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560 Views
組員介紹. 呂碩典 . 秋懷恩 . 黃崇桓 姚承辰 . 吳旻淮 . 黃凡爵 洪陞 . 姜博瀚 . 陳怡安 林珈妤 . 許芸紫 . 林渝禪.
E N D
組員介紹 呂碩典.秋懷恩.黃崇桓 姚承辰.吳旻淮.黃凡爵 洪陞.姜博瀚.陳怡安 林珈妤.許芸紫.林渝禪
霧社事件,是於1930年在日治臺灣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賽德克族因語系差異後從泰雅族獨立正名為賽德克族,而現太魯閣族於日治時期歸依為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兩族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但後卻因地域問題分道揚鑣)[1]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在1896年至1920年間,台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2]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霧社事件,是於1930年在日治臺灣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賽德克族因語系差異後從泰雅族獨立正名為賽德克族,而現太魯閣族於日治時期歸依為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兩族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但後卻因地域問題分道揚鑣)[1]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在1896年至1920年間,台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2]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霧社事件震驚日帝當局與國際社會,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造成臺灣總督石塚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重大官員因咎去職。霧社事件震驚日帝當局與國際社會,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造成臺灣總督石塚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重大官員因咎去職。 後世尊稱「臺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事發後撰《南國哀歌》,悼念犧牲於戰役中抗日原住民的壯烈靈魂。
清帝國自1682年起統治台灣,對台灣的移民拓殖並不積極(甚至為避免動亂而多加限制),對台灣原有之原住民,雖有時亦使用武力進行「開山」,征剿不服公家之原住民部落,主要方針仍以「畫界封山」將不願承認清帝國統治權之「生番」隔離於界線外的消極政策為主;故即便臺灣清治時期末期開始較積極的「開山撫番」政策,高山原住民仍大體保存了各自的文化與社群。因此1895年政治觀念受西方影響、強調國家領土及全體國民擁有管理權的日本佔領台灣後,被日方稱為高砂族的高山原住民與日本的衝突就不可避免。清帝國自1682年起統治台灣,對台灣的移民拓殖並不積極(甚至為避免動亂而多加限制),對台灣原有之原住民,雖有時亦使用武力進行「開山」,征剿不服公家之原住民部落,主要方針仍以「畫界封山」將不願承認清帝國統治權之「生番」隔離於界線外的消極政策為主;故即便臺灣清治時期末期開始較積極的「開山撫番」政策,高山原住民仍大體保存了各自的文化與社群。因此1895年政治觀念受西方影響、強調國家領土及全體國民擁有管理權的日本佔領台灣後,被日方稱為高砂族的高山原住民與日本的衝突就不可避免。
