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651 Views
微小膜壳绦虫 又称为短膜壳绦虫 Hymenolepis nana. 崔昱 大连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概述. 微小膜壳绦虫( Hymenolepis nana ) 也称短膜壳绦虫,寄生鼠及人的小肠,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 Hymenolepiasis)。 微小膜壳绦虫使世界性分布,国内分布广泛,感染率一般在1%左右,仅在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和喀什三市较高,感染率分别为8.78%、11.34%和6.14%。各年龄组均受感染,但以儿童的感染率较高。. 一、形态. 1、外形:细长扁带。 2、大小:为小型绦虫,体长5~80 mm, 平均为20 mm 。.
E N D
微小膜壳绦虫又称为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崔昱 大连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概述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也称短膜壳绦虫,寄生鼠及人的小肠,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微小膜壳绦虫使世界性分布,国内分布广泛,感染率一般在1%左右,仅在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和喀什三市较高,感染率分别为8.78%、11.34%和6.14%。各年龄组均受感染,但以儿童的感染率较高。
一、形态 1、外形:细长扁带。 2、大小:为小型绦虫,体长5~80mm,平均为20mm。
3、头节:呈球形,直径约0.13~0.40mm,有4个吸盘,中央有一个可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单圈排列的小钩。3、头节:呈球形,直径约0.13~0.40mm,有4个吸盘,中央有一个可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单圈排列的小钩。 4、颈节:细长。
5、链体: 有节片100~200节,最多可达1000节,所有节片均宽度大于长度。 (1)幼节较小。 (2)成节逐渐增大,成节中可见3个球形睾丸,横线排列,有明显的阴茎囊和储精囊。卵巢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卵巢后方有球形的卵黄腺, 。 (3)虫体后段的孕节最宽大,约0.15~0.30×0.8~1.00mm。生殖孔位于节片的同一侧。孕节中有充满虫卵的子宫,呈袋状。
(二)虫卵: 1、形状:近圆形或椭圆形。 2、大小:48~60×36~48μm大小。 3、颜色:无色透明。 4、卵壳: 外面为一层薄的卵壳,内面为较厚的胚膜,胚膜的两端隆起,从隆起处发出4~8根丝状物,这是与缩小膜壳绦虫卵的鉴别点。 5、内含物:胚膜内含六钩蚴。
二、生活史 (一)不需中间 宿主
微小膜壳绦虫的发育可经中间宿主,也可直接感染。微小膜壳绦虫的发育可经中间宿主,也可直接感染。 (一)直接感染和发育: 成虫寄生在鼠和人的小肠,脱落的孕节或孕节破裂后散出的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若被另一宿主食入,虫卵在小肠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绒毛,经3~4d发育为似囊尾蚴(cysticercoid),似囊尾蚴自肠绒毛中逸出,返回肠腔,在小肠下段,以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附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自感染至发育为成虫,排卵或孕节约需2~4w。成虫寿命约数周。
若虫卵在宿主肠道中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卵内的六钩蚴可孵出,经上述的发育过程,而发育为成虫,这种现象称自体内重复感染。若虫卵在宿主肠道中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卵内的六钩蚴可孵出,经上述的发育过程,而发育为成虫,这种现象称自体内重复感染。 微小膜壳绦虫是唯一能够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整个生活生活史的发育过程。
(二)经中间宿主而感染和发育: 微小膜壳绦虫也可经中间宿主传播。多种蚤类,如犬栉首蚤、印度客蚤、致痒蚤等,以及面粉甲虫都可作为中间宿主。这些昆虫吞食虫卵后,六钩蚴钻过肠壁进入其血腔,发育成似囊尾蚴。鼠类或人误食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三)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 (1)终末宿主:人,可以是中间宿主。 (2)中间宿主:鼠蚤、甲虫、拟谷盗。 (3)保虫宿主:鼠。 2.感染期及途径: 卵、似囊尾蚴; 感染方式:①经口感染,可误食虫卵、也可误食中间宿主中发育的似囊尾蚴;②自身感染(虫卵在宿主肠内孵出六钩蚴经似囊尾蚴发育为成虫)。 3.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 4.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需2~4个周。 5.成虫寿命:1月之内。
