官出現大量大小不一的白色結節,結節組織學上呈肉芽腫病變。 • 其症狀與本研究之N. seriolae感染症類似,是否該兩種細菌具有攻擊對象種別,或兩種魚類對於致病微生物有其特異性,還需進一步求證。

  29. 何謂肉芽腫 • 肉芽腫組織係由多層類上皮組細胞包被,或纖維組織包為形成的同心圓,而中央為壞死區。

  30. 罹病魚在感染初期無症狀反應或僅出現輕微症狀,所以容易乎略而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期。罹病魚在感染初期無症狀反應或僅出現輕微症狀,所以容易乎略而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期。 • 當各器官出現無數大小不一的結節時,病況通常已進入中期或末期,組織器官會因此失去大部分的功能,導致罹病魚容易再遭受其他病害的二次感染,也對環境巨大變動之抵抗力減弱,因此容易發生大量死亡。

  31. ~報告結束~

  32. 質譜儀(mass spectrometry, MS)是以熱電子撞擊氣體分子,使產生碎片及離子,再經磁場分離,依據質荷比之測量,來決定分子質量的技術。而質量是分子的一種特質,因此可以用於分子的鑑定或確認。

  33. 樣本處理方式 • 質譜儀分析時,樣品必須先進行離子化,因樣品其物理、化學性質不同,而有各種不同離子化方式,一般易揮發性樣品則用電子撞擊游離法(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 EI),或化學游離法(chemical ionization, CI)。 • 非揮發性樣品,則用快速原子撞擊(Fast atom bombardment, FAB),或電灑法(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 ESI)等。 • 因此各種樣品選擇適當的離子化法,再經質譜分析,即可進行樣品之結構性分析級定量分析測定。

  34. 薄層色譜法(ThinLayerChromatography,簡稱TLC),又稱薄層層析,屬於固-液吸附色譜。是色譜法中的一種,是快速分離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質的一種很重要的實驗技術,它兼備了柱色譜和紙色譜的優點,可適用於少量樣品(幾到幾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離;也可適用在製作薄層板時,把吸附層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來精製樣品

  35. 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PLC)分類 • “正相”( normal phase ):高效能液相層析儀系統中,移動相的極性較低,固定相的極性較高。 • “逆相”( reverse phase ):高效能液相層析儀系統中,移動相的極性較高,靜相的極性較低。

  36. 原理 • 高效能液相層析儀的原理係藉移動相通過靜相達到分離的效果;混合物中的各成份在靜相和移動相之間的分配係數不相同(即親和力不同),使其在管柱中的滯留時間不相同而得以分離出來。

  37. 化合物與靜相親和力較強,則沖提較慢(即滯留時間長),而化合物與移動相的親和力較強,則沖提較快(即滯留時間短),依此原理將樣品中的標的待測物與共萃取出來的干擾物分離的方法。化合物與靜相親和力較強,則沖提較慢(即滯留時間長),而化合物與移動相的親和力較強,則沖提較快(即滯留時間短),依此原理將樣品中的標的待測物與共萃取出來的干擾物分離的方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