霧社位臺灣中部山區,濁水溪上源於此。當地原住民賽德克族人因地處台灣中央地帶的深山,尤屬與外界接觸稀少之部族,以數十至數百人為單位,組成部落的霧社群賽德克人,居住在霧社台地。計有馬赫坡社(Mhebu,今廬山溫泉區)、荷戈社(Gungu,荷歌社,今春陽部落)、塔洛灣社(Truwan,今春陽溫泉)、波亞倫社(Boarung,今廬山部落)、斯克社(Suku,今台14線雲龍橋附近)、羅多夫社(Drodux,今仁愛國中至清境農場附近)、巴蘭社(Paran)、塔卡南社、土岡社、西袍社(Sipo)、卡茲庫社等十餘部落。霧社位臺灣中部山區,濁水溪上源於此。當地原住民賽德克族人因地處台灣中央地帶的深山,尤屬與外界接觸稀少之部族,以數十至數百人為單位,組成部落的霧社群賽德克人,居住在霧社台地。計有馬赫坡社(Mhebu,今廬山溫泉區)、荷戈社(Gungu,荷歌社,今春陽部落)、塔洛灣社(Truwan,今春陽溫泉)、波亞倫社(Boarung,今廬山部落)、斯克社(Suku,今台14線雲龍橋附近)、羅多夫社(Drodux,今仁愛國中至清境農場附近)、巴蘭社(Paran)、塔卡南社、土岡社、西袍社(Sipo)、卡茲庫社等十餘部落。
由於居於中央山脈中央樞紐的重要地理地位,日月潭及周邊的霧社,自日治初期即是台灣總督府開發山地林礦資源的重點地區─遭到地域性強烈、不受拘束的賽德克人反抗。1897年日方為開闢道路,派出測量隊至霧社一帶進行探勘,遭到賽德克人攻擊而全滅;將賽德克人視為反抗者的日方因此展開對霧社的經濟封鎖,於1902年試圖將既有隘勇線向深山推進,再次與賽德克人發生人止關事件,賽德克族雖然於此役擊退日軍(賽德克人因此役日軍士兵頭戴紅色軍帽,日後稱日本人為紅頭人"tana dulu"),但仍因日方策動的姐妹原事件及持續的封鎖而無以為繼,最後在1910年代向日方降服。
導演介紹 魏德聖 他的作品: 1996年-《麻將》 2002年-《雙瞳》 2008年-《海角七號》 2011年-《賽德克·巴萊》 2014年-《KANO》
主要演員介紹 林慶台(飾莫那魯道) 職業為 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 因為眼神外貌酷似莫那 而被魏導挑為主角
主要演員介紹 游大慶(青年莫那)
主要演員介紹 馬志翔(鐵木瓦歷斯)
主要演員介紹 溫嵐(馬紅莫那)
劇情介紹 故事起始於19世紀末,世居臺灣島上的高山原住民賽德克族,向來以恪守祖先訓示,遵循四季流轉的方式,過著狩獵、農耕、編織、等各式傳統的山林部落生活。 然而,自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起的臺灣日據時期,日人為了豐富的山林礦業資源,對各原住民部落採行嚴酷的理蕃政策。賽德克族逐漸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搬木頭服勞役,不能再馳騁山林追逐獵物;女人必須低身為日本軍警家眷幫傭,不能再編織綵衣。最重要的是,他們被禁止紋面,逐漸失去了賽德克族的傳統信仰圖騰。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首領莫那·魯道,見證了30年來的壓迫統治,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心中反抗的種子逐漸萌生。[6]
劇情介紹 接續上集賽德克族發動了公學校事件,致使日本人遭遇殖民佔領以來最大的統治危機後,日本駐臺陸軍少將鎌田彌彥銜命調動高達三千名以上的軍警,挾以山砲、機槍等優勢武力,攻打霧社。[6] 另一方面,原先對部落友善的巡查小島源治,也因自己的妻兒在運動場上遭到原住民殺害,憤怒痛苦的小島源治完全失去理智,強迫命令與莫那·魯道結有世仇的屯巴拉社頭目鐵木·瓦力斯出兵,協助日軍在叢林山區作戰。[6] 然而,世代山居的賽德克族熟悉當地絕壁地勢,導致增援的日軍部隊始終久攻不下,傷亡嚴重。眼看進攻不力,日軍於是改以使用飛機丟擲毒氣彈,演變成了原住民以獵槍、番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對抗飛機、大砲的局勢。經過近一個月的激烈對峙,抗日族人死傷慘重;賽德克婦女此時也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無後顧之憂,於是紛紛先行上吊自縊;殘存的男人們則在臉孔紋面,以賽德克記號,誓死抵抗、寧死不屈。
佳句介紹 莫那.魯道:「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莫那.魯道:「孩子們,在通往祖靈之家的彩虹橋頂端,還有一座肥美的獵場!我們的祖先們可都還在那兒吶!那片只有英勇的靈魂才能進入的獵場,絕對不能失去。」
