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987 Views
第十一单元 胸壁、胸膜和肺的解剖 大纲要求 概述 表面解剖 详细内容 操作过程 实习要点 自我测试. Back. 大纲要求. 1 、理解肋间神经、血管在肋间隙不同局部的安排及应用意义。 2 、掌握胸膜与肺的关系,及前、后、下三条的返折线与胸膜 壁层的关系。 3 、掌握胸膜顶、肋膈隐窝(或肋膈窦)的局部位置。 4 、掌握肺根的组成及其结构的位置安排。. Back. 概述. 胸廓除保护和支持胸腹腔器官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胸膜则分为脏、壁两部分, 二者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肺韧带; 肺的内容,大部分已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过。.
E N D
第十一单元 • 胸壁、胸膜和肺的解剖 • 大纲要求 • 概述 • 表面解剖 • 详细内容 • 操作过程 • 实习要点 • 自我测试
Back 大纲要求 1、理解肋间神经、血管在肋间隙不同局部的安排及应用意义。 2、掌握胸膜与肺的关系,及前、后、下三条的返折线与胸膜 壁层的关系。 3、掌握胸膜顶、肋膈隐窝(或肋膈窦)的局部位置。 4、掌握肺根的组成及其结构的位置安排。
Back 概述 胸廓除保护和支持胸腹腔器官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胸膜则分为脏、壁两部分, 二者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肺韧带; 肺的内容,大部分已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过。
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1.颈静脉切迹 2.胸骨角 3.剑突 4.锁骨 5.肋 6.肋弓 7.乳头
Back (二)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胸骨线 3.锁骨中线 4.胸骨旁线 5.腋前线 6.腋中线 7.腋后线 8.肩胛线 8.后正中线
详细内容 胸壁的部分层次结构已经在前面介绍过, 请参照教科书和讲义复习有关内容。 一、境界和分区 上界: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 肩峰、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 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
分区: 胸壁: 胸前区 胸外侧区 胸背区 中部 两侧部 胸腔
二、胸壁 (一)浅层结构 1.皮肤 2.浅筋膜 (1)动脉: ②静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 ③神经:锁骨上神经、 肋间神经 (阶段性分布) 胸阔内动脉的穿支、 肋间后动脉的皮支、 胸肩峰动脉、 胸外侧动脉 第3~6穿支 第3~7穿支 乳房 第4~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第2~4肋间神经前皮支 乳房
3.乳房 (1)形态和位置 附着于胸肌筋膜,胸骨旁线和腋中线之间,平第2~6肋 (2)乳房的结构 乳房后间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 乳房悬韧带 ——Cooper韧带
(3)乳房的血管 动脉来源: 胸外侧动脉 胸肩峰动脉、 胸廓内动脉3~6穿支、 肋间后动脉3~7穿支 静脉回流: 胸廓内静脉、腋静脉
(4)乳房的淋巴引流 外侧、中央部淋巴管 胸肌淋巴结 上部淋巴管 内侧部淋巴管 胸骨旁淋巴结 深部淋巴管 胸肌间淋巴结 尖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二)深层结构 1.深筋膜 ①浅层——薄弱 ②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 锁胸筋膜—— 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 之间深筋膜。
2.胸廓外肌 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锁骨下肌 胸大肌、胸小肌之间——胸肌间隙
3.胸廓 (1)肋 (2)肋间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
(3)肋间血管和神经 肋间后动脉、肋间神经 在肋角处:发出分支沿肋沟 和下位肋上缘走行 在肋沟:自上而下为: 静脉、动脉 、神经 第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较大— —称肋间臂神经
(4)胸廓内血管 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贴1~6肋软骨后面、胸骨外侧1.25cm处下行,至第6肋间隙分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 两条胸廓内静脉胸廓内动脉伴行。 胸廓内血管周围有胸骨旁淋巴结,引流腹前壁和乳房内侧部淋巴。
4.胸内筋膜 衬于胸廓内面, 向上:覆盖于胸膜顶——胸膜上膜 向下:覆盖于膈肌——膈胸膜筋膜
三、膈 (一)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 (二)分部: 腱性部分:中心腱 肌性部:胸骨部、肋部、腰部 腰部肌束以左、右脚起于上2~3个腰椎体 胸肋三角——位于胸骨部和肋部之间 腰肋三角——位于腰部和肋部之间