三、致病 1.致病原因: (1) 肠内机械性损伤:主要是由于虫体头节上的吸盘、小钩和体表微毛对宿主肠壁的损伤。 (2)分泌毒素: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 2.病理变化: 虫体附着部位,肠粘膜局部小溃疡、充血、坏死。有的可形成深达肌层的溃疡,并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侵润。
3. 临床症状: 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一般胃肠 道和神经症状。 (1)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 腹泻。 (2) 头晕头痛、烦燥、失眠,甚至惊 厥、癫痫。 (3)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Eso上升。 (4) 过敏反应,荨麻疹等。
四、实验诊断 1. 直接涂片法 2. 饱和盐水飘浮法
五、流行 1. 分布 世界性分布,热带、温带感染率 高,我国各地均有,感染率在0.045%,估 计全国感染人数为51万。儿童感染率高于 成人。 2. 人是由于吞食虫卵污染的蔬菜、水而 感 染的。患者常有自身重复感染。 3. 人鼠之间可交互感染。营养差或健康不 好更易感染。
六、防治 1. 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灭鼠。 2.治疗病人,驱虫方法同牛带绦 虫病。需间歇性重复驱虫、或长程治 疗。 3. 吡喹酮效果好。
缩小膜壳绦虫 崔昱 大连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概况 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 )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然寄生在人体。本病分布呈世界性,人体感染的报告约数百例,散布于亚洲、欧洲、南美洲、奥大利亚、南非、美国、前苏联等。国内分布地区较广,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各地均为散发病例。
一、形态 (一)成虫: 1、大小: 属中型绦虫,长达20~90cm。 2、头节: 有4个吸盘,顶突发育不良, 不能伸出,无小钩。 3、链体: 节片数目800~1000节,成节 子宫袋状,四周向内凹陷成瓣状。
Left : Scolex , Stained, Permanent mount. • Note : Rostellum with no hooklets. • Right : Mature proglottis , Stained, Permanent mount. • Note : Genital pores opened one-side
(二)虫卵: 1、外形: 长圆形。 2、大小: 60~80μm。 3、颜色: 黄褐色。 4、卵壳: 卵壳稍厚,胚膜两端无隆起和丝状物, 卵壳和胚膜之间有透明胶状物 。 5、内含物: 胚膜内含六钩蚴
60-79x72-86 micrometer, brownish. • Faecal smear, wet mount ,iodine stain. • Note : Inner shell with polar thickening, but without filaments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虫卵被中间宿主(节肢动物类)吞食后,六钩蚴在其肠中孵出,穿过肠壁至血腔内,约7~10d发育为似囊尾蚴。大约有90多种节肢动物可作为本虫的中间宿主,但主要有鼠蚤幼虫,如:印鼠客蚤、具带病蚤等及谷甲虫成虫,如:谷蛾、大黄粉虫。 人或鼠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似囊尾蚴在肠腔内12~20d发育为成虫。
三、致病 因人不是其适宜的终宿主,因此,人感染后一般症状轻微,虫体常自动排出。但亦可有轻微的神经和胃肠道症状,如头痛、失眠、恶心、腹胀、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眩晕、精神痴呆或恶病质。
四、诊断 诊断方法同微小膜壳绦虫。 五、流行与防治 分布呈世界性,人体感染的报告约数百例,散布于亚洲、欧洲、南美洲、奥大利亚、南非、美国、前苏联等。国内分布地区较广,达25个省、市、自治区,均为散发病例。 与微小膜壳绦虫不同的是,本虫无自体内重复感染现象,不能通过虫卵直接感染终宿主,粮仓中的谷甲虫是鼠类和人体的主要传染源。 防治原则基本同微小膜壳绦虫,只是应加强粮仓管理和灭鼠。
六、防治 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粮仓的工作人员更应加强自身的保护。灭鼠也是防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