佳句介紹 莫那.魯道:「 族人啊,我的族人啊!獵取敵人的首級吧!霧社高山的獵場我們是守不住了……用鮮血洗淨靈魂,進入彩虹橋,進入祖先永遠的靈魂獵場吧。」 莫那.魯道:「 將來你是要入日本的神社,還是要進我們祖靈的家。」
佳句介紹 莫那.魯道:「 活在這大地的生靈啊,我們將來都會死,可我們是真正的賽德克呦。」 莫那父:「 男人攤開手,手上是怎麼也揉擦不去的血痕,果然是真正的賽德克啊,去吧!去吧!我的英雄。」
影片欣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i-C4eis2-Y
心得 林渝嬋 我覺得這部電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是它使我更加深刻地看見了被殖民之下人民的痛苦,使我感受到了塞德克族的人們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為此死不足憾。 在劇中,把一切的場景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使觀賞電影的人更能夠進入到電影的情境,也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活在殖民統治之下的台灣人民的壓力、痛苦,所謂的官逼民反應該就是如此,人們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總是希望能夠得到平反,但真的引起了一場血腥的衝突是最好的方法嘛?我本人並不這麼認為,我想一定有能夠不殺害這麼多原住民、日本人,但是又能夠解決事情的方法。 塞德克‧巴萊,這五個字所代表的意義是〝真正的人〞這件是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我想塞德克的族人們為了自己的理念,不惜與日本人進行抗爭的勇氣這是令人欽佩的,像我本身可能無法做到如此堅定的信念,所以在事後日本人也聽到了他們的聲音有漸漸修改的一些統治方式,至此台灣也再無與日方的武裝衝突了,這也算是塞德克的族人們以血換來的珍貴的一步。 最後接近末端看見爭戰時選擇自盡的族人不禁感到很傷心,他們雖說是為了回到彩虹橋那一端,但也要考量被留下來的人們的心情,被留下來的人們也許會想要一起跟隨著去赴死,我想活著的人剩下的義務就是好好的活下去,代替著已經離去的人們活著,這應該也算是留下來的人們的所被寄託、傳承下去的信念與意志,要將所有的事物都傳承下去,讓後世的子孫們知道,以免在度重蹈覆轍。
心得 呂碩典 魏德聖說:「一個信仰太陽的族群,和一個信仰彩虹的族群在台灣的山林相遇。他們各自為自己的信仰而戰,卻忘記,他們信仰的視同一片天空。」 賽德克人由樹上被生育出,死後回到樹上與祖先相會,而臉上與手上的圖騰,是他們與祖先相會上彩虹的印記。 那個時代背景,已經隱忍幾十年的屈辱,砍著祖先留下的林地、樹木,簡直跟砍自己的祖先沒有兩樣,信仰被日警壓在腳底,但,「如果妳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驕傲的野蠻到底。」很多人會說,出草很「血腥」,但有時自以為是的文明,留下的是更殘忍的血腥。
心得 洪陞 這部電影真實呈現了1930年的歷史,展現了當年霧社事件的勇士精神。儘管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原住民,但是魏德聖導演以純熟的電影技術完成這部籌劃非常久的史詩大作。敘述對當時賽德克族人對日本人這個外來民族的強烈反抗!雖然是以傳統武器對抗飛機大砲等先進武器,莫那魯道依然領導族人奮戰到最後一刻,堅定的保衛部族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問題與討論 霧社事件雖然是一個非常悲壯的歷史但歷史已經成為過去 請問你如何看待這段史詩? 莫那明明知道這場戰一定打不贏 為何還要向日軍開戰? 日本是太陽民族 賽德克族是彩虹民族 他們所信仰的都是同一片天空 但為何還要彼此互相殘害?
工作分配表 投影片製作:姚承辰.黃崇桓.秋懷恩.吳旻淮 料收集:許芸紫.林渝禪 圖片提供:陳怡安.林珈妤 影片提供:姜博瀚 後製:黃凡爵.呂碩典.洪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