(三)裂孔 1.腔静脉孔 2.食管裂孔 3.主动脉裂孔 (四) 膈肌的血管 —心包膈动脉、肌膈动脉、膈上动脉、 膈下动脉、下位肋间后动脉 淋巴—膈上淋巴结(前、中、后三群) 膈下淋巴结 神经—膈神经、副膈神经
四、胸膜和胸膜腔 (一)胸膜 壁胸膜: —— 肋胸膜、膈胸膜、 纵隔胸膜、胸膜顶 脏胸膜: 壁胸膜和脏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形成的双层胸膜构成肺韧带
(二)胸膜腔 壁胸膜和脏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潜在的间隙——为胸膜腔,左右各一,内为负压,有少许浆液。 壁胸膜各部相互转折处,即使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深入其间,这些部位的胸膜腔称——胸膜隐窝 ——肋膈隐窝、肋纵隔隐窝
(三)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 1.胸膜前界: 锁骨内侧1/3上方2~3cm、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胸肋关节高度两侧靠拢,于正中线偏外侧垂直下降。 左侧至第4胸肋关节高度斜向 外下,沿胸骨外侧2.0~2.5cm 下行。达第6肋软骨中点移行 为下界。 右侧至第6胸肋关节高度移行 为下界,跨过右剑肋角者约 占1/3。 上下两个无胸膜区:胸腺区、 心包区
2.胸膜下界 左侧起于第6肋软骨中点、右侧于第6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下界。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与第8,10,11肋相交,在后正中线平第12胸椎棘突。右侧胸膜下界比左侧略高。
五、肺 (一)肺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借肺根和肺韧带与纵隔相连。 肺尖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肺前界几乎与胸膜的前界一致,仅在左肺前界在第4胸肋关节高度转向左,即而向下,至第6肋软骨中点高度移行为下界。 肺下界高于胸膜的下界。平静呼吸时,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与第6,8,10肋相交,在后正中线平第10胸椎棘突。
(二)肺的结构 1.肺叶: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2.肺门和肺根: 肺门—— 是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 肺根—— 是出入肺门的结构被 结缔组织包绕形成。
肺根内结构的排列: 由前向后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由上而下为:左肺: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在肺门处,有支气管肺淋巴结。
Back 3.支气管肺段 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 简称肺段。 右肺有10个肺段,左肺有8~10个肺段。
实习操作 1、解剖之前,先在标本上大致确定心脏、肺、胸膜的体表位置。解剖胸前区时,已把胸大肌、胸小肌切断翻开,现在再复习这些结构,修洁其残片。剥离前锯肌在第1~7肋骨起点,再剥离第5~6肋骨腹外斜肌的起点,并注意它们肌齿相互咬合。 2、在肋间隙观察肋间外肌至肋软骨处移行为肋间外膜。选择第3~4肋间隙,沿肋骨下缘切断肋间外肌的起点,不可过深。可先自肋间隙前端把镊子柄插入肋问外肌深面与肋间内肌之间,向外后边分离边切断肋间外肌边翻向下。观察肋间内肌的纤维与肋间外肌纤维方向的不同。在肋下缘轻轻切开一段肋问内肌,找出肋间神经,动脉和静脉,并注意它们的排列关系。
3、在胸骨角稍上方横行锯断胸骨柄(注意不要太深,以免伤及深面结构)。3、在胸骨角稍上方横行锯断胸骨柄(注意不要太深,以免伤及深面结构)。 沿腋前线斜向腋中线剔除第2~8肋间内、外肌,注意勿伤及壁胸膜,并用手指轻按推开壁胸膜,用骨剪剪断两侧的第2至第8肋骨,尽量保持壁胸膜的完整。提起胸骨柄向下,并注意避免切断胸长神经,翻开胸前壁,需边掀边分离胸骨后面的结缔组织,并在起点切断胸廓内动脉及其伴行静脉。 4、观察胸前壁内面胸横肌的起点,沿胸骨外侧缘约:横指处切断胸横肌的各个起点并翻开,自上而下清理胸廓内动脉及其分支,在第6肋间隙处寻找该动脉分为腹壁上动脉和肌膈动脉。注意胸廓内动脉附近的胸骨旁淋巴结。 5、在肋胸膜的前面作一纵切口(剪开),然后在切口上、下端横向剪开并翻开之。观察和探查两侧壁胸膜的前返折线和下返折线,并做两侧对照。观察时可随时把胸前壁放回原位,定出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以手伸人胸膜腔摸认胸膜隐窝。
Back 6、将手指伸人胸膜腔内,向上探查胸膜顶的位置和高度。然后手指从纵隔胸膜前方向后伸人至肺根及其下方,把肺略向外侧推压,观察纵隔胸膜移行为脏胸膜的情况和肺韧 带。 7、在靠近肺门处切断肺根和肺韧带,取出肺,观察其外形和分叶,辨认肺根淆结构。因切断的位置不同,可能影响肺根结构的排列情况。 8、胸壁后部除去肋胸膜,选择1~2个肋间隙用镊子剖出肋问神经和肋问后动、静脉,见其穿进肋间肌为止,不必追踪其分支。
Back 实习要点 1、整个胸壁的层次结构; 2、肋间隙的结构; 3、前、下胸膜返折线; 4、肺根的结构排列。