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702 Views
差分形式的 ARMA 模型. 时移算子形式 的 ARMA 模型. Z 变换形式 的 ARMA 模型. 模态 参数. ARMA 系数. ARMR 模型阶次. 差分形式的 ARMA 模型 :. (5.5-1). 反映系统特性. 反映系统特性. 自回归系数. 滑动平均系数. § 5.5 ARMA 时序分析法. ARMA 法的基本思想:. 强迫振 动方程. 一、 ARMA 模型. 对确定性系统,系统输入输出有以下关系:. b l = 0. a l = 0. (5.5-3). MA 模型. AR 模型. (5.5-5).
E N D
差分形式的 ARMA模型 时移算子形式 的ARMA模型 Z变换形式 的ARMA模型 模态 参数 ARMA 系数 ARMR模型阶次 差分形式的ARMA模型: (5.5-1) 反映系统特性 反映系统特性 自回归系数 滑动平均系数 §5.5 ARMA时序分析法 ARMA法的基本思想: 强迫振 动方程 一、ARMA模型 对确定性系统,系统输入输出有以下关系:
bl=0 al=0 (5.5-3) MA模型 AR模型 (5.5-5) 定义时移算子Dl为: 则 时移算子形式的ARMA模型: (5.5-6) 式中算子a(D)和b(D)为 (5.5-7) 或写成 (5.5-2)
(1.2-1) 作差分 ARMA(2,0)模型 (5.5-8) 式中 除t外,只与m、 c、k有关 (5.5-9) 二、强迫振动方程与ARMA模型的等价关系 1.单自由度系统
(1.4-38) 对某坐标x: (5.5-10) (5.5-11) ARMA(2n,2n-2)模型 (5.5-12) 时间序列xk的拉氏变换: 2.多自由度系统 三、传递函数与ARMA模型的等价关系 1.Z变换
xk的Z变换: (5.5-15) 时移性质: (5.5-16) 可证: (5.5-17) 为Z变换因子 记为 (5.5-14) Z变换将序列xk从时域变换到z平面,z为复数。Z变换与拉氏变换 完全等价,具有相同的性质,如线性性质、位移定理、时移性质、 卷积定理、初值定理、终值定理等。
(5.5-6) 时移算子形式的ARMA模型: 作Z变换,并考虑式 (5.5-18) Z变换形式的ARMA模型: 式中 p=2n, q=2n-2 Z变换形式的 传递函数: (5.5-20) 2.传递函数与ARMA模型的等价关系
2n个共轭复根zi 2n个复频率si (5.5-23) 各阶模态的留数: nDOF系统的ARMA模型: (5.5-24) 令 (5.5-21) ARMA模型的特征方程: 四、估算模态参数 1.估算ARMA模型的系数al和bl
式中 (5.5-26) {pk}、{}∈R4n-1 (5.5-27) 令起始采样点号k=0,1,2,…, m (5.5-28) 式中 ∈Rm+1 (5.5-29) ∈R(m+1)×(4n-1) (5.5-30) 在采样点k+2n处 (5.5-25)
(5.5-21) ARMA模型的特征方程: 2n个共轭复根zi mdi、mi、mi、mi LSE 实际测得 (5.5-33) 2.估算复模态频率mi和复模态阻尼比mi
各阶模态的留数: (5.5-23) e=1,2,…, n,i=1,2,…, n 留数矩阵 (5.5-34) 3.估算复模态矢量 [R]中各列即为系统各阶模态的复模态矢量
脉冲响应函数矩阵: ∈RM×L (1.5-61) (5.6-1) (5.6-2) §5.6 多参考点复指数法(PRCE) LSCE法的推广 一、数学模型
(5.6-6) 转置 (5.6-7) [h(t)]T中第e列 式中 ∈CM×2n (5.6-3) ∈C2n×2n (5.6-4) 模态参与因子矩阵: ∈C2n×L (5.6-5)
e=1, 2, …, M k=0, 1, 2, …, s ∈C2n×2n (5.6-11) 取采样点数s,使sL≥2n,则[G]行数比列数至少多L个,根据矩阵理论,存在L×(s+1)L阶行满秩矩阵([Ap]为L×L阶满秩矩阵, p=0, 1, 2, …, s,且[As]=[I]),使: [G]各分块元素线性无关 (5.6-14) (5.6-10)
相当于Prony多项式 (5.6-10) 起始采样点号为l (5.6-17) ∈CL×2n (5.6-16)
(5.6-19) (5.6-20) 脉冲响应序列的AR模型: 式中 ∈RL×sL (5.6-21) ∈RsL (5.6-22) 左乘[A]并展开,考虑式(5.6-16) (5.6-18)
(5.6-20) 脉冲响应序列的AR模型: 令l=0, 1, 2, …, m,e=0, 1 , 2, …, M,写成矩阵形式 (5.6-23) 式中 ∈RsL×(m+1) (5.6-24) ∈RL×(m+1)M (5.6-25) ∈RsL×(m+1) (5.6-26) ∈RL×(m+1) (5.6-27) 二、估算模态参数 1.估算自回归系数矩阵
由于[Te]的阶数很高,使用上式求逆时容易出 现病态,故可采用QL分解。设[T]为行满秩矩 阵,则[T]=[L][Q],[L]∈RsL×sL为具有正对角 元的下三角矩阵,[Q]∈RsL×(m+1)M为行正交矩 阵,即[Q][Q]T=[I]。 (5.6-32) (5.6-33) (5.6-16) 设[T]为行满秩矩阵 (5.6-28) 2.估算复频率i
{i}∈CL为[]T的第i列 ∈CL×L 特征对:zi、{i} i、[]T (5.6-11) (5.6-40) e=1, 2, …, M ∈C2n×M 其前n列即n个模态矢量。 ∈CM×2n (5.6-41) 取一列 (5.6-35) 特征值问题: 3.估算模态矢量
广义Hankel 矩阵 系统最 小实现 模态参数 另一形式的状态方程: (5.7-1) 式中 ∈R2n×1 (5.7-2) §5.7 特征系统实现法(ERA) 特征系统实现法(ERA)的基本思想: MIMO脉冲 响应函数 特征系统实现法(ERA)的特点: • 由于使用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最小实现原理,使计算量大大减少。 • 理论推导严密,技术先进,计算量小,是当时乃至目前最完善、最先进的方法之一。 一、状态方程 1. nDOF粘性阻尼时间连续系统 状态空间矢量:
激励点数 输出向量(观测方程): ∈RM (5.7-5) 位移、速度或加速度 响应测量点数 ∈RM×2n观测矩阵 (5.7-13) 状态方程: 式中 系统矩阵: ∈R2n×L (5.7-11) ∈R2n×2n; 观测方程: (5.7-14) 时间离散系统的一个实现: 系统矩阵: ∈R2n×2n ∈R2n×L (5.7-3,4) 称[A,B,G] 为系统的一个实现——与系统固有特性有关。 2. 时间离散系统
能控矩阵 2n×2nL阶(5.7-15) 能观矩阵 2nM×2n阶(5.7-16) 一个系统可以有无穷多个实现。可证,对任意非奇异方阵[T] ∈R2n×2n, 都是系统的实现,其中以阶次最小的实现称为最小 实现。具有最小实现的系统是完全能控和能观的。最小实现理论是指, 已知观测向量{z(k)},构造常值矩阵[A1]、[B1]、[G],使[A1, B1, G]的阶 次最小。 3. 能控性与能观性 定义:
时间序列的Z变换: (5.5-14) Z变换形式的传递函数: (5.7-19) 状态方程: Z变换 观测方程: 经推导,可证 (5.7.24a) (5.7.24b) 系统是能控的充要条件:rank[Q]=2n 系统是能观的充要条件:rank[P]=2n 二、脉冲响应函数 ERA的数学模型
(5.7-26) 式(5.7-24b) (5.7-27) 式中: 能观矩阵 M×2n阶(5.7-28) 三、系统最小实现[A1,B1,G] 设已测得脉冲响应矩阵[h(k)],M×L阶。以之构造广义Hankel矩阵:
(5.7-30) (5.7-31) (5.7-32) (5.7-33) 对[H(0)]做奇异值分解 式中 [U]、[V]为列正交矩阵 (5.7-34) i为[H(0)]的奇异值 (5.7-35) 设 (5.7-40) 能控矩阵 2n×L阶(5.7-29) 、分别称为能观、能控指数,且有
(5.7-41) (5.7-46) [G] [A1] [B1] 与式(5.7-24b)比较,有 (5.7-47) 以下推导很繁! 式(5.7-26) 因[A1]的阶数为2n,故由上式确定的[A1, B1, G]为系统的最小实现。
可证矩阵[A]与[A1]具有相同的特征矢量。设矩阵[A]的特征值矩阵为可证矩阵[A]与[A1]具有相同的特征矢量。设矩阵[A]的特征值矩阵为 [],则[A1]的特征值矩阵为 。从而求得矩阵[A1]的特征对, 即可得原系统的特征对,进而得到模态参数,其中模态矢量矩阵为 []=[G][]。 四、模态参数 五、非随机噪声和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由于非随机噪声和结构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在对[H(0)]进行奇异值分解 时有时存在定阶困难。J. N. JUANG和R. S. PAPPA引入模态幅值相干系 数MAC(Modal Amptitude Coherence)和模态相位共线性MPC(Modal Ph ase Collinearity)来区分有效模态和噪声模态[106]
ITD法的系统矩阵[A]由下式确定: (5.3-58) 式中 (5.7-72) (5.7-73) 取自由响应x(k) 为脉冲响应h(k) (5.7-74) {h(k+1)} 、{h(k)} ∈R2n 六、ERA与ITD法的关系 1.ITD法
可导出: (5.7-77) [G] [A1] [B1] 从而 (5.7-78) 当M=2n,L=1时=1 (5.7-79) 此即ITD法的基 本公式(5.7-74) 2.ERA法 为系统的一个实现。 这说明,当为单点激励(L=1),测点数恰为系统阶次(M=2n)时,ERA即退化为ITD法。为了给噪声模态留有出口,ITD法需增加测点数和采样点数,从而导致式(5.7-74)中的[A]矩阵阶数增大,即ITD法中的系统矩阵[A]不是最小实现。